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学-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哲学纲要》(361页)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王造时、谢诒
征译《历史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王造时译(572页)三
联书店,1955年,商务印书馆,1963年。后者据英译本J.Sibree 的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1857 S 84年,伦敦。另,张铭鼎译
有介绍性的《黑格尔之历史哲学》(348页)上海民智书局,1933年。
GGG 贝内克直到1827年才得以从格廷根大学重返柏林大学,
而直至黑格尔逝世后才得以任哲学教授,因为他反对黑格尔。

E 1823年·五三岁 E
F 成为荷兰学者组织“和睦”(Concordia)社社员。
H 费尔巴哈进海得尔堡大学神学系。

E 1824年·五四岁 E
F 柏 林 大 学 编 外 讲 师 凯 泽 林 (Hermann von Keyserlingk,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9 2 4

1793—?)反对黑格尔在1822年的“序言”中对施莱尔马赫的批评。
H 秋季:费尔巴哈转学到柏林大学神学系 (七月)。
J “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 (诚然,他从来不
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使
他在一定的阶段上同自己的这位先驱者的唯心主义体系完全决裂
了。”(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4∶223)

E 1825年·五五岁 E 向歌德致敬
F 致函歌德:我回顾我精神发展的历程,处处看到你的影响,我
要自称是你的一个儿子。
F 画家施勒辛格 (Jakob von Schlesinger)为他画油画像。
G
H 四月:费尔巴哈转到哲学系。
G 见 《英 国 百 科 全 书》8∶725。 法 国 大 百 科 (la Grande 
Encyclopédie,1974),则有伯林格尔 (Bollinger)所作雕刻像,见第
10卷,总5852页。

E 1826年·五六岁 E 组织科学评论社
F 一月:《论宗教改宗者》(U
A ber die Bekehrten.Anti-Kritis B
ches),评劳帕赫(Ernst Raupach,1784—1852)著作的文章发表于
《柏林快邮》报 (Berliner Schnellpost)。
H 春季:叔本华再次来柏林大学讲课,时间仍订在黑格尔讲课时
间,因无人听讲,憔然收场。
F 七月:瓦尔恩哈根·封·恩泽(Varnhagen von Ense,1785—
1858)亨宁、米希勒、波瓦塞雷(Sulpiz Boisserée,1783—1854)大
洪堡 (Wilhelm Freiherr von Humboldt,1767—1835)甘斯 (秘
书)等组织科学评论社。

……………………………………………………………………………………………………………………………
0 3 4 美学 第三卷

F 八月:黑格尔的哲学适应了普鲁士国家的需要,他在柏林大学
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听众,黑格尔主义一时颇为时行,他的学生们为他
和歌德举办联合生日庆祝会,以扩大黑格尔学派的影响。
J “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
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
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214)
H 费尔巴哈告别黑格尔,说:“我听了您两年课,我两年来完全献
身于研究您的哲学,但是,现在,我感觉到需要就教于与思辨哲学直
接相对立的其他科学,即自然科学。”

E 1827年·五七岁 E 出版评论年鉴
F 一月:“科学评论社”的机关刊物《科学评论年鉴》(Jahrbücher
 für Wissenschaftliche Kritik)创刊。
F 《评洪堡著论摩诃婆罗多名诗薄伽梵歌》(U
A ber die unter 
dem Namen Bhagavad-Gita bekannte Episode des Mahab B
harata von Wilhelm von Humboldt),发表于《年鉴》。
F 五月:为《哲学全书纲要》写序言。本书经过增补,取名《哲
学全书》,在道布协助下,出版第二版于海得尔堡 (七月)。
F 暑期游历巴黎,参观卢孚宫艺术展览;结识英国演员凯伯尔
(Charles Kemple,1775—1850)。
H 歌德的学生、语言学家帕蒂 (Gustav Parthey,1798—1872)
和黑格尔的学生(海得尔堡时期)法学家甘斯都在《歌德会见记:1827.
8.28》提到歌德很赏识黑格尔的自然和历史观点。 G
F 十月十八日:应年迈的歌德 (七八岁)邀请,旅行归途,前往
魏玛访问,漫谈双方都感兴趣的辩证法问题。 GG
H 神学家亨格施坦堡 (Ernst Wilhelm Hengstenberg,1802—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1 3 4

1868)在所编《福音派教会报》上,以新教正统派观点攻击黑格尔,说
他把基督教变成泛神论,这终要导致无神论。
H 谢林发表讲演:关于现代哲学史 (Zur Geschichte der 
neueren Philosophie)
GGG
于慕尼黑。本年,他任巴伐利亚公国国家科
学中心总监,科学院院长,慕尼黑大学教授。
G 见考夫曼:《黑格尔:新解,原文和注释》(Walter Kaufmann,
Hegel reinter-pretation texts and commentary)1965年,第
345页。何兆武藏书,这是他去年访问美国时,在东部新泽西州普林斯
顿大学见到作者,所接受的赠书。可惜,他们的会见是作者和我国学
者的最后一次,不数日,作者就谢世。
GG 见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1823—1832年》(爱克曼辑录)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61—162页,并另见第120,第185页。黑
格尔说,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运用辩证法颠倒是非,混淆真伪。
GGG 见《谢林著作集》5∶196—234。

E 1828年·五八岁 E
F 《关于佐尔格 G 的遗著和书信》 (Solgers nachgelassene 
Schriften und Briefwechsel)发表于《年鉴》。
F 讲授自然哲学 (第一学期),听课学生68个。与此同时,施莱
尔马赫的学生里特尔(Heinrich Julius Ritter,1791—1865)讲授古
代哲学课,讲课时间正与黑格尔同时,学生84个。
F 《关于哈曼 GG 的著作》(Hamanns Schriften)发表于《年鉴》。
H 小洪堡(Alexander Freiherr von Humboldt,1769—1859)
去年回到柏林,他介绍自己游历各国考察地理的演说轰动柏林,引起
人们对自然科学,对异国风光极大兴趣。
F 十一月:收到费尔巴哈寄来拉丁论文《论唯一的、普遍的、无
限的理性》。

……………………………………………………………………………………………………………………………
2 3 4 美学 第三卷

GGG
F 讲授美学、哲学史 (第二学期)。
G 佐尔格(Karl Wilhelm Ferdinand Solger,1780—1819),黑
格尔友人,艺术理论家。他的著作《艾尔温》,马克思青年时代做过摘
要。
GG 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1730—1788),语言学家,
赫德尔、康德的友人,称康德为普鲁士休谟。黑格尔和歌德交换过对
哈曼的看法,见《歌德谈话录》第162,第185页。
GGG 他的学生盖尔(Friedrich Wilhelm Ludwig Geyer,生
于1809 S 10?)听了这个冬季课以及神的存在(1829,夏)哲学史(1828 S
30冬)历史哲学(1830 S 31冬)宗教哲学(1831,夏)。在1830年夏,
逻辑、自然哲学听课学生名录上,他列第十号。1831年冬的法哲学课,
他名列第十五号。黑格尔在生日祝寿会上提到他来参加。

E 1829年·五九岁 E
I 四月:英国国会通过“天主教徒解放法令”,允许天主教徒参加
普选出席国会,担任某些官职。
F 八月:讲关于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明。自1821年,前后讲十六次,
至此结束,听课学生约百人,夏季第一学期一度达二百人。这个篇幅
不大的《讲演录》由马海奈克附于《宗教哲学讲演录》出版。
F 评论《论黑格尔学说,或绝对知识与现代泛神论》(U
A ber die
 Hegelsche Lehre oder absolutes Wissen und moderner 
Pantheismus)和《论哲学并专论黑格尔哲学全书》(U
A ber Philosophie
 überhaupt und Hegels Enzy-klopa A 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nsbesondere)的文章发表于《年鉴》。
F 九月前,和谢林在卡尔斯巴德 (Karlsbad)浴场叙旧数日,虽
是意外的邂逅,交谈不触及哲学问题。
F 九月十一日:在魏玛,最后一次访问歌德 (八十岁)。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3 3 4
(Karl Friedrich Go A schel,1784—1862)的《与
基督教信仰认识相关的绝对知与无知札记》 (Aphorismen über 
Nichtwissen und absolutes Wissen im Verha A ltnisse zur 
Christlichen Glaubenserkenntnis)的文章发表于《年鉴》。
F 十月:接受普鲁士国王的任命,担任柏林大学校长职务一年,成
为钦命青年导师。
F 文学家海涅 (1797—1856)来访。海涅在1821至1823年间听
过黑格尔的课。有一次,海涅对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
表示疑惑,黑格尔回答时 “怪笑了一笑,然后对我 (即海涅—— 引
者)说:‘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合理的必然都是现实的。’黑格尔连忙
转过身来看看,马上就放心了,因为只有亨利希·贝尔听到了这句
话。”后来,还是对这句话,黑格尔对海涅说:“只有一个人理解我”,
但随后又激愤地加了一句:“甚至他也不了解我。” GG
若干年后,库格曼回忆:“关于黑格尔,马克思用这位哲学家自己
的话说,在他的学生中除了罗森克兰茨以外,没有一个人了解他,而
即使是罗森克兰茨对他的了解也是不正确的。” GGG
G 又译:格射勒,见樊炳清编《哲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26 S 35
年,第481页。
GG 见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974年修订第二版,第
161页。
GGG 《回忆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马克思的二三事》。

E 1830年·六十岁 E
F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矛盾日益显露,有外在的矛盾,有黑格尔思
辨哲学与社会上日益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的矛盾,黑格尔学派与自然
科学家们的矛盾,有内部的矛盾,黑格尔觉察到学生们和信徒们对黑
格尔主义的解释,其分歧是显然的,开始对个别学生(例如:甘斯)之
G
F 评论格舍尔

……………………………………………………………………………………………………………………………
4 3 4 美学 第三卷

不同意他日趋保守的观点表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H 夏季:遭到物理学家、数学家反对,黑格尔仍然未能进入普鲁
士科学院为院士。
I 七月:法国七月革命,波旁王朝复辟结束。
F 九月:修订出版《哲学全书》。经过两次增订,《全书》比《纲
要》增加约一百节。1845年,经罗森克兰茨、米希勒、亨宁编辑出版,
收于米编本《全集》第七 (上下)卷。 G
J “正是在1830年到1840年这个时期,‘黑格尔主义’的独占统
治达到了顶点,它甚至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自己的敌人;正是在这个时
期,黑格尔的观点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大量浸入了各种科学,甚至渗透
了通俗读物和日报,而普通的‘有教养的意识’,就是从这些通俗读物
和日报中汲取自己的思想材料的。但是这一全线胜利仅仅是一种内部
斗争的序幕罢了。”(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
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216)
G 中译本:张铭鼎译《论理学》(194页)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
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50 S 54 S 80年。梁志学、薛华、钱广
华、沈真译《自然哲书》商务印书馆,1980年。英译:Logic Wallace,
1892;Philosophy of Mind,Wallace,1894,A.V.Miller,1971。
全书有 Gustav E.Mueller 摘译,1959,北京图书馆藏。

E 1831年·六一岁 E 得到国王授勋
F 黑格尔对普鲁士国家所表现的恭顺态度,“引起近视的政府方
面如此的感激”,威廉三世授以三级红鹰勋章。
F 四月:为《普鲁士总汇报》写的《论英国改革法案》(U
A ber die
 englische Reformbill)发表,黑格尔对于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改进选
举制度提出批评,他为贵族政治辩护,并站在民族主义观点,颂扬普
鲁士国家制度。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5 3 4

H 六月:评论奥勒特 (Alb.Leop,Jul.Ohlert) 的 《理想实在
论》(Der Idealrealismus)文章发表于《年鉴》。
F 九月:评论格雷斯 (Johann von Go A rres,1776—1848) 的
《论世界史分期与编年之基础》(U
A ber Grundlage,Gliederung und
 Zeitenfolge der Weltgeschichte)文章发表于《年鉴》。
H 十月:乡村教堂牧师施特劳斯 (David Friedrich Strauss,
1808—1874)在毛尔布隆(Maulbr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