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切固然与郑武公的雄才大略密不可分,也与周平王一味的迁就、纵容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周平王身为天下的共主,对于诸侯之间的相互倾轧为何视而不见呢? 在郑国的一些列所谓的“不义之举”的行动下,周平王就没有半点疑虑吗?

  答案是:不可能,平王又不是傻子。年少时受的磨难,让他对朝廷任何风吹草动都非常敏感。早在郑国对虢、郐用兵以后,平王就有想法了。在卿士卫武公的怂恿下,一度想收回黄河以南的虎牢关地区。

  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想明白了。郑武公对于周边国家的兼并,暂时还没有有给周室带来危险,反而一个强大的郑国会成为自己有力的靠山。

  周室东迁以后国力大衰,不但失去了镐京周围的千里之地,而且政事废弛、军队损失严重。搬到新家以后百废待兴,重建统治秩序的工作繁杂,光靠平王的智慧无力把握当时的时局。

  更重要的是,王畿周围的卫国、晋国、楚国、宋国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卫国,不仅紧邻王畿,国力较强,而且他们的头子卫武公在朝廷做卿士,权利很大。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定,他不能让卫国独大、更不想让卫武公独揽朝纲。所以他需要一个人来制衡、平衡朝廷的政治局势,暂时保护王室的安危,巩固政权的平稳。

  而郑国恰恰非常符合条件。

  第一,郑武公的的父亲是前朝司徒,郑氏与周王室是同姓的兄弟之国。在自己最危难的时候也是人家给予了关键的帮助。所以平王认为郑武公对王室是衷心的!

  第二,郑武公的工作能力很强,在继任周室司徒以后确实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第三,平王认为与郑武公处境差不多,都刚死了爹、失去了家园。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从心理上讲会出现一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亲近感。郑国势力单薄,要想生存下去必然要依靠周天子,所以郑国不会有二心。

  基于以上几点,平王对郑武公的信任也算是有理有据。    

  面对平王的信任,郑武公可以说很够意思。他没有辜负平王,先后灭掉了虢国、郐国、鄢国、胡国,并与卫国在黄河南岸展开了争夺战;夺取了北至廪延(河南省延津县北)的黄河以南广大地区,为郑国取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就国土面积来讲;郑国从一个寄住在中原的小国;一举成为中原地区的大国。(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春秋时黄河河道与现在是不同的,那时候河道靠北,现在廪延在黄河北岸)

  与此同时,郑武公也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周室的政务上。他明白,郑国与周室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要想得到平王的有力支持,必须要给人家干点事实,好让人家离不开你。只要周室这杆大旗不倒,郑国就相对安全。

  所以,武公确实尽心尽力的辅佐周平王稳定局势、重振朝纲。这一点,平王看在眼里记载心里,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眼前这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好同志是值得信赖的。所以,对于武公壮大其势力的种种行为,平王用沉默表达了自己的支持。

  可以说,平王作为一个历经磨难的天子,还是具备一定的政治头脑。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也基本靠谱。但是,在利用和被利用这一点上,周平王拿捏的不是很好。

  郑国灭掉虢、郐有个立足之地也就罢了,而后来又占领鄢、胡就表现的非常过分。

  但是平王虽然有过短暂的疑惑,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制裁郑国出格的举动。他只想到郑国强大了可以帮他守卫国土,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抢底盘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起到了一个很不好的带头作用。所谓“春秋不义之战始于郑”,其他诸侯国一看郑国这么折腾都没人管,那我们还在这装什么孙子呀?来吧!

  周平王十三年,年迈的卫武公死了。朝廷大权一下子全部落入了郑武公手里。王畿的重要关口,军事重镇都由郑军把守。周王逐渐成了郑国的傀儡。事情的发展让他有点史料不及,等到明白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信神不信鬼,只信自己胳膊腿!如若不然,将来一定没好果子吃! 。 想看书来

第十七节 庄公继位
郑武公还算是仁义,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没有对周室做过什么太出格的事,对周平王还比较尊敬。周室给了郑国很高地位和开疆扩土的权力,郑国为周室提供了保护伞,可谓各得其所、相安无事。所以周、郑在郑武公时期出现了一段较长的蜜月期。

  可是,我们读历史都知道,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一旦这份利益对某一方来说不再需要的时候,朋友关系也就随之解除。

  别沮丧,人情就是这么冷漠!

  随着二者之间地位的变化,双方所需要的东西也跟着发生了改变,矛盾也就逐渐显露出来。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周平王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743年;郑国的第二代君主;英明神武的郑武公升天了。其长子十四岁的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谋臣祭仲被任命为上大夫,辅弼幼主。

  然而,当一国之君可不是过家家,弄不好是要挂掉的。

  年轻的郑庄公即位后危机也就随之而来。他面临的第一个威胁不是来自于别处,而是他的亲生母亲武姜。

  武姜是申侯的女儿,姓姜,“武”是郑武公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之为武姜。

  郑武公十年,成为武公的正妻。地位如同于后来的皇后、大老婆。只有正妻的孩子才有继承君位的权利,称为嫡子。

  那武姜为什么会威胁到自己亲生儿子的政权呢?很简单,不是什么复杂的政治原因,只是她一时的好恶而已。

  原来,武姜在生庄公的时候难产。

  大家都知道,小孩出生时应该是脑袋先从妈妈肚子里出来,难产却是反着,脚先出来,这样头就会卡在肚子了出不来!小孩会窒息而死,大人则会因为大出血死掉。

  这搁现在也是一挺危险的事儿,何况在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的春秋时期呢?那时候难产的人一般都在劫难逃。

  但似乎老天保佑这对母子,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孩子还是生了出来,母子平安。

  可这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还是让武姜心存恐惧、难以释怀。她认为这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孩子命硬克父母!对庄公的厌恶之情,从孩子的名字中就可以感觉到。寤生,倒着生出来的意思。有当妈的这么给孩子起名字的吗?可见武姜对于庄公的母子之情是打了折扣的。

  而在三年之后,弟弟段的出生使得这种好恶之情就更加明显。都是一个妈生的,怎么作人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首先,叔段是顺着生出来的,没让他妈受太大的罪;

  其二,人家也争气,不但人长的漂亮,而且人高马大、武艺高强,给他妈挣了不少面子;

  其三,叔段也很会来事儿,把他妈的马屁拍得岗岗的。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有这样的儿子能不喜欢吗?喜欢不是光嘴上说说,要想尽办法为他争取利益。所以,武姜总是在郑武公面前吹风,要他将叔段立为太子(书云:亟请之),但郑武公都没有答应(公弗许)。

  如此一来,朝中的大臣见到武姜如此宠爱段,怕有一天武公禁不住老婆的耳边风,真的改立太子,纷纷投靠到段的势力之中。

  政治投机者也就是这个档次了。但是郑武公不是、祭仲、子封等等不是。他们知道,郑国需要的不是一个浮夸的翩翩公子,而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在这一点上,寤生绝对强于叔段。

  最终,武公没有改变对寤生的信任,事实也证明他的眼光绝对一流。郑庄公不但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而且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他在位的这43年里,郑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    

  话分两头。

  眼见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没能成为郑国的国君,武姜既失望又不甘心,渐渐的心态失衡,行为失控。。。

第十八节 玩的就是阴谋
武姜不请自来,开门见山的对庄公说:“你当上国君可不能忘了弟弟,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太有才了。你琢磨琢磨,给你弟弟安排个封地,让他为国出力,为你分忧“。

  庄公听了以后心里有些震惊,因为他弟弟的年龄是在是太小了。事实上庄公即位的时候年龄也不大。这一点肯定和我们读《郑伯克段于鄢》时,对庄公的感觉对不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有这么多心眼,能吧自己的内心藏的那么深?

  不相信?咱们来分析一下。

  庄公的老爸武公在公元前770年前后继位。《史记》记载“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也就是说,公元前760年武公才结婚。过了三年,即公元前757年才有了庄公,又过了三年有了叔段。 隔三年一个,安排的还挺科学。

  到公元前743年武公去世,庄公正好14岁,叔段11岁。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这就是俩小屁孩。可在那个时候人家都当上首长了。

  没辙,谁让人家是官二代呢。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到底行不行,咱还是看看十四岁的郑庄公是怎么应对这突如其来的考验。

  庄公对母亲表现的极为恭顺,甚至有些谄媚的表示:您说的没错,我也正这么想呢,一切听您安排。

  武姜也不客气,点名要了制邑。

  这让庄公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冷气。

  制邑就是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大家读《三国》、《隋唐》的时候都知道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想知道为什么,在谷歌卫星地图上搜搜就知道了。

  周王朝的首都雒邑(就是洛阳)在一个大盆地里,而出口只有两个,一个是著名的关隘“函谷关”,在盆地的西边;另一个在东边,就是这个虎牢关,那时候叫制邑。

  关隘有一个特点,就像城门楼子一样,谁占了它谁就有通行权,就可以在突发事件中占得先机。

  而制邑,恰恰掌握在郑国手中。所以,全国上下对这个地方都非常重视,驻扎着当时郑国最精锐的部队、储藏着充足的后勤给养。

  如果让叔段管理这么一个军事重镇,一旦他反叛,进可以攻打郑国的任何城市,退可以切断郑国通往王畿的道路。到那时候,庄公的麻烦可就大了。

  庄公虽然年纪不大,重要的是他继承了老爸的聪明才智,再加上郑武公活着的时候非常喜欢庄公,凡军国大事都叫着庄公一起参与。庄公耳闻目染,对这方面非常敏感。

  所以,庄公在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脑袋摇得跟个拨楞鼓似的。心说,你们这是摆明了要造反啊,说什么我也不能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你!

  他装作很关心的样子对武姜说:“制邑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凶险,当年虢叔正是被我郑国杀死在这个地方。为了弟弟的安危,您还是给他挑一个别的地方吧。除了这,哪都行!”

  武姜毕竟是个女人,不是搞政治的!他之所以为叔段请封制邑,不是他的本意,更不是叔段的谋略,而是他们身边那些政治投机者的主意。

  叔段母子只是认为那个地方屯有重兵,掌握了这支军队就相对安全。而一听这地方呆着有危险,她犹豫了。那就选个最富裕的地方吧,反正有钱就有兵。

  于是她又要求庄公将京封给叔段。

  京是郑国的旧都,是郑国的第一大城市、经济中心。郑国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京。这么重要的地方,庄公能答应封给叔段管理吗?

  答案是:能!

  庄公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

  不但答应,还送给叔段一方官印,上面刻着四个分量十足的大字“京城太叔”。“太”就是极大的意思,言语不能形容的大称之为“太”!这就是告诉叔段,你以后就是京城的大哥大了,有谁不服直接拿印拽他,哥哥我支持你!

  难道庄公真的没有想到将京城赐给叔段的严重后果吗?

  错!

  他明白叔段的存就是对他最大的威胁,不除掉他,永远都会生活在他的阴影下。可他有母亲的保护,又没做过大逆不道、足以诛杀的罪过,自己无法下手。但是现在他们却自己送上门来了。

  庄公不由的想起父亲对付胡子时的计谋:若欲取之,必先与之。。。。。。

  这时武姜一定觉得庄公在自己面前还是显得太嫩了,轻易就掉进了她设计的陷阱。可他没想到,恰恰是她自己落入了一个十四岁孩子的圈套,而这个圈套牢牢套住了叔段,并一步步的将他拖向深渊。。。

  既得了实惠又得了名份,武姜非常满意,叔段更加只满意得,耀武扬威。

  这让忠于庄公的大臣们很是不安,纷纷找到庄公要他收回成命。。。。

第十九节 我惯着你
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是卿士祭仲。

  这个人可谓足智多谋,当年为武公的文治武功出谋划策,立下赫赫功勋,堪称国之栋梁。

  所以,武姜这点小计谋根本逃不过祭仲的法眼,他明白,这是武姜与叔段阴谋颠覆庄公政权的开始。如果将京城封给叔段,那武姜反革命集团势必依托那里雄厚的财政基础不听招呼,继而对抗朝廷,早晚必酿成大祸!

  这个连武公伐胡的计谋都看明白了的人,怎么今天却没明白庄公的用心呢?

  原因是他也轻视了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只道庄公是少不经事,看不出其中的厉害,没想到这个刚刚即位的少年君主,居然可以把自己的心藏得这么深,居然可以谋划得这么远。

  祭仲心急火燎得找到庄公晓以利害。

  他没有直截了当告诉庄公,你弟弟和你妈要造反。因为没有证据,落下口实是要吃亏的。所以祭仲旁敲侧击从礼制说起。

  他说:“京城比咱们国都都大,你把你弟弟封在一个比国都还大的地方是不符合周公之礼的,势必会造成臣民对国家形势的误判,让大家不知道谁是郑国真正的一把手,而产生二心,威胁到您的统治,所以请主公收回成命。”

  庄公对祭仲的到来还是很欣慰的,这个时候他就能看出谁是站在自己一边的。他高兴看到祭仲站了自己一边,并且可以断定,他的谏言代表着很多大臣的意见。

  高兴归高兴,心里话是对谁都不能讲的,作为一名运筹帷幄的君主,这一点尤其重要!所谓孤家寡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庄公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回答:“我妈要我这么做,我怎么拒绝呢?”言下之意是,我也明白这样做有违法度,对国家是有害的,可我不能违背母亲的命令,如果将来郑国因此而发生灾乱,那也都是我妈惹得祸,大家别怪我!

  祭仲一听这话,对武姜这气就更大了,他也顾不得什么君君臣臣,不再避讳造反的话题,直截了当的对庄公说道:“那姓姜的贪得无厌,今天给叔段要来京城,明天就有可能在要别的地方,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如果您不再最开始的时候就断了他们造反的念想,任由他们发展,早晚会给咱们郑国带来大祸!到时候你们的母子之情、兄弟之义可就完了。”

  庄公听到这话,心里一阵得意。连足智多谋的祭仲都觉得叔段去了京城将来一定会造反,那就没跑了,我要的就是这结果。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