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3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由沿江制置使江万顷(江万里的弟弟)所管辖的水军(并不是团练军),仍然拥有超过250艘可以作战的三层桨舰。而陈明一方,只有夏贵、吕文焕、张胜、吕文德四个方帅拥有规模不大的水军,拥有的三层桨舰数量不到60艘。虽然占据上游的优势,但是仍然没有一点取胜的把握。

因此明军的主攻,就必然从海上发动了。而且明军还控制着舟山群岛这个入侵两浙的跳板,可以将大军提前运送到处,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休整和熟悉江南的气候。还可以从安南、占城、泰国、海峡总督区等地购入米粮,囤积在舟山。

贾似道冷哼一声:“陈德兴现在还没有足够的钱打仗……他南来舟山,名义上是预备南征,实际上还是为了借钱,借我江南的钱伐我江南!”他点着李庭芝还有廖莹中、梁崇儒长叹一声,“坐……都坐下说话……如今朝廷去了洪都,两浙就只有靠我们想办法来守了……祥甫,你是通兵事的,你说说看,两浙如何守法?”

李庭芝从庆元府过来,就是要和贾似道议论军务的。听到贾似道发问,便回答道:“用兵之道,对我等阃臣而言,就是离合之术。合兵则强,分兵则弱,攻敌必克,守城必坚。”

兵法上的大道理,贾似道如何不知?但是现在听李庭芝这么说,却是连连点头。

“说得好,合兵则强,分兵则弱……大道理都对,只是要合兵却是不易。祥甫,你说,有什么办法把两浙十几万大军合于一处?”

贾似道脸色铁青,忍不住又快步走了起来。李庭芝也微微皱眉,低声道:“太师,两浙几十万大兵是不可能合于一处的……不过下官麾下有六千楚勇和三万武锐军,倒是可以开到临安来。”

贾似道一愣,“那庆元府怎么办?庆元府不守了?”

“庆元府就交给史岩之吧。”

史岩之是权相史弥远的侄子,昔日史弥远执政之时就有满朝尽明州的说法,可见史弥远提拔乡党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史家在庆元府势力极大,子弟门人众多,史岩之得以一呼百应。因此庆元府团练军的实力也是比较强大的,全军不下一万五千人,装备也颇为精新。不仅有大量的札甲和各种军弩,还有不少大炮和天雷箭。

贾似道右手一扬,哼了一声:“区区一万几千人,还能挡住十倍的明军不成?”

李庭芝一笑,摇摇头道:“当然挡不住,不过史岩之也不是个会坐以待毙之人,就算他肯,他们三明史家恐怕也不肯的……到时候他只有把大军开到临安和咱们会师。”

这已经不是什么正常的指挥了,完全是军头之间在互相算计互相胁迫,指挥混乱到这步田地,这战争的胜算自然是不敢想象了。

贾似道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他手里能战的差不多有三万人,李庭芝再拉过来三万六,史岩之还有可能再拉来一万五……差不多就是八万人了。临安城倒是可以守一守了。

“粮食,粮食可够吃?”贾似道问。

“半年的库存总能凑齐,”廖莹中回答,“临安的几个大仓到秋粮上来后总能堆满的,如果明军围城,大不了把城里的平头百姓都驱出去,让他们吃明军的去。这样,省下的粮食就够咱们吃几年的了。”

“这是个法子!”贾似道沉声道,“秋收后要尽可能把粮食运进临安城!就是抢,也要把粮食抢到手!”

抢粮?这临安城外,仿佛没有什么田是属于老百姓的吧?李庭芝和廖莹中对视一眼,这贾似道还真是够拼的。

贾似道接着又道:“群玉,挤兑天道庄的法子可有了?”

“已经在安排了,”廖莹中道,“让皇城司的探子扮成储户,用咱们查抄来的天道票去兑现钱。同时,学生还让人刻了天道票的版子,印了几百万贯……”

廖莹中是刻书大家,家里养着不少手艺高超的雕工,刻出天道票的版子自然不难。虽然不可能和真的完全一样,但还是可以扰乱一下大明的金融秩序——如果市面上出现大量假的天道票,那么天道票的流通功能,就会出现问题!那些持有真天道票的商人,也会把天道票兑换成真金白银。

“好!”贾似道拍了拍手,“假票子的办法不错!应龙!”

“属下在。”翁应龙一叉手应道。

“万斤大铳什么时候能铸好?”

“月底之前一定能铸成!”翁应龙答道。贾似道现在很沉迷于重炮,两个月就下令两浙制置司兵器局的工匠铸造万斤大铳。

“有几门?”

“打算一次铸造了10门,运气好的话能成2门。”翁应龙回道。

万斤大铳自然要耗费一万多斤青铜,十门就是十几万斤青铜,换算成铜钱大约就是两万贯。如果有两门可用,那报废的八门还能融化重铸,不过在熔炼过程中,两三成的损耗还是有的。也就是说,两门万斤大炮起码要消耗四五万斤青铜,不算人工,这就是铸炮的成本了。不算便宜,但是对南宋而言,也没有到不能承受的地步。

贾似道猛一挥手,“都什么时候了!还恁般小家子气?万斤大铳给我铸上百门!”

“百门?那耗青铜起码二百五十万斤……临安的府库中拢共只有一百多万贯铜钱,要是拿出那么多铸炮,那犒赏战士的钱可就不足了。”

团练军也是雇佣军,没有铜钱可不行啊!

“那就叫城中富户捐铜!老夫也是在替他们守城!”贾似道顿了一下,“老夫带个头,捐出十万贯!”

第635章有底线的奸臣

西湖,葛岭赐第。

在贾似道的书法之内,现在只有两人默默对视。李庭芝、梁崇儒、翁应龙都去忙各自一摊事情了。只有廖莹中没有离开,仍然在这书房之内陪着贾大奸臣。

屋子里面静悄悄的,只听见两人不住发出的轻轻叹息之声。

也不知过了多久,才听见廖莹中猛地吸了口气,开口动问:“太师,真的不降?”

江南之战打不赢!贾似道和廖莹中都是久历军事,这点常识还是有的。自古守江南就是守长江,长江一失,江南必陷。而今,明军自海上来,长江天堑完全失去作用!大宋所能依靠的,不过是几座坚城和浙西、湘赣的山区而已。最多拖延些时日,胜利是不可能的。

至于靠挤兑天道庄让陈德兴没有军饷可发的办法,顶多只能推迟一下战争爆发的时间。因为江南本身就富得流油,陈德兴完全可以用纵兵大掠的办法代替军饷和犒赏。临安、庆元、绍兴、台州、温州、平江、湖州……这些两浙州府实在太富庶了,随便打破一个州城抢上三天,都是千万贯以上的进账!如果能抢临安的话,就是亿万贯也能到手。

自古,就没有谁因为没有钱而打不下江南的!

所以江南之战,大宋是有死无生,有败无胜,求得无非就是个体面的落幕。

而身为宋臣,因为宋亡于明是亡国而非亡天下,仿佛也没有殉死的必要。投降当贰臣,似乎也不是不可以的……或者,也可以来个投降不贰臣,回家养老。

反正贾似道和廖莹中都已经老了,而且他们和陈德兴的老爹陈淮清关系不错,有陈老爹包庇,富贵是没有问题的。

贾似道深深吸了口气,缓缓地道:“某本临安一纨绔,若非太上知遇厚恩,拔某于市井,授予重权,使某少年得志,纵横两淮京湖,遂成一方阃帅,再为太师平章……如此恩遇,纵览青史,又得几人?吾若不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岂不是禽兽不如,还能算是读书之人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出自大奸臣贾似道之口,怎么都有些不大协调啊。

不过廖莹中却知道贾似道并非作伪。贾似道是奸臣无疑,廖莹中自己也是个贪官……贾似道一党,可以说是非奸既贪,若是有为之主当朝,一定把他们当成大老虎给打了。

但是奸臣贪官未必不爱大宋。

一来大宋多昏君,纲纪有比较松弛,很少有贪官奸臣被当老虎灭掉的。即使有人倒霉,多半也是政争不利。这昏君奸臣贪官本就是绝配,若是没有大宋,贾似道和廖莹中这样的官上哪儿去贪啊?

二来眼下还是13世纪,中原之外皆是蛮荒,江南之外都是贫瘠之地。贾似道、廖莹中那点身家,甭管有多少亿,都只能放在大宋,放在江南,是没有办法转移到海外去的。

大宋一完,他们的身家也就完了……陈德兴就算封他们当王当侯,也不会让他们继续占有亿万家财的!

自古,亡国之臣不过是苟全性命,哪里还能顾及家产?降与不降,都是个倾家荡产。

第三嘛,他们就算顽抗到底,最后失败被擒,陈德兴多半也不会杀他们的。顽抗到底就是拼光老本!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没有了实力对陈德兴就没有任何威胁,论辈份他们又是陈德兴的长辈,还是陈德兴的亲戚。和陈淮清、赵琳儿的关系又那么好。陈德兴又那么大量,又怎么会容不下两人的性命?无非就是捉去北方圈禁——相比之下,他们要是手握重兵,又得到江南士大夫拥护,才是陈德兴要铲除的眼中钉!

贾似道和廖莹中四目相对,无声之中,已经明白了对方的心意——是不是有点暧昧?还好他们俩都是五十多岁的老男人,就是偶尔牵牵手再抱头痛哭一下,应该也没有什么吧?

贾似道拍案而起,对廖莹中道:“群玉,放手去做吧!要让陈德兴知道,我江南儒生皆是铁骨铮铮!休叫他小瞧了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物。”

廖莹中站起身,躬身一礼:“学生明白了!学生这就和孙美臣一块儿动身去庆元府,主持挤兑天道庄。”

说完话后,廖莹中转身就要离开,刚到门口,却被贾似道叫住,“群玉,让梁易夫和你一同去庆元府,然后再派船送他去舟山。”

廖莹中一愣,回头道:“太师,咱们不和陈德兴斗到底?”

贾似道哼了一声:“当然要斗!”他咬了咬牙,“但是谈判的路子也不能断了,求和但有一丝希望,吾等也要全力以赴!”

……

位于浙西外海的舟山群岛,现在是大明帝国浙江省的地盘了。在陈德兴称帝的同时,大明的行政区也进行了一番调整。在南方设立了浙江省和福建省两个省级行政区和海峡总督区。

其中福建省督由陈淮清出任;海峡总督由陈德芳出任;而浙江省督则由原来的明都知府邓明潮接手——大明并没有本地人不当本地官的惯例。

不过邓明潮这个浙江省督,现在却没有多少政务可管,现在的浙江省不过就是昌国县和沈家门市而已。昌国县和沈家门市都有自己的官衙和议会,省府衙门真是没有多少可以插手的地方。

大明的政治框架和大宋不一样,基础其实是地方自治,由中央任命的省府存在的最大功用并不是治理一省,而是监督一省州府的自治。大明的地方自治,当然是在《陈礼》和其他大明律法规范下的自治。而且在自治的州府县市,也有直属大明中央的衙门,目前是地方国税局、专卖局、镇守使司,将来还会增加地方法院。而地方国税局和专卖局,则是由中央派出的省府主管的,另外,省府之下还有一个主管全省道路的交通局,也是大权在握。

至于镇守使司,则是一省都督府管辖。而地方法院将来则是省法庭和朝廷的大法庭管辖。

不过邓明潮也不是什么事都没有的清闲官儿。实际上,这些日子他是很忙碌的,忙于接待安置一波波从海上抵达舟山岛的明军。同时,还要负责招降纳叛,拉拢江南的失意士人,再利用他们组织一个个“预备官衙”,准备在明军攻入两浙后,在第一时间接管政权,避免地方上出现权力真空。

定海港。

自七月份以来,就不断有北军抵达。大兵上陆的地点不是沈家门,而是定海港。定海港是个新建的港口,位于舟山岛的南岸,周遭被数十个小岛包围,形成了一片天然的避风锚地。大明海军南洋舰队在这些小岛上修建了炮台和据点,从而将锚地牢牢护卫起来,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军港。

定海军港之旁,则是大片大片正在修建或已经竣工的营房和仓库。明年春天之前,至少有十万陆师和五万民夫会入住其中。还会有不计其数的粮食、军资、武器、弹药和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从北地、南番、高丽、日本,甚至江南本地运出来,存放到这里仓库当中。

征服江南之役,打的不仅是军力,更是国力和财力。

大宋虽然拥有更强的国力、财力,但是在动员能力上,还是远远比不上大明。毕竟后者已经有了那么一点近代国家的雏形,而且还是一个蓬勃向上的初兴之国。而大宋却是老迈不堪,行将就木了。

在眼下的江南,凡是上点台面的人,都知道这些。只是有些人和大宋的关系太紧密,不得不与之共进退。而有些人,则可以自由的选择阵营,选择站到大明一方。

陈明毕竟不是蒙元,这个时空的宋亡,不过是天下换姓而已。

而代宋而起的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是北地汉人的政权,而是江淮武人和江南海商的联合体。大明上层的军官多是淮上武人,而文官则多出自江南海商之家。

将要发生的战争,与其说是国与国之战,不如说是一场革命——是封建武士和新兴资产阶级联手推翻腐朽官僚政权的革命!

所以这些日子,从庆元府渡海而来求个前程的江南士子亦有不少。

因为定海港距离庆元府不过一道海峡,所以这些渡海来投的士子,往往就在庆元府雇条渔船,直接驶入戒备森严的定海港。

对此,防守庆元府海路的宋军水军只要收了贿赂就不闻不问——他们又不是团练兵,是一直驻守在此负责打击海盗和走私的御前水军,和沈家门市的海商,早就打成一片了……

至于,守卫定海港的明军海军,自然也是一路放行。

梁崇儒也打算通过庆元——定海航线返回舟山去见陈德兴。因为是秘密使命,所以他并没有亮明身份,而是扮成个失意士子,和一群看上去同样不怎么得意的士人,这会儿就在大宋那边的定海县海晏乡境内一处繁忙的码头上面,静静地等候着送他们渡海的船只。

第636章带路光荣

海晏乡境内的这处码头,并不是什么天然良港,就是个小小的渔港,只有在涨潮的时候才能进来些大船,一退潮就是大片的滩涂。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港口,现在也热闹非凡,人声喧嚣。

因为庆元府境内几个大商港因为禁海的原因给封闭了——禁海嘛,当然是只禁合法的贸易,不禁非法的走私。因此在禁海令颁布之后,类似于这种连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小渔港,都变得非常繁华了。

一艘硬帆海船靠在一处新建的码头上,看船甲板上公开架设的床弩,就知道这是艘在大明合法登记的武装商船。船体木色陈旧,还有多处损坏,打折木板补丁。也不知道是遭遇风暴还是和人海战时候弄坏的,这船不大,就是千余石的样子,毫不起眼。

零零星星是旅客正在上船,大都是和梁崇儒差不多打扮的上了年纪的儒生。儒衫破旧,脸色沧桑,一部胡子花白凌乱,背着个小小的包袱,一手按剑,一手拿着本私刻的《天道诸经讲义》在看。

剑和《天道诸经讲义》,都是在这个无名渔港花上一二百文铜板买来的。这里是浙江嘛,浙人打仗不一定行,生意经却是与生俱来的。哪怕只是偏僻渔港的渔民,也都有敏锐的生意上的眼光和嗅觉。他们又是经常往来舟山和大陆的,知道对岸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规矩。

对岸的舟山也有儒生,也有考试做官。不过规矩和大陆上不大一样。舟山的儒生人人佩剑带刀,岛上有专门的武道场,有武师传授些粗浅的击剑之术——这是在大明做个小官必须掌握的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