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反转人生-第6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你推出新产品的时候,每台加价一两万,他们才会买单。
而且把投入研发的经费吹嘘的高一点,也可以合理避税,税务局来查账,就把这投入往上面一报,反正账目繁多,科研又是消耗项目,税务局的人又不懂科研,所以查不清楚。
这样企业就可以悄悄的把一部分收入盈利,通过研发的名义黑掉,不用交税。
另外一方面,就算他们投入了八个亿,可是又有多少是用来研发的?
要知道外国的科研人员的工资可不低,一般的科研人员,哪怕是在实验室里打杂的,这年头也得是五万美金的年薪起步,带点名头的年薪都得七八万,甚至十几万,所以老外搞研发,其实投入的大头,都是在科研人员的薪金上面。
其实真正用在研发的材料,和机械设备上面的,能有个一半都算不错了。
而这时候在国内,你完全不用担心这样的问题,这年头国内的科研人员的工资可非常低。
一个国内一流大学的科研毕业生,一年到头的薪资算下来,也就是十万人民币顶了天了,这才多少钱,一万美元多一点。
这也是这几年来,国外的科研公司,纷纷在国内开设实验室的主要原因,科研人员工资低,这样就可以把大把的外围的基础的,繁琐的科研工作,交给华国人来做。
而搞科研,放着这么大的一个人才市场不利用,那简直可以被雷劈死算求。
外国佬那些动辄几十亿美元的科研投入,能吓得住国内很多不明真相的领导和科研工作者,可是却吓不住李逸帆。
老子有钱,而且国内的科研人员价格不贵,老子搞得起。
你们几十年的积累研究是吧?你们研究所有一百多研发人员是吧?
老子一样可以用人海战术给你推平,你们用一百多人,老子就用一千多人,而这一千多人的薪资,一年算下来,可能还没你那研究所的人员薪资高。
再者说了,哥们现在就是不差钱。
什么狗屁专利,老子才不在乎,就逆向研发你丫的,有种你就去告,看你能告的赢不,打官司扯皮,老子奉陪。
要是没这点混不吝的精神,老子还不如玩蛋去。
你以为你们设置专利门槛,就可以吓退老子?别做梦了!
李逸帆这番混不吝的气势,可真是把周元超给震住了,原本他确实是有些顾忌专利的问题,可是现在在看看眼前的老板,他这完全是把专利当成屁啊!
从长远来说,这种态度很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毕竟没了专利保护,大家都等着山寨别人的就成了,谁还用心去搞研发啊!
可是就现在的环境,和他们所处的行业来说,周元超非常喜欢李逸帆的这种态度,甚至他觉得,这番话,还带着一股霸气!
“我和你说,周工,咱们要么就不搞,要搞就搞一把大的。刚刚咱们的优势我都和你说了,所以你就把心给我揣回到肚子里,他们来找,我来担着!咱们就是要把山寨进行到底!”(未完待续。。)
1057。 心黑手狠
byd都能搞得出来,老子也一样搞得出来。
当年byd的老板,为了变速器的特殊钢材,和高精度加工的问题,可是几次去日本淘宝。
他也正是赶上了好时候,2008年美国引爆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也一度陷入了萎靡,负增长的局面。
正是靠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他在日本收购了几家中小规模的特殊金属,和精加工企业,正是这几次不起眼的收购,才让他的工厂解决特殊钢材和高精度加工的难题。
不过按理来说,现在的李逸帆可比那个年代的老王优势更大。
特种钢材,他现在就有一家特殊金属冶炼企业,手里还掌握着不少从日本搜刮来的特殊金属资料,只要有需要,立刻就可以转化为产能 。
另外的高精度加工,可是这个念头,困扰着很多国内企业的绕颈难题。
但是对他一样不是个事,现在他通过特殊渠道,每个月都能从日本搞来少则几台,多则十几台的高精度数控机床。
所以对于一家有恒心要把山寨精神发挥到极致的企业来说,最难的两个难点,已经是不攻自破。
剩下的就是研发了,这就要看周元超的了。
老周也被李逸帆的一番话忽悠的是热血沸腾,这老板好啊,舍得投入,而且还开明,一口气要上多个项目,这才是他这样的搞科研的最喜欢遇到的老板。
“好,就按你说的办。先把4at给国产化喽。然后再把6at给改过来,接下来就进入双离合和cvt的研发。”
周元超恨不得立刻就召集人手,然后具体分工,人手不够就招兵买马,设备不够就添置设备,有这样的老板,和他那厚实的不见底的荷包,老子还怕个毛。
四十多的老文青,这时候终于有点愤青崛起的味道了。
李逸帆看着双目有点发红的周元超,心里非常的满意。搞科研的。要的就是这股子楞劲!
要是干啥都瞻前顾后,还搞个屁?
“对了,老周,你们搞研发的同时。也要注意后辈人才的培养。你在澳洲待久了。可能不觉得。可是我一个华国人,老是用澳洲人,可有点不习惯。而且那帮家伙可是大爷。动不动就要休假,动不动就要涨工资,时不时还给你讲人权,我受不了这个。之前你可能不知道,我原本是打算收购dsi来着,可是谁知道这帮澳洲佬根本就不理会我,宁可把dsi交到那家狗屁的ion手里 ,也不让我接手,这帮白皮鬼子,我算看透他们了。”
也算是摸清了周元超的脾气之后,李逸帆和他交了心,而周元超对于这一点更是深有体会。
他当年也是国内顶尖的大学毕业出去的,到了澳洲十几年,从一个小小的科研员做起,熬了十几年才熬到如今的研发主管的位置,可是在白皮佬的公司里说话一样不管用。
如果他要是一个白皮肤的你试试,那帮澳洲佬肯定得把他这个主管当成公司的主心骨,毕竟研发部主管,对已dsi这样的公司来说,那就是公司发展的动力源泉。
高薪厚职那是最基本的,公司的干股也是必须的,甚至做得好,都可以晋升成公司的董事,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可是他呢?就因为他是一个黄皮肤的华国人,虽然顶着研发部主管的头衔,可是在公司里,他根本说不上话。
公司未来的重要决策,更是轮不到 他来指手画脚,你说他心里没有气,可能吗?
而且他那帮澳洲同事的工作态度他再清楚不过,典型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作态度,搞一个科研项目,巴不得搞得时间越长越好,毕竟时间越长,越是有工资拿。
如果太快把项目拿下,接下来又没有其他新项目的话,或者成果上市不理想,那公司就有可能会裁员,所以大家都是尽可能的延长研发周期,而且绝对不加班。
这样的工作态度,他也欣赏不来,而且和晨华的需要也不同。
所以李逸帆的话,他很认同,人才还是培养自己的好,肉烂在锅里,那才是自己的菜。
那帮老外,就先 供着他们好了,等到国内的后备人才培养跟上趟,那就把他们全特么的一脚踢开!
这一点就是李逸帆的另外一个态度,吃干抹净不认账,心要黑,手要狠,洋鬼子白皮们,到了新岗位,必须得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你们是为老子打工,不愿意做,就趁早滚蛋。
当然在出成果之前,这帮洋鬼子还是得哄着的。
这一点可不是他首创的,而是他和日本人韩国人学的,当年日本人韩国人搞汽车的时候,都是这么搞得。
日本人稍微还好点,韩国人做的最甚。
当年他们也是和德国车企还有日本车企搞合资来着,合同和咱们的一汽和上汽一样,开始一签就是三十年。
可是等到十几年后,他们感觉把德国人和日本人那点技术吃透之后,当即就翻脸不认人,连合同都撕毁了,甚至赔钱也干,直接把德国人和日本人赶出了自己国内的市场,然后自己干。
结果就造就了后来的现代,大宇,起亚等车企。
而咱们国内的一汽,上汽,和德国人的三十年合同还没到期,居然主动找人家,又续签三十年。。。三十年。。。。
结果就造就了后来,被万千国人戳着脊梁骨骂的一汽和上汽。。。
李逸帆可不是那些有软骨病的家伙,他可是本着要做就做最强最好的目标去的,而且把山寨进行到底的口号都喊出来了,还怕个鸟!
“对于双离合变速器,我也有点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该说点实质的了,未来的三大变速器的主流之一的双离合,李逸帆可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必须得把他知道的和周元超说说,免得他走歪路。
“哦?早听说李总你是个全才了,听说你对汽车变速器很有自己的见解,不妨说出来,咱们交流交流。”
“那好,我就不客气了,这双离合,其实老早就有,但是现在最先重新捡起来搞的是德国大众,他们目前主要研发的是干湿两种双离合,干的用在小型车上,因为这种变速器承受的最大扭矩小,湿式双离合因为承受扭矩大,所以用在大型车上。这两条思路是没有错的,但是有一点,我不太认同,那就是他们把电控单元全部整合到变速器壳体的内部。。。”
其实李逸帆所指的就是十年之后大众被誉为大傻瓜变速器所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电控单元布置问题。
因为是早期投入研发,所以根本没考虑多电控单元过热的问题。
双离合工作的原理是在变速器内设置两款离合器,随时控制输出轴和输入轴的接触,当一个档位和输入轴接触咬合的时候,另外一个变速器一直是预备介入的状态,随时准备换挡。
这样的好处就是换挡时间短,换挡顺滑,省油,换挡冲击小。
但是如果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话,电控单元就会发生过热保护,从而导致档位丢失,汽车趴窝等等状况。
这也正是后世消费者对双离合最为诟病的毛病,而十几年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福特,菲亚特,等等后来者,干脆就把电控单元外置,从而避开大众所碰到的问题。
而现在李逸帆直接把这个问题指出来,就避免了周元超他们走弯路。
周元超本来就是这个领域的大拿,一听李逸帆的这个提议,顿时就觉得很不错,毕竟这样的设置,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大众到时候说他们山寨抄袭的问题。
瞧,咱们的双离合连布置结构都不同,你怎么说俺们是山寨你们的呢?
老板这条意见提的好啊!
周元超的眼神,立马让李逸帆的心里泛起了 小小的得意,哼哼!等老子的双离合搞出来,老子先不推出市场,老子就等你们大众的双离合事发之后,在推出市场。
你们大众在国内号称神车,称王称霸,还不把咱们华国消费者当人,已经好长时间了吧,老子就等到那时候出来恶心死你。
说实话李逸帆心里很是看不上德国人,因为在欧洲,德国和法国,可以说是排华情绪最为严重的两个国度。
尤其是德国人,甚至比他们的美国干爹排华情绪还要严重。
他们的电视新闻,网络媒体上经常少不了一些辱华的报道,所以李逸帆对他们非常反感。
而且说道赚华国的黑心钱方面,这帮德国佬干的一点都不比日本人少,就说汽车这一项,他们每年都从华国捞走上百亿的利润,可是回头去用来去补贴他们欧洲的消费者。
在华国却接二连三的推出加价减配的产品,可怜一些华国消费者,根本不明就里,就中了招。
这次他进入汽车市场,将来难免会和大众撞上,所以这次他也算是早早的准备给大众埋颗雷!
澳洲佬是他第一个算计的,接下来的就是德国佬!
对付这帮白皮,要的就是心黑手狠!(未完待续。。)
1158。 CVT也不放过
液压变速器,李逸帆已经有了腹稿,在未来十年之内,凭借从dsi哪里搞来的6档自动变速器,其实足够用。
毕竟他是一个过来人,深知十几年后国内的汽车市场状况,即便是在那个时候6当自动变速器也依旧是主流产品,占据着市场百分之三十多的份额。
而像八档,甚至9档这样的高档位变速器,依旧只能停留在高端豪华车型上。
这样的多档位液压变速器,想要向下普及,有点不太顺畅,一来是因为八档甚至九档的液压变速器档位多,而且对电脑逻辑程序要求搞,加工精度要求高,体积大,所以成本高,和6档位的自动变速器比起来不具备优势。
所以在液压自动变速器领域,6档位的足够用。
而且以他这个过来人的身份来看,在自动变速器的市场,双离合变速器和cvt都是不能小看的。
双离合变速器,虽然大众搞得磕磕绊绊,毛病众多,但是德国人靠着从华国市场上捞来的钱,硬生生把这门技术吃透,后来进行过多次升级,虽然有些瑕疵,但是去也算是被证了道。
而且像更高档位发展的话,双离合无疑比起液压自动变速器更有优势,结构更简单,重量轻,换挡速度快,顿挫感小等等都是双离合的优势。
而另外一个被证道的变速器,就是之前一直不曾被人看好的cvt变速器,也就是所谓的无级变速器。
这种变速器其实早在百年前就被奔驰搞过。但是当时因为材料的问题,所以有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最后被奔驰放弃。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日本人捡起来,不过很快有被抛弃。
而他的第三次复兴,则是和日产还有杰特科的坚持分不开。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具备完整的自动变速器研发生产的公司,就那么几家,采埃孚,爱信,还有dsi。剩下的其他任何公司。想要进入液压自动变速器的市场,都绕不开这几家公司的专利封锁。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众被逼得只能去搞双离合,而杰特科最后无奈只能专注于cvt。
从上世纪的1992年开始,杰特科靠着日产的支撑。就改良过无级变速器。连续推出了几代产品。一直在日本国内使用。
用在小排量的车型上倒还够用,不过这种变速器有着先天的缺陷,那就是不能用在性能车上。因为发动机如果过猛的话,那cvt就会面临起步打滑的问题。
而且磨损的问题也是天生不可避免,毕竟这变速器的原理就是靠摩擦来传送动力,虽然它的顺滑性是所有自动变速器里面最好的,但是他的耐用性也是最差的。
早期的cvt产品,平均过了四万公里就要大修,对于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代价不菲。
所以日产方面一直没有打理推广这款产品,知道最近几年,他们有 更新了很多技术,并且在耐磨材料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后,这才开始悄悄的在自己的产品上,开始普及这款变速器。
而几年之后,当他们推出第七代cvt和第八代cvt的时候,他们的无级变速器的研发,已经是达到了趋于大成的地步。
所以以现在的情况来说,尽管cvt有着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是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所以李逸帆当然是没打算放过这样的一款产品,而这款产品也正是周元超,原本打算搞得。
当李逸帆和周元超提起cvt变速器的时候,周元超立马就是滔滔不绝的开始说起了自己对这款产品的见解。
因为cvt变速器,早在上世纪之初,就被德国人搞过,现在将近百年的时间过去了,所以根本不存在专利这一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