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俗民方法论对向为社会学理论所关心的社会秩序问题提出了具有挑激性的质疑。它反对帕森斯的方案,即把社会秩序的现实视为结构性规范性的“外在的”东西,个人通过反映这种结构规范的文化价值来内化这个现实,从而支持社会的秩序。

    俗民方法论否认社会秩序有其自在的现实性。多少与符号互动论一样,它认为秩序是行动者在互动中赋予某种情境的,是他们通过创造及共享事物的意义和情境定义创造出来的。但互动论尚还承认如此产生的社会秩序,并且关心形成各种明确的和意会的共同定义、规范及价值观的条件,从而有可能解决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问题。而俗民方法论则对究竟是否存在着一种由共同定义、规范及价值观等构成的秩序现实的问题存而不论(放入括号内)

    ,我们所能谈论的仅仅是行动者对定义、价值观之类的东西取得一致的印象从而产生的一种“秩序感”

    ,“俗民方法论者不问社会怎样才可能有秩序,而问怎样才可能有秩序感”。

    ①因此,形成了什么样的定义和规范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中心问题,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行动者如何才会对定义、规范之类的东西取得一致的印象?通过什么方法人们可以看到、描述和证明定义和规范的存在?以

    ①同上,第544页。

…… 555

    845西方社会思想史

    及人们如何利用其相信定义、规律的存在这一点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现实感?社会成于社会成员的共谋并仅仅持存于其成员对它具有共同经验的感觉中。以家庭为例,实证主义社会学用角色概念描述为社会结构的家庭在俗民方法论眼里似只是关于家庭结构的共同感觉。

    家庭成员共享一种对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共同时间;共享一种共同的空间或至少有权进入其间并对非家庭成员关闭;他们有唯其成员知晓的秘密,需时时提防外人的窥探;他们表现和赋予身份以一种个人生平的整体性,而这对整体性乃是在家庭持续再创造的小天地中创造的和维持的。

    ①

    在这段话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家庭性”被描绘成一种共同的领悟,观念及休戚相关的东西,如果我们视同样的事物是休戚相关的,如果我们“讲着同样的语言”。电子书

    ,我就与你一样是同一家庭的成员。第二,作为一客体的家庭,必须藉其成员的行动给予维持和一再确认的。

    最后,传统的社会学方法大多是科学理性取向的,它们假定行动者对自己的行动,对社会世界及社会秩序多少具有自觉的认识。帕森斯的人性图景既是合理化(手段—目的之合理化)

    的又是社会化(认同社会规则及共同的价值)

    的;而互动论也强调人们如何依据在互动中形成的共同定义和价值观来看待社会世界及感觉其彼此间的互动问题。

    “由于强调科

    ①韦格特(Weigert)

    :《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纽约,1981年)第169页,转引自J。威尔逊(J。

    Wilson)

    《社会理论》(新泽西,1983年)

    ,第151页。

…… 556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945

    学理性,社会学家却远离了日常生活中的理性。“

    ①俗民方法论者坚持认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推理方法代表了与科学推理方法极为不同的一种理性类型。正如加芬凯尔所说:实际上,作为稳定的行为特征的科学理性是由理论化的科学态度支配的。相反,由日常生活态度支配的行动的明显特点是缺少这种或是作为稳定的特点或是作为能得到认可的理想的理性。

    ②

    在俗民方法论者看来,所谓日常生活态度,是指常人对日常生活世界习以为常、不加反思的态度,以及对他们创造维持及改变其共同的社会现实感和秩序感的“方法”习以为常、“日用而不知”的态度。社会学的研究程序不应强使人们的日常行为符合科学理性的范式,而应如实反映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描述我们熟悉的共同知识,并彰显我们“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的那些互动沟通的方法,将一个至今还鲜有人提及的我们共同知识的更深沉的领域展示出来。

    俗民方法论者相信,较之标准的社会学所探究者,日常世界的民俗方法乃是更本源的领域。

    俗民方法是指常人在建立、维持和改变他们关于在外部现实世界里确实存在着社会秩序的假定时所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如同语法规则使言谈与写作可能一样使互动成为可能。它们表明的是互动的形式而非内容。俗民方法论里的现实建造者完成的是现实的有关程序,而不是有关任何具体现

    ①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第223页。

    ②同上。

…… 557

    05西方社会思想史

    实。这些方法也使解释、理解及运用诸如角色规范与价值等更表观的“生活方案”成为可能。这些方案一般说明了什么被视为是正常的和可接受的,但它们的意义则基于那些更基础的俗民方法。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想要观察巡警的行为,就会注意到,他们对于情况正常与否的判断,决非简单运用有关规则就能作出的。

    警官必须确定特定情境中正常态的含义,以及他们看到的情况的意义,等等。

    为了说明警官的行为,我们还需了解警官是如何辨认他所认为的越轨的或违法的现象的,以及他处理了多少信息以使之成为能向他人描述的“证据”和被认可为有关真实事件的“事实”。换言之,我们需要了解警官用了什么方法以便建立一种社会结构感。

    ①

    这并不是说研究者也运用常识的方法。我们已经说过常识的态度是非反思的。常人对其互动的情境抱着习以为常的态度,故其互动也成为例行公事。比如,一般人都不会怀疑,在车站问询处他可以期望得到某种回答;他与家人有某些特殊的共同经验,因而会有更亲密的交往方式,等等。

    总之,行动者具有许多被共同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他们依据这些共同的日常知识的行动总能得到对方的适当的因应,从而使互动正常地进行。

    加芬凯尔将这种活动称作“背景预期”

    (backBground

    expectancies)。

    俗民方法论的洞见是通过向这种“背景预期”挑战,用一种故意打断互动的正常过程的实验而显现的。例如,加芬凯尔让学生回到自己家中,却表现得仿佛只是寄宿者,这项实验几乎无例外地引起学生家中人际关系

    ①参阅J。威尔逊:《社会理论》,第152页。

…… 558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15

    的紊乱。再如设计一系列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实验者对被试人所作的每一回答都提出诘问,其结果对话发生了令被试人不解的障碍。下面是一个例子。

    被试人告诉实验者(他们两人是同一停车场的使用者)

    ,前几天在上班途中她的汽车的一个轮胎瘪了。

    被试人:“我的一个轮胎瘪了。”

    实验者:“你的一个轮胎瘪了是什么意思?”

    被试人马上显出吃惊状,然后用敌意的口气回答,“你说‘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瘪轮胎就是瘪轮胎,我就是这个意思,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多么奇怪的问题!“

    ①

    在许多类似的实验中,受试人对实验者的这种突兀举动不是表示出上述的恼怒,就是请求实验者解释其行为,或试图将其行为解释为一个玩笑。加芬凯尔指出,当实验使得习以为常的活动变得很成问题时,一些日常不为我们注意的过程、性质、程序、方法等便易于觉察了。

    行动者们都假定,他和别人可以有相同的经验,如果他们交换位置的话。就他们眼下的交往目的而言,互动双方各自的独特经历并不足以造成交往的麻烦。此可称为“视野的可互换性”。

    行动者假定人的行为是正常的,或按一些人所共知的规则行事的。在典型的互动过程中,行动者彼此都有一种类似的关注,即“表现出正常的举动。”而在意义含混不明的情境

    ①加芬凯尔:《俗民方法论研究》(剑桥,1984年)

    ,第42页,转引自吉登斯、J。特纳编《今日社会理论》,第234页。

…… 559

    25西方社会思想史

    中,行动者通过将情况重新定义为典型的或例行公事的,以及作出某种修正来实现正常状态,他们总在搜索和选择那些以使社会环境显得正常的种种性质。

    常人对日常经验的表达,无论是姿势、暗示、话语或其它的方式,都是索引性的。它类似于图书馆的索引系统,指引我们查阅论及同一课题的其它著作、同一作者的其它著作等。日常表达中的每一用法的意义则指引我们注意它所在的脉络,即它的语境、上下文、背景知识等。

    “如果不具备某些背景知识,像互动双方的生平,他们公开承认的宗旨,他们过去的互动经验之类等等,那就很可能会误解互动个体间的符号沟通意义。”

    ①“索引性表达”

    (indexical

    expresion)概念强调日常经验、表达的意义是受特定背景内容限制的,这一事实引导研究者去注意行动者如何在某种背景联系中去组织其经验、赋予互动以意义及建立一种共有的社会结构感的问题。

    正因为索引性表达的内容远多于它实际所讲的内容,其表达方式必定是省略的、暗示的、喻指的,行动者就必须不断地解释、引伸所交流的内容,填补或等候必要的信息来意会对方的表达。这就是所谓“如此等等原则”

    (the

    etcetera

    principle)

    ,它似也是人们相约成习的一条不成文规则。戈夫曼说,“为使一场普通谈话的互利合作顺畅进行,我们必须赞赏这种简略原则,也就是说,参与者有理由认为暗含地提

    ①J。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547页。

…… 560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35

    及其共同的经验部分将与充分论及它一样有效。“

    ①

    行动者对社会现实感的维持和对互动情境的解释,在俗民方法论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这就是“自反性”

    (reflexBivity)

    ,这一概念在不同的俗民方法论者那里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当我们解释定义某一情境,我们同时就在创造该情境,使它显得确实、合理和有意义。这与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其二,这样,行动者给予其行为的说明就成为那行为的一部分,它建立和维持着一种那行为是正常的和例行公事的感觉。

    藉此自反性概念,“社会成员就同时创造了一种情境及其对该情境的理解。”

    ③人们在互动中就会忙于维持他们是受一定现实引导的这一假设,即使遇到反常的情况,他们也会首先自反性地寻找另一种解释以维持世界的合理性信念。例如,我们路遇一位熟人,主动向她打招呼却没有得到回应,我们会给出一种解释(如“她可能身体不适或走神未及注意”等)以重新肯定这次邂逅仍是熟人间的一次常规互动。在自反性解释中,人们解释的内容要比实际发生的要多。但与其说俗民方法学者关心这些解释的内容,不如说他们更重视这类解释表现出的那种不顾一切维持社会结构感的意图。

    由此又可知道,在俗民方法论者看来,并非秩序感使社会成为可能是的样子,而是人们积极地与主

    ①戈夫曼:《公众中的各种关系》(纽约,1971年)

    ,第168页。

    ②参阅本书第十四章,第5节。

    ③弗里曼(Freman)

    :《日常生活社会学导论》(波斯顿,1980年)第142页,转引自J。威尔逊《社会理论》,第158页。

…… 561

    45西方社会思想史

    动地创造和使用各种规则以说服彼此相信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的能力“做”成了社会。

    ①质言之,社会就存在于“社会之印象”的种种创造、维持及改变的努力中。这就是现象学社会学的要义。

    克莱伯说得不错,现象学是观念论的一种,只关心人类意识的结构与运作,我们生活的世界被认为是在人的头脑中被创造出来的,了解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的最佳方式,是把它当作“社会认知”

    的一种。

    ②而其所关切的正集中在人们对“是什么构成了社会现实”

    的问题取得一致认识的方式。

    现象学社会学家不相信他们的问题可用社会学的标准方法来解决。他们断言实证主义社会学遮蔽了事实,而他们的工作标志着“一种范式的转换”

    ,这种转换将惯常的研究方式“搁置”起来,因其对应构成问题的现象视若当然。故现象学社会学自视为一种独特的研究程序,他们探究的世界至今鲜有人涉足,而其处理的问题则是其它社会学家甚至未曾想到提出过的。这些自负的说法自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学者认为现象学方法对概念构成和资料采集工作所作的细察详审使社会学这门学科更具生气。但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现象学所标榜的常识的推理方法似过分琐碎,而现象学社会学家所获致的结论也与常识无异。特纳不怀疑人们对分享共同世界的感觉是互动和组织的重要特征,但不认为它是互动的唯一动力。

    俗民方法论者“极度地主张他们探究的领域是唯一的现实,就

    ①参阅亚伯拉罕:《现代社会学理论引论》,第262页。

    ②参阅克莱伯:《当代社会理论》,第六章。

…… 562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55

    使自己显得有点愚蠢。“

    ①

    对现象学社会学最具学理的批评集中在其现象学的基础上。现象学被指责有一种唯名论的偏向,它竭力使我们相信社会现象仅在个人的行动和例行公事地确认它们的限度内才是真实的,社会存在于心灵中。这一指责意味着现象学社会学也未能超越作为实证主义之基本特征的主客二元论,而且深陷于主观主义的泥潭。舒茨大大鼓励了这种倾向。他把社会世界描述为“严格说来我的世界”。

    而社会结构的真实性仅限于行动者对它形成观念的限度内。

    现象学社会学的唯名论倾向还可归之于它所接受的维持根斯坦和奥斯丁(J。

    L。

    Austin。

    191—1960)的“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这一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词的意义(推广及至行为的意义)为其使用的方式所决定。脱离语言的使用而孤立地讨论意义就会产生曲解,因为这是假设意义可超越使用。现象学的社会学由此接近于否认社会情境的客观性质和非语境化的客观意义的存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