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自我论-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①奥格尔维,J。
:《多维的人,自我无中心化,社会与宗教》,纽约,197,第148页。
②把“我是谁?”这个问题分为二十个小问题,由被试在短时间内以书面形式作出回答。
…… 182
871自 我 论
的从属性、社会身分和地位来说明)
,还是变化无常的感情和愿望(“冲动性自我”
,用表示情感体验和意愿的术语来说明)。在参加调查的1269名大学生中,369人(占28。
9%)
主要是用社团术语表述自己“真正的自我”和“非真正的自我”
,他们感觉不到标准要求与主观实在有冲突;310人(占24。
4%)在这两方面都把冲动性性格特征摆在首位;134人(占10。
6%)用社团性术语表述“真正的自我”
,用冲动性术语表述“非真正的自我”。
最大的一组——458人(占36。
1%)
认为“真正的自我”是冲动性的,“非真正的自我”是社团性的①。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内在世界及其情感表现比社会从属性和达到社会标准规定更重要。
这种观点的确立同一定的宏观社会过程有关。
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
A。泽克(小)
②认为,“后工业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结构变化在个体自我意识领域中引起了从稳定的“自我”——把“自我性”视为客体——向多变的“自我”——认为“自我”是过程——的取向转变。泽克分析了“二十点问卷调查”的经验材料,从中区分出“自我”的
①特纳,R。
H。
:《认定性探讨》,载《社会学季刊》,第16卷,1975,第148—161页;同一作者:《真正的自我——从社团到冲动》,载《美国社会学杂志》,第81卷,1976,第989—1016页;特纳,R。H。和高顿,S。
:《自我的界限——自我真实性与自我观念的关系)
,载林奇,M。
D。
、诺尔姆-赫贝森,A。
A。和葛根,K。编:《自我概念的理论发展和研究》,剑桥,1981,第39—57页。
②泽克,L。
A。
Jr。
:《无常的自我:从社会变化看自我概念》,纽约—伦敦,197。
…… 183
自 我 论971
四个主要类型或模态:自然型自我,社会型自我,反思型自我,海洋型自我。
模态甲(“自然型自我”)是硬性、自向、内向和自我封闭的“微观自我”
,以身体特性和自我感觉为基础。属于这种模态的人主要是用有关身体的术语表述自己,强调性别、年龄和身长等等特性。
模态乙(“社会型自我”)也是注重客观特性,但不是注重生理特性,而是注重社会特性。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用有关社会地位、角色和集团从属性的术语表述自己。这种模态是稳定的、相对静止的,一般是指各种社会角色的总和和某种综合。
模态丙(“反思型自我”)把重心转向主观特性、趣味和相对独立于具体社会环境的本性(“我有福”或“我喜欢好听的音乐”之类)。这种人有流动性,独立于“外在”社会角色,经常用仿佛与之平行的人格来评价每一种社会角色。
模态丁(“海洋型自我”)是扩展式、离心式的形态,是外向的“宏观自我”
,以普遍价值、抽象观念、超验过程或想入非非为基础。所以称为“海洋型自我”。这种类型的人表述自己的方式最抽象,一般多用虚无缥缈的判断(“我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或者“我是时间海岸的一粒沙”)。
泽克认为,最适合现代发展需要的恰恰是“海洋型自我”。按照他的说法,在个体发展的进程中,自我意识会经历所有这四个模态:最初是模态甲,然后是模态乙,再后是模态丙,最后是模态丁。但是,这四种模态的相互关系因人而异。他认为,这还同社会的历史演变有关。在社会发展早期
…… 184
081自 我 论
阶段,人们为了生存而同自然进行严峻的斗争,所以必然以模态甲为主。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分工,模态乙占了上风,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模态乙又让位于模态丙。在科技飞速进步和文化飞跃更新的现代条件下,模态丁即“不断变化的自我”似乎最能适应。
然而,上述个体个人类型原是用于比较心理特性的经验记录的,把它们同假定产生于某一历史时代的社会类型混为一谈,仅就前者是为了进行分析和表述,而后者则具有综合和价值标准的性质这一点而言,在方法论上就已经大可怀疑了。关于这几种“模态”的适应性和具体意识形态内容的估价也是值得商榷的。
新教的“自我放弃伦理学”之被“自我实现伦理学”
(美国社会学家扬凯洛维奇的说法)所取代,是一个相当广泛的现象。据扬凯洛维奇的统计,渴望自我实现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当今80%美国成年人的特征①。然而,他们心目中的自我实现究竟又是什么呢?
“多变的自我”
同传统的资产阶级“强者”
偶像截然对立。
当初的“强者”曾为自己的稳定性和劳动成就、社会成就而自豪,看不起“消费型的人”。
“自我实现伦理学”则立足于把自生的情感体验绝对化,其社会内容虚无缥缈,没有确定的社会道德绝对命令为依据。一方面,它似乎可以把个人从积累欲、名利追求以及其它“外在”价值追求的奴役中解放
①参见巴塔洛夫,。
:《多层的美国》,载《外国文学》,1983年第9期,第g213页。
…… 185
自 我 论181
出来。另一方面,“洁身自好”作为70年代美国人的一种宗教哲学追求,实际上正在变成极端自私的自我陶醉和社会责任放弃;正如美国政论家拉希所说,他们的“最大愿望是及时行乐,为自己生活,不为前人和后人生活”
①。
在现代条件下,面对核战争的威胁和日益加深的生态危机,人类简直不能允许自己如此无忧无虑。用罗马俱乐部主席彼切伊的话来说,今天的人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或者是人必须改变自己——作为个别个人和作为人类共同体的一分子,或者是人活该从地球上消失。”
②
“要个人还是要社会”的浪漫主义对立基本上还没有解决,它把社会学理论和个人意识都引进了死胡同。而在解放人的战略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起点就是从理论上克服这一对立。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人”
类的才能的……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
马克思
①拉希,Ch。
:《自恋文化:走下坡路的美国成年人生活》,纽约,1978,第5页。
②彼切伊,A。
:《人的素质》,莫斯科,1980,第215页。
…… 186
281自 我 论
马克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翻一切个人浪漫主义理论的前提,具体说就是推翻“自我”同社会的本体论绝对对立观念。无个人的社会和独一无二的“自在之我”都不过是某种一厢情愿的意识假象。
“……这种‘非人的东西’,同‘人的东西’一样,也是现代关系的产物……‘人的’这一正面说法是同某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一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相适应的。同样,‘非人的’这一反面说法是同那些想在现存生产方式内部把这种统治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相适应的,而这种意图每天都由这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不断地产生着。”
①
任何人类社会,不管是什么形态,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②。
“……正是个体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体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体的相互关系,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③列宁强调指出:“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者把人与人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也就是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
④
在一般哲学层次上说,这就意味着个人、个人的内在世界和自我意识不可能离开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等等而存在,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508页。
②同上,第27卷,第477页。
③参见:同上,第3卷,第515页。
④《列宁全集》,第1卷,第384页。
…… 187
自 我 论381
不可能脱离这些东西去理解。
但是,个人不是消极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不重视历史的个体个人因素,就不可能理解作为更新过程的社会发展。
科兹洛娃说得好:“一个社会作为一个发展着的系统,不可能仅仅通过总体的、超个体的、群体的东西存在……既定观念的动摇,新思想的形成,各种发现,标新立异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方式,都必然是与人的个体性相联系的。”
①
依靠人民群众和构成人民群众的个人的创造积极性,是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常识。正如列宁一再强调指出过的,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自由,而个人在社会中获得自由的程度则取决于具体的社会条件,包括他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的个体性不是一种粘合的东西,不能用“减去”个人一切社会群体特征的方法来认识。人的个体性是个体存在的总体性。如果说这种总体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变形的,因此个体主要以否定的方式来确定“自我”
,把自己同他人和自己的社会活动分开,把自己的“社会角色”当作一种外在的、规定的、异己的东西,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首先是由于个体与个体的社会关系同个体异化,社会关系作为局外的、外部的力量支配着个体。
克服这种异化需要一系列的理论前提。
第一、必须理解人的“自我”是能动的、有社会积极性
①《认识的辩证法,成分,侧面,层次》,列宁格勒,1983,第58页;并参见克鲁托娃,O。
H。
:《人与历史》,莫斯科,1982。
…… 188
481自 我 论
的,不是只能受苦受难、只能反思的。
第二、必须理解人的“自我”不是一种孤立的东西,而是同集体的、社会的“我们”相统一的。
第三、必须“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①,社会主义不但要取消私有制,而且要达到比资本主义水平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消灭一切阶级和集团的特权,实现高水平的物质福利,形成新的生命素质,包括新的对待劳动、对待公共财产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如此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造不可能自上而下或通过外力作用实现。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自我解放。它是随着群众社会积极性的发展和个人自身素质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得到改造而逐步实现的。
新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②这个原则的前提是全面的同志互助、集体主义和人的个体本质力量的全面自我显示。共产主义社会既不取消社会活动的必要结构安排,借以使社会活动的结果独立于个别个体的随意性,也不排除个体自我意识的复杂性。
但是,共产主义社会可以促进“我”与“我们”的和谐结合。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不单纯是理论纲领。它已经积累了发达社会主义的现实经验。苏联宪法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更有利的条件”
,是“以人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页。
…… 189
自 我 论581
为我和我为人人作为社会生活法则“
①的社会。
社会层次上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同个人层次上的信念与行动的统一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个人类型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承认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和原则,承认社会利益优先;第二,把为社会造福视为生活的最高意义和确立个人尊严、发展自己才能的方式;第三、把集体主义、团结互助和国际主义的原则作为与他人交往的基本准则②。社会主义个人范式的这些社会特征和原则,正在逐渐成为深入人心的评价个人和自我评价主要标准。
但是,社会准则不可能自动转化为个体行为的有效动机。
实现这种转化的前提是必须有独立思考,有发达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
“从反面”说明自由,比如说自由就是没有各种阻碍和限制,就是有潜在的选择可能性等等,还只是反映了自由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也是最简单的方面。马克思曾强调指出,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
③。但是,怎样知道你的“真正个性”在哪里,怎样把自己的需要同他人的需要和利益结合起来呢?
社会主义主张不断丰富人的需要和提高人的需要水平。
用马克思的话说,新社会的人是“需要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
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
》,莫斯科,197,第4页。
②参见斯米尔诺夫,。。
:《苏维埃人,社会主义个人类型的形成》,莫斯Z P科,1980,第231—25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页。
…… 190
681自 我 论
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
①。换句话说,不是单纯生存的需要,而是有自己的存在、作为一个人存在的需要。过去认为,这种个人只是少数杰出者的事(前面说过,甚至个人这个概念本身过去也是只能用于少数杰出者的一个概念)
,现在这种个人已经日益具有普遍性。当人过着奴役和贫困的生活时,他的精神力量全部贯注于怎样活下去。在个人发展的高级阶段,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为什么?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有些理论家曾经提出,物质福利的增长同集体主义原则的结合将会“解除”个人苦心焦虑的反思,使个人不必思考生活和个人存在的意义。共产主义建设者难道还会有什么怀疑和“良心折磨”吗?
高尔基同这些庸俗理论家相反,他认为经受了一系列社会剧变的人类精神生活今后还会继续复杂化。
1926年,他在写作《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和酝酿这部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时曾经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