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榭勺首裱氖焙颍冉掀毡槲怂值赖模闶墙窍壬摹兑蚴亲泳沧ā罚嗌偃巳绶ㄅ谥迫パЬ沧嗌偃讼胧棺陨砩戏⑸筛惺埽龅胶退谎F涫担兑蚴亲泳沧ā分荒芩凳墙窍壬旧硌А熬沧钡木樘福蛘呖梢运凳撬啊熬沧钡姆从κ德迹梢怨毕赘蠹易霾慰迹皇墙鹂朴衤桑遣灰椎姆ㄔ颉N颐鞘紫刃胍私猓壬佳啊熬沧钡氖焙颍缫鸦剂搜现氐姆尾。桓鋈说搅擞胁〉氖焙颍木撤炊冉夏病G樾魉淙唤谙惺彼枷敕炊迕鳎坝胁》街硎强啵∈倍嘞蚵抑忻Α!闭馐侨酥G椤R蛭旧碛蟹尾。员匦胍诰仓行扪鹊缴砘芑指幢灸芑疃氖焙颍嗟庇诘馈⒎鹆郊宜档钠蚱霰慊岱⑸饔茫胖泄窖档娜松硎龅牧餍校谑瞧酱锬炒Γ么妥匀徊持指惺堋T谡庵智榭龅敝校灰蝗マ朊缰ぃ纹渥匀涣餍校闶亲詈玫纳砹品ǎ匀魏我恢旨膊《加行В慰鍪潜匦刖惭瘟频姆尾 W苤魏问侵形饕揭┲瘟萍膊〉母痉椒ǎ伎烤惭兄形饕揭┪铮挥邪镏瘟频墓πВ⑽蘧匀ゲ〉淖饔谩<膊≈曰指戳私】担玫揭┪锇镏男Ч鲇惺⑺模孔盼源沧≡旱木惭虼艘⒈旧硖迥艿闹瘟贫踊裆凑际⑵叩闹匾>褪鞘褂猛饪剖质醯囊搅频览恚膊⒉煌庥诖死:慰鲇泄匦睦砗途竦闹瘟疲煌庥诖死怼

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便可知道《因是子静坐法》所说气机发动和气脉流行的境界,这只是著者蒋维乔先生有病之身学习静坐后的现象和经验,不可以偏概全,认为人人必会如此,视为千篇一律的定则。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依照《因是子静坐法》去实验“静坐”,而且就把它视为师法之当然,必定会弊多益少,适得其反。

6、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东方古代的医药之学,皆与巫术同源共祖,中国的医学,也不例外。在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医药之学,由巫医而转入道家的方术(又称为方技),这是周、秦之间的事。中国的医学和道家的方术,以及印度自古相传的瑜伽术,都承认人身生命的泉源,在于人体内部所潜藏无限气机的库藏。不过古代道家的丹经,这个气字,是用原始的“'上无下灬'”字。如用拆字的方法来讲,“(无) ”即是“无”的古字,下面四点即是“火”字的假借。换言之,“无火”之谓“'上无下灬'”。什么是“火”呢?淫欲、情欲、躁动的意念都是火。没有了这些躁火(等于中医书上所说的相火)。元气大定(君火正位),渐渐便可引发固有生命的气机。气机的流行,它依循昼夜十二个时辰(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与宇宙日月运行的规则相通),周流人身气脉(十二经脉)与腑脏一周。并且在每一时辰之中,经过气脉的部分不同,就又研究出人身穴道的学说,发展成为针灸之学。

除了医学所称的十二经脉以外,另有不隶属于十二经脉的气脉,便是道家特别重视的“奇经八脉”。“奇经”的奇字,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单支”的意思;也便是涵有特殊的、单独的含义。“奇经八脉”,包括了督、任、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等八根脉腺。督脉便是庄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缘督以为经”的督脉,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自律神经系统与脏腑的关系。带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脏神经系统。阳维、阴维则和现代医学的大脑、小脑与间脑的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联。阳跷、阴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生殖神经,包括摄护腺与手足等主要神经作用。唯有冲脉很难说,扩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枢神经与自律神经之间并无固定部位和系统的范围;它由生殖机能与睾丸之间的小神经丛开始,一直经过胃与心脏部分而上冲间脑。

只有打通气机的人,才能切实体会得到气脉的状况,而后相信确有其事。但特别需要声明的,我非专门学医的人,所引用中西医学上的名词,仅是研究心得,强作解人加以说明而已,不可拘泥属实。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伽术的传承,经过佛家的洗炼和整理,而成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练方法,也很注重人体的气脉,以三脉四轮(详称七轮)为其主要的体系。三脉,即是人体平面的左、右、中三脉,不同于道家以前(任)、后(督)、中(冲)等三脉为主。四轮或七轮,便是人体横断面神经丛的几个主要部分,与道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说,各有不同的概念,却有大同小异的效果。

7、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说到气与丹田,学习西医与生理解剖学的人,便会引为笑谈,认为人体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是愚昧和迷信,或者是道家的人故作神秘之说。如果讲到瑜伽术的三脉七轮倒也并不反对,因为近年以来,瑜伽术在欧美很流行,在外国学了几手再三变相而不到家的瑜伽术,回来大开教门,倒也大受欢迎。因为这是进口货,从外洋学来的,一定不错。我们可怜的这一代啊!“无洋不是学,有外才称尊。”将来留给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必定是可悲可怜的笑料。其实,现代所谓的生理学,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人体解剖学。否则,便可称它为死理学了!因为现代对人体的生理学,都是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体而得到的证明,并非像中国古代,从活人的身上求得证据。道家所说的三丹田: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中丹田,在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部位,下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另有所谓中宫的,便是胃脘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这些现象和作用,都是人体生命在活着的时候,与呼吸系统发生连带的关系。丹田,不过是道家修炼观念中的代名词,并非此中真会炼成一颗丹药,假使真有,便会成为肠癌、心肺等癌,或肝瘤了,希望学道的朋友们,切勿迷信内丹真会成粒的误解。

瑜伽所说的脉轮,经过西方科学文化的洗礼,一般瑜伽家们便认为它是生理学神经丛,由间脑一直到会阴各部,分别为之定名。脉轮是否便是神经丛很难说;脉轮与神经丛有密切的关系,那是事实。

8、静坐与气脉

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心理的杂想比较清静,头脑中的思虑比较减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同时因为身体的姿势放置端正,不再运动来消耗体能,脑下垂体的内分泌平均分布,渐渐感觉四肢与内部,发生充满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发生以后,反应最为敏感的,便是中枢神经和背脊骨的末端,连带肾脏部分,通常都会有胀紧的刺激。由此逐渐推进,循着气机和血脉的流行,如有物蠕动,逐部发生感觉。但以上所说的现象,是以普通一般人,在“静坐”中较为正规的初步状况而言,如果身体有特殊的情形,倘有某种病痛,或体能特别强健的,又当别论。总之,每个人的心身,各有不同的情况,其中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执一不变,真像“刻舟求剑”,愈来愈不对了!

关于气脉问题,如要详细论述,不是片言可尽,留待以后慢慢道来。现在要讲的主旨,仍然继续前面“静坐”的求“静”问题,我们要特别留心。为了便于容易了解,先把心理和生理作用,归纳为知觉与感觉两个部分;所谓知觉,包括心理思虑想念等等现象。所谓感觉,包括身体气机觉受等等作用。但综合起来,两者都是心的动向。人在静坐中,感觉体内气机发起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便在不知不觉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面,而且愈来愈强,于是,全部心力,就会搅乱气机,构成幻想、联想等的狂乱心理。比较稍好一点的,认为自己气脉已通,便沾沾自喜。其实,真的打通气脉现象,并非如此情形。再差一点的,由于气机的觉受,使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是无形中配合意识的幻想等心理作用,反使神经过于紧张,便成为一般所说“走火入魔”的病态了,这不是“静坐”会使人着魔,实在是不明“静坐”的究竟道理,反使心理变态之魔害了“静坐”的静境了!

9、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其中当然包括几种卧睡的姿势与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势,如佛门中的各个宗派,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简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宋以后的儒家……理学家们,由于大程夫子……程颢(明道),变更佛、道两家修炼静坐的心法,因袭禅宗大师修习禅定的工夫,著作《定性书》一文,主张在“静”中涵养性理的端倪开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颐(伊川),又加上《主敬》为其陪衬,从此儒门也主张静坐。但是他们所取的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至于道家,有时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有时又穿插许多不同的形态;配合生理的需要与炼气修脉的作用。大体说来,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态,并不外于此法。

10、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如附图):

(一)双足伽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参考附图),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说明:(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垫、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

(三)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下各图所示的其他坐姿。

说明:(一)坐垫约两、三寸。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

(二)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

说明: (一)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惯用的静坐姿势。

(二)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

11、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根据佛经上的记载,这种七支坐法,早已失传,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虽然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得要领。有一次在雪山深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这个神话似的传说,无法加以考证。总之,它是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

12、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人体的神经系统,大体说来,都以脊椎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随着意识的支配而发散为肢体感官的动作。犹如树木的枝条,依据它的中心树干,向外分散而至于枯落。七支坐姿将手足加以盘曲,可使左右气血交叉散发而归于原始整体的圆极,等于说:采取这种姿态,可使左(阳)右(阴)的人体电能,自身互相交流,即可减少散发的作用,又可自相调剂而恢复体能的原动力。

七支的坐姿,因为双足盘曲,两手交叉,使四肢活动静止,便可减轻心脏的负担,所以静止的时间愈久,对于恢复心脏功能的功效愈大。

13、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七支坐法的静姿,必须将头顶端正,大脑稍微靠后,以使脑下垂体不受压迫而恢复正常。因此脑下垂体内分泌的均衡活动使影响淋巴腺、甲状腺,而至于肾上腺等恢复健康的作用。

其次,下颚稍微向后收压,可使左右两大动脉管输送血液到脑部去的工作缓慢;可以减轻脑神经的紧张与思虑,对于血压有恢复正常的功效。

其他有关间脑和眼、耳、口、鼻等的细节;在此不尽详说。 

 14、盘足曲膝与健康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与两腿双足有绝对的关系。所以婴儿与小孩的活动都在两足。一过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渐感无力,喜欢叠足或跷足而坐。人的衰老与死亡,也多是从足腿开始而逐渐至于躯干与头部。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所以放开足腿,等待酸麻过后,反有从未经验过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恒,能坐到足腿的气血流畅,保证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会有无比的快感发生,反不愿意下座而松散双腿了。

其次,必须了解人体犹如植物一样。一棵树木,盘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气、水,以及土壤的营养,才能生长茂盛。人呢!却和植物颠倒相反,他的根在头部,他的土壤就是虚空。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