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自我论-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看似纯认识的现象,也最容易研究,但若脱离“自我性”的其它形态和要素,也是不可能理解的。

    概念的“自我”

    研究在现代心理学中占有一席主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方法论上的困难。

    当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严密的理论;基本概念和术语含糊不清;经验主义;方法混乱和纯描述性的专著充斥于市;牵强附会地把相关联系升格为因果依附关系;缺乏根据地从假定前提和条件推导“自我形象”

    的实质;缺少考察自我意识对行为反作用的专著;用一般日常思考判断代替科学结论等等,不一而足。

    “自我”

    实验研究的困难不仅来自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上的错乱。在“自我”心理学的背后,潜在着“物”与“人”

    、“社会”与“个体”

    、“给定”与“创造”的相互关系的哲学问题。片面的、非辩证的思维把握不了“自我”的双态性即同时属于“两个世界”的特性,必然会把“物”与“人”变为绝对的对立。

    “社会物质”思维和“生物物质”思维试图把个人和自我意识归结为限定的社会和自然属性总和,而“宗教人格”

    思维和“浪漫人格”

    思维则视精神素质为独立存在,忽视精神体现为个人日常生命活动的实际方式。

    实验心理学把个人作为客体固定下来,不由自主地把个人变为一种亲在,忽略了哲学、伦理学以及日常意识视之为

…… 40

    自 我 论73

    人的最大价值的创造主体因素。把自我意识作为认识过程的总和来研究可以看出不少值得注意的细节,可是从这些细节再回到“自我”概念所包括能动整体却很困难。

    把“自我”局部化为个体身体器官的做法实际上忽视了个人的内在世界。

    而把“自我”的实质归结为社会角色和社会条件的机械总和则很难同承认个体性和不可移易性相容。

    不能说实验心理学“不理解”

    “自我”的人际主观性、对话性和价值性。研究这些现象之所以困难,是由于不能把这些现象纳入硬性的操作程序,也不能把它们纳入实验科学的习惯逻辑,因为实验科学是按照自然科学模式建立的,它的目的主要不是研究人,而是研究物和无人称过程。

    “……我们提出‘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要问:人能成为什么,亦即人是否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是否能‘造就’自己即创造自己的生活?

    ‘①对于个人理论来说,这个问题是主要的。

    主体这个哲学范畴虽然具有多义性,但它总是含有同客体的被动性、消极性相对立的积极创造的、能动的意思,确立目标和意识自身的自觉的意思,有选择可能并因而有待完成乃至有某种不可预言性的自由的意思,独具特色和不可被同类其它客体取代的唯一的意思②。

    在实际现实中,主客体的特征是交织在一起的。同一个

    ①《格拉姆希选集》,三卷本,莫斯科,1969,第3卷,第3页。

    ②参见卡甘,M,C。

    :《马列主义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载《哲学科学》,1980年第4期,第40—49页。

…… 41

    83自 我 论

    人在不同的关系中和随着情况的不同,既可能是主体,又可能是客体。同时,主体地位本身并非作为自然的授予而为任何人所固有。主体地位总是要争取的,而要保持这种地位也需要作一定的努力。因此,人格作为主体性的体现,早已被认为是同创造、精神修养和克服时间地点的限制分不开的,而无人格则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隘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的。

    把主体(在人格的意义上)同“代理人”区别开来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所谓“代理人”

    ,实际就是一种“动作着的客体”

    ,说得形象一点,就是“溶解”于活动过程的客体①。

    人和人的活动的主客体特征的统一性使我们采取双重形式描述这些特征成为可能和必要:从外部描述,说明它们是受客观决定的、受因果制约的一种东西;从内部描述,运用主观目的、动机和追求方面的术语。

    德国浪漫主义者以及其后的狄尔泰就曾把直觉理解同因果解释加以对立,前者的基础是主体与主体彼此设身处地的共同体验和相互渗透,后者的基础是把客体纳入一定的客观联系系统。当时这种对立被认为是绝对的,有根据不同对象提出的对立(狄尔泰的名言:“我们解释自然,但我们理解精神生活。”)

    ,有根据不同认识形式提出的对立(科学解释与艺术理解相对立)。

    ①参见克鲁托娃,O。

    H。

    :《社会哲学中的人、个体、个人问题》,载《哲学问题》,1982年第2期,第43页;并见布耶娃,。。。

    :《人是社P O会发展的目的》,载《共产党人》,1978年第17期,第46页。

…… 42

    自 我 论93

    然而,解释和理解是两个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认识手段。

    “例如,文学研究家既可以同作者或人物有争论(论战)

    ,又可以把作者或人物作为纯受因果关系决定(在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方面)的东西来解释。这两个角度,只要不超出一定的、有理有据的界限,只要互不混淆,都是必要的。医生的任务不是医治死人,而是医治活人,但是这不能成为禁止医生研究尸体的理由。在一定的界限内,致死分析是完全必要的。人对自己受客观决定的方面(物质条件)了解得愈清楚,就愈接近理解和实现自己的真正自由。“

    ①

    我们讨论的人的“自我”问题,包括两个基本不同的问题:一、“什么是‘自我性’?”也就是“自我性”

    、认定性和自我意识等等的一般本性是什么;二、“我是谁?”也就是我的具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的。要回答“什么是‘自我性’?”这个问题,总免不了牵扯发问者的个人经验,要确定本人的“自我”

    ,也不可能不关联到关于人的本质和可能的一般看法。同时,“自我”问题的这两方面的提出,都不仅具有认知、认识的意义,而且具有做人准则的意义。

    但是,第一个问题的注意中心是人的类可能,第二个问题的注意中心是人的个人可能。

    “什么是‘自我性’?”这个问题是无人称性的,其目的在于求得客观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可以表现为概念;这是寻找一般规律、规则、标准,每个人选定什么标准则可以有种

    ①巴赫京,M。

    M。

    :《语文创作美学》,莫斯科,1979,第343页。

…… 43

    04自 我 论

    种不同;这是通过别人发现自己。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内省的、主观的、个人内部的;这主要不是认识,而是自我表现、自我交流,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它不能形成明确的概念形态以至一般语言形态,主要不是诉诸理性而是诉诸直接体验、直觉经验;它的普遍意义不是以服从一般规则为基础,而是以人人或起码某些人的体验和价值具有内在相似性、相近性为基础。

    这两个角度的比较关系可以分列说明如下:什么是“自我性?”    我是谁?

    客观          主观本质存在规定表现解释理解普遍特殊传达自我交流外观内省逻辑非逻辑概念体验静态变化由人及己由己及人这种对立是假设的,但也是相当重要的。科学以求得客观知识为宗旨,它只能对第一个问题作出具体回答,而把第二个问题诉诸个别处理。

    但是,这种内心的、个人的探索,也有赖于同一定文化标准密切相关的一定哲学伦理前提。如果说古代希腊哲学通过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是什么”

    的问题,

…… 44

    自 我 论14

    则吠檀多派或禅宗却宁愿问“我是谁”。

    而问题的提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答案。因此,我们对“自我”问题的具体分析将不是从心理学开始,而是首先研究文化史上的人的形象,这就是本书上篇的内容。

    人的个体性的形成有哪些最一般的人类史前提和心理学前提呢?东西方文化中的人的标准形象有什么不同呢?人的问题在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是怎样提出的呢?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资产阶级时代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在语言、文学和造型艺术中怎样反映出来呢?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危机”何在,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提出了什么对策呢?本书上篇将讨论所有这些问题。

…… 45

    上 篇

    从文化史看个人

…… 46

    24自 我 论

    第 一 章个人历史心理学

    从自然个体到个人

    一个世界在我面前屹立,向我提出一个神话问题……

    别 雷

    个人和个体自我意识是怎样、何时和由何产生的?学者们根据各自选定的标准,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个人诞生”

    时间、地点:在古代希腊;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在中世纪的欧洲;在文艺复兴时代;在浪漫主义时代,如此等等。然而,“个人”这个概念或术语的历史,同人的个体性的形成过程史并不一致。

    此外,正如列宁强调指出过的,“抽象地论断个体的发展(和福利)对社会分化的依存关系是完全不科学的,因为要规定一种适合一切社会结构形式的相互关系是根本不可能的。

    ‘分化’、‘多样性’等等概念本身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看把它用在什么样的社会

…… 47

    自 我 论34

    环境。“

    ①

    个体自我意识的各个要素是历史地逐渐形成的,这些要素的辩证关系是整个一部“自我”社会史的轴心。但是,回溯愈久远,这部历史的材料也愈贫乏,对这些材料的注释也愈困难。

    阿韦林采夫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注释家就象考据家和翻译家站在古代作者和现代人面前,同时周旋于两者之间。

    他透过多少世纪的时间察看古代作者的脸色……他直接面对现代人,同他面面相觑,然后毅然决然、毫不含糊地作出回答:从另一个时代、另一个世界呼唤我们的古代作者究竟说了些什么,他的话‘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②

    一知半解者读古代希腊悲剧,天真地以为古代希腊人的思想感受方式和我们完全一样,放心大胆地议论着俄狄浦斯王的良心折磨和“悲剧过失”等等。可是专家们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古人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

    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这确实很重要。例如,当古代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公元前7世纪)写道:“心啊,心!

    灾难向你滚滚袭来,你要振奋和挺胸相迎,让我们打击敌人!“

    ③这种内心对话不是纯心理的,它有生理上的潜台词:“心”和“精神”当时被认为是独立的生命体,是可以交谈的(不是在间接意义上,而

    ①《列宁全集》,第1卷,第390页。

    ②阿丰林采夫,C。

    :《我们的对话人是古代作者》,载《文学报》,1974年10月16日。

    ③《古代希腊罗马抒情诗》,译自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莫斯科,1968,第118页。

…… 48

    44自 我 论

    是在字面的意义上)。

    然而,一些仅仅以文字学分析为根据的理论,在历史心理学的准确性上未必是十分可信的。我们今天也借用日常心理用语描述身体现象,以及通过身体过程描述内心体验。如果未来的语文学家得到我们时代的一段文字,上面有象“我的心充满了爱情,我的心要破碎了”之类词组,此外别无其它,他会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20世纪的人认为爱情是定位于心脏的一种有体积的物质能力?语言学家可以使我们了解某些词的词义演变,但是,要复原这些词所表达的现象,仅此是不够的。

    研究文化中人的形象的演变,历史心理学利用象神话、童话、英雄史诗和抒情诗这样的材料。梅列京斯基指出,神话的中心不是个别人物生活中的事件,而是集体的命运。

    反之,英雄史诗则着重突出集体中的英雄,虽然这种个体化还只限于活动的事件性方面而并未扩及心理领域,“史诗英雄的心理是十分单调和非常简单的”

    ①。

    但是,人的个体化的历史阶段规律性同艺术创作的体裁规律性有什么相互关系呢?为什么个体的自我感觉在抒情诗中比史诗表现得更有力呢?这是因为抒情诗产生于更加成熟的社会,。电子书还是因为在一切历史条件下个体性都是首先通过描述情绪体验显示出来(自我感觉先于自我意识)

    ,而抒情诗又恰恰是表现情绪体验的专长手段呢?

    对于个人历史心理学来说,传记和自传这两种文学体裁

    ①梅列京斯基,E。

    M。

    :《英雄史诗的起源》,莫斯科,1963,第340页。

…… 49

    自 我 论54

    特别重要。但是,不论哪一种生平记载,它的性质和方法都是直接取决于作品的功能作用的。记录巴比伦国王事迹的岩画,古代埃及的墓志铭,抒情诗,友人书简,忏悔录,自传体散文,俱各自有不同的目的,不能排成一条发生学的系列。

    对后代说话,向上帝忏悔,与朋友推心置腹,自己同自己的内心对话——这些都是功能各其不同的现象。

    造型艺术史上的情况也是这样。肖像的出现是对人的个体性发生兴趣的明显标志。但是,某些宗教(例如伊斯兰教)却禁止描绘人。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宗教传播的地方没有人格呢?肖像的类型本身也有各种不同:肖像可以强调人物的社会典型特征、社会地位和符合其高贵身分的美德或这种身分的特殊性、独特性;可以揭示内心世界或者记录外表特性;可以有褒或者有贬。至于自画像,则只有画家才画。

    马克思写道:“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体,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体,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集体……”

    ①个体化即心理和行为的个体变异性的增长,是一种客观的种系发生学趋势。在生物进化的进程中,个体的意义和个体对种系发展的影响不断增长。这表现为个体生存期的延长和个体生存期内的经验积累(儿童期,学习期,等等)

    ,还表现为种系内部形态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变异的扩大。生命体的组织水平越高,生命体的生命活动越复杂,其自己努力取得的经验对之也就越重要,同一种系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1页。

…… 50

    64自 我 论

    人的个体自然差异被社会分工和社会功能划分所决定的社会差异所补充,而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还被个体个人差异所补充。对个体差异的意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体自律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