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学-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9 4
直接跳到普遍意义,对由意识掌握的内在意义只能找到一些 杂乱的感性形象。正是这种矛盾才能把互相冲突的因素统一 起来,但是从这一方面推向另一方面,又从另一方面推·回·到 这一方面,弄得左右摇摆,神魂颠倒,这样力求解决·矛·盾的 方式就是想在左右摇摆中达到骚动的平息。实际上所得到的 结果不是真正的心满意足,而只是把矛盾本身当作解决或真 正的统一,因而把最不完备的统一当作是真正符合艺术要求 的统一。所以我们不能在这种骚动混乱中找到真正的美。因 为在这种从一极端到另一极端的动荡不宁的跳跃之中,我们 一方面看到现象界个别感性因素和普遍深广的意义完全不相 称地拼凑在一起,另一方面又看到当作出发点的最普遍的意 义从相反的方向肆无忌惮地塞入最感性的现成事物里去;如 果这种不相称的感觉也呈现于意识,想象力也只能凭歪曲去 求解救,把个别的形象推到它们本来的界限以外,加以夸张, 把它们改变成为无定性的,漫无边际的,支离破碎的,因而 在调和矛盾的努力之中,把两对立面的不可调和性弄得更明 显。
想象和艺术的这种最初的也最妄诞的尝试主要地是在古
·印·度进行的。它的主要缺点 (这是符合本阶段的本质的)在 于既不能掌握本身明晰的意义,又不能就它们所特有的形象 和意蕴去掌握当前的现实事物。所以印度人显得不能对人物 和事件达到一种历史的认识,因为历史的认识需要有清醒的 头脑,去实事求是地观察和理解事件,考虑到这些事件在经 验界的联系、理由、原因和结果。这种散文气的审慎态度是

……………………………………………………………………………………………………………………………
0 5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和印度人的冲动不相容的,他们所努力追求的是把一切事物 和每一件事物都还原到绝对和神性,在最寻常最感性的事物 里也看到一种由幻想造成的神的现实存在。由于他们把有限 事物和绝对混杂在一起所造成的混乱,他们终于完全不理睬 日常意识的秩序、知解力和固定性以及生活的散文方面,尽 管在他们的令人昏眩的五花八门的幻想中也显出丰富多采和 大胆,他们的幻想总不免从最深湛的内在生活一跳就跳到最 庸俗的现实事物上去,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把双方 都歪曲了,弄得颠倒错乱了。
   为着抓住这种持续不断的酣醉状态,这种恍忽癫狂的较 明确的特征,我们在这里无须就宗教观念而谈宗教观念,只 须指出其中有关艺术的一些要点如下。

1.印度人对梵天 ① 的理解

   印度意识的一个极端就是把绝对看作本身完全无差别的 因而完全没有得到定性的普遍性的那种意识。这种极端的抽 象品既没有特殊内容,又不表现为具体的人格,所以无论从 哪一个方面看,都不是供观照去形成任何形象的材料。因为 梵天这位最高的神一般是完全不可感觉、不可认识的,甚至 是永远不可思议的对象。因为自意识须靠思想,是自己把自

① 梵天 (Brahman)亦可译作 “梵”,亦称 “婆罗门”,印度教 (即婆罗门
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又是印度的最高等级,即僧侣等级。

……………………………………………………………………………………………………………………………
第一章 不自觉的象征
1 5
己定作对象,以便在这对象中发见自己。每一个知解活动都 是自我与对象的一种同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知解活 动,自我与对象这两项之间的调和即须分裂为二,因为凡是 我所不理解、不认识的东西对于我就是陌生的另一体。但是 印度人统一人的自我与梵天的方式只不过是把抽象化的螺旋 不断地向上扭转,以便达到这个极端的抽象品,在这抽象品 里,不但全部具体内容,就连自意识本身也都要消失掉,然 后人才可以达到梵天。所以印度人所理解的自我与梵天的和 解与同一并非指人·意·识·到这个统一体,而是指意识与自意识 以及世界内容和人格内容都消失掉。这种绝对无知无觉的冥 顽空无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人就变成最高 的神,即变成婆罗门。
   这种可以想象到的最空洞的抽象品,无论作为梵天来看, 还是作为绝欲弃知的内心修养来看,都不是想象和艺术的对 象,想象和艺术至多也只有在描绘达到这种境界路途上的经 历方面才有可能施展创造想象的能力。

2.感性,漫无边际性和人格化的活动

   与上面所说的相反,印度人的观照方式也很容易马上从 这种超越感性的抽象活动跳到最粗俗的感性事物中去,这是 由于抽象内容与感性事物的直接的平静的同一既被消除了, 成为基本类型留下来的就不是这种同一而是同一中所含的·差 ·异。这种矛盾就把我们从最有限的事物直接抛到神性,然后

……………………………………………………………………………………………………………………………
2 5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又从神性抛回到最有限的事物;我们所见到的就是这种展转 抛掷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简直是一种巫婆世界,没有什么能 维持固定的形状,等你想把它抓住,它就立刻变成相反的东 西,或是膨胀成为庞大离奇的怪物。
印度艺术的一般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a)一种是想象把绝对尊神的极大内容塞入个别的直接的 感性事物里去,要它以原封不动的形状完全代表这种内容,使 这种内容成为可以目睹的。例如在《罗摩衍那》史诗里 ① ,主 角是罗摩的朋友,猴王哈努曼,他做出了许多最英勇的事迹。 在印度,猴子被尊为神,还有一个猴子城。绝对尊神的无限 内容就在猴子这种个别动物身上受人瞻仰和崇拜。牡牛也是 如此,在这部史诗里维斯瓦米特拉赎罪那段故事里也显得具 有无限威力。此外,在印度还有一些家族,其中某一个别成 员尽管是简单愚昧,象植物一般过着生活的,却被认为是绝 对的体现,作为神而受到崇拜。我们在喇嘛教里也看到一个 凡人作为活佛而享受最高的敬神礼。不过在印度这种崇拜的 对象却不限于某一个人,每一个婆罗门自从出生在婆罗门等 级里之日起就是一婆罗门,由于肉体出生这一·自·然事实,他 在精神上就获得人和神同一的再生,这就使得最高的神性体 现在一个最平凡的感性现实存在 (肉体)里。尽管婆罗门教 徒按照规定应把诵吠陀经典从而洞察神理深处看作最神圣的 职责,他却可以极端漫不经心地完成这个职责而不致损害他

①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过去有中文译本。

……………………………………………………………………………………………………………………………
第一章 不自觉的象征
3 5
的神性。此外,印度人所描绘的最平凡的事情之一就是生殖, 正如希腊人把爱神奉作最古的神一样。生殖这种神圣的活动 在许多描绘的形象里是很感性的,男女生殖器是看作最神圣 的东西。每逢神降临到现实世界时,他也以很庸俗的方式参 预日常生活的活动。例如在《罗摩衍那》的开始部分,梵天 降临到神话的歌唱家瓦尔密基家里。瓦尔密基用道地的印度 方式接待他,向他说些奉承话,搬一个凳子请他坐,拿出水 和鲜果款待他,梵天就坐下来,拉主人也坐下来,他们坐了 很久,梵天才命令瓦尔密基创作《罗摩衍那》这部诗。
   这也还不是真正的象征方式的构思,因为这里尽管形象 是从现成事物取来而且运用到较为普遍的意义上去,如象征 所要求的,却还缺乏一个因素,那就是对于观照,个别具体 事物并不·就·是·绝对意义,而只是暗指那绝对意义。在印度人 的幻想里,猴子,牡牛,个别的婆罗门教徒等等并不是一种 联系到神的象征(符号),而是神本身,是作为一种对神适合 的存在而看待和表现的。
   这里有一个矛盾,它迫使印度艺术采取·另·一·种构思方式。 一方面完全非感性的东西,绝对本身,亦即意义,是当作真 正的神来了解的,另一方面现实界个别具体事物在它们的感 性存在状态也就直接被幻想看作神的显现。这些事物当然只 是用来部分地代表绝对的某些个别方面,但是直接存在的个 别事物并不能充分表达要它来表达的那种普遍意义,而是和 那种普遍意义处于很尖锐的矛盾,因为意义在这里是已就它 的普遍性来理解的,却由幻想把它和最感性最个别的事物看

……………………………………………………………………………………………………………………………
4 5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作是同一的。
   b)印度艺术设法弥补这种分裂的另一个办法,上文已经 指出,就是依靠形象的漫无边际性。为着使普遍性体现于感 性形象,这些形象就被扩大成为光怪陆离的庞然大物。因为 这种个别形象所应表现的不是它自己和它作为一种特殊现象 所特有的属性,而是一种外在于它的普遍意义,就只有把自 己伸延成无边无际的庞大怪物,然后才可以满足观照。于是 人们便采用最浪费的夸大手法,在空间形状和时间的无限上 都是如此。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按倍数去扩大同一定性或因素, 例如一座像可以有许多身体或许多手,借此去勉强表达意义 的广度和普遍性。再如卵是蕴含着鸟的,这个特殊对象就被 夸大成为世界卵这一漫无边际的观念,这世界卵壳据说包含 世间一切生命在内,作为生殖神的梵天在卵里寂然不动地度 过一年孕育期,然后单凭他的思想活动,卵就分裂成为两半。 除掉自然界事物之外,个别的人和事件也提高到表示一种真 实的神的行动,但是所用的方式使神和人都不能保持固定的 地位,神可以忽然变成人,人也可以忽然变成神。神的化身 特别是如此,主要是护持神毗湿奴的化身事迹形成伟大史诗 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化身里神就直接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一 些现象。例如罗摩本身就是毗湿奴神的第七个化身 (罗摩旃 陀罗Ra A matschandra)。从所描写的那些需要、行动、情况以 及仪表风度来看,这些史诗的内容有一部分是从真实的事迹 中采取来的,往往是古代国王的事迹,他们有足够的威力来 奠定一种新秩序或是颁布一种新法律,这些事迹使人们感觉

……………………………………………………………………………………………………………………………
第一章 不自觉的象征
5 5
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人类社会和现实世界。但是顷刻之间,一 切都放大了,推广了,转到云雾中进行普遍概念的游戏了,人 们又感觉到自己脚下的土地仿佛垮下去了,不知自己置身何 所了。剧本《沙恭达罗》就有这种情况。开始我们所看到的 是一个温柔芬芳的爱情世界,其中一切都是按照人的方式在 进行着,可是突然间我们发见这个具体现实界烟消云散了,我 们被转运到因陀罗(Indra)天空的云霄里,那里一切都变了, 都失去明确的界限,放大成为自然生活与梵的关系以及人凭 刻苦修持所撑得的驾御自然神的威力之类普遍意义了。
   这种表现方式也还不能称为真正象征的。因为真正的象 征应使它所运用的确定的形象保持它原有的确定的状态,它 并不是要在形象里按照意义的普遍性而直接显出那意义,而 只是用对象的某些相关联的性质去暗示那意义。但是印度艺 术尽管把普遍性和它的特殊存在分割开来,却仍要求这二者 之间的由幻想造成的直接的统一,因此就势必要把客观事物 所固有的界限打破,按它们的感性状态把它们扩大到无限,这 总不免使它们受到改变和歪曲。在这种确定性的消失以及它 所带来的混乱里,最高的意蕴总是纳入事物、现象、事迹和 行动里,而这些对象本来各有局限,并没有力量在本身上自 在自为地具有这种内容,也没有能力去表达它。在这种情况 里我们所看到的与其说是真正的象征,不如说是崇高风格的 一种同调的东西。我们将来还会看到,在崇高里有限现象表 达绝对,使它成为观照的对象,只能跳出现象本身而还够不 上表达出那内容。例如表达永恒这个概念的许多观念会变成

……………………………………………………………………………………………………………………………
6 5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崇高的,如果要用数字来表达它,而同时任何一个最大的数 字也不能把它表达出,纵使就这个数字加而又加,也加不到 底。象人们歌颂神所说的,“在您的眼里,千年如一日”,类 似这样的例子在印度艺术里是很多的。我们从这些例子里开 始听到崇高的调子。但是它和真正的崇高毕竟还有很大的差 别,这就在于印度人的幻想所造成的想入非非的形象里,对 它所拿出来的那些现象并没有完成否定 ① ,而是相信只凭上 文所说的那种漫无边际性就足以调解和消除绝对和它的形象 之间的矛盾。我们既不能把这种夸大看作是真正象征的和崇 高的,也不能把它看作是真正美的。它固然也有许多优点:主 要是在单就人而描写人方面,其中很多的温柔和霭的人物,许 多可喜的图景和恩爱的情绪,最鲜明的自然描绘以及爱情与 纯洁天真的最动人的最孩子气的特质,而同时也写出许多伟 大和高贵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涉及普遍的基本的意义处, 它总不免把精神性的东西写成完全感性的,让最枯燥的和最 高尚的东西混在一起把事物的定性消灭掉,使崇高变成仅仅 是没有界限的,使凡是属于神话体系的东西大半只是一种动 荡不宁的漫无节制的想象力和缺乏知解力的创造形象的才能 所产生的妄诞离奇的产品。
c)最后,我们在这一阶段所见到的最纯粹的表现形式是
·人·格·化·和·人·的·一·般·形·象。但是由于这里意义还不是理解为精

① “否定”原文是Negativsetzen,有限现象不足以表达无限或绝对,才产生
崇高感;在崇高感中感到这种不足,就是对有限现象的否定。

……………………………………………………………………………………………………………………………
第一章 不自觉的象征
7 5
神的主体性,它只是就普遍性来看的某种抽象的定性,或是 象河、山、日、星之类单纯的自然生活,所以用人的形象来 表达这种内容实在有损人类形象的尊严。因为人体以及人的 活动和事迹的形式在本质上都只能表现具体的精神和它的内 在意蕴,所以这种精神和意蕴在它们的这种实在 ① 里是独立 自在的,而不是一种象征或外在符号。
   所以从一方面看,人格化所要表达的意义既然应该是既 属于精神又属于自然的 ② ,由于意义在这一阶段的·抽·象·性,这 种人格化就还只是表面的,如果要使人认识得较清楚,就还 要用许多其它形象,而这许多形象既和它 (人格化)夹杂在 一起,就弄得混乱不清。从另一方面看,在人格化里起显示 特征作用的并不是主体性及其形状,而是主体的行动和事迹 之类外在表现,因为只有在行动和事迹里我们才可以找到明 确具体个别因素来和普遍意义中某种明确具体内容联系起 来。但是这里又有一个缺点:起显示特征作用的内容既然不 是主体而只是主体的外在表现,就不免造成一种混乱,即所 采用的行动和事迹并不表现主体的真实本质,而是从一些和 主体毫不相干的事物获得它们的内容和意义。这样一系列的 事迹,单就它们本身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