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6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举只要通过资格试和兵部试两关便可拿到武举人的功名,武举人前五百名则有资格参加最后的军考,军考录取五十人,通过军考则获得武进士称号,同时升为鹰扬郎将,散官录为正五品定远将军。

资格试很简单,只有举重和射箭两项,举重要求举五十斤铁棍走一里,而射箭是开八斗步弓,五十步外十射七中,举重问题不大,绝大部分士子都能通过,但在射箭上却意外地淘汰了近一半人,这主要是紧张造成士子射箭脱靶,没有能做到十箭七中,大部分人都是十箭五中或者六中,在资格试惨被淘汰。

兵部试在兵部大校场内举行,只有一项,那就是骑射,要求士子在一通鼓结束前奔出一百五十步,并要射出三箭,五十步外的靶子三箭两中。

兵部试稍微宽容,每个参加考试的士子都有两次机会,以让那些因紧张而发挥失常的士子有一次补救机会。

不过如果第一次因紧张而发挥失常,即使通过第二次补救终于获得武举人功名,但他们还是没有机会参加最后的军试了,只有前五百名士子才有机会参加军试,这就要求一气呵成,而且成绩要好,首先是没有失误,心理素质稳定,也就是一次性完成,其次是看奔完一百五十步的耗时长短,最后是看射靶命中率,凭这三个成绩来进行排名,前五百名便可以参加军试。

军试是在城外大军营内举行,由兵部和军机台联合进行考试,考试分为策论和兵器两项,录取前五十名为武进士。

天还没有亮,五百名武举人便在十座大帐内开始了第一项策论考试,这是文试,要求士子们在两天内完成卷子答题。

每座大帐内灯火通明,大帐内十分安静,只听见笔头在纸上沙沙作响,两名监考官在大帐内来回踱步,监视着每一个士子的一举一动。

这时,主考官兵部尚书李景陪同着身穿常服的张铉走进了大营,李景一边走一边介绍道:“这次考生一共九千八百五十人,五千六百人通过了资格考,参加兵部考,最后两千五百七十四人获得了武举人的功名,按照事先规定,可升官一级,最高升为鹰击郎将,授游击将军散官,排名最前面的五百人则参加今天的军考,十人中能考中一人。”

“有没有不识字而弃权的?”张铉问道。

“还有有!”

李景很遗憾地说道:“有五十四人因不识字而弃权了,补了两次才补足五百人。”

这时,张铉走进了一顶大帐内,两名监考官吓得连忙躬身行礼,张铉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惊动考生,他直接在后面的监考席前坐下,展开了试卷,试卷一共有六道题,其中前面五道小题是军队常识题,比如斥候夜间探查注意事项,驻营规则,军粮运输,作战鼓语和旗语,军法处斩条例等等。

最后一道大题是张铉亲自出的题目,《试论当前攻夺太原城之策》,这个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周军正在太原和唐军对峙,双方的兵力情况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只要稍微关心都会了解到,但需要考生了解并州的局势,比如唐军是否会有援军、唐军的军粮储备等等。

这个题目张铉是借鉴了罗士信当年在燕郡攻打燕城时采用的办法,让士兵们各抒己见,只是张铉的题目更大,甚至要考虑到周唐两国的战争实力,泛泛而谈很容易,但真的要写深写透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张铉沉吟片刻,他也提起了笔,在最后一道大题下面写了起来,他给主考官李景写出了自己的攻城想法,张铉在寿阳县和大将们反复推演,又在军机台和房玄龄详细探讨过,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标准答案,越接近这个答案,获得的分数就越高。

.......

就在中都参加军试的士子们奋笔疾书太原攻城方略之时,太原城外的十一万大周帝国的军队已经部署到位,周军是从东面和北面同时向太原出兵,所以两支大军一支驻扎在东南方向的榆次县,一支驻扎在西北方向的交城县。

东南方向是尉迟恭率领的八万主力,兼顾东面和南面对太原的包围,同时也方便接受从东面源源不断送来的粮食补给。

而西北方向是裴行俨率领的三万骑兵,他们不仅要配合八万主力与太原唐军的对峙,同时还负责截断唐军向西面的退路。

这两支军队任务都是一样,拖住太原的唐军,给其他战场的胜利创造条件。

这天上午,太原东城门缓缓开启,一支十人组成的唐军骑兵队从城内疾奔而出,他们快马加鞭,向榆次县方向疾奔而去,不到半个时辰,他们渐渐抵达了县城,这时,一支鸣镝从他们头顶‘嗖!’地射过,发出尖利的声响,紧接着两支周军巡哨骑兵从两边树林杀出,片刻将这支唐军骑兵团团围住,上百支弩箭对准了他们。

十名唐军士兵连忙举起手,为首士兵道:“我们是奉命去给尉迟将军送信,别无他意!”

周军为首校尉打量他们一下,看他们确实不像斥候,便喝令道:“收走兵器,蒙上头,押他们进城!”

周军士兵将十名唐军骑兵的战刀和匕首都收走,又用绳索将他们双手从前面捆住,用一只黑色布袋罩住头,巡哨骑兵带着他们向县城中而去。

将头罩住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为了防止唐军骑兵进城后看到一些不能泄露的军事秘密,十名唐军士兵被带进一间大屋子内等候,片刻,为首士兵被尉迟恭的亲兵领进了房间。

“你们屈突将军要对我说什么?”尉迟恭坐在桌案背后问道。

士兵从怀中取出一封文书,恭恭敬敬递上,“这时我家将军的战书,希望和将军在城外一战,两军决一死战。”

尉迟恭笑了起来,屈突通终于忍不住了,难道屈突通还看不出自己的策略吗?

或许是他想激怒自己出战攻城,破掉周军的对峙太原的战略。

尉迟恭连文书都没有拆开,便直接提笔在后面写了两个字,‘不战!’扔给了士兵。

“把他们送回去!”

1158。第1158章 天下大战(十四)

太原城头上,屈突通负手站在城垛前正注视着一队骑兵归来,周军迟迟不肯攻城,也不肯出战,他的心中也有一点着急了。

屈突通身经百战,他很清楚两军作战,攻心为上的道理,目前周军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整个并州都在周王朝的控制之中,而太原变成一座孤城,这种孤城带来的压力和防守上的被动都会一点点削弱唐军的士气,最终会导致军心崩溃,周军将不战而胜。

而且这种长期施压造成的士气削弱很难再振奋起来,不像偶然一次失利,号召几句士兵们就能重整旗鼓,这种心理上的长期压力只会让士兵走向绝望。

屈突通了解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战例,长期围困使很多士兵最后都变得疯狂了,自相残杀,在绝望中跳城自尽,稍好一点便是举城投降,使攻城军队不战而胜,屈突通不愿意自己的军队也走上这一步。

他希望周军前来攻打太原城,利用太原城的防御优势杀伤大量敌军,有利于振奋士气。

不多时,一队骑兵进了城,屈突通转身从甬道上走下来,为首骑兵翻身下马,将邀战书交给屈突通,向屈突通摇了摇头。

屈突通接过邀战书,只见根本就没有拆封,只是在背后批了两个大字‘不战!’

他心中一阵恼怒,将邀战书撕得粉碎,狠狠扔在地上,这时,副将王君廓走上前低声道:“将军,周军很明显是用并州战场牵制住朝廷的精力,给巴蜀和河西的战局创造条件,与其最后被围困而败,不如我们主动破局。”

“我也想主动破局,怎奈尉迟恭不上当啊!”

“将军,既然周军分驻两县,如果我们进攻榆次县,交城县的骑兵一定会赶来会战,我们便可在半路埋伏弓弩伏击敌军,将军觉得。。。。。。”

屈突通摇了摇头,“如果一方是弱旅,倒可以用这个计策,但对方兵力太强,这一计最多使对方损失两三千骑兵,但对方可是三万骑兵,搞不好我们的伏兵都会被对方一锅端掉,除非是一把火烧了交城县,或者决开河堤用大水淹没,否则不会有任何效果,如果去攻交城县,那根本就不用尉迟恭去支援,三万骑兵就足以对付我们,尉迟恭的军队便可直接攻下太原城,这个方案对方也想得到,不会给我们机会,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对方来攻城。”

“那将军打算怎么办?”

屈突通沉吟一下道:“我想用激战的办法,来刺激周军前来攻城。”

“可尉迟恭一向以稳重出名,激将法会有效果吗?”

屈突通苦笑一声,“除此之外,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次日上午,在太原东城墙上挂出了几幅巨大的布帛图,这些布图长两丈,宽一丈,上面惟妙惟肖地画着一只人头狗身的肖像,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尉迟狗贼之像,还有画着人头老鼠,同样写着‘尉迟鼠之像’,讥讽尉迟恭胆小如鼠。

屈突通又派出数十名士兵穿着丧服,拿着招魂幡去靠近榆次县给尉迟恭送丧。

但让屈突通失望的是,尉迟恭用另外一种方式回应他的侮辱,第二天中午,榆次县的城墙上也挂了几幅巨大的布帛图,上面画了一只人头鳖身的肖像,上面写着,‘屈突通老王八’,还有一幅没有头的乌龟画像,同样写着‘缩头乌龟屈突通’,还有一队士兵在城头上敲敲打打给屈突通送丧,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

太原虽然发生着近似闹剧的口水战,但河东郡却在发生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惨烈大战。

当周军攻占了延安郡后,关中的形势陡然间变得紧张起来,也无形中给正在河东郡作战的李世民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在李世民抵达蒲津关的第十二天,李世民第三次接到了父皇派人送来的催战金牌,李世民也没有选择了,虽然他赶制的一些特殊攻城武器还没有完成,但他知道,如果再让父皇出第四道金牌,恐怕河东郡又要换将了,他不在意失去主将之职,他只是担心换将会给河东郡战役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更时分,六万唐军开始从蒲津关出发,向黄河对岸的河东城开去,李世民身着金盔金甲,站在城头上注视着远处依稀可见的河东城墙,段志玄感到了秦王殿下复杂的心情,走上前道:“这一战早晚要打,殿下,我们尽力而为吧!”

李世民摇了摇头,“攻打城东城已十分不易,何况还有五万大军在一旁虎视眈眈,明显的敌强我弱,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我们这一边,我也不知道这一战该怎么打,搞不好我的声望就会在这一战中陨落。”

“殿下再劝一劝圣上,我们应耐心等待战机到来。”

李世民还是摇了摇头,“越向后形势就越不利,等周军拿下巴蜀河西,集中兵力杀向关中,我们就彻底没有战机了,”

李世民长长叹了口气,“我们走吧!”

李世民和段志玄下了城,翻身上马,跟随着大军向蒲津关外而去。

。。。。。。。。。

夜晚,黑沉沉的夜色笼罩着河东大地,但河东城头的数万守军早已纷纷奔上城头,每个人的眼中都充满了对大战的期待。

城外辽阔的原野上布满了火光,形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火焰方阵,铺摊在城外的大地上,方阵越来越大,渐渐汇聚成了一片火光的海洋,一直延伸到十几里外的黄河边,而且在黄河上的两道铁索桥上,两股赤亮的火流源源不断地从对岸涌来,注入到这片火的海洋之中。

李世民的主力大军和段志玄的后勤军几乎是同时向河东城进发,一直到三更时分,两边注入的兵力才开始渐渐减弱,河东城以西人喊马嘶,火把将原野照如白昼,从城头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数万唐军正在构筑大营,一顶顶大帐在原野上拔地而起。

城头上,周军主将魏文通也在关注着唐军的进展,他并不担心河东城会被攻下,且不说用河东城本身的高大坚固,易守难攻,更重要是城内有三万周军精锐,还有两万青壮民夫协助守城。

这是魏文通一直很不解之处,按理,唐军经营河东郡多年,河东城民众应该和唐军一样同仇敌忾才对,但城内民众却出乎意料地欢迎周军到来,青壮男子更是踊跃报名协助守城,只能说李神通在河东城很不得人心。

除了三万精锐士兵和两万青壮民团外,还有苏定方率领的五万周军在百里之外,他们扼守住了北上绛郡的官道,但如果河东城出现危机,苏定方也会随时率军赶来支援。

对于魏文通而言,他不需要苏定方的支援,他拥有如此好的条件,如果还守不住河东城,他魏文通会被天下人耻笑,他也无颜去见皇帝陛下。

“留一千军队继续监视敌军,其他弟兄就地休息,不要管城外的动静。”

魏文通知道唐军不会连夜攻城,士兵们也没有必要紧张一夜,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更好地守住城池。

魏文通下达了休息令,士兵们纷纷裹上毛毯在城头入睡了,只留下一千士兵继续监视城外的唐军,魏文通本人也下城回军衙了。

次日清晨,天终于亮了,温暖的阳光照射着河东城,守城士兵们终于看清了城外的情形,只见城外三里外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帐篷群,如一夜春雨后长出的蘑菇,上万顶帐篷一顶紧挨一顶,将河东城西面和北面死死围住。

就在这时,惊天动地的战鼓声在唐军大营内骤然敲响了。

1159。第1159章 天下大战(十五)

河东城又叫做蒲坂城,由于它紧靠蒲津关,是关中前往并州、河北的桥头堡,也是关中防御河北敌军入侵的最后一座坚城,因此它的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尤其在北周和北齐数十年的对峙征战中,河东城更是凸显出特殊的战略地位,在并州,它的地位仅次于太原城,但它的军事意义更是超过了太原。

在长达数百年的不断修筑后,河东城已经成为天下少有的几座雄城之一,城墙高三丈两尺,宽两丈五尺,用烧制细密的大青砖砌成,而且是实心城,城墙填满了碎石。

河东城周长约三十余里,算是一座大城,城内长驻人口九万余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商业十分繁华,城内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大大小小的各种仓库就有上千座,不仅商业繁华,手工业也十分发达,河东郡的漆器、铜器、米醋、酿酒、造纸等等特产享誉天下,在开皇年间,河东城最繁华时人口曾达三十万之多。

可以说,河东城的八成人口都是靠商业和手工业生活。

但在战争面前,再繁华的商业也会凋敝,再出名的手工店铺也会关门,所以河东城民众对和平的渴望比别的地方更加强烈,他们并不在意是大周的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只要能给他们带来和平和安宁,他们就会坚决拥护支持。

也正是这个缘故,当实力更加强大的大周帝国占领了河东郡后,他们便发自内心的拥护,他们只是希望战争能早一天结束。

‘咚——咚——咚!’沉闷而动人心魄的战鼓声在城外响起,河东城开始进入了战争状态,大量居住在城墙边的民众开始向城中心地带迁移,防止被巨石和流矢所伤。

两万士兵迅速上城,占据各自的位置,魏文通就是以擅长防御而著称,当年他率数千隋军士兵挡住了数万瓦岗军对洛口仓的进攻,后来在娄烦关,他又顶住了南北两面突厥大军的夹攻,连张铉也夸赞他防御守城,无人能出其右。

魏文通主要善于守城兵力调配,他能让每一个守城士兵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只投入一万八千军队守城,另外一万四千人作为补充,那边出现缺口就迅速补充上去,这样就能保证城头始终没有缺口漏洞。

魏文通望着三里外声势浩大的唐军主力,此时他的心却平静如水,唐军六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