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尤哲学-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智(有五种)

    :感官智、圣典智、极限智、他心智、完全智。

    10。它们(五种智)构成了两种认识方式。

    1。前两种智是间接的。

    12。后三种(智)是直接的。

    14。这(感官智)借助感官和意(心)获得。

    20。圣典智总以感官智为先……

    23。

    他心智(有两种)

    :有关简单的精神性事物的和有关复杂的精神性事物的。

    25。

    在极限(智)和他心智之间,(差别与它们的)清净、地点、内属和对境(有关)。

…… 286

    印度哲学972

    26。感官智和圣典智的对境是(六)实体,而不是它们的所有样态。

    27。极限智的对境是物质。

    28。这(物质)的细微形态是他心智的对境。

    29。完全智的对境是所有的实体和它们的所有样态。

    31。

    感官(智)

    、圣典(智)和极限智有可能是错误的认识。

    (《谛义证得经》1)

    7。命我的本质是生命。

    (命我可分为)可解脱的和不可解脱的。

    10。命我(有两种)

    :轮回的和解脱的。

    1。轮回的命我(有两种)

    :有意的与无意的。

    12。轮回的命我还(可分为)

    :动与不动的。

    13。

    不动的命我(可)以地为身、以水为身、以火为身、以风为身、以植物为身。

    14。动的命我具有两个(以上的)感官等。

    15。有五种感官。

    21。意的作用是圣典智的认识。

    2。

    (在)直至以植物为身的生物(中)

    ,命我有一个感官(触感官)。

    23。虫、蚁、蜂和人依次增多一感官。

    24。那些有意的为认识者。

    36。身(有五种)

    :粗大身、可变身、取得身、光亮身、业身。

    37。

    (上述五身)每一在后的身均比前一身细微。

    40。光亮身和业身不受障碍。

…… 287

    082印度哲学

    41。

    而且它们(与命我)的联系没有开端。

    (《谛义证得经》2)

    1。

    非命我(的构成)体是:法、非法、空间和补特伽罗。

    2。这些被称为实体。

    3。命我亦是实体。

    4。以上五大实体在本质上是永恒的,(它们与)时间一起,形成了宇宙仅(有)的组成部分。

    (它们中一般)没有触、味、香和色。

    5。但补特伽罗是有性质的。

    6。

    直至空间(即还有法、非法等)都是单一的实体。它们是不可分的整体。

    7。

    这(空间、法、非法)三者不能从某处移动到另一处。

    时间实体亦不能移动。

    13。运动和静止充满了整个宇宙。。电子书

    17。法与非法的作用是分别支持运动和静止。

    18。空间的作用是(为其它的实体)提供场所。

    19。补特伽罗的作用是构成身、语、意和呼吸的基础。

    20。补特伽罗的作用还在于使世间的乐、苦、生、死成为可能。

    21。命我的作用是互相支持。

    2。时间的作用是(解释)现时的存在、变化、运动和长短持续。

    23。物质实体具有触、味、香和色。

    25。补特伽罗(有两种形式)

    :极微和极微的复合体。

    29。实体的明显特性是存在。

…… 288

    印度哲学182

    30。存在就是同时具有产生、消失和持久(的特性)。

    31。持久指实体本质的不灭性。

    38。实体具有性质和样态。

    39。时间亦是实体。

    41。性质依于实体,并不能成为另一性质的依托体。

    42。样态是性质的变化。

    (《谛义证得经》5)

    1。行为是身、语、意的活动。

    2。行为是业的物质流入命我(即漏)。

    3。漏(有两种)

    :好的,即善的业;坏的,即恶的业。

    4。受情感作用的(命我)有与轮回相联系的(漏)

    ,无情感的(命我)只有短暂的(漏)。

    (《谛义证得经》6)

    1。

    禁誓是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和不执著(世间事物)。

    2。禁誓(又可分为两种)

    :较小的禁誓(即部分地实行的禁誓)和较大的禁誓(即完全地实行的禁誓)。

    3。

    为使这五种禁誓在心中确立,对每(项禁誓都)有五种修习。

    4。

    (对不杀生的)五种修习是:言谨慎、意谨慎、行走谨慎、提放物体谨慎,以及饮食谨慎。

    5。

    (对不妄语的)五种修习是:放弃愤怒、贪、胆怯、轻浮,以及根据圣典的教诲说话。

    6。

    (对不偷盗的)五种修习是:居住在偏僻之处、居住在荒凉之处、居住在不太可能被别人打扰之处、净化施舍物,以及不与有相同信仰的信徒就“我的”与“你的”进行争吵。

    7。

    (对不淫的)五种修习是:放弃听会引发对女人执著

…… 289

    282印度哲学

    的故事、放弃看漂亮的身体、放弃回忆以前对女人的享受、放弃(使用)春药,以及放弃美化(装饰)自己的身体。

    8。

    (对不执著世间事物的)五种修习是:放弃对(五)感官所喜好与不喜好的对象的爱与恨。

    1。而且,还须修行的有:对众生同情、对看到(其他)众生(在解脱的道路上)先于自己(表示)高兴、对受磨难之人(表示)怜悯,以及对那些虐待自己(的人)不介意。

    (《谛义证得经》7)

    1。

    缚的原因是错误的信念、不放弃(世间欲望)

    、放逸、(有)情感,以及命我与身、语、意的结合。

    2。命我由于带有情感,因而吸取适合于形成业的物质。

    这就是缚。

    4。

    业的本质的主要划分是:智障、见障、感觉业、愚痴、寿确定、造身、家庭确定,以及妨碍。

    21。存在着业的异熟与成果。

    23。成果后业消失。

    25。善业(可)承受快乐、产生长寿、产生好身、确定高等家庭。

    26。不同于(上述)这些的是恶业。(《谛义证得经》8)

    1。存在着对(业的物质)漏(入命我的抑制。此即为)

    遮。

    2。这(遮)由维持、谨慎、遵循、随观、克服痛苦、善行产生。

    3。

    通过苦行,引起(对业的物质的)灭和(对漏的遮)。

…… 290

    印度哲学382

    4。维持是对身、语、意的适当控制。

    5。谨慎是在行走、说话、吃饭,提放(物品)

    、排便时有所注意。

    6。

    遵循(的内容)是:宽容、谦和、坦率、满足、真诚、节制、苦行、喜舍、不把非我当作我(不执著)以及梵行……

    7。随观是(认识)无常、不庇护、轮回、孤独、分别、漏、灭、宇宙的本质、达到正道的困难和正道的本质。

    (《谛义正得经》9)

    1。完全智通过灭除愚痴业,然后通过同时灭除智障(业)

    、见障业及妨碍业获得。

    2。解脱就是摆脱一切业的物质。因为已不存在缚的因,还因为灭了业。

    4。当命我解脱时,(仅)保持着完美的正信、完美的正智、完美的“见”(观念)。(这是一种)达到一切的状态。

    (《谛义证得经》10)

    (二) 或然论束①

    23。当一个实在物一体化时,它没有变化。而且,当对它进行区分时,这同一实在物是没有实体的。你们确实发现了以(综合与分析两种)陈述方式表明的“七支论式”。这一理论可被最聪慧的人们所理解。

    〔……有六种实体:法、非法、空间、补特伽罗、时间和

    ①《或然论束》是摩利舍那对金月(Hemacandra,108—1172)的《他宗三十二节之鉴评》An

    Examination

    in

    Thirty-two

    Stanzas

    of

    the

    Doctrines

    of

    Other

    Systems)这一典籍的注释。

    以下译文中序数后为金月的论述。

    方括号内是摩利舍那的论述。

…… 291

    482印度哲学

    命我……当仅想说单一的实在物时……即使实体的变化存在,也不想提及它们,因而说“没有变化”……

    “进行区分”指:……这同一实在物仅是非实体,即仅具有纯粹的变化,而根本不想提及(作为变化)依托物的实体。

    ……

    ……“七支论式”如下:(1)或许(或从一种观点看)

    ,一切事物确实存在。这是第一论式,采用了肯定的方法。

    (2)或许(或从一种观点看)

    ,一切事物不存在。这是第二论式,采用了否定的方法。

    (3)确实,从一种观点看,一切事物存在,而从另一种观点看,一切事物不存在。这是第三论式,采用了相继肯定与否定的方法。

    (4)或许,一切事物确实不可描述。这是第四论式,采用了同时肯定与否定的方法。

    (5)或许,一切事物确实存在,而且,或许,一切事物确实不可描述。这是第五论式,采用了肯定的方法,亦采用了同时肯定与否定的方法。

    (6)或许,一切事物确实不存在,而且,或许,一切事物确实不可描述。这是第六论式,采用了否定的方法,并采用了同时肯定与否定的方法。

    (7)或许,一切事物确实存在;或许,一切事物不存在;或许,一切事物确实不可描述。这是第七论式,采用了相继肯定与否定的方法,亦采用了同时肯定与否定的方法。

    此处,或许(从一种观点看)

    ,一切事物,(如)罐等,确

…… 292

    印度哲学582

    实以它们自己的实体、地点、时间、特性的形式存在,但确实不以另一实体、地点、时间和特性的形式出现……

    然而无论如何,如果仅仅使用“罐确实存在”这样的(判断)

    ,那将不(能)确定罐自身的特性形态,(而这些形态是存在的,)因为罐也通过柱等(事物)的存在而存在于所有形态中。为了确定这种(特殊形态)

    ,“或许”一词被使用了……〕24。

    在事物中,当非存在指不同方面时,它(与存在)并不矛盾。而且,存在和不可描述性(并不矛盾)。由于愚痴之人根本不认识这一点,他们因而就害怕矛盾,被绝对化的观念所扼杀。

    〔……存在与非存在不矛盾;表现在肯定与否定形式中的不可描述性亦不(使肯定与否定)彼此矛盾。或者,不如说,不可描述性与可描述性不矛盾。从被称为非存在、存在和不可描述性的这三种形态中,(可以)

    理解到整个七支论式是不矛盾的。因为只有(上述)三种形态是主要的形态,而其余的形态通过结合被包含在了它们之中……〕25。或许,一个同样的事物是可灭的和永恒的;或许它具有相似和不相似的形态;或许它是可描述的和不可描述的;或许,它是存在的和非存在的。

    〔(1)

    “或许”

    ,这表示许多方面的副词必须用于所有八个词语。

    “一个同样的事物”即这些(词语)所归属的一个同样的实在物。

    “或许”即从一种观点看。

    “可灭的”即具有可灭的非永恒的特性。或许“永恒的”指具有不灭的形态。这就是(这些词语)的含义。这是第一个命题,称为“可灭的

…… 293

    682印度哲学

    和永恒的“。

    (2)同样,或许“相似”即具有作为相似性根源的一般形态;“不相似”即具有由不同演化(物)组成的不同形态,具有作为差别根源的特殊形态。这就是这些(词语)的含义。

    此即表现为一般和特殊形态的第二种划分。

    (3)同样,或许“可描述”即可以表达;或许“不可描述”即不可表达。这就是这些(词语)的含义。……此即表现为可描述和不可描述形态的第三种划分。

    (4)同样,或许“存在”即实际(表现)在存在的形态中;或许“非存在”即它(存在)的反面。此即所谓“存在的和非存在”第四种划分……〕

…… 294

    印度哲学782

    五 佛  教

    佛教虽非印度哲学之正统,但在各派中它的经典流传下来的最多。本节仅选录了其中极少一部分,而且内容不一定都是有关佛典中的全部核心思想或代表性论述。以下所摘各典均据《大正新修大藏经》版本。摘录者重新加了标点。

    (一) 中阿含经①

    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云何为四?

    谓苦圣谛、苦习(集)

    、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云何爱习苦习圣谛?

    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

    云何爱灭苦灭圣谛?

    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著,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中阿含经》卷第七)

    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

    ①瞿昙僧伽提婆译,见《大正藏》第一卷。

…… 295

    82印度哲学

    则灭彼。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

    (二) 杂阿含经①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云何色集?

    云何色灭?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有五受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