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时空大盗-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活,慷慨悲凉。
这一切,证明了众人给曹操的评价,也说明了曹操是一个有能力、有才华、有抱负的人。
至于三国演义及后世受到三国演义影响而把曹操当作了奸臣,就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演义,毕竟不是历史,太能忽悠人了。
就是后世义气的关二哥,恢复本来面目也是个好色之徒,单刀傅会是鲁肃也非关羽,华雄也不是羽杀的,水淹七军也是江南天气问题非羽之才,且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比他强。所以羽也是庸常之人,只能说是个三国大将罢了,和张辽、甘宁差不多而已。
之所以会把关羽忽悠上天,主要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加上把三国演义奉为神书的满清大力鼓吹宣传,让百姓们忠君,这才使得关羽有了今天的地位。其实,一切都是泡沫啊。
张飞也是如此,就拿张飞的长相来说,足以称之为美男子。张飞有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后主刘禅。能够当上皇后,在讲究后妃美貌的古代,她们的相貌至少应该算是不错的。如果张飞真如三国演义中讲的那样,他的女儿绝对无法成为皇后,除非那不是他的女儿。
谋略方面,张飞也是不差。
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刘备从襄阳撤退。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被曹操的骑兵追上,刘备弃妻抛子自己逃命而去,留下张飞带领二十余骑断后。在这危急时刻,张飞带兵拆了当阳桥,一人横矛立马于河边大喝:“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军慑于他的勇猛,不敢上前,从而解了刘备之危。
公元215年,曹操命张郃领兵三万进攻巴西郡宕渠(今四川渠县),时任巴西太守的张飞率万人迎击。两军在此相持了五十余日,后来张飞突生妙计,故意将敌方引入一狭窄山道上。对方不知是计,上当前来。张飞则率精兵绕到敌军后面发动突袭。敌方人马虽多,由于地势所限,“前后不得相救”,被打得晕头转向。这一仗,张飞大获全胜。曹军大将张郃仅带十余残兵弃马而逃,十分狼狈。
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张飞足智多谋之处。
文化方面,张飞比之关羽、刘备可强多了。据《三国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记载,他还能写诗,会画画,尤其是侍女画的最好,同时也是一位不错的书法家,后世多有他的作品被馆藏。
此外还有猪哥,也被神话和夸大了。这样的虚浮人物,实在太多太多了。
所以,面对曹操、刘备这些名人,姬庆很淡定,没有主动去见一面,是否遇上,全看缘分。
没想到,一下子让他遇到了曹操。。。。
第一百三十七章 孟德的志向
曹操一个人在街上漫步行走,不知道在想什么。
姬庆自来熟,一句孟德,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很快,二人奔向了边上的酒肆,喝酒吃肉开来。
话一说开,姬庆就知道曹操为何在大街上漫步了。
因为姬庆派出的子体接管了洛阳,废除了董卓的势力,陆续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军队就是一方面,曹操身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他手里的兵自然也进入了整训之列,他就是这样闲下来的。
当然,并不是他在乎军权,而是这几日洛阳城的巨变,让曹操仿佛梦中一样,太不可思议了。先是董卓的势力被清除,再是朝中大变动,紧接着向各地派出官员,这一切来的太快了,即使曹操这样的人,也没有在这股冲击下缓过来。
姬庆知道自己的出现,让这么一个未来的英雄死掉了。对于曹操,姬庆心里虽然有些抱歉,不过,他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他宁可英雄少些,也要让百姓们都有好日子过。
问了下曹操未来有何志向,曹操望着窗外的天空,露出了笑容,表示天下清平之时,自然是为国效力。
其实,之前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曹操的志向。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为官的志向如何。
如果姬庆不到来改变一切的话,那么等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这些事情之后。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包括之后孤军与董卓死磕,进而惨败,都表明了曹操讨贼的志向。
之后的乱世,曹操自然有了新的志向,这在《观沧海》中就可以看出来。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曹操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曹操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也是曹操感情发展的**。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最后也没有称帝,要知道,当时他称帝,谁能够阻止的了,也没有人有资格这样做。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一生的志向所在,一切都是为了大汉,为了这个国家,堪为一代雄才。
此时,大汉有了新的变化,曹操自然看出未来的大汉会是个清平之世,他的志向,自然是为国效力。
曹操的志向没有出乎姬庆的意料,姬庆笑着点头,虽然以后曹操身上的光辉不会那么璀璨,但是未来这个国家也不会少了他的身影、他的志向。孟德,才是最真实的一个人呐。
至于如何安排曹操,就留给子体了,未来的大汉,必将有着他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
姬庆对于曹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曹操只是知道姬庆是个游学之人,具体身份可什么也不知道。不过,姬庆身上的气质,行为举止各方面,还是让曹操看出了姬庆的不凡。这也是他与姬庆刚见面就去喝酒聊天的原因,否则以曹操的身份,怎么可能刚见面就这样熟络上了。
与曹操辞别,两人相约日后再见。但是姬庆知道,日后能不能见还看缘分,他自己在这个时空可待不了多少时间。
曹操的友人袁绍,面对大汉即将发生的变革,可没有这样的淡然,不久前,就离开了洛阳,返回了族地,也就是他们一族的大本营。
或许,袁氏族人还以为他们可以有一番作为、挣扎一下,不过,注定他们反抗之后只能是一个杯具。
很多士族都是如此的选择,妄图反抗一下,自认为少了他们地球就不转了,可惜,一切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像曹操这样明白事理的、不以自己私利为第一目标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第一百三十八章 蔡氏父女
姬庆派出子体掌控朝廷的同时,对于这个时空的文字资料也开始了收集整理工作。
这个时期文字记录的载体还是以竹简为主,每一套竹简都是价值不菲,平常百姓家可用不起,能够有着竹简书籍的,只能是那些士族和富裕人家。由此,也造成了竹简的稀少和珍贵。很可能损失一套,就彻底失去了其上记载的信息。
皇宫里的竹简是最多的,自然也成为了子体第一个目标,在第一时间内,就完成了信息的扫描和记录。同时,对于洛阳城内,以及大汉之内所有的竹简进行收集工作。
当然,为了更好的让那些拥有竹简的人配合,朝廷发了命令,表示需要进行文字信息的备份工作,同时,主动配合的给予奖励云云。而拿出来的奖励,也不是什么金银,而是雪白的白纸,相信这对于多数文人来说吸引力足够大了。
不过,主动的人毕竟不多,所以,有时候就需要亲自上门了。比如那些藏书多的士族,比如那些藏书的大文学家。
蔡邕就是洛阳城内个人藏书的最大一人,家中藏书四千卷,恐怕与皇宫内的藏书都有着一比了。
姬庆那个时空,他的这些藏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幸好他女儿蔡琰还能文无遗误的背出四百篇,才得以流传下来。
所以,蔡邕他们家第一个被专门负责收集竹简上信息的子体找上门,表示要按照朝廷的最新命令记录蔡邕藏书上的文字。自然,也会给蔡邕好处,一斤竹简给多少张白纸,藏书越多,好处越多。当然,对方还可以提些要求,一定范围内即可。
蔡邕自然答应下来,开始他以为这个过程会麻烦的很,可是当子体只是翻了一下他的藏书就完事了,还是让蔡邕大吃一惊。
最后想到最近仙城降临、仙人现世的神迹,这位过来的官员,莫不是一位仙人吧。也只有仙人,才能有这个手段。
再看看一边堆着的大堆白纸、一些笔墨,蔡邕更是点头,单说这白纸,恐怕也只能是仙人才能创造出来的。
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小女孩也在边上看着这一切。她就是蔡邕的女儿,日后大名鼎鼎的蔡琰。
没错,这就是三国中绝对不可少的蔡氏父女,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姬庆那个时空的网络穿越文,都会提到他们。大有为人不知蔡氏父女,便称历史书虫也枉然的架势!
蔡邕(读yōng),(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读jiē),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此时,蔡邕还没有升官,因为董卓先倒掉了。不过,他也没了日后被杀的命运,他一家人的命运也改变了。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身边有两宝,一是焦尾琴,一是柯亭笛,就是这样得来的。
在隐居江南吴地溧阳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
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这架“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蔡邕全家到了会稽高迁,这里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制笛以消除旅途之劳累。一天午后,他独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觉来到柯亭,这个小巧玲珑的竹亭子却吸引住他。他迈步踏了进去,四边瞧瞧,忽然对着屋檐下的竹子数了起来,数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么,马上搬来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对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抚摸,越看越爱,并一边喊着“王大哥!王大哥!请把这第十六根竹子给我拆下来。”王大不解地说:“亭子昨天才盖好,拆不得啊!你要竹子,后面竹林有的是,我给你去砍来”。蔡邕着急地说:“我要的并非普通的竹子,而是丝纹细密,又圆又直,不粗不细的竹子。你看这竹子光泽淡黄又有黑色的斑纹,从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过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请你还是给我拆下来吧!”王大终于同意了。笛子作成后,果然不同凡响。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乃取名“柯亭笛”。
焦尾琴、柯亭笛可以说都是稀世珍宝,不过,这还不是蔡邕留下的最珍贵的宝物,最珍贵的,要数他的女儿,蔡琰。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远嫁河东卫家,她的丈夫卫仲道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可以想象,卫家隐瞒了卫仲道的身体情况,简直把蔡琰当成了冲喜的人选。
因为两人无子女,蔡文姬遭到卫家嫌弃,认为她";克死丈夫";,当时正年少气盛、心高气傲的蔡文姬,哪里能受得了这种白眼,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愤而回家。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