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凿凿有据的。

    其批判面之广,锋芒之税利,确是社会学理论中少见的。他们的批判实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社会学(他们把实证主义等同于社会学)与工业社会。从他们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分析中提出了若干重要见解。

    第一,知识分子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承担起对社会批判的责任,社会学自然要追求客观性和价值中立,但在必要时应毫不犹豫作出价值判断(Value

    judgBments)

    ;第二,人们的观点乃是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产物,因此追求彻底的客观性,或消除受缚于文化与时代的偏见是不可能的;第三,批判分析强调经济组织、财产和利益的重要性,强调它们对文化、人格与政治的影响;第四,批判理论拒绝经济决定论,赋予文化与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一种独立作用;第五,批判理论在其社会现象的分析范围内包括了对心理结构内在动力学的研究;第六,批判理论强调“社会的合理构成”

    ,力图根据黑格尔的人文观与理性观判断现存社会秩序;第七,批判理论全神贯注于对大众文化,异化的原因及其结果,以及人格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等问题的批判与分析。

    批判的社会学以否定的方式提出了它的一般社会理论,其结论是文化悲观论的。资本主义通过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要及意识形态上的控制,使人们与资本主义一体化,从而变

…… 608

    第十七章 批判的社会学106

    得似乎更加稳固;在集中营与大众文化的两面夹击下,彻底改革的可能性似乎更加渺茫;社会学(实证主义)已成为现有秩序的辩词,现代工业社会已在凝结成整体的官僚管理制度,而国家的权力随着官僚主义集权的加剧而空前地扩大。

    人类逐渐在丧失控制他们自己的生活与人类社会的力量。批判理论对几个世纪来工业社会科层化、合理化的发展结果是悲观的,对被他们认为已整合到现存秩序中去而丧失了革命动机与动力的大众是失望的,对西方社会的前景是迷茫的,因而他们提不出一个积极的一般社会理论,其所持守的只能是精英主义的观点。

    同批判理论一样,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也认为工业社会走到尽头了,但他所持理由很不一样,如果说批判理论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道德、文化、社会等制度规范的批判,那么贝尔的立论根据主要是经济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将导致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因此,贝尔的结论不是悲观主义的和失败主义的。他的社会学分析旨在社会预测、即力图勾划出社会历史趋势所展示的可能性。

…… 609

    206西方社会思想史

    第十八章后工业社会理论

    181从工业社会社会学到“后……”

    A社会学

    从孔德以来,确切说从18世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以降,西方社会学家热切关注的焦点是一个诞生中、发展中的现代工业社会,几乎所有重要的社会分析、比较、解释及批判范式都与这个工业社会牵连着,其轴心概念,如商品生产、社会分工、阶级、科层制、城市化等,都是由对工业社会的分析阐释抽象发挥出来的。自圣西门提出工业社会与尚武社会这对比较性的社会类型概念后,步其后尘乐此不疲者,举其荦荦大者便有斯宾塞(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

    ;梅因(身份与契约)

    ;滕尼斯(Gemeinschaft

    und

    Geselschaft)

    ,涂尔干(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韦伯(传统型与法理型)以及帕森斯(模式变项)。

    所有这些概念对子的结构都可表述为传统—现代,或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

    这个概念结构极其能产,涵

…… 610

    第十八章 后工业社会理论306

    盖并大体条理和范围西方社会学家的旨趣。

    从本世纪50年代末起,一大批学者广泛使用“后”一词作为一种综合形式来说明一个正在来临的“新”时代,他们都感到一个时代的终了,但对于前景可能如何又毫无一致意见。于是,这种启示录式的共同看法,“时代终了感”

    ,通过“后工业社会”

    ,“后资本主义社会”

    ,“后资产阶级社会”

    ,“后现代”时代,“后文明”时代,“后传统社会”等概念表达出来,这些“后……”理论究竟有多大解释力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它们的确激发了社会学的想象,开拓了社会研究的视野,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范式: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或现代—后现代。

    在第十六章里,我们讨论了达尔道夫的冲突理论,这一理论是达氏一般社会理论的基石之一,也是他分析所谓“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依据。他认为我们已生活在一个后资本主义社会里。

    最重要的关系不是所有权关系而是权威关系,随着生产资料法律所有权的缩小,结果在经济与政治秩序之间就发生了分裂。

    “劳资矛盾在后资本主义社会里已经在体制上被隔离,如果这样说是正确的话,那就是说:人们的职业地位已经失去对产业工人社会人格的全面塑造力,而只能决定其社会行为的有限部分。”

    ①“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业的经济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以及政治社会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再是等同的了;换句话说,原则上有了两个独立的斗争战

    ①达伦道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斯坦福,1958年)

    ,引自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版)

    ,第60页。

…… 611

    406西方社会思想史

    线。在企业以外;经理可能只是一个公民,而工人却是一名国会议员;他们的劳资阶级地位不再决定他们在政治社会中的权威地位。“

    ①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有自主力的是权威关系。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权势分子手中。矛盾斗争首先是在政治舞台上发生的,变革是由政府权势分子推行或阻止的,谁是政府权势分子呢?国家的行政官员、内阁的政府部长、法官。他们代表着各种利益,故在他们背后有着“幕后集团”。自由资本主义的经典理论是:工业社会是一种以国家(政治结构)与市民社会(经济结构)分离为基础的新的组织形式,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构成包括国家的政治结构在内的一切组织的基础,质言之,自主独立的是经济而不是政治(权力)。达伦道夫的“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要点有二:政治秩序与经济秩序分离为两种平行的结构;以及政治权威具有自主性。这里的问题集中在政治权力的结构上。

    达伦道夫在后来的一次笔战中又谈到了“服务阶级社会”

    ,他是在列举了社会学家们对他们眼中的新社会起的许多名称如后资本主义与管理社会、闲暇与消费社会,先进工业与群众性社会后,主张不妨再增加一个名称,并宣称欧洲正在大步走向一个服务阶级社会,这个服务阶级在达伦道夫看来主要是社会上的白领阶层,特别是专业和技术阶层。

    ②这里

    ①同上。

    ②达伦道夫:“阶级结构的最近变化”

    ,载S。R。格劳巴德(S。

    R。

    Graubard)编《一个新欧洲吗?

    》(波士顿,1964年)

    ,第328页,参见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64页注①。

…… 612

    第十八章 后工业社会理论506

    的问题则是集中在经济领域中的最新变化上,而不是权力问题了。

    达伦道夫概括的这两方面的新趋势,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后……”理论的两种看法,即有的着眼于政治结构的变化,有的则立足于经济、技术结构的变化。例如乔治。利希特海姆(G。

    Lichtheim)认为当前的工业社会正日益成为“后资产阶级”社会。因为社会福利立法和收入再分配都成为约束市场经济活动的“社会化进程的不同方面,”同时,公共所有制的发展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平衡,“最不会发生的情况是工业社会保持‘资产阶级’的面貌。没有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有资产阶级,如果一方日渐消亡,另一方也不复存在,由于同样原因:现代工业社会并不要求任何一方来使社会运转。”

    ①阿米泰。艾特齐奥尼(Amitai

    EtBzioni)则认为我们处在一个“后现代”时代。

    现代时期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讯、知识与能源技术的巨大变革而告终。布热津斯基(Z。

    Brzezinski)主张用“技术电子”的新名词而不是“后工业”

    ,因为“它更直接地传达了我们时代变化的主要推动力的性质”。在“技术电子”时代,“‘技术电子’越来越成为社会变革和改变社会习俗、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以及总的社会观点的决定因素。”

    ②其它类似的说法还有“技术社会”

    ,“全球村”

    ,“超工业社会”等。

    ①利希特海姆:《新欧洲的今天与明天》(纽约,1963年)

    ,第194页,引自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61页。

    ②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64页注①。

…… 613

    606西方社会思想史

    上述思想,可以说已形成了一种势头不小的思潮。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应该放入这一思潮中来考察。

    182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A1959年,贝尔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后工业社会”概念。

    1973年,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探索》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这本致力于未来研究与社会预测的著作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1)方法论:中轴原理

    贝尔的方法是以美国为实例,探索未来西方社会经济技术的新趋势及其与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权力中心、管理体制等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这种探索自然激动人心,但常常又充满了遗憾。我们已知道太多预言的落空,太多未曾预见到的惊讶。因为,“哪怕是最‘过硬’的模式和数据资料也常常建立在‘软性’的前提假设上,而且在有关人的问题上尤其如此。”

    ①贝尔说得更加透彻:“只有在影响事件的人们假定具有高度理性的情况下——承认必须付出的代价和约束,共同接受或确定活动规则,同意遵守规则,具有始终一贯的愿望——预测才有可能。”我们知道,“在人类许多环境

    ①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ler)

    :《权力变移》中译本,第4页。

…… 614

    第十八章 后工业社会理论706

    中……理性和一贯性却无足轻重。“

    ①那么,预测有什么用处呢?

    “尽管它们不能预报出结果,但可以说明政策决定能够发挥效用的限度或者范围。”

    ②

    贝尔将以中轴原理为基础的概念性图式作为他的方法论。中轴原理,第一是否认社会因果论的总理论,甚至反对努力探讨第一位的因素。

    他引用W。巴克利的话,“当代的系统论把社会看成一个总体的非聚合系统,它的动力来源于其组成部分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贝尔把社会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三个部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政体则调整权力的分配和评判个人之间与集团之间发生矛盾的权力和要求。文化是指表达象征和含意的领域。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不同的中轴原理起支配主导作用。

    “在现代西方社会里,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这是一个根据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谋求最佳效果和寻求最高价值等原则来分配资源的途径。现代政体的中轴原理是参与管理。有时候是经过动员或有控制的参与,有时候是自下而上要求的参与。文化方面的中轴原理是实现自我并加强自我的愿望。”

    ④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并不是围绕一个中心组织起来的系统。不同部门之间并不总是调适的。如文化的中轴原理是自我实现,它可以否定

    ①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8页。

    ②同上。

    ③巴克利:《社会学与现代系统论》(新泽西,1967年)

    ,见第42—45页各处,引自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15页。

    ④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18页。

…… 615

    806西方社会思想史

    经济效率的中轴原理。后工业社会概念并不想提供关于整体社会的图景,而是试图描述和解释社会结构中枢(经济、技术与职业制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没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那种单向度的决定论意义。第二,中轴原理类似于韦伯的理想型方法,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是一望而可知的。

    贝尔指出,许多社会科学的大师们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含蓄地运用了中轴原理。对马克思来说,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的中轴原理,而公司企业则是它的中轴结构。对韦伯来说,合理化过程是理解西方世界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中轴原理:合理的统计,合理的技术,合理的经济道德,以及生活态度的合理化。对阿隆来说,机械技术是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而工厂则是它的中轴结构。中轴原理之所以有价值,是它允许人们用多方面的立足点来设法了解社会变化。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名词,是马克思主义结构内以财产关系为中轴的概念顺序。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这些名词是以生产和使用的各种知识为中轴的概念顺序。以中轴为基础,可以突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以财产为中轴,美国和苏联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关系,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是(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和技术为中轴,苏联和美国就都是工业社会,因此又多少是一致的。在这方面,当人们观察苏联和美国时,就不需要完全依赖趋于一致的原则或固有冲突的原则,而可以具体说明以此进行区分的,旋转着的中轴。”

    ①这样,人们在解释

    ①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17页。

…… 616

    第十八章 后工业社会理论906

    社会变化时,就可以避免片面决定论,如经济决定论,或者是技术决定论,同时又能够在一个既定的概念内挑出一个首要的逻辑。

    (2)后工业社会面面观

    贝尔的基本假设是,西方世界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之中。运用上述的中轴原理来解释,就是意味着后工业社会是一种私有财产、阶级利益和阶级冲突已经失去其“中轴原理”的中心地位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私有财产为中轴组织起来的,而后工业社会则是以理论知识为中轴组织起来的。贝尔从五个方面来说明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