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类东西看多了,创业者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确实可以提高很快,战略思路也会非常清晰,管理正规化的冲动亦越来越强,但一遇到很多落实细节,依旧是满头雾水,莫衷一是。为什么会遇到这种情况,是自己看东西看错了吗?或者什么地方不对劲?其实,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其一,他们讲的东西并没有错,所谈到的更多的是理念和方向上的一些事情,而没有涉及更多的细节。其二,这些讲座和图书,所面对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目标读者并没有针对特定领域与行业,细节上的专属性不是很强。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言论,专业上没有什么行业不行业的,大同小异,似乎一切皆在自己的把握之中。其实,大方向上的原理确实相同,尽管只有一些小细节上的差异,但“小异”恰恰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成败。其三,他们讲的内容可能确实公正、客观,但肯定不全面,只是截取了一些层面和角度来说明问题,有意无意地缺省了好多重要细节。照猫画虎,你只能画个大概,做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形似而神非。其四,各类传记事实上的作者,自己并没有多少实战经历。他们是专业的记录者,而非实践者,记录过程中难免会走样。更何况这类传记越来越定位于传播良好的企业形象,文学化的成分很大,都经过大量技术性处理。
这在客观上就需要以一些新方法来弥补这些不足和缺憾。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细节对标,即将自己某领域的操作模式,和著名企业、行业五甲或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的模式,分别解剖,细化成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指标进行对比。这样我们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在哪些方面还考虑得不周全,应该朝着哪些方向改进,作何种努力就可以赶上和超越对手。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方法,将很多处于模糊状态的东西变得一一明确,我们就有了较好的方向感和可度量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再优秀的企业,既有自己擅长之处,又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此,运用对标学习方法,对象最起码不应该少于五个,撷取每家之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项目快速成长。
我所在的北京东方慧润能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以十家跨国公司为核心,辐射到一百多家大型企业,涉及市场营销、品牌传播、企业管理、内部培训和战略规划等诸多领域,按照专题和问题点进行细分,对其中的一些具体操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博采众家之长,并合理把握趋势,在整合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最终形成一套非常实用的独特体系。举个简单例子,就拿促销品所附带的品牌传播功能这一主题而言,就可以分成数十个指标进行对标,礼品的耐用性、实用性、便携性、时尚性、信息聚焦程度,选择终端、以个人还是车辆为中心进行传播,传播重心偏重工作圈还是生活圈,投放模式在哪些方面保持稳定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有些细节看上去似乎可有可无,但只要有点差别,最终的实战效果可能就会天差地别。实际上要做到这些细节并非难事,更多时候只是举手之劳。
谈到这里,也许很多朋友会讲,建立对标体系是一个非常专业和精细的工作,只有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力和财力上才允许这么做。事实上,对标挖潜是一种方法,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到丰俭由人。即使你现在刚刚创业,项目处于发展最初阶段,你也可以建立对标体系。体系的框架可以粗略和简约一些,或者先做几个急需模块,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而逐步细化。在此过程中,即使最为简单的体系,也应当以正式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其严肃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备忘。
对标虽然和模仿非常相似,但绝非模仿。模仿只是形似,顶多也只是神似,山寨版的成分很大。而对标的目的是挖潜和优化,着眼于每一模块细节上的追赶与超越,是用来解决执行力和实效的问题,在把握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造性突破,也是由懵懂少年成长为真正王者所应当具备的一种高贵品质。
铁律32 小老板们必须承受得住孤独,经得起质疑和考验
在创业实践中,量变和质变的界限非常模糊。选好方向之后,创业者更为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在平淡无奇、看似单调的过程中坚持下去,不要总是想着玩大手笔,也不必天天计算临界点何时到来。只要你耐心地坚持、积累和沉淀,其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与大多数传奇故事不同,真实的创业经历非常单调,几乎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甚至有时候寂寞无助。打工时,你身边总会有些同事,或多或少说说笑笑,侃侃大山。但作为个体创业者,大多数情况是一个人忙里忙外,跑前跑后,顶多有一两个合伙人,也不可能天天待在一起。随着时间延续,各方面的压力会逐渐突显出来,客户开发、产品研制、内部管理、资金流转、发展速度,千头万绪,不一而足。日子一天天地过,人也容易变得机械,于是总希望通过不断快速突破,以及玩一些大手笔来获得激情。然而,成功是有规律的,由不得你着急,很多东西是靠时间、经验和数量不断积累而取得的。
“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样的道理,非常浅显又非常深刻。说是浅显,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孩提时代就耳熟能详,还经常在老师布置的作文中引用;说是深刻,是因为这样的道理需要我们用十多年甚至是一辈子的时间去领悟,每一个年龄段上的感受都不太一样,如果我们能够脚踏实地地遵循这个道理,人生的成功并非难事。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你和一些比较成功的老板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并不是很聪明,对经营方面某些问题的认识也不太到位,对财经、管理和营销常识知之甚少。于是很多人开始感叹,连这样的大老粗都能成为大富翁,老天真是瞎了眼,自己这么聪明怎么还是穷小子一个,社会有问题、命运捉弄人等就成为为自己开脱的借口。如果思维意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说明您目前还不是很适合创业。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老板的发迹过程,我会发现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模式并不复杂,只不过做的时间长了,做的时间久了。其实,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密所在——选择一个常规性的领域,经得起痛苦、寂寞和诱惑的考验,多少年一直坚持下去。常规性领域,最起码赢利模式和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剩下的只是与市场磨合,以及漫长的积累和沉淀,并用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坚持,总有一天会迎来临界点的。这样的成功故事讲起来,一点也不精彩,甚至索然无味,没有多少嚼头,但确实是符合成功规律的。
也许在此有人会质疑,那些发财的大老粗,连中专都没有上过,智商平平,他们哪里会懂得什么规律呢?实际上,规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律只认你按照他的方向去做了没有,根本不管你是什么学历、智商、经历、背景,是有意为之,还是误打误撞、歪打正着。如果你去问这些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往往连他们自己都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倘若认真考察他们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过程是符合成功规律的。或许他们当初进入相对成熟的领域,是因为基础较低、思维简单,想不到其他模式;或许他们在这个领域坚持下来,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无论是由于主观原因,还是被迫无奈,或者是稀里糊涂、误打误撞,其经历在客观上确实符合成功规律。
靠误打误撞去做符合规律的事情,对创业者而言,成功并非没有可能,但概率太低。如果我们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某种规律,并按照其中的逻辑有意为之,则创业成功的概率就要大得多。
创业成功需要量的积累,在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来临之前,差一厘一毫都不行。因此在此之前,小老板们必须承受得住孤独和寂寞,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考验,耐得住各种新机会的诱惑。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地更换行业,仿佛其他行业更容易赚钱。当真的介入这些行业之后,你会感到实际情况跟自己想象的差距太大了。一般来说,我们接触任何一个行业,达到开始入门并基本把握的水平,差不多需要一年左右,这已经算是悟性较高的了,悟性一般的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而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导入期所需大量配套资金的问题,精力消耗巨大,各方面资源积累需要重新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非常艰难和曲折的过程。同时,即使经过一番努力顺利度过导入期,也很有可能发现经营状况和难度与上一个行业差别不是很大。
在这里,又涉及一个新问题,即在一些壁垒不是太高而且比较成熟的行业,实际平均利润水平相差不会太大。因为一旦某领域利润水平高于其他行业,很快就有其他领域的投资者转入,直到利润回归平均水平。尽管各行业利润水平时高时低,但在整体上仍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中,较高利润水平不会维持很长时间。你若在利润较高时进入,当度过导入期,利润水平很有可能就回归到了平均水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低于平均值。
企业传记中,很多有关大手笔的情节描写得非常精彩,实际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闪亮的大手笔背后,都隐藏着数年来的平淡无奇和默默耕耘,精彩都是用数不清的辛苦、汗水和寂寞练就的。传记里描写比较详细的都是闪光点,漫长的坚持、积累和沉淀过程则一笔带过,而现实中,这个过程并不会因为平淡无奇而被省略掉。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不妨计算一下那些大手笔之间的时间差。结果肯定是,越是早期,时间间隔就越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平淡是常态,脚踏实地地坚持更为重要。
创业在很多时候与写作非常相似,能偶尔写一两篇出彩诗歌或者散文的,并不少见,但大多数人最后并没有成为诗人和作家,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坚持不懈,长达十多年一直写下去。当写一篇妙文时,你算不上作家;当写十篇时,你算不上作家;当写上三十篇时,你依旧算不上什么作家;但当妙文写到一两篇时,你就基本上成名成家了。具体你写到多少篇算得上诗人或者是作家,这个界限很模糊,临界点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已,具体节点很难确定。在创业过程中,质变的临界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同样难以界定清楚。我们只有不断坚持,向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前进,当积累和沉淀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真正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才具备玩大手笔的资格。厚积薄发,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铁律33 与人打交道要符合经商的逻辑,而不是个人好恶
擅长与自己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人打交道,是合格创业者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情感和好恶屈从于理性,服从于利益,是商业本质内在的要求。真正干大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为了在更高层面实现“伸”。
从本质上讲,商业要求精细化计算,一切都要绝对服从于经济理性,甚至要求像计算机程序一样,从这头输入相同的变量,从那头就出来同样的结果,丝毫不受感情和个人好恶等因素影响。而人毕竟是人,难免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并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本来无可厚非。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一直要求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如果您只是一个普通人,完全有权利根据个人情感去处理事情,可以活得表里如一且非常真实。一旦选择了创业,所有这一切都要改变,情感必须服从于理性,也必须成为情绪管理、好恶管理的高手,否则从商之路就会曲折得多。
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处处会遇到不太喜欢的人。这个人可能是员工、客户、供应商、官场中人,也可能是中介。无论是哪种类型,我们内心虽然非常讨厌这个人,但毕竟存在大大小小的利害关系,不得不耐着性子跟他们打交道,很多时候必须把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倘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就难免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偶尔一次由着自己的性子,也许无伤大雅,假如经常这样,轻则难以做大做强,重则导致项目死亡。
有位老兄创业十多年,他们公司年营业额达到了一亿多,自己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六七千万。为了业务能够顺风顺水,永续经营,并不断壮大,每年都要打点“现管”们,每年都得请这些人去生态园山珍海味、温泉桑拿一番,临走还得奉上七八十万的红包。自己作陪过程中,极尽谄媚揣摩之能事,采取全方位保姆式关爱,唯恐什么地方不周到,得罪了“神圣”而给自己带来祸害。台面上尽管做得非常到位,仿佛所有的殷勤都是发自内心深处一千万个乐意,实际上此君也是性情中人,内心中非常厌恶这些事情。在他的价值观中特别反感这种不劳而获的索取,认为这是违背人类最基本价值的行为。每次敬完神之后,他都深恶痛绝地跟朋友们诉苦,敬神时,他就感觉像被是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自尊受到无边的玷污,但又不得不装出发自内心的虔诚,人格上几乎要发生严重分裂了。说归说,事情还得严格按照经济理性去做,已经走上了创业之路,就像上了贼船,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找知心朋友诉诉苦,诉完苦之后一切照旧。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自己的企业越做越大,一直快速发展。
还有一位朋友,自己开了家公司,给行业内少数几家大企业配套。他经常去找这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天长日久就跟这些人员慢慢地熟了。其中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经常和他称兄道弟,偶尔餐叙一把,还不时让他做这做那,但一涉及合作项目的事情,就左推右推,遥遥无期。人家找他帮忙的时候,就先画个饼挂在那儿,事情一旦忙完,饼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几年下来,这位朋友内心自然很讨厌对方。但自己的目标客户就那么几个,无论对方是什么样,无论你乐意还是不乐意,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你都必须跟对方去接触,去打交道,还得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毕竟你是去求人家,人家是大爷。双方的交往本来就建立于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受气挨耍被忽悠,再正常不过了。类似的经历可能很多创业的朋友都有过。大丈夫能屈能伸,该忍的时候必须忍,该伸的时候必须伸,这才符合天道。
你一旦选择了创业,就注定难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再也不能按照普通人的方式来做事。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这里都必须统统屈从于经济理性。很多人批评商人太过势利,很多人羡慕商人的富足,但他们哪里知道,老板尤其是中小老板,是世界上风险最大的职业。他们承受着数十倍于别人的压力,他们在夹缝里生存,他们在为家庭、员工、供应商、客户和政府打工,他们还经常遭受来自各方面的误解,他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他们付出了别人难以承受的代价,他们即使月入百万也没有安全感。
经商成功者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老天只会留下那些符合商业逻辑的人,而根本不会听你的种种理由和借口。如果我们有心留意一下社会上大大小小比较成功的老板,就会发现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