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四,他们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却始终找不到出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达到了异常激烈的程度,其中也不乏深刻、机智之处,但总的来说,这是一种从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的批判,因此,他们的批判只能停留在单纯否定性的阶段。他们的理论尽管对现实的批判是“无情的”

    ,但一说到将来就“黯然失色”了,他们并没有指出能鼓舞人们斗志的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

    172霍克海默:传统的理论与批判的A理论

    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批判的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论哲学的社会功能》、《独裁国家》、《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

    、《工具理性批判》等。

    1937年,霍克海默发表了长篇论文《传统的理论与批判的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即传统的社会学与批判的社会学的区别。他所说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现存社会的关系。

    “传统理论”

    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之

…… 573

    65西方社会思想史

    中。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批判理论”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之外,把现存社会制度理解为系统的过程。他说:“在批判思维影响下出现的概念是对现存秩序的批判。

    马克思关于阶级、剥削、剩余价值、利润、贫困化、崩溃等范畴都归属在批判思维影响下出现的概念,而所有这些概念的意义并不是在对当代社会的维护中得到的,而是在将社会改造成一个合理社会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尽管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批判理论的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赶时髦的,但按现存的思维模式来看,这一理论似乎亦是主观思辩的、片面的、毫无意义的。这是因为这一理论完全与目前所流行的思维习惯(由于一贯维护业已过时的秩序从而造就了此种思维习惯)背道而驰。因此,批判理论常被人们视为偏见,是不合理的。“

    ①

    目的。

    “传统理论”

    的目的是以纯粹智力劳动来维护现存制度的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反,“批判理论”的目的是破坏一切既定的、事实性的东西,证实它们是不真实的,必须加以否定。

    他说:“批判的理论活动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消灭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弊病,因为在它看来,任何社会弊病与社会结构的组织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人的这种活动渊源于社会结构,但是,无论就其有意识的目的,还是就其客观意义而言,这种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这种结构中起更好的作用。恰恰相反,它要怀疑那些被人们视为现存秩序中有用的、合适的、创造性的、富有价值的范畴,它要把这些范畴

    ①霍克海默:《传统的与批判的理论》,载《批判理论》(纽约,1972年)

    ,第218页。

…… 574

    第十七章 批判的社会学765

    作为对人们毫无用处的非科学的东西加以拒斥。……我们此刻正谈论的这种批判态度全然不信当今社会得以建立起来、并提供给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①

    思维主体。

    “传统理论”

    的思维主体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是作为“世界的基础”

    、“脱离任何事件”的个人,“批判理论”的思维主体是确定的、具体的、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个人。

    他说:“批判的思维既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功能,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人的集合体的功能。它的主体是一个确定的个人,这个个人与其他个人和团体发生着关系,并与一个特定的阶级发生冲突;他完全置身于与社会整体和自然界的关系网中。

    这个主体也不像资产阶级哲学中的自我一样是数学上的一个点,他的活动是为了确立社会现实。更进一步而言,这种思维的主体并不是认识与对象的相合点,也不是获得绝对知识的出发点。“

    ②

    认识方式。

    “传统理论”

    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把一切概念、范畴凝固化,忽略了变化和发展,“传统理论”

    的认识过程纯粹是一个逻辑过程。

    “批判理论”

    则在主体—客体的总体化运动中研究社会,其自身的概念也要在运动中得到改变,而且这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他说:在对人的反思中,主体和客体是分开的;它们的同一性只存在于未来,而不是现在。用笛卡尔的语言来说,导致这种同一性的方法亦可称之为解说,但是,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批判思维的

    ①同上。

    ②霍克海默:《传统的与批判的理论》,载《批判理论》,第206—207页。

…… 575

    865西方社会思想史

    解说不仅仅是一个逻辑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结构以及理论家与社会的关系都会改变,主体和思维的作用也会改变。

    ①

    逻辑结构。

    霍克海默指出,“对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的不同功能的思考也揭示了它们逻辑结构上的差别。”

    ②“传统理论”的基本命题确定了普遍概念的定义,所有令人置疑的领域中的事实都被包括进这些概念之中,“批判理论”

    尽管也是从抽象的规定性开始的,尽管也必须运用很多的基本原理,但是,“这一切并不能像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的目的而简化理论那样,通过简单的消减的办法来完成的,相反,每一步骤的实现都有赖于科学和历史经验中所积累起来的对人和自然的认识。”

    ③例如,“批判理论”在论述商品经济的时候,就不仅仅借助于相对普遍的概念给简单的商品交换下明确的定义,而且还从具体的专业研究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合适的材料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自身。

    理论实质。

    “传统理论”是一种“科学知识”

    ,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批判理论”则首先是一种立场,一种政治实践,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他强调,两种理论的主要区别“是从主体的不同中,而不是从客体的不同中产生的”

    ,“批判理论”

    除本来就对消灭社会不公正感兴趣外,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批判理论家的“天职是他的思想所隶属的那个

    ①同上,第211页。

    ②同上,第224页。

    ③同上,第225—226页。

…… 576

    第十七章 批判的社会学965

    斗争,而不是同那个斗争分开的、作为某种独立东西的思想。“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理论家一样,霍克海默以批判的社会学为武器,展开了对现存社会和文化的全面批判,就他而言,最有影响的是对“启蒙精神”的批判。他于1947年出版的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就是专门批判“启蒙精神”的。

    何谓“启蒙精神”?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那里,“启蒙精神”并非专指18世纪所推崇的那种“启蒙精神”

    ,而是对浸透在人类文化中的根本精神的总称。

    他们把它界定为:“总是致力于把人从恐怖中解放出来,并确立其主权的最一般意义下的进步思想。”

    ①可见,他们所说的“启蒙精神”实际上就是理性原则。

    他们说:“启蒙运动的纲领就是要消除这个着魔的世界;取缔神话,用知识代替幻想。”

    ②培根这位“经验哲学的始祖”

    ,已经阐明了启蒙的目的,因为培根强调“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总是傲岸不屈的”

    ,坚信“人的理智与事物的本质是协调的”

    ,“人的理智能战胜迷信,控制自然。”

    ③霍克海默、阿多诺通过对“启蒙精神”的批判要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文化中的这种“启蒙精神”给人类带来了几千年的文明,但由于其自身内在的逻辑,它正转到了反面;从古希腊以来颂扬至今的“启蒙精神”不仅为20世纪的野蛮提供了基础;而且成了人类即将走向崩溃的根源。

    历史发展到今天,

    ①霍克海默:《传统的与批判的理论》,载《批判理论》,第3页。

    ②同上。

    ③同上。

…… 577

    075西方社会思想史

    启蒙成了一种“自我毁灭的启蒙”

    ,启蒙完全是极权主义的了,启蒙的胜利就是灾难性的胜利。因此,人要不被“启蒙精神”所蒙骗,就必须重新反省作为文化根本精神的启蒙精神本身。

    他们说道:“启蒙运动的目的总是在于使人们摆脱恐惧,确立其统治权,但是被完全启蒙了的世界却处在福兮祸之所伏的境地。”

    ①

    那么,“启蒙精神”

    怎么样由于其自身内在的逻辑而转到其反面呢?启蒙怎么会成为一种“自我毁灭的启蒙”呢?为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启蒙的胜利就是灾难性的胜利呢?为此,他们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说明的:第一,“启蒙精神”旨在反对神话,破除迷信,可自己走向了迷信、神话。

    第二,“启蒙精神”旨在正确地认识世界,可实际上歪曲了世界。

    第三,“启蒙精神”旨在增强人的能力,到头来却使人变得软弱无能。

    第四,“启蒙精神”旨在反对极权主义,可自己变成了极权主义。

    第五,“启蒙精神”旨在进步,可导致了倒退。

    从霍克海默、阿多诺上述对“启蒙精神”分析批判中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在这里鞭挞的是整个人类文明史,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类文化。

    究其根源,这是18世纪浪漫主义哲学在他们身上的回光返照。

    18世纪浪漫主义哲学强调,理

    ①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第3页。

…… 578

    第十七章 批判的社会学175

    性、技术和工艺是道德最凶恶的敌人,文明造就了奢侈和贫穷,主张用伦理的、审美的标准来代替功利的标准,崇尚人的原始状态,缅怀中世纪田园牧歌式的宁静。

    18世纪浪漫主义哲学的这些基本精神都被霍克海默、阿多诺等所全盘接受。

    173阿多诺:实证主义批判与大众文A化批判

    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他的主要著作有:《启蒙的辩证法》、《专横的个性》、《否定的辩证法》、《认识论的元批判:胡塞尔研究和现象学的矛盾》、《黑格尔的哲学》、《介入:新批判模型》、《真实的妄言: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批判论集》。另外,他还撰写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论文。

    1961、1964和1968年,联邦德国先后召开了三次社会学家代表大会。以阿多诺为代表的“辩证的社会学”

    ,同以波普为代表的社会学,围绕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展开了激烈争论。

    从而使实证主义批判与反批判渗入了社会学方法之争中去了。在由双方的文章汇编而成的《德国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论争》一书中,阿多诺的论文《社会学和经验研究》集中批判了经验社会学的实证方法。

    阿多诺在这篇论文中所提出的基本观点是:(a)不同的研究社会的模式有着极大的差异。

    社会学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以“社会总体

…… 579

    275西方社会思想史

    及其运动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洞察”像交换关系这样的基本的结构“作为研究方法;其二则主要研究社会个别现象,而研究的方法就是”单纯的确实事实“。前者即”源于哲学“的”辩证的“社会学,”它企图通过揭示出社会的根本,即传统哲学称之为永恒本质或精神的东西,来重新论述哲学提出的问题。“

    它“力求赋予暗中使社会机器合为一体者一个名称。”

    ①后者,即“实证的”社会学、经验的社会学、研究事实的社会学则反对这种愿望。

    “由于今天一般地称之为纯粹的社会科学的东西,自从孔德的实证主义以来,多少有点公开承认以自然科学作为其样板,所以,就更是如此。”

    ②这两种社会学是根本对立的,无法“归于一个公分母”

    ,“经验社会学和理论社会学不能共同表现在一个连续统一体上”。

    ③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消除两种社会学之间的分歧,使它们调适,而是用一种富有成果的方式,使两者的分歧更加尖税化。

    (b)今天,随着对“形式社会学”的不断失望,出现了把经验的社会学推崇到首位的时髦倾向。

    经验的社会学反对对社会作任意、空洞的解释是合理的。

    但尽管如此,“经验的方法不值得偏爱”。这不仅因为“除了经验的方法外,还有着其它的方法”

    ,而且还由于“经验方法的吸引力在于客观性要求,可实际上也偏向于主观性。”

    ④所

    ①阿多诺:《社会学和经验的研究》,载《德国社会学中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伦敦,1977年)

    ,第68页。

    ②同上,第69页。

    ③同上,第70页。

    ④同上,第71页。

…… 580

    第十七章 批判的社会学375

    以,必须揭露经验的方法在客观性外表下的主观性的实质。

    “一般地说,经验的社会研究的客观性是方法的客观性,而不是被调查的东西的客观性。”

    ①在经验的研究中,陈述是通过与概率论规律相一致的、具有普遍性、不受个别因素影响的统计学程序,从对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个人的观察中得出的。

    但是,尽管这些陈述的有效性是客观的,可在大多数场合下,真正当作有价值的陈述加以推崇的仍是那些关于人类主体的客观陈述,那些关于人类主体如何看待自身和现实的陈述。可见,“经验的方法忽视了社会的客观性,忽视了人类据以活动的一切条件、制度和力量的体现,或至多把这些东西解释为偶然的东西。”

    即使经验方法是客观的,实际上正因为这一点,这些方法不能渗透到对象的客观性中。依靠经验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也反映了一些客观性,但肯定不是全部地、并且常常以歪曲的形式反映。”

    ②经验的方法的主观性就在于“允许科学事业自身的任意性。”在经验的社会学那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

    :以考察对象为借口来设置研究工具,而研究工具又通过其自己的概括确定对象是什么。

    ③

    (c)不能把自然科学的模式移植到社会上。

    社会具有与自然不同的性质,归纳和演绎法可以用来作为研究自然的手段,但用它们来研究社会,就很不够了。在

    ①同上。

    ②阿多诺:《社会学和经验的研究》,载《德国社会学中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第71—72页。

    ③同上,第73页。

…… 581

    475西方社会思想史

    对社会的研究中,“唯有洞察现存的反应方式的起源,洞察这些反应方式与所体验事物意义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人们辨认所记下的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