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生幸福论-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重复,始而减轻其刺激性,终而近于使人厌恶。也许多少正是由于过分看重肉体快感,所以老年才来得这样早而总带来这样的摧残。”
①
罗素也持这样的看法。他曾谈到男女之间没有爱情的纯粹的性欲满足,只是一种肉体的快感。他说:“我们再来看看爱情和纯粹的性爱(即性欲的满足——引者注。)
之间的差别。
爱情是这样一种体验,它使我们整个心身得到复杂新生,恰像植物久旱之后受雨露滋润一样。但是没有爱情的性交,全然不属这种情况。在瞬间的肉体快感过去以后,随之而来的是疲惫,厌恶,以及生命是空虚的这类意识。爱情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性爱却不属于此。“
②
罗素的这一看法,很值得我们深思。它清楚地说明肉体的快乐与心灵的快乐不是一回事,一个是低层次的快乐,一个是高层次的快乐。爱情是一种精神生活,爱情的快乐是一
①见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515—516页。
②罗素:《走向幸福》,第64页。
…… 28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62
种精神的快乐,是终生的快乐。对于有爱情的夫妻来说,性交只是爱情的一种附属物,是爱情之花的必然之果,是爱情的一部分,其心身是一致的。双方都是人,而不是把对方当作物。没有爱情的性交,则仅是以性欲的满足为目的,是为肉体的快感的性交,一方把另一方当作一种手段、工具来对待;不把对方当作人,而把对方当作物。弗罗姆在讲到贪婪的问题时说:“贪婪是一种高度的自我中心的情感。
不管它是为了饥饿或性欲,贪婪者总是急切地想得到它,并且把自己变成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很明显地,当某人有了这一形式的饥渴或性欲时,另外一个人将被造成了一个‘物’“。
①其实,不仅是“另外一个人被造成了一个‘物’”
,他自己本人也成了一个物,一个十足的动物。马克思也尖锐地指出过这一问题。他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②那种只追求肉体的快乐的行为,只是一种动物的行为。
感官快乐还有一个缺点,即如果它脱离理性的指导,把感官快乐视为人生的唯一快乐,就会使人陷入其中,而不懂得还应当追求精神快乐。这样,人的心灵、灵魂,就会受到感官快乐的侵蚀,从而必然出现精神空虚、麻木、不安等现象。此时,人的心灵不时地会受到物欲、肉欲的干扰,灵魂
①见弗罗姆:《为自己的人》。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集,第94页。
…… 284
86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得不到宁静。
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5个层次的马斯洛,讲到高级需要,即友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这种快乐比低级需要的满足带来的快乐更有价值。
他说:“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级,就越少自私。饥饿是以我为中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
但是,对爱以及尊重的追求,却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他人的满足。已得到足够的基本满足继而求爱和尊重(而不仅仅是寻求食物和安全)
的人们,倾向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并成为更好的父母、夫妇、教师、公仆等等。“
“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无论如何它们不能产生像爱的满足那样的幸福的狂热与心醉神迷,或宁静、高尚等效果。”
①马斯洛这两段话,讲的都很精彩。它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灵魂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
心灵的快乐就是精神的快乐,是精神追求的满足。感官快乐离不开外物对感官的刺激,因而它对外物有极大的依赖性。心灵的快乐则是依赖于人自身的修养,来自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来自自身的创造与奋斗。
人的正当的感官需求,当然是人的价值的内容之一。但是,人的灵魂的快乐比起感官
①马斯洛:《自然实现的人》,第163—164页。
…… 28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62
的快乐更有价值。感官的快乐不仅是短暂的、而且过度的感官快乐会给人带来痛苦,会扰乱人的灵魂;而心灵的快乐是久远的,心灵的快乐在于追求生活得更像一个人,也就是使人的价值更加得到充分发挥。心灵的快乐与理想、与未来的目标,是紧密相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上把快乐分为结果的快乐与目标的快乐,心灵的快乐中许多都属于目标快乐。确立一个目标,为之奋斗,为贡献自己的因而精神上感到充实、满足。萧伯纳曾经说:“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服务于你自己认为是伟大目的的目的;在你被扔到垃圾堆上以前,完全花掉人的力量;成为大自然的一个力量,而不是当一个过分自私自利的行尸走肉”。
①萧伯纳说的这种真正的快乐,就是精神追求的快乐。追求精神快乐,是引导、促使人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灵魂的快乐高于感官的快乐,只有灵魂的快乐、心灵的快乐,才能称之为幸福。
①转引自《作为哲学的人道主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3页。
…… 286
07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第二章 三 痛苦是促成幸福的一种力量痛苦与欢乐构成生活的节奏A痛苦是促成幸福的力量之一A痛苦是医治灵魂疾病的良药A痛苦与欢乐构成生活的节奏A人们总是不停地追求幸福,因为这种追求能给人带来欢乐,带来充实,带来生活的趣味,带来某种享受。不论是洞房花烛夜,还是金榜题名时,无疑都是人生极幸福的时刻。
但是,不论是就生活本身而言,还是就欢乐的本性而言,这些欢乐都不会成为永恒的东西,因为时间是不会凝固不动的,生活不会总是一个模样。
就生活本身而言,生活的生命力在于“活”
,在于它是“流水”
,在于它总有新的内容在产生、在发展。如果生活的内容没有变化,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乏味;已有的欢乐、已有的满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平淡无奇,以至完全归于消逝。当然生活不可能没有新内容,问题是什么样的新内容,是带来欢乐的新内容还是带来痛苦的新内容。而且可以这样说:一旦没有新的快乐、幸福,痛苦就是必然的了,痛苦本身就成了生活的新内容。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男女主人公——子君和涓生,刚刚突破旧势力的樊笼而结合时,那是多么欢乐啊!
但是不久它就失去了光彩,留下灰暗的影子。
从欢乐的本性来说,它作为追求的满足,所引起的心理
…… 28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72
上的兴奋状态,不可能长时间地维持,它总有一个由兴奋到平静的过程。当这个过程一结束,欢乐就仅仅成了记忆中的事情。既然一次欢乐的体会不可能永恒存在,它是有始有终的,那么当欢乐的体验消失后,多少总会有不快的事情出现,甚至是一些大的痛苦出现。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欢乐之后出现痛苦,也是基本的生活规律。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会福星高照,连着走运,令人羡慕不已。不过这是极其罕见的,它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里,或者是文学作品之中。即便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半个,那么这种好事也不能伴随其终生。
或大或小的痛苦,总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烦恼、苦闷、不顺心的事,迟早会出现,这是由生活的本性所规定的,也是生活本性的表现。
从上述的角度讲,在人的一生中,痛苦与快乐是交替出现的,这二者有其一必有其二,相互转化,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心理上的空白。痛苦与欢乐构成人生的节奏。贝多芬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这样说:“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人,就是为了痛苦与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①所以,尽管人们极力追求幸福,追求快乐,同时人们极力躲避痛苦,但是人生有痛苦则是无论如何也躲避不了的事。
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如何缩短痛苦,减少、避免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后,则力求化解痛苦,争取幸福。
痛苦是促成幸福的力量之一A①见《贝多芬书信集》,第323页。
…… 288
27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从情感上讲,痛苦是人人所厌恶的。肉体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难忍,或者给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一些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
灵魂中的痛苦,较之肉体上的痛苦,对于人来说,是更加难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谴责,无尽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艰难,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是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进退不得,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在的压力,使人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前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诸如此类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极力想要避免的。
然而从理性上来看,痛苦不完全是人生的仇敌,不能把它视为绝对的恶。应当看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双重品格的,它既是人生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人在争取幸福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因为推动人们奋斗的力量,不仅仅是对幸福的渴望,同时还有痛苦对人的刺激。
人们厌恶痛苦,就会为摆脱痛苦而奋斗。
从历史上看,只有那些处于重重压迫之下,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阶级、人群,才会起来闹革命,为争取起码的人生权力而斗争;对于一个人来说,摆脱痛苦的欲望比获得幸福的欲望会更强烈。
幸福对于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来说,常常是一种奢望,人们往往是以摆脱痛苦为第一步。由于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痛苦的摆脱,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进入了幸福的境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的孩子,其刻苦学习的精神,远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富裕的家庭中的孩子要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比起大城市来说,要艰苦得多。他们强烈地
…… 28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72
要求变换自己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而在目前来说,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可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大城市的孩子,在其学习的动力中,没有变换生存环境这个动力,如果他再没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么其学习的劲头,当然就无法跟那些农村的、穷困山区的学生相比了。
这种现象表明,痛苦、艰难,其本身虽然不是构成幸福的条件,但是,它是促使人们奋发努力的一种力量来源。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讲的“穷则变”。毛泽东所说的“穷则思变”
也是这种思想的发挥。古代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就是艰难困苦,不堪忍受;“安乐”就是安逸舒适,快乐惬意。
“生于忧患”
,就是说艰难困苦磨炼了人的意志,催人奋发自上,使人生命力顽强,朝气蓬勃。
“死于安乐”
,就是说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贪图享乐,惧怕艰苦,不思进取,从而使人失去了生存能力与旺盛的生命活力。
自古以来,有多少纨袴子弟就是由于贪图安逸、享乐,坐吃山空,最后贫困潦倒,以至于死无葬身之地。这些纨袴子弟,就是典型的死于安乐。
而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与艰难困苦的斗争中生活,患难给了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困苦使他们变得勤劳聪明。
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然而其内心是充实、宁静的。
他们也许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但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们不会像那些纨袴子弟那样,祸害百姓。
痛苦是医治灵魂疾病的良药A上面讲的道理,不只是中国人明白,许多外国思想家,也都认识到这一点。德国的哲学家包尔森说:“幸福、成功、走
…… 290
47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运,对品性是一种危险,最后,对幸福本身也是一种危险。“
他引用《浮士德》中的话说:“享受使人退化”。在他看来,“逆境、失败和受苦使人得到训导、加强和纯洁的效果。不幸锻炼了意志,能忍受困苦的意志在压力下变得坚韧和强健起来。它也给了我们以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的耐心,训练了我们考验和测试自己及自己各种力量的能力,使我们节制我们的要求,……”。
①
包尔森讲的这一番道理与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包尔森讲的更加具体,更加重视艰难痛苦对人的心灵的训导、纯洁作用。我们说,痛苦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痛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使人正确认识自己,使人总结经验教训;痛苦可以使人认识到在平常状态下,尤其是在处于幸福状态下无法认识到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痛苦恰恰是一剂治疗灵魂疾病的良药,它可以使人清醒地思考人生的苦乐,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认清社会上的各种在平时认识不到的问题。
幸福是人企盼的,但幸福也有两重性。在中国人的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
其意思是说:人们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论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计去克服。
但是优裕的生活条件、事业上的顺利、追求的满足,对于某些人却是受用不了的。一些人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不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而在优
①包尔森:《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351页。
…… 29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72
裕的条件下、或是在顺利之中、满足之中,却出了一些不应当发生的事。
顺利、追求的满足,会使人自高自大,傲慢,胆大妄为,对别人不尊敬,为人变得尖刻,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灵魂中的这类疾病,是很难治愈的。
如果在这种时刻,经历到人生的磨难,那么痛苦也许能使他清醒一些。如果能因此认真反省,改过迁善,则可以使其以后免除此一类的挫折,走上幸福的坦途。
…… 292
672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
第二编 第三章幸福与主体
幸福是人的需求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不同的人经历相同的事,体验却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经历相同的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