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生幸福论-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暮徒逃姆椒ㄍ猓绕淝康鞯赖碌牟镁隽ΑK担骸肮赜谌魏渭俣ǔ隼吹牡赖卤曜迹嗣亲芤剩ㄒ灿Ω梦剩┱獗曜嫉闹撇没虿镁隽Γǎ樱幔睿悖簦椋铮睿┦鞘裁矗�
遵循它的动机是什么?
或者说得更专门一点,其义务性的根源是什么?其束缚人的力量何由而来?“
①这实际上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增进社会幸福呢?
密尔指出,道德的裁决力有两种,一种是外界的,如来自宗教的赏罚,使得人们必须相信增进社会幸福是上帝的旨意,也是上帝赞赏的行为,而不这样做,则可能遭受肉体上的惩罚和道义上的谴责。另一种是内心的,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情感,这就是良心。密尔更看重良心的裁决力。
良心的裁决力,其基础是人类的情感,如果没有情感,良心就不会起作用。密尔把良心看作社会的情感,由于存在着这样一种社会情感,所以,“要同众人结合的欲望,早已经是人类天性中有力的原则,而且,可庆幸的,是可不经教诲,只因文化进展的影响,就会成为更强大的情绪之一。当社会状态对于人是那样自然,那样必要,那样习惯,于是,除非处在某些特别的环境,或者有意努力去进行抽象作用,否则他决不设想他自己不是全体的一分子;当人们脱离了野蛮的孤立状态渐远的时候,这联想便越来越牢固”。
②正因为人与社
①②③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253—254、259、260页。
…… 127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11
会有着如此紧密的社会情感,所以,“人与人组成社会,除了主奴的关系外,要想不以全体利益为立场,而采取其他立场,显然是不可能的。平等人所组成的社会,只有共同承认所有的人的利益都要平等考虑,才能存在。”
③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得人们必须与任何人能够平等地长久地共同生活下去,否则,个人也是不能生存的。幸福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是社会追求的目标,忽略他人的幸福,而只顾自己的幸福,是不能长久的。在人们合作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利益和幸福。社会联系的加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促使人们在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幸福时,能够把自己的情感、利益和幸福与他人和社会一致起来。
所以,“假如一个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完全发达,他就会不让自己把别人都设想为和他争夺致幸福的工具的敌人、只愿意他们都失败,以求自己可以成功。”
①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的存在,把自己的情感与目标与他人的情感与目标协调一致。
良心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最大幸福的道德裁决力。违反了良心,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痛苦。密尔认为,人的内心有一团情感,如要做违背是非标准的事,就必须先冲破这一团情感的重围,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最终做了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那么这一团情感可能不久就会以悔恨的方式出现于你的心中,使你终日不得安宁。这一团情感就是组成良心的要素。
那么,这样一种处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良心裁决力
①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262、259页。
…… 128
21第四章 西方功利主义幸福观
是怎么产生的呢?
密尔认为,“这种有力的天然情操的天然基础是有的,并且一旦公众幸福被认为是道德标准,这天然情操就成为功利主义道德观念的力量。”
②密尔虽然把良心情感看作人性中本来就有的,但是,他更看重良心的后天发展和培养。他认为,教育、社会舆论、社会进步等都可以使人们的良心得到良好的生长土壤,并使之不断强化和巩固。实际上,良心在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中,一方面起着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良心在发挥道德裁决力的同时,自身也日益成长。
密尔在处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问题上,比边沁又前进了一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密尔的论述中存在不少的缺陷。密尔关于从个人幸福过渡到社会幸福的“合成说”
,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因为社会幸福不是每一个人幸福的简单总和,社会幸福的本质与个人幸福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数学上的简单相加来说明社会幸福。在良心的作用问题上,密尔过分夸大了良心对人们行为的裁决力,因为良心主要诉诸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当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尚处于较低层次时,良心的作用是微弱的、无力的。对于良心的概念,密尔把它等同于社会情感,但社会情感又有哪些具体内容,密尔没有说,这就使得良心或社会情感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从边沁到密尔,我们了解了古典功利主义幸福观的大致主张,尽管他们都试图建立一种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的道德理想,并且也为之作出了诸多理论上的努力,但是,我们认为,功利主义幸福观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个人主义的快乐
…… 129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31
论幸福观。因为就边沁和密尔所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理论设想和行动方案而言,其落脚点仍然是个人幸福,社会幸福仅仅是个人幸福的延伸和扩展。
…… 130
4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第一编 第五章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从前面几章的讨论中,我们看到,无论是理性主义幸福观,还是感性主义幸福观,或是功利主义幸福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关注人类的现实幸福,探索人类以自身能力获得幸福的途径。
与此相对,有一些思想家却从宗教教义出发,以一种外在的神秘力量反求人类的幸福,并坚信人类只有通过宗教才能走上真正的幸福之路。作为无神论者,我们可以把宗教看成是“鸦片”或“麻醉剂”而加以批判,但是,我们绝不能低估宗教对一部分教徒或信徒的影响。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在西方世界拥有众多的信奉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确有许多人把《圣经》视为人生幸福的指南,基督教幸福观有其存在的市场。
…… 131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51
第五章 一 幸福来自对上帝的信仰——奥古斯丁的幸福观纵情肉欲不是幸福A幸福来自上帝A七主德与幸福A我们在前面的介绍中,分析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的幸福观。他们关心人类的现实命运,尊重人的生存权利,把人当作积极的、主动的行为者和实践者,因而,他们相信人是可以选择各自的生活道路并追求幸福的,这是一种肯定人的能力和价值的伦理精神。从总体上说,古希腊伦理学是乐观的、向上的,其幸福观也充满着积极的、进取的道德热情。古希腊哲人们坚信,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获得幸福的。
但是,随着古希腊罗马城邦的崩溃,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势力日益强大,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和伦理传统日趋衰落。在公元一世纪中期,基督教作为一种独立的世界宗教产生了。基督教的主要思想和教义都记录在《圣经》中,这是基督教伦理学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泉源。基督教伦理学关注人生幸福问题,但是,代表宗教势力的基督教思想家们抽掉了古希腊伦理传统中的现世主义基础,而代之以来世主义或出世主义,这就使得以人自身为中心的幸福观变为以上帝为中心的幸福观,古希腊积极、进取的幸福观被基督教厌世、
…… 132
6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消极的幸福观所代替。基督教幸福观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相信这种学说,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目标和价值选择的依据。中世纪基督教幸福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是欧洲基督教神学大师、基督教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相信并解释基督教教义,为基督教的传播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竭力为基督教辩护,强力捍卫基督教。他的一部著作《忏悔录》,不仅反映了他对基督教的理解和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而且也表达了他的幸福观。
纵情肉欲不是幸福A奥古斯丁的幸福观是从反省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
最初,他并不是基督教徒;年轻的时候,他也曾追求过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满足。
直到32岁时,他才仿佛顿悟般地认识了所谓上帝的伟大和至高无上,于是,他向上帝作了深刻的忏悔,在忏悔中逐步接近上帝、热爱上帝。
奥古斯丁对自己的过去痛心疾首,他对上帝说:“我愿回忆我过去的污秽和我灵魂的纵情肉欲,并非因为我流连以往,而是为了爱你,我的天主。
因为我喜爱你的爱,才这样做:怀着满腔辛酸,追溯我最险恶的经历,为了享受你的甘饴,这甘饴不是欺人的甘饴,而是幸福可靠的甘饴;为了请你收束这支离放失的我、因背弃了独一无二的你而散失于许多事物中的我。“
①奥古斯丁认为,自己前半生的经历是不堪回首的。
他忏悔说,过去由于远离了上帝,以纵情肉欲为乐,自以为找到了幸福;现在看来,过去的那一段时光实际上是陷入了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7月版(下同)
,第25页。
…… 133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1
罪恶的深渊,幸好有上帝的拯救,才使他从不道德走向道德,从傲慢走向顺从。奥古斯丁决意要结束自己没有信仰的痛苦飘泊的生活,放弃以往生活中的种种需求,以上帝为自己唯一的追求和信仰的对象。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从痛苦的、不幸的深渊中拯救出来,才能获得上帝赐予的幸福。
反省自身的罪恶,是为了能够寻求摆脱罪恶的途径,这是奥古斯丁忏悔的主要目的。一个人对自身的经历和灵魂作深刻的反省和审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奥古斯丁这样做了,而且他似乎也为自己能具有采取如此行为的毅力而感到自豪,因为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上帝,认识到了上帝的伟大和至高无上。
对自己过去放浪生活的忏悔,是为了得到上帝的宽恕。
奥古斯丁认为,这不只是他一个人要做的事情,也是全体人类要做的事情。他认定,虽然人们生来不是恶的,最初的本性是善的,所以为恶只是由于人们侵染了恶习,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物欲和情欲不可能给善提供一个滋生和成长的土壤,因而,现实中的人的本性都是希图物欲和情欲的满足,都是恶的。他说:“天主,请你俯听我。人们的罪恶真可恨!……
在你面前没有一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出世一天的婴孩亦然如此。“
①他曾经观察过这样的现象: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他们就有了妒忌的倾向,他们会死死地用眼光狠盯着一起吃奶的孩子,不让一个极其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满的乳源。他认为,这种妒忌就是一种恶。既然连刚生下不久的孩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第9—10页。
…… 134
8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子的本性都是恶的,那么,成年人的罪恶意识就更为强烈,因而,整个人类都是有罪的。如果他们把有罪的物欲和情欲的满足当成是幸福来消受,这样的幸福还能值得人们追求和留恋吗?
奥古斯丁关于人类有罪的说法,源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的传说,这也是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前提。
《圣经。
旧约》中记载了关于亚当和夏娃的神话传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引诱偷吃了辨别善恶之树上的禁果,对上帝犯下了罪恶,因此,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人类便世代继承了祖先的原罪,具有了罪恶的本性。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始祖要去吃那个禁果呢?奥古斯丁认为,这既不能归因于外物的引诱,更不能把它推给上帝,而应当从人类自身来寻找其根源。他认为,亚当和夏娃有自己的意志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所应该采取的行为。
他论证说,假如有两个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都具有同样的灵魂和肉体,当有人用肉体的欲念来引诱他们时,其中的一个被肉体的魔力所征服,而另一个却不为之所动,仍然坚守自己的意志。
这个例子说明,不能把人们的堕落原因归于外物,而应当归结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奥古斯丁肯定人有自由意志,因为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秉性。但是,他认为,人们运用自由意志如果不是去从善,反而去从恶,这就是人类自身的问题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把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作为幸福来享受的原因了。
在奥古斯丁看来,由于人们滥用了上帝所赋予他们的意志自由,以纵情肉欲为幸福,并不断地为达到物欲和情欲的满足而为非作恶,整日为此费尽心机,耗费了许多精力。他
…… 135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91
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他走过米兰(意大利一著名城市)某一条街道时,看见一个贫穷的乞丐,大概是喝足了酒,欣欣然而自得其乐。他叹息着对同行的几位朋友说,我们醉生梦死带来了多少痛苦,在欲望的刺激下费尽心机作出了许多努力,而所背负的不幸和痛苦的包袱却越来越沉重地压在我们身上。这个乞丐花上几文钱,便获得了眼前的满足和快乐,而我们却还在艰辛困顿中百般追寻。虽然那个乞丐获得的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但我们所贪求的那种快乐比这更加渺茫。
此时,乞丐兴高采烈,我们却神情颓废;他无忧无虑,我们却顾虑重重。显然,他比我们更幸福。不仅因为他因喝了酒而高兴,而我们满怀愁绪,还在于他是通过祝福别人幸福而讨得了酒,而我们却是用谎言去追求虚妄的荣誉和物欲的满足。奥古斯丁通过不断的反省认识到了追逐物欲、情欲和虚妄的名誉都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相反,乞丐容易满足的物欲追求,却因摆脱了追逐名利的痛苦而自得其乐,充满着幸福感。他总结说:“我的财富不在身外,也不是在太阳之下用我肉眼找寻得到。凡以快乐寄托于身外之物的,容易失去操守,沉湎于有形的、暂时的事物,他们的思想饥不择食地去舐那些事物的影子。”
①所以,热衷于名利和欲望常常感到辛酸和痛苦。那么,排解这些纷扰和烦恼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呢?奥古斯丁认为,就是向上帝忏悔,依附上帝。但是,不少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依然在物欲和情欲的洪流中奔走。
怎样使这一部分人弃恶从善,找到真正的幸福呢?奥古斯丁从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67页。
…… 136
02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自己的忏悔经历中感到,应该向人们宣传基督教的幸福观,使人们从皈依上帝、信仰上帝中享受神恩的幸福。
幸福来自上帝A奥古斯丁承认,人人都在追求幸福,无论是说希腊语的希腊人,还是说拉丁语的拉丁人,或是说其他语言的人们,都有获得幸福生活的愿望。而且,人人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