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猎杀"中国龙"?-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融链条中最薄弱环节。1994~1996年,山一股票价格一直在600~1000日元之间波动。但是,自穆迪1997年6月宣布要降低山一评级后,山一股价便一路下滑,从300日元滑落到8月的200日元。11月穆迪宣布正式降级后,山一股价狂泻,最后降到1日元,形同废纸。而且在山一被降级后,美国证券公司立即大量抛售其股票,不仅造成山一股价狂泻,还断绝其从短期资金市场筹资以起死回生的希望。山一倒闭后,美国券商美林公司乘机接管了山一证券,原本属于山一的50间店面、2000名精干员工以及经营技巧,都归属美林。
其二,扰乱主权国家的经济秩序 评级公司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本只具有引导资本市场的服务性功能,然而穆迪与标普的权力不断膨胀,几乎充当起金融市场的“调节大师”。泡沫经济破灭后,。电子书日本经济陷入衰退,银行业累积了巨额不良债权。按传统习惯,日本官方、民间机构与传媒不会轻易触及国内累积巨额不良债权的银行与金融公司,而依照日本独有方式悄然渐进处理,不会出现重大金融风波。但是,美国评级公司毫无保留地重估日本企业的投资安全度,结果打破了日本传统的游戏规则,扰乱了日本经济秩序,使金融陷入持续动荡。日本媒体将美国评级公司给日本企业、经济带来的冲击描述为:不单像历史上用大炮打开日本锁国大门的“黑船”,还像最终全面占领日本的赫尔“最后通牒”,具有强大无比的破坏力,以至于在工商界普遍出现“评级恐惧症”。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盎格鲁—亚美利加体系”(即美式自由资本主义)首当其冲,欲以金融立国的冰岛更为堪忧,然而标普、惠誉落井下石,连续下调冰岛主权评级,冰岛银行业由此几乎崩溃,面临国家破产的险境。2008年11月,标普将韩国7家主要银行的信贷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引发了韩元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韩国《国民日报》援引该国证券市场一位高级人士的话说,这些评级公司似乎是有意从亚洲金融市场“淘金”。
其三,直接为美国政治利益服务 有研究显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美国对东盟吸纳缅甸加入不满的一次政治报复,而穆迪和标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1997年4月中旬,穆迪公司将泰国政府的长期最高借贷级别从A2下降为A3,4月25日又宣布降低泰国大城、京都和泰军人三家主要银行的信用级别,从而加剧市场恐慌,诱发资本外逃,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时任马来西亚总理就此严词批评西方信用评级公司缺乏客观,助纣为虐。美国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德国一直加以反对,两国的裂痕加深。2003年3月,德国企业接二连三地被标普降低信贷评级,由此导致包括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Thyssen Krupp)在内的相关企业股价跌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时任德国社民党经济委员会领导人温德称,“近期的降级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我不排除德美紧张的外交关系甚至间接地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可能。”十分“巧合”的是,澳大利亚全力支持美对伊战争,标普将澳外汇债务评级升至AAA最高级。德国政府为此曾愤怒不已,明确表示向美国信贷评级领域的“霸权”发起绝地反击,并要求欧洲信贷机构联合起来抗衡美国评级公司。德国财政部表示,将对标普和穆迪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并宣称德国将在2003年或2004年初通过立法以“保证评级的公正性”。
早在2008年初时穆迪便曾警告,若房地美和房利美(“两房”)需要财政大举投入,则将降低美国主权评级。然而,在美国政府动用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后,穆迪的警告也不了了之。截至2008年底,美国已经积累了11。3万亿美元的国债,占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超过60%的国际警戒线,而且债台仍在不断高筑,巨额财政赤字使美国经济更难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如果再加上或有负债(即过去事项引起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潜在债务,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退伍军人福利等等),美国的债务规模超过65万亿美元(《流氓?国家》一书所揭示,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人均约22万美元,超过其人均财富(15万多美元),从一般财务视角看已经破产。但是,三大评级机构给美国的主权评级依然保持AAA 级别。
三大评级公司尤其是标普和穆迪的垄断与危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信用评级看成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行业,扮演着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涉及国家主权,关系一国经济、金融与信息安全。因此,纷纷采取措施,消除对三大评级公司的迷信与盲目追捧,限制与三大评级公司的联系,加强对三大评级公司的监督,减少直至消除对三大评级公司的依赖,促进本土评级公司的发展。
外国评级机构损害中国利益与主权(1)
外国评级机构损害中国利益与主权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过度开放
经过十多年的长期准备,外国评级机构利用中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如今,他们控制了中国2/3以上的评级业务,并通过收购中资评级公司,深入至中国的经济腹地,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的短期融资券市场建设形成了中诚信、大公、联合、新世纪和远东五家评级机构的评级业新格局。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全面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渗透与控制。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控股。同年,新华财经(美国控制)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其经营权;标普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商谈合资事宜。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公司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这样,中国5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以三大公司为代表的外国评级机构所控制。
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的中资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美国评级机构占据我国评级市场的大半份额之后,将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极大地压缩民族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很显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已过度开放。导致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过度开放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对信用评级缺乏了解 信用评级是事关金融产品定价的高端产品,但多数人不了解信用评级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更多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评级。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基础,使信用评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没有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信用评级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环境中。与此相反,发明了信用评级并深知其利害的美国人,正是利用了中国人对信用评级不甚了解的弱点,轻易敲开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大门。
二是盲目迷信外国技术,认为美国评级机构比中国的好 由于对信用评级特殊性的不了解,很多中国人认为信用评级就是一般中介服务,甚至认为按照国际标准,由美国人给中国企业评级更公正、更权威。特别是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根本瞧不起中国本土评级机构,而对美国机构却频频安排高规格级别接待,听取他们的意见。有的政府部门在评级业务的准入标准上明确首选国外机构。政府部门过分相信外国评级机构,在没有明确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实际上鼓励了外国机构迅速占领中国评级市场。
~Qī~三是信用评级机构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国家尚无明确政策法规限制外国机构进入中国评级市场 迄今为止,中国没有法规明确评级机构归口哪个政府部门管理,有关部门仅依据其业务需要选择用谁的评级结果,是选中资还是外资也无法规和政策依据。中国政府在“入世”承诺中并未包括信用评级业,但面对美国机构的凌厉攻势,政府部门找不到政策依据,特别在对评级业对国家的战略影响作用认识不清晰的情况下,没有制定相应的对策,实际上形成了对美国全面开放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局面。
…shū…四是美国评级机构持续公关,敲开中国市场大门 美国评级机构利用中国人对信用评级不完全了解、崇洋心理以及政府的监管缺位,持续进行政府高层公关(。电子书。整*理*提*供),引导高层对外国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原则表态,以此形成对具体业务部门的心理压力,并向公众传递一种中国政府支持他们进入国内市场的信息。比如穆迪、标普总裁多次拜访中国高层,经常性地与中国最高决策层进行交流,而中国本土评级机构从未有过这种殊荣。中外评级机构与中国政府决策层接触交流机会的不对等,使得中国政府官员对美国评级业的了解程度远远多于本土机构。
/ωǎng/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资评级机构没有一家在美国境内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在亚洲和欧美评级市场上没有中国的评级声音,中国在世界评级界的“话语权”很弱。这种开放的不对等性使得中国民族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中国评级业的长远发展。
外国评级机构损害中国利益与主权(2)
美国控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直接威胁中国金融主权、经济和技术信息安全
美国控制中国信用评级旨在谋求控制中国资本市场主导权 中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企业依靠自身的信用在市场中融资,债券市场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信用评级则是债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完全依赖信用评级,交易利率费用也由信用级别的高低所决定,而债券的价格走势又与股票等其他证券价格的走势密切相关。实际上,信用评级掌握着发债企业的生杀大权和债券发行交易的定价权,是控制资本市场走向的制高点,与国家的金融主权息息相关。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一旦控制了中国评级业,就意味着掌握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权,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就必须依赖美国评级机构。这势必严重侵蚀中国通过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
直接威胁中国经济安全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控制中国评级业,除了追求商业利益外,他们代表的是美国国家利益,将使中国金融市场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随着债务工具品种的增多,中国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美国这一比例达到70%)。也就是说,整个债券市场对信用评级的依赖程度会日益增加,信用评级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债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经济金融状况直接受资本市场走势的影响。美国评级机构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控制,就有能力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甚至扰乱中国的经济秩序。
目前,美国评级机构已经通过操纵香港金融市场,逐渐强化对中国大陆的影响。美国评级机构通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中国外币主权以及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评级,每次评级都会引起香港股市的震荡。鉴于美国评级机构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2002年7月,香港交易所与标普签署合作协议,创立一系列以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为成分股的新指数系列。有专家认为,这是香港以金融主权出让,换取美国评级机构“口下留情”,这种做法在当今国际上实属罕见。
严重威胁中国技术信息安全 信用评级需要掌握债务人的经营环境、市场竞争、核心技术、内部治理、发展战略以及财务状况等全面信息。美国评级机构控制中国信用评级业,将严重威胁中国的技术信息安全,进而危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企业、银行、甚至政府的融资都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资本市场。目前美国评级机构在中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参与包括具有政府和军工背景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评级。美国评级机构很快就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各大骨干企业、主要金融机构、各个行业、各地政府乃至国家较为全面的经济和技术信息,掌握中国技术发展动态和各种重大商业机密。在目前军民技术结合日益紧密、中国军工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的环境下,即使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外资机构通过对外围企业或相关民用技术的了解,仍可以掌握中国军工企业的技术状况。事实上,美国评级机构早就借助在香港的子公司和影响力,对中国经济金融领域进行渗透,获取中国政府与中资企业(包括国防工业或与国防有关的企业)的全面信息。
中国的经济和技术信息,甚至一些国防技术信息在美国人面前暴露无遗,不但危及中国国家整体竞争力,使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位置,还将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有意压低中国主权与企业评级,增加中国海外融资成本 三大评级机构长期以来坚持以美国的价值观来审视亚洲文化与市场环境,以至于他们对亚洲进行评级时总是“另眼相看”,对中国则更是“特别关注”。直至2004年前,标普依然宣布维持其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10年不变的BBB级。由于一国机构、企业评级不得超过该国主权评级,因此中国的企业、机构普遍是不值得信任的BBB级以下的“投机级”。2004年迫于中国的压力,标普将中国的主权评级调升到BBB+,2005年调为A…;2006年再调为A。中国经济在全球遭遇经济寒冬时,算是为数极少的“阳光地带”,但是所获得的评级,不仅与美国,而且与众多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国的主权信用级别被人为压低,不但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还导致我国政府、特别是企业海外融资的成本大大增加。
引导中国经济决策,危及中国发展战略 中国银行业通过海外上市寻求国际化本身就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2003年底,正值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标普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级别都评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垃圾等级”。有意思的是:他们一方面将中国金融机构定为“垃圾等级”,另一方面高调肯定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化的努力,显然在示意,只要积极参与国际化,引进海外投资者,就能获得更高评级。中国金融机构为了国际化,纷纷股改上市、走向国际,引进境外投资者。同时美国评级机构又高调肯定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使其在与中国商业银行谈判时得以压低价格,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我国的国有资产助一臂之力。
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的公开发行价格是每股2。35港元,而此前出售给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的价格仅为每股1。19元。据有关专家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美元,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元。世界银行在2007年5月30日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明确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不在IPO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