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伤心咖啡店之歌-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家里,当初,她考上大学的时候曾落荒而逃地逃离了那个地方。 
  父亲一直觉得愧对马蒂、愧对马蒂已经死去的母亲,他默默无言地、疼爱溢于言表的接待了回来的马蒂,继母对此也没有反对。父亲一直保留着马蒂的一些东西,主要是一些衣物、书,一些连她也记不起了的小用具,还有那只皮箱。那只皮箱,是妈妈带着她逃离时所用,她离家读大学时也带着这皮箱,离开杰生家时带的也是它,大学毕业后最后一次回家暂住,她把这只皮箱带着,从此却留在家里了。 
  打开来,一个铅笔盒、一张浴巾、几张水彩画、一个三菱镜之外,就是一张陈旧不堪的对开世界地图了。地图背面横竖贴了十几道胶带才保持它不四分五裂。马蒂将之摊开,一个已经不符时事的世界铺在眼前,上面还有用彩色笔打的星星记号,都是些马蒂梦想要去的地方。尼泊尔、纽西兰、象牙海岸,上面打了红星星;加拿大最北的包尔登岛、南极洲的罗斯冰原,这些地图上最边陲的地方,马蒂感到陌生、荒凉又浪漫,她也打了红色星星;最大的一颗红星星,还饰以立体黑边,落在南半球,非洲边缘,汪洋大海中的马达加斯加岛。   
  《伤心咖啡店之歌》缩写稿(2)   
  啊。遥远的,遥远的马达加斯加…… 
  曾经让马蒂魂系梦萦的马达加斯加,她一直想去的马达加斯加,它让马蒂想起了不久前在“伤心咖啡店”里听到那个叫海安的人正在马达加斯加。 
  马蒂开始四处投履历、找工作,她有一些渴望自己一直在排斥的、稳定的、上了发条一样的生活了。马蒂一直以来的晃来晃去的生活并不被始终在社会较底层挣扎的父亲和继母理解,不过,继母容忍了马蒂呆在家里,父亲则更加积极地动用自己仅有的关系帮助马蒂。一家叫“威擎电脑”的公司刚好需要英文秘书,老板的父亲和马蒂的父亲还是故交,于是,在马蒂和老板陈博士都不乐意的情况下,马蒂还是去面试了一下。不过,本来对用亲朋好友很反感的陈博士反而因为马蒂很冷淡的态度、加上急切用人的现实情况,最终亲自给马蒂打电话,希望她能去。马蒂接受了。 
  没有想到的是,因为一些凑巧的机缘,马蒂在接下来很短的时间里又频繁地到“伤心咖啡店”来了几次,而且,很快地,她不但被“伤心咖啡店”的几个主人接纳,还成为了他们小圈子中的人。马蒂就像飘荡在水草中的水草一样,虽然一直在下意识地思考自由之类的问题,但她暂时还没有自己的方向。她也像一个收音机,努力接受着“伤心咖啡店”的波段。海安以他洒脱、不羁的观念影响着除了吉儿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朋友,曾经轰轰烈烈追寻过自己想往的舞蹈事业的吉儿现在更多的提倡积极地生活态度,提倡勤力思考、踏实做事,实现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她对海安的极端自我中心保持着安全的距离,她也希望马蒂不要过分陷入海安提倡的自由里面。 
  但是对马蒂来说,海安的言谈仿佛再次启动了她多年的懵懵懂懂的向往,她开始逐渐明白,她之所以陷入目前的什么都不是的困境,只是因为她不够决绝。她对生活抱着渴望平淡之外的精彩、克服束缚之外的飞翔并没有错,如果说错,更多的错在她的犹豫不决。 
  海安的谈话,意外地带给了马蒂新的想法。她望着灰色的天空,放纵自己的灵感,开始觉得眼前一片迷雾中,出现了一丝峰回路转的感受。人,只要物质上有起码的保障,其他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去跟随别人? 
  不过马蒂知道,到马达加斯加去光有勇气是不行的,除了勇气,她还需要知识与智慧,还有钱。尤其是钱,马蒂现在很需要钱。因此,她接受了小叶的邀请,每天下班后到“伤心咖啡店”兼职4个小时。小叶提供的薪水几乎和马蒂正式上班所得一样多。 
  转眼到了平安夜,马蒂、吉儿、小叶、素园、藤条一家人还有刚刚从马达加斯加回来的海安一行人驱车到北海岸夜游。大家把车停在了一片海滩上,海滩的石砾质粗而形状不一,马蒂和素园手挽手,艰辛地走到靠海浪的滩边,海安已经在那里,马蒂看到海安还背着他的行囊。大家围坐在小叶用拾来的木柴生的篝火周围,饮酒聊天,话题又自然地谈到了自由等等的问题。海安否定了上次和马蒂谈到的自由,他认为马蒂被自己的经验束缚了。人很容易察觉自己失去了什么,失去的痛苦往往比拥有的感受具体多了。马蒂因为从来不曾得到过的自由而痛苦,并已经习惯了这种痛苦与随之而来的愤怒,甚至不能想像失去这种痛苦之后将剩下什么感受。有的时候,人也要找一种意识形态来掌管自己。马蒂就是用生活方式中的不自由,和对于自由的渴望,筑起了前后两道防线,以防自己越界,面对毫无目标的处境。 
  海安怀疑要是马蒂真的解放了,不用再去在乎别人的生活观,是不是就真的天苍苍野茫茫,自由自在了。继而,海安问马蒂能否形容得出来她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由。 
  马蒂形容不出来,就让海安告诉她。海安说,自由并不存在,这两个字只是人类跟自己开的一个玩笑。他进一步解释道,自由像风,只存在于动态之中。人们捕捉不了风,因为停止的风就不再是风了,那只是一缕沉闷的空气。自由也一样,人们要不在追求自由中,要不就在失去自由中,只能在这两种动态里怀想着可望不可即的自由,但是却永远得不到它。海安的话引起了吉儿的激烈反响,吉儿认为,自由只来自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一切理想的追求。当人们心中燃起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在自己的意志驱动下,全心全意,不顾一切阻碍去追求,别人非难,不怕;环境阻挠,不怕;因为已经完全忠于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因此,只要有爱,在哪里都自由,不管是在监狱里,还是在台北,没有人可以剥夺这自由。 
  海安还在和吉儿争论,他觉得世界上充满了吉儿这种理性的文明人,一方面坚称自己信仰自由,一方面又强迫别人接受他们的自由观。没办法宽容地去接纳异类。不要说宽容,连了解的想像力都没有。而这种人对自由才是最大的危害。马蒂已经不太在乎两个人的争论了,因为海安和吉儿的争论已经破除了她最后的犹豫和疑惑。她终于发现自己苦恼的根源跟台北无关,而是在于做一个人,没有选择的,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在我们的世界里,享有最丰富的智识,与最荒芜的精神生活。既然海安选择逃离,吉儿宁愿改善,她也应该去找到她的答案。 
  争论最后以一种几乎赌气的方式结束了。吉儿认为海安选择逃离是因为他无情,并坚持说海安有心事,就藏在他随身携带的那只旅游行囊里。海安因此将行囊扔在了篝火上,付之一炬。从火堆中飘起了一张照片,马蒂捡起来后发现是她曾在海安的皮夹里见过的一张照片,它已经烧毁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被熏得焦黄卷曲,但是照片中的人影还是可堪辨认。这是马达加斯加的一个浪游者,当地人称为耶稣的嬉皮。他长着络腮胡的下半截脸孔正好被火焰烧去,只剩下了鼻梁以上的眉眼依稀可见。看起来,几乎就像是海安的翻版。   
  《伤心咖啡店之歌》缩写稿(3)   
  平安夜发生的事情和争论让马蒂下定了决心,她辞去了工作,安排好了所有在台北的事情,只身来到了马达加斯加。临行前,海安给了她一万美金,并托马蒂见到照片上那个马达加斯加浪游者耶稣时,替他问他,到底能不能对他自己坦诚。 
  到了马达加斯加后,马蒂搭乘公共巴士到了最南方的红棕色的西萨干原,在当地的安坦德罗人的帐棚里住了三天,并用一把折叠梳子,一把雨伞,和半包方糖,向他们换来了一件民族服装——深灰色的布袍。安坦德罗人,意思是没有根的民族。经过一个没有根的安坦德罗人的指点,马蒂来到了浪游者耶稣在海岸边的住处,耶稣不在,马蒂就地坐了下来等着他。眼前的海平面,被曙光一样的夕阳映照成柔和的玫瑰红色,一整片璀烂的玫瑰海洋中猛凸出一根黑戟,那是一道黑影,从海面上矗立正好像匕首一样戳进了落阳的心藏。马蒂眯起眼睛,逆着刺眼的夕照,一直到那黑影攀爬上岸,走近她的眼前,马蒂才看出这个人,赤裸着全身,正是照片里的耶稣。 
  比印象中年轻健壮,耶稣从她身边走过。虽然没有穿着那件灰色袍子,马蒂还是一眼就肯定这是耶稣。他的发须削短了些,眉目爽朗。亲眼目睹之后马蒂吃惊得说不出话来。这耶稣,简直就是海安的翻版,荒漠里的褐色版本。 
  耶稣从马蒂的身边走过,对于马蒂,他完全地视若无睹。好像马蒂是一颗存在于海岸边已经有千万年的石头,耶稣与她擦肩而过,既不避开她,也不望向她。耶稣走到一块岩石后头,找出他的灰色袍子和草鞋穿上,背起一只灰布的褡连,离开海岸。马蒂爬起来,用双肩背起背包,远远地跟随上去。他们来到了面向着整片大海的山壁上。头上是凸起的巨岩,形成了山壁上一个走廊形状的掩蔽处,约有两百平方公尺那么宽敞。显然,耶稣就住在这里。 
  洞外有个向外突出约三坪大的平台,那是他们来时山路的终点。因为耶稣寂静不语,所以马蒂也就沉默着没有说话。耶稣回到洞里的一方净地,摊开一张毛毯和衣睡了。马蒂打开睡袋,露宿在平台上。 
  就这样,马蒂天天跟着耶稣,保持着礼貌的距离。一晃,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耶稣对生活、生命始终采取了冷静处之的态度,马蒂从来没有见到他激动过,对此,马蒂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还是让马蒂对耶稣感到愤怒,而随着愤怒之后的深思,马蒂又领悟了更多的东西。 
  不过让马蒂真正领悟,真正让她连对这趟马达加斯加之旅的意义本身都产生了领悟后的怀疑的,是在耶稣对一个得了瘟疫的村子见死不救马蒂冲他暴怒一般发火之后。耶稣带着马蒂爬上了一座高山,山顶上的风好大,马蒂靠着一块岩石才勉强站稳,她趴低身体随耶稣到灌木丛前坐下。这时候云又消散了,海上的金色夕照横射到他们身上,光芒强烈得让马蒂眯起双眼。坐在尖锥形大山的最尖端,从这里游目骋怀,连大海也从眼前消失了。马蒂的四周,马蒂的眼中,只有无边辽阔的天空。 
  耶稣盘正了双腿,进入了山巅上的冥想。马蒂跟着他端坐起来,闭上双眼,吸一口山顶上的狂风,也进入了自己的心灵。从一切杂念中放松,坐在世界的顶端,马蒂将自己溶化在风中。于是她进入了一个无边之境,无声,无息,无色,无臭,无空气,无重力,只剩下最后一缕呼吸,维系她的人的思维,人的生命。 
  在冥想中,她的意识不断扩大,扩大,扩大到弥漫充满了整个宇宙。她与宇宙等大,于她之外别无一物,连别无一物的概念也没有。于是不再因为找不到方向而彷徨,因为所有的方向都在她之内,自己就是一切的边境,所以不再有流浪。她和她的宇宙又急遽缩小,缩小到一切生成物最根本的基质,缩小到存于光的缝隙之间的黑暗中的粒子。这微小的基质不包含任何东西,却组成所有的东西。巨观它,是一个宇宙,微观它,是介于有和无之间的一个概念,一个振动,一个微笑,一声叹息。从山下一步步登高走来,在爬上山顶之前,远望海天的马蒂陷入了最深的迷惘。生命,来自虚无,终于虚无,那么中间的这一遭人生,有什么意义? 
  坐在山顶的狂风中,精神穿梭于宇宙空幻之间,马蒂有了全新的体会。因为人的虚无,和神的虚无不同。马蒂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她把体会中最根本的意识就叫做神。人的虚无就是虚无一物,而神的虚无,是一切冲突,一切翻腾之后的一切抵消,一切弥补。因为平衡了,圆满了,宁静了,所以虚无。从混沌之初的地球中,电光石火里产生了生命的原始体;从水族衍水族衍生到陆地上的鸟兽虫鱼,到了人类的诞生,社会的组成,文明的累积。这亿万年的进化过程,炼铸出一颗现代人的心,用文明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来解释现象,来抱怨世界的衰败,来不耐烦人生的压力。就为了这一颗躁动的心,人生有意义。因为人来的地方虚无,人要去的地方也虚无,所以中间的这段人生,是满溢人性冲突的、纷乱的过程。如果不是尽其可能地去体会人生中的一切,那么如何去融合、化解以得到神的虚无呢? 
  她所来自的城市,是一个令她厌烦的地方。在那里,因为拥挤,每个人都尽其可能地压迫别人以得到自己的空间,这种人生她觉得没意义,这种人生她觉得不自由,所以马蒂逃离,来到马达加斯加,想要寻找另一种答案。   
  《伤心咖啡店之歌》缩写稿(4)   
  山顶上的马蒂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不在追寻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不管生活在哪里。繁华大都会如台北,人们活在人口爆炸资讯爆炸淘金梦爆炸的痛苦与痛快中,这是台北的滋味,这是台北人的课题。也有活在刺棘林丛中的安坦德罗人,他们的生命舒缓迟滞,享有接近动物的自由,却又限制于缺乏文明的困苦生活,这是旷野中游牧的滋味,这是他们的课题。 
  马蒂在强光中睁开了双眼,山风凛冽:她抬头,望见无边开阔的天空。 
  这一个抬头,好像花了马蒂三十年之久。 
  马蒂在大山顶上转醒。一睁开眼睛的时候,她以为到了天堂。马蒂和耶稣进行了一番交流,她告诉耶稣她领悟到了,先前的苦恼和疑问,都是可贵的过程。这些过程造成了她,所有的经历都有意义,包括以前她所认为没有意义的那些生活,都含有太多的课题让她去经历,去克服。她将不再躲避。她还告诉耶稣,想要回到她来的地方,用新的勇气,走完她的路途。马蒂也帮海安问了那个问题,耶稣能够对自己坦诚吗?耶稣说,他将亲自回答海安这个问题。 
  但是,马蒂最终没能回去。她死在了马达加斯加散兵的枪下,为耶稣挡住了致命的一枪。 
  在马蒂经历所有这些事情、离开人间的期间,还在台北忙碌奔波着人们,马蒂的朋友们,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人都迎来了阶段性的转变。 
  海安在和吉儿外出返回的途中,为了不撞上几只狗,连人带车滚下了悬崖,他费力地讲吉儿举出了车内,自己随车滚了下去。摔成植物人。一直暗恋着海安的小叶像守护天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为他擦洗身体、替他按摩,昏迷了几个月后的海安醒了过来,像从一个绵长的梦境里苏醒过来。苏醒后不久的一个台风夜,海安和小叶在“伤心咖啡店”欢乐地饮酒、跳舞,醉眼朦胧间,小叶看到另一个海安——长得和海安一样的耶稣进来了,耶稣留下了装着马蒂骨灰的小罐。面对海安的问题,耶稣希望海安放过他,给他自由,海安决绝地说,只要耶稣同意他和他一起走,他就给他自由。说着,海安拿起一块陶瓷碎片,朝自己的脸颊猛割下去。从右眼角到嘴角,海安割裂了一道狰狞的长形伤口,如泉涌的鲜血沿着他的手腕洒落到地面。 
  海安跟着耶稣离开了。 
  目睹这一切的小叶彻底绝望了,她全明白了,海安是有感情的。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