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五分钟学中医-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章  中医是发现型医学(1)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我们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中医概念,什么是中医?

  一般都认为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其实这个定义毫无意义。

  首先这个定义没有说明中医的核心原理是什么,二是这个定义没有说明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三是这个定义还把中医当作一门人为发明的医学。如果说,真正符合人类创造出来的医学,一定是西医,而不是中医。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医学,也不表示中医就价值不高,这是两回事。

  如果我们连中医的定义都没有搞清楚,你就知道学习中医有多糊涂了。但是,我们很多人在没有搞清楚之前,却大胆走进中医,向这个领域发展了。真是一个让人吃惊的事情。看了不少的中医教材,中医科普读物,中医经典,突然发现只有经典的中医书籍值得思考,其他的都是把经典的内容分解的让人越发糊涂。不是说现代的中医研究没有水平,而是说这些研究最后是让研究者也模糊,这显然是不够分量的。

  所以学习经典,更容易寻找我们远古时代的研究思维和脉络,不容易迷失。至少看当代人的中医研究理论我是走迷宫的,走不出去,容易糊涂。有必要复原古代人的思维和思考方式。脱离古代的环境和思维模式看中医古典名著,我个人认为是不大现实的,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只能得出当时的结论。

  在说明中医是发明与否的问题前,我要引进四个概念,一个是发明、一个是发现、一个是自然、一个是人类。明白了四个概念,我们就容易理解中医,不明白,就模糊不清。

  什么是发明?发明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行为,完成一个有价值的物品或形式的载体,并成为有价值的成果,称为发明。以“无中生有”为明显特点。通俗说就是,前人都没有,大自然也没有,但是人类又需要,你弄出来了,就是发明。

  什么是发现?发现就是通过一种形式或现象,洞察到其中蕴含的原理、规律,以本质的方式认识出来,这个过程为发现。通俗说就是,大家都看到的东西,哪天给你看到了这个东西背后的有联系的“幕后工作者”,你把这个藏后面的东西找出来,称为发现。以“有中生有”为显著特点。

  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以非人为方式存在的世界,称为自然。显著特点就是不需要人类参与就自己出现或者发展的世界。当然,人类也可以利用的,或不可以利用的。

  什么是人类?人类是自然中诞生、有高等智能的灵长类动物。显著特点是依赖自然资源才可以活下去的“生物”。当然,说人类是“动物”,似乎是不尊敬,但是说“生物”,又太宽泛,为了说明问题,只能委屈一下称呼了。

  对于人类出现早还是地球出现先的问题,你闭上眼睛都可以回答是地球。地球形成了大量稳定的环境和条件,人类才可以出现,当人类出现的时候,地球已经是40多亿岁的“母亲”了。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类最早出现应该是在1600万年前,如果把地球的年龄当作12个月,那么人类的出现才只有5秒钟左右。所以,非洲的一个部落首长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但是人类不能没有自然。”

  正因为人类是地球的“孩子”,是大自然的伟大杰作,所以人类需要通过自然的资源达到生存、延续后代的目的。对于这个“孩子”,该如何自我生存下去呢?

  地球创造了无数绝妙的风景或景致:花开花谢,日出日落,草长莺飞,虎啸猿啼,春风拂柳,夏雨磅礴,秋深夜凉,冬寒雪飘,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南方柔水,北国香雪,东海碧浪,西天长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莽莽苍翠巍巍群山,滔滔长河滚滚大江,来年又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花红柳绿酒旗飘,让人类拥有丰富的精神家园。大自然也给人类准备了可以食用的3000多种植物,500多种动物,200多种常吃食物,青菜、果实、根茎、瓜类、豆类、香料、鱼类、肉类无所不包。大自然也会有风云雷电、冰雹、龙卷风、地震、火山、大雪、台风等不良“行为”,人类要懂得规避。

  这些自然“成果”显然需要人类思考才能获得生存的。而我们的人类有足够时间来思考和运用这些资源。因为我们已经“出生”1600万年了。如果说考古学的成就在哪里,就应该是指出了人类大约在150万年前就拥有生存的智慧,70万年前就拥有了记录的智慧——也可以说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开始。即使如此,人类对自然的研究和了解,还是拥有足够时间的。再推后一点,数万年前的地球,已经拥有了300万的人口了。这些人不可能还比70万年前的人笨,所以这个时候的人类应该会留下很多自然资源利用的经验的。不是经验也会有经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古人留下的经典。这个时候的人类应该积累了些什么的。

  大约到了距今一万年前,东方的人类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些东方人通过不断的经验传承和智慧交流,不断发现利于自己生存的经验:比如什么食物不可以吃、什么东西利用治疗疾病、什么动物会带来治疗的经验、什么动物和植物是危险的、什么东西可以列为食物等等,这个时期的东方人已经开始积累了。

  大约到了7000年前,东方的人类已经可以积累大量的人体与自然的奥秘了,当然如何描述这些关系是个问题,因为没有文字、没有纸张,这些先人只能通过口授、简单的石壁记录、结绳记录等原始的方式进行,不过不影响核心的经验流传下来。因为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可以原生态地保留下来。

  这就是中医即将产生的基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中医是发现型医学(2)
大约到了距今5000年的时候,东方文明出现,简单的木简、粗糙的造纸术等初步出现,虽然不系统不完善,但是已经让东方人快乐无比,有东西把经验记录下来,传给后代。这个过程人类可是经过了1000多万年啊,可不是小时间。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古人坐在千年的古树下面,看着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流水去了又出来、鸟儿飞了又回来,春天的花、夏天的果、秋天的丰收、冬天的储藏,都不断在重复出现,重复给予古人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于是,想了一年,一百年,一万年,一百万年,一千万年,终于发现了这些秘密!当这个秘密被发现的时候,智慧的东方人已经建立了原始部落,有了国家的出现,他们是多么的伟大,管理天下的位置可以选择有才华的人担当,而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个时代的人们,思维尤其活跃。当这些国家出现,于是中国的初期就出现了。这些人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

  到了距今3000年左右,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相当高产的时代,当时的人们把自己对人与自然的思考都写进了自己的作品里面,一旦写了就流传千古。难怪,一些哲学家抱怨自己不是生在那个时代,不然说不定某些哲学的鼻祖就是他了。而利于人类生存、利于生命延长的专门学科也建立起来。这就是中医雏形阶段。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时的国家最高医学官员,不是医官,而是食官。医官都是食官管的,医官的地位不如食管的。当然,现在完全是反过来的。为何如此?毕竟古代人知道生病不是好事情,所以,你把人弄成不生病,我们都佩服你。如果谁病了,你的问题就大,水平就差。这个食官的只能类似现代说的“营养师”,医官相当于现代的医生类官员。大概这个时候,“圣人治未病”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知道,这个时期有一本非常棒的书出现了,就是《黄帝内经》。这个书一出来,后面就没有多少人可以超越了。一般只能在这本书的框架内,我后来读到华佗先生的一些文段,也是依照里面的原理展开,《伤寒论》也是,《本草纲目》也是。真是了不起,难怪后人不轻易读明白这本书。但是作者是一个迷。我个人估计,成书虽然是在2000多年前,但是,里面如此有逻辑、符合事实的描述,不可能一个人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肯定是前面总结出来,当时的人总结和经过自己的智慧集合而成。因为书中很多地方都说到“上古之人”,你想,上古之人是多少年前的?

  至少我们不认为2000年前的祖先是上古之人,如果按照现在人的理解,应该是10000多年前的人类适合称呼为“上古之人”。而当时2000多年前称呼“上古之人”,应该可以推前到13000年以前的人类了。那么,就说明《黄帝内经》是历代人类的智慧集合,因此谁也不敢随意占有著作权,应该是集体的光荣,所以都不写名字了。

  图  《黄帝内经》古书

  如果说《黄帝内经》的出现代表中医的出现和建立,那么,就证明中医的出现与自然紧密相连。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医的出现是因为以下几个条件才出现的:

  1、自然出现,人类对自然进行深度思考

  2、人类对自然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3、在生存和发展方面的需要,产生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经验

  4、利用自然的经验,积累成为生存的智慧

  5、生存的智慧,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修正,成为系统的体系

  6、国家的出现,中国的形成,东方人的生存和发展智慧成为国家提倡的健康智慧

  图  据说《黄帝内经》与先圣扁鹊有关

  经过以上五个过程,中医终于出现。所以说,中医确实是与中国人有关,与西方人无关,估计当时中医的出现西方人还不知道在哪里找吃的。其次,中医的出现是建立在自然的规律基础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中医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医学体系,而是中国人发现的健康、医学体系。中医源自自然的规律,中医依赖自然而获得发展。

  中国人对自然的规律发现,就这样造就了一门历史悠久、影响世界的养生、医学体系,并为人类所共享。

第二章  阴阳概念的诞生
远古的先辈,通过常年的观察,发现大地有许多重复出现的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动物植物的变化,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重复性。再经过观察,发现这些现象跟太阳和月亮有紧密联系。

  先辈发现,地球上很多生物是需要太阳的照耀才能够得到生存的,而个别生物是不需要太阳,而是月亮。这样他们就发现了生长的规律,太阳提供了能量给地球,地球上的万物吸收了太阳能量,并储存起来,成为人类的食物能量来源。夸大地说就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但是太阳的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人认为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给予太阳,这样的力量他们称呼为“神”或者“上天”。不过现代科学已经揭示了这个关系,太阳的能量来自宇宙星系的传递。实际上,宇宙的起源目前一直有争议,不过以“大爆炸”理论为瞩目。该理论是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斯地芬。霍金提出的,他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500亿年前,在那个时候,有两种能量互相碰撞,产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之后,出现大量的宇宙尘埃,这些尘埃通过结合,形成了银河星系,银河星系形成后太阳系就出现,之后是地月系。如果我们把宇宙浓缩为一个电子跳跃模型,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假设产生大爆炸的根源是能量中心,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能量传递过程:

  能量中心——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植物——动物——人类——人体微生物

  模拟电子跳跃层次的能量传递我们可以知道:电子往电子核跳跃,能量总是减少,直到最少。也就是说,如果电子跳跃到中心之前,能量为100,那么跳跃到核心的过程,会以80、60、40、30、、、、、、10的数量减少,这个能量减少模式类似宇宙。

  宇宙的能量中心通过上面的过程不断减少能量,直到太阳,并以太阳为核心传递能量给地球上的生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直接储存吸收,而动物利用了植物的能量生存,人类又利用这些食物为生存根本,于是获得了太阳能。所以,人类和人类的食物都是以太阳能为核心获得。

  古人虽然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分析,但是古人以整体的系统观点了解,跟我们现在的理解方式不相上下,仍然知道太阳能量对人体生存的重要性。但是人类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进入人体,所以需要通过食物的方式摄取能量。如何选择到合适的食物,获得生存,成为古人关注的核心问题。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众多人类可以食用的食物,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这些食物通过转化太阳能,并为人类提供食物途径。而夜晚生长的食物多数不是人类所能利用的,所以今天我们吃到的食物是没有夜晚利用能量的类型的。古人发现了这个关系,就把需要太阳照晒成长的植物,当作核心食物,他们不但把这些食物分类,而且按照人体的各种关系设计了不同的称呼,并以颜色、形态等方式来识别,于是形成了一个相当系统的体系。

  以太阳为代表的能量和相反的能量,都被中国人确认下来,并配给专门的名称。

  这个体系就是中国医学。

  
  我们喜欢把现代的西方医学称为中国医学,这是非常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中医就是中国医学的简称,而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因为这是中国最明显的文化特征,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我们后人没有任何资格改写这样的事实。不管当今人研究情况如何不乐观,但是中国医学就是一个明显的文化符号、文明特征。人们一提到印度,就知道印度有印度医学一样,一提到埃及就知道金字塔一样,一提到法国就知道铁塔一样,一提到澳大利亚就知道悉尼歌剧院一样,这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历史的烙印,我们必须承认。而西方发达国家都承认中国医学就是中医,而不是西医,西方医学界也从来不承认中国在西医方面的成就是中国人创造的,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承认是中国人模仿的、移植的。

  因为中国医学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观察大自然发现的健康规律,属于“发现型医学”;而西方医学属于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发明型医学”,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医学以自然规律为宗旨,以太阳月亮的规律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而西方医学以解剖原理为宗旨,以药物对应疾病治疗为中心,展开了一个巨大的疾病抢救系统。两者很多地方没有可比性,也没有排斥性,局部可以找到相同的地方,但是多数是有差异的。

  中医以太阳的能量为核心,以月亮的能量为辅助,形成了两种能量平衡的养生理论。因为古代的文字以简洁、个别指代全体的特征,所以,太阳就简称为“阳”,月亮简称为“月”,后来的造字者为了对称和协调,把为“月”增加了偏旁,成为了“阴”,于是“阴阳”为核心的理论,统摄了整个中医体系。

  到底什么是阳?

  什么是阴呢?

  古人有哪些独特的理解呢?

  我们将在下一章论述。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