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现在李璮已经惨败,便是将来能够卷土重来,眼下也暂时无害于大蒙古了。现在只要回过头去对付陈德兴……也不指望把这个贼子打死,只要能迫其北退燕云。大蒙古就能暂时稳住阵脚,然后用粮食问题困住陈德兴,再招抚中原的汉侯豪强。大蒙古的颓势,未必不能挽回。

“胜了,胜了,大汗,咱们胜了!”

年仅十五岁的娃娃怯薛长安童一边呼喊,一边飞也似的上了城关。刚才他也亲自参加了战斗,畅快的大杀了一波,现在是被忽必烈的贴身怯薛从战场上叫回来的。

看到这个好像自己孩子一样的未成年的怯薛长,忽必烈也饶有兴趣地笑问:“安童,你今日可曾斩杀伪唐的大将?”

安童不知道从哪儿拿出个血淋淋的包袱,打开后双手递在忽必烈面前,“大汗,这是臣在战场上斩杀的伪唐将军……大汗,臣这就再回战场,去替您斩杀李璮这个狗贼!”

“杀李璮?”忽必烈呵呵冷笑,“这可不行啊……杀死李璮便随了陈德兴的愿了!只要这李璮还在,黄河以北的汉地就是国有二主,没准他们这对翁婿就得自相残杀,朕便能从容收拾河南了!安童,去传朕的旨意,叫勇士们只追到娘子关为止。且放李璮一条生路!”

……

“什么?李璮兵败井陉关?什么时候的事情?消息准确么?”

“是三天前的事情,消息千真万确……是属下安排在井陉的眼线报告的。”

井陉之战的消息,终于由天道教在井陉的骨干日夜兼程送到了已经进入大名城的韩安生手中,韩安生不敢耽搁,立即便求见了明王陈德兴。

“据报,李璮此战输得惨烈,从井陉关下一路败逃到娘子关才止住颓势,被蒙古人杀得伏尸数十里,所部精锐尽失,依附他的山西豪杰也星散大半!”

“李璮本人还活着么?”陈德兴面无表情,淡淡动问。

“据说还活着……”

“哦,”陈德兴淡淡应了一声,仿佛有些失望,又仿佛有些担心。“他还活着就好,只要李璮还在,他的大唐终有一个将来的……”

第475章现在是非元即明了

漳水一川浑浊的河水,只是哗啦啦的横在元明两军之间。

陈德兴看着月色下的这河水,还有河对岸蒙古大军的连营,只是摇头苦笑。这忽必烈原来是狗皮膏药的性子,刚刚打完李璮,就又带着七万疲惫之师粘了上来,依着漳水下寨,挡住了陈德兴东去运河之路。

抬眼望去,漳水北岸,蒙古大营,灯火通明,隐约还有蒙古人的欢呼声和汉家儿女的哭喊之音传来!

忽必烈在井陉大捷之后,便是一路抄掠而来——可怜那些没有被某个邪教头子裹挟的汉家百姓,现在又在蒙古的铁蹄和屠刀之下丧生了。

而和蒙古大军夹河对峙的,则是陈德兴所部控制的大名城——就是那座《水浒传》中“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的大宋北京大名府。

这座始建于北宋仁宗朝的雄城分外城内宫,外城周长四十八里,内有宫城周长三里,虽然已经破败了百余年,人口也不及鼎盛时期百余万的二十分之一。但是仍然能从高大坚固的城廓看出昔日的雄伟壮丽。

大名城原本也在史天泽治下,不过却远不及真定城繁荣,居民不过数千户,都聚集在原本的大名宫城以南的大名御街两侧。至于其余的城区,都是一片破败,基本没有什么人烟。直到被陈德兴裹挟的近三十万民众的到来,才让这座昔日富丽繁华的雄城恢复了一些生气。

不过随后挟着井陉大胜的余威,气势汹汹从真定路赶来的蒙古大军,又让整座城市笼罩在一派大战将临的气氛当中。

但是忽必烈并没有因为一场大捷而失去理性,仍然打得非常小心。并没有去攻击有坚城可恃的陈德兴,而是小心翼翼地在大名城东,依着漳水立了硬寨,当起了挡路的恶狗!

至于忽必烈的目的,也是明摆着的。就是不让陈德兴返回燕云,更不让陈德兴在大名府安稳的建立据点。

只要陈德兴的精兵回不了燕云,燕京的明军就无力驱逐占据燕山的末哥所部。而取不下燕山,燕京周遭的农业生产就没有办法恢复——蒙古人随时可以越过燕山各口到燕京周遭和翼东平原上抢上一把!谁还有心思种地?

同时,陈德兴裹挟的三十万民众,就更没有可能投入生产,成为北明政权的钱粮来源了。

如果燕京的五十万人和大名的三十万人都没有办法在来年耕种季节之前安排妥帖,那么陈德兴就得为八十万人一年的口粮操碎心了——现在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就是麦(大麦、小麦)、高粱、粟(小米)和大豆等等,产量都不是很大。蕃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还在美洲等着大探险家文天祥去发现呢!

所以靠辽东和高丽富余的粮食,根本不可能养活燕京、大名至少八十万人口。

这样一来,北明的粮食短缺就会一直延续到后年。而忽必烈便有了足够的时间整顿中原,联合南朝,改良武器——已经见识过大炮、天雷箭和钢甲威力的忽必烈,现在已经下决心要让大蒙古的勇士也用上13世纪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了!

而陈德兴在得知李璮兵败井陉关后,所思所想也起了变化。兵败后的李璮,已经无力越太行而有河北了,甚至连益都老巢都难保全。这河北之地,现在是非元即明。

而此时河北平原上的两大雄城——燕京和大名,都已经在大明牢控之中了。

只要逼退了忽必烈的六七万大军,大明就可以雄踞河北,虎视中原!

陈德兴看着漳水对岸的蒙古军大营,只是出神,半天都没有发出声音。在他身边的郭侃、王陆飞和朱四九等人,同样出神的看着漳水和周遭开阔的平原。可以看出,这三个明军大将,同样心潮澎湃。

东唐兵败已经说明了一点,李璮打不过忽必烈!那么恢复汉土,拯救中原千万汉家百姓的重任,便只有让明王陈德兴来承担了!只要陈德兴能打败忽必烈——这件事情对陈德兴而言好像没有什么难度——那么陈德兴就将是中原之主。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

前面突然传来声响,却是三五个正黑旗马甲护卫着杨阿喜策马飞奔过来,几个人身上都是汗水淋漓的,奔到陈德兴跟前才勒住缰绳。杨阿喜翻身下马,单膝落下回报:“大王,臣沿着运河巡了三十里,并未发现有蒙古骑兵活动的迹象。臣还在沿途安排了暗哨,都备了火箭(是用步弓发射的),若是有什么异常,便会发箭示警,大王尽可以放心通行。”

陈德兴是出城来查看地形的,和忽必烈的决战的必须要打了!而且决战不大可能在大名城下爆发,忽必烈不会让他的蒙古勇士来攻城,也不能让陈德兴背城一战。可能爆发会战的区域,就是漳水以南或运河以东。陈德兴今夜出城,就是来看地形的——这年头的地图根本不可信,还是亲眼查看一下叫人放心。

陈德兴应了一声,挥手让杨阿喜退开。然后回头对郭侃、王陆飞和朱四九三人道:“孤王思虑再三,大名府的政务皆由韩安生管,军务便有陆飞来管吧。”

王陆飞是北明陆军骑兵军军将,陆军上将军的衔儿。在大名府军中的地位,是仅次于陈德兴的。如果陈德兴率部出城,防守大名城的任务只能由他来承担。

“臣弟遵旨!”

王陆飞又道:“大哥,若忽必烈出兵围城,臣弟当如何应付?”

“坚守便是!”陈德兴顿了一下,又吩咐郭侃等人道,“新军也需加紧训练……最多一个月,吾等便要和忽必烈决战了。到时候新军也是要上战场的!”

新军就是从三十万被“解放”的民众中动员起来的军队,人数很多,有七八万人,但是训练和装备很差。

郭侃笑道:“大王,您就放心吧。您给我一个月,俺保管给您六万能打能冲的精锐!”

“大王……”

郭侃又动问一声,却仿佛有些犹豫。陈德兴朝他看看,示意他继续往下说。郭侃道:“新军的问题在于没有盔甲……没有盔甲,上了战阵便难挡蒙古人的弓箭!”

陈德兴一笑,反问道:“郭卿一定有办法?”

还别说,这位“郭大侠”虽然没有读过《武穆遗书》,但是打仗的办法是真个不少,张世杰还真不如他。只是这个家伙总有些野心,不肯把兵权交出来……

“可以将新军编入旧军……新军士卒皆配长枪或弓箭,无甲新军持长枪着不立于阵前,再头戴一圆盾抵挡弓箭抛射即可。”

还真是个办法!让有甲的挡在前面,无甲的缩在后面——这样蒙古人的直射弓箭就很难伤着无甲的新兵。

“头戴圆盾?”陈德兴有些不明白的看着郭侃。只见郭侃从牵着的马上取过一面蒙古柳条盾,然后取下头盔,把这面盾牌扣在了脑袋上——原来这种盾牌是可以戴在头上当头盔的(一般在攀登云梯时戴)。

“圆盾可够?”

郭侃道:“不够,但是可以临时打造,此盾并不难造,用柳条,用革条,用藤条都行。”

陈德兴思索一下,又问:“如此,各军编制也要大改了?”

郭侃道:“必须改,明军陆军编制不合理,一旅仅千三百人太少,应该增加到三千人以上,按照银甲旅的办法编制。中军第四师可扩充出3个三千人的旅;近卫师若改编成步兵可扩充出两个三千人的旅,还能给大王留出数百亲卫;臣的银甲旅则可扩充成两个旅。如此,但是步兵就能有7旅精锐了。另外,归附大王的土豪子弟中多有善于骑战者,足够可以招募到两千轻骑。”

七个三千余人的旅合计就有两万两千人左右,骑兵扩充两千人后会总数增加到五千五百。另外,跟随陈德兴出征的还有3个炮兵连和2个弩炮连,还有几百陈德兴的近卫(在近卫师改编后剩下的),这样大名这里能够出城野战的部队就会增加到两万八千以上。

倒是有了和忽必烈的六七万大军一战的力量!

陈德兴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低声道:“陆飞、四九,你们就照郭卿的办法整军,从大名城内的新军中间挑人,凡是入选的,都按寻常士兵的标准发放田地、军饷,安家费立即就发下去。”他又看了郭侃一眼,“至于银甲旅……扩编成师,给6500人的军额!各种制度,都按照原先规定好的来!这兵,依旧是郭卿的!”

“臣谢大王恩典!”郭侃闻言大喜,俯身就是一礼。

吩咐完这些话,陈德兴冲着眼前三人点了点头,然后就跨上了一匹高大的西域战马,大声道:“走,咱们沿着漳水看看,看看什么地方适合当个决战之地!”

第476章沙盾、炮车

这一次忽必烈设立在漳水北岸的营地是非常正规的——毕竟和陈德兴的对峙很可能要持续几个月,六万五千大军必须要有个安乐窝。六万五千人还有近二十万头牲口聚集在一块儿,要是没有个舒服点、干净点的营盘,一旦流行起瘟疫,那就不用陈德兴劳神费心了。

忽必烈也是用老了兵的,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明白。他的营盘扎得很大,毡毛的蒙古包都架设了起来。这种用两三层羊毛毡覆盖在“哈那”(蒙古包的木质支架)上面做成蒙古包大概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行军帐篷了。在冰天雪地里头最保暖,也能防雨水。这些大帐篷环形而列,一圈圈的扩散出去,还挖掘了排水的沟渠,还规定了专门的取水之地。营地依着漳水而立,周围有一层木栅遮挡,木栅之外有壕沟,之内还有胸墙——这个时代的蒙古人其实是非常善于学习的,特别是在军事方面!

任何先进和有效的军事技术、军事经验,都会在第一时间被蒙古人吸收!蒙古鞑子在这反应速度远远超过读书人当家的南宋。所以防炮的胸墙现在出现在蒙古大营当中,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了。

由于北明的炮兵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如何防炮就成了蒙古大军眼下的头号大事。防炮这事儿,在守大营的时候好办,一丈多宽的胸墙垒起来就行了,无非就是流点汗。可是到了野外就不好办了,陈德兴的大炮不等人啊,不可能给元兵慢慢掘壕挖沟的时间。

好在蒙元军中也是有些能人的,办法很快就有个名叫赛典赤·赡思丁的色目官员献上了“沙盾车之计”。所谓的“沙盾车”就是在两轮大车上面堆上装了泥沙的蒲包,在蒲包前面再安装一个木质的厚实巨盾——即便青铜大炮的炮弹能击穿巨盾,也会一头扎进泥沙包中,从而发挥不出威力。至于天雷箭,就算在扎在巨盾上爆炸,由于盾和沙包的存在,也不大会伤到盾车后面的蒙古军将。

不过这种“沙盾车”也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笨重了!一辆堆满沙包,还安装了个大木盾的车那得多沉啊!

“这种车需要多少人推?”忽必烈站在自己的金顶大帐外头,指着一辆刚刚由掠来的汉人工匠打造出的大车问。

“回禀大汗,此车需要十个壮丁推动。”

回话的是西域人,眼眶凹陷,鼻梁高耸,不过皮肤不是很白,头发还是黑色的。约莫五十许岁年纪,还留了一脸的络腮大胡子。此人就是花剌子模人赛典赤·赡思丁,乃是忽必烈金莲川幕府时代的老人——忽必烈虽然信任汉儒,但是他同时也重用色目人。在忽必烈的文官体系中,一直是汉儒和色目并用。汉儒主要负责出谋划策,色目人则多负责财政和手工业管理。这位赛典赤·赡思丁在忽必烈继任大汗前便做过负责管理燕京路工匠和财政的总管,在忽必烈即位后又和阿合马一起管理财政负责发行中统钞,这次忽必烈出阵也带了他,是专门负责管理工匠营和粮营的总管。这个沙盾车的点子,就是从运粮车上得到的。

“十个壮丁?”忽必烈皱皱眉,“推车的壮丁从哪里来?”

“大汗,可以去捉汉人的壮丁!”头辇哥建议道,“再打破汉人的村寨,就不必杀光,给他们一个替大汗效力的机会吧。”

这段时期,跟着忽必烈的蒙古人算是可以敞开了折腾啦,从井陉关开过来,一路烧杀抢掠,凡是在他们前进道路附近的汉人村寨一律打破!男丁和老幼尽屠,妇女掠来就供勇士们淫乐,完全将河北之地当成敌国土地折腾了。

由于满足了蒙古勇士们多年的夙愿——勇士们对于经营汉地一直是很有点意见的,恨不得把汉地的财帛妇女一次全都掠走!所以,忽必烈大军的士气,这些日子又有所回升,大家伙儿也不急着去河南或回草原了。毕竟河南暂时要当成大元本土的,要是要抄掠一空,二十多万勇士来年就只能吃草了!至于草原,这个时节除了雪就没什么了,有的地方可能还有凶残的八旗兵,还是暂时别回了……

“对,就用汉儿的壮丁,正合朕意!”忽必烈微笑着点头。现在手里没有什么汉军可以驱使,打起仗来还真是不大容易,只能临时抓点汉人丁壮了。

“大汗,臣还叫人做了这种火车。”赛典赤·赡思丁又指着另一辆木头车辆说。

“火车?”忽必烈定睛看去,见到的当然不是后世那种在铁轨上飞奔的火车了,而是一辆架着门小铜炮的双轮手推车,体积倒是比沙盾车小多了,一个人都能推得动。

和陈德兴的军务司兵器局现在只生产口径较大的三寸炮不同,蒙古人的炮匠主要生产轻便小炮。因为蒙古人的工匠不能承受铸炮失败的后果——蒙古法度严苛,又不把汉人匠户当人看,一旦他们铸造出来的大铳炸膛,轻责杖打,重则斩首。

所以汉人工匠一般会选择将炮管铸造得很厚,大口径火炮的重量和造价都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地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