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常被用于圣诞节应景,又名圣诞红。它的红色部份是不是很像花?其实这只是总苞,真正的花是中间那坨。图片来自wiki mons】
要是你有花粉过敏或哮喘,可以出门右转去看 卧室里的寄生虫 了——不要在卧室养花就对了。如果实在想养,也要挑选不开花或不在花期的植物,并且每晚将它们请出卧室,不要同眠。
/
【对于患有过敏疾病的人来说,花粉、灰尘、螨虫、动物皮毛都应当避免接触,因此花花草草这种事情,还是小心谨慎,远离为妙。】
卧室中的植物选择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考量。比如为了使心情安静,不宜放置色彩过于艳丽的植物。再如从安全性来考虑,尽量不要选择仙人掌等带有针刺的植物。还有如果养吊兰,别把它悬挂在床头,或任何其他可能磕到或掉下来的位置。
总得来说,除了上面这些需要注意的崎岖的点之外,在卧室里养植物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挑选喜欢的品种,挖土动工,建立后宫吧!
下水道,要让城市更美好
(作者多米诺)
泰国洪水肆虐,城市水患成灾,是否让你挂念起自己所在的城市?武汉、北京、成都、广州,中国的大都市们今年相继在暴雨中沦陷,为什么我们的下水道,没有让城市更美好?
最近,泰国的洪灾持续肆虐,看到新闻和电视里频频出现的一幕幕洪涝场景,你是否又挂念起了自己所在的城市?
/
2011年,中国的大都市们纷纷被迫与内涝亲密接触。
6月初,武汉连降暴雨,城中观海,出门靠舟。
6月23日,水漫京城。皇城处处积水潭,地铁变身水帘洞。
7月3日,成都亦遭滂沱,匆匆加入大中华水上游乐园阵营。
10月13日,广州紧随其后,暨南大学被淹成“威尼斯分校”。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沦为水城,城市下水道,这个被大都市光鲜外表掩藏于地下的问题,终于被摆上台面,成为关注的焦点。
下水道,道在何方?
近几十年,中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大片荒地被钢筋水泥与柏油覆盖,无疑加重了降水时对“城市良心”的考验力度。
在以往,雨水降下来会渗入土壤,只有当降水强度大于下渗时地表才会形成积水。而现在,城市里多半的雨水被留在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在排水工程中,一定汇水面积内地表径流与降水量之间的比值被称为径流系数。一般来说,公园和绿地的径流系数在0。1~0。2之间,而对于城市建筑密集区,径流系数的数值则是0。6~0。85。显而易见,同样的雨水总量,建筑物的密度越高,留在地表的积水量越大,城市排水系统也就要接受更大的考验。
/
【大范围的城市水泥地,无疑挡住了雨水向地下渗透的步伐。】
而与此同时,城市中还存在一个“雨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类似,与周边郊区相比,大城市的降水次数和降水量都有所增加。在暴雨来临时,“雨岛效应”会成为内涝的帮凶,进一步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排水设施,遗留问题?
下水道,其实是个日语舶来词,“下水”表述其功能,“道”则描述了它的外形。有别于巴黎、伦敦、东京恢弘如宫殿的城市排水系统,中国多数地区的排水管一般在地下5米左右,管径多在1米以内,实在当不起“下水道”这个称呼。所以,给排水相关的工作人员更常用“污水管网”这个称呼。那中国为何采用这种“地下管网式”的设计呢?这还得从建国初期说起。
新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始建于建国初期,彼时由于在经济和技术上一穷二白,国内很多地方都是沿用“苏联老大哥”的理念和理论。与欧美和日本着眼于未来的“地下廊道式”方案不同,当时中国的设计更注重节约成本,旨在以最小的代价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苏联的地理环境是地处高寒、降水量小,中国全盘复制他们“地下管网式”的排水设计,就遗留下诸多问题。
/
【日本崎玉县的“地下宫殿”排水系统,不但能解决密集的城市人口制造的污水排放,对付台风洪涝也没有问题。】
国内的“地下管网式”排水系统口径小,承载能力有限,很难应付如连降暴雨之类的突发状况。北京市区就仍有很多地方使用合流制的排水方式——把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一股脑的丢给污水处理站。这种排水体制系统投入成本低,施工容易,但对于处理能力有限的污水站来说,大规模暴雨就是块吞不下的硬骨头了。而关闭泵站,量力而行的话,城市海景会会变得愈发浩瀚。。。。。。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排水系统多用分流制,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并行,维护和管理方便,缺点就是施工麻烦且造价较高了。
标准规范,底线之下的底线?
在一次又一次的“大雨倾城”中,常常会出现“多少年一遇”的概念,似乎是在为饱受诟病的城市排水系统喊冤。事实上,的确有一个名为“重现期”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长的统计期间内,等于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通俗点说,“多少年一遇”似乎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请看《“N年一遇”为何年年遇?》)
/
【排水网管重现期的设计,无疑是一本难念的经。】
以北京为例,建国初期北京城的排水网管设计重现期为0。5年,碰上“半年一遇”的“大雨”时就会产生积水,所以北京每年泡上那么几次澡是很正常的,这完全在设计允许的范围之内。现在,按照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先不说“重要”与“严重”的定义有多模糊,多数城市在设计规划的时候都采用了规范允许的下限。因为高标准意味着高投入,高投入则会减少工程收入。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重现期只规定最低限,而非一个区间:纽约的排水重现期为10年,东京和巴黎是5年。
水淹三尺,非一处之过?
城市内涝,其实还不只是某一方面的问题。
比如在排水设计的计算方法上,国内就要落后发达国家一大截。计算雨水量、暴雨强度,用的都还是上上世纪的推理公式法,简单却误差大,而国外的同行们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改用电脑建立模型测算。现在使用的一些计算公式里,时常会出现一些“经验系数”,看名字就能猜到,它的确定完全取决于计算者。正是这些微小偏差的累积,常常将结果引入到一个更大的误差之中。
而在排水管网的管理和养护上,国内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包括年久失修、阻塞、缺乏整体协调。道路两边的雨水箅子下被厚厚的垃圾堵满——落叶、塑料包装袋、烟头、剩菜……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它的排水泄洪功能。同样的,管道内部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餐饮业密集区域,厨房排入下水道的油脂在下水道中变冷凝结,很容易黏在管壁上,导致排水管线的实际管径越来越小,越来越容易堵塞。而“地下管网式”排水系统又不便疏通,使得问题积累愈发严重。
/
【雨水箅子被堵,是看得见的堵;排水管道的堵,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了。】
此外,我国的排水管道是分段修的,每个施工单位只负责其施工的一段,而城市的扩建和多次改造更让这种混乱雪上加霜。设计、建造的过程,很少会去考虑其上下游及整体布局,更难以跟上城市发展的整体步伐。
排水网管的建设,是种“看不见的政绩”,也很少有人会在内涝以外的时候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相较于电力、给水、通信之类“富裕”的公共事业,排水管道的养护管理部门就完全是个“赔钱的买卖”,只能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标准、设计和建设之外,城市排涝受阻还是无可避免地撞上经济问题。
在法国作家雨果的笔下,下水道被称作是“城市的良心”。无论如何,一个真正的宜居城市,都不应该徒有光鲜的外表。
智能电器:你家空调给你发微博了吗?
(作者天蓝提琴)
家里有七只长相差不多功能又各异的遥控器——头疼吗?那么,你想一键控制所有家电,用手机开卫生间的灯,客厅的电视,卧室的空调吗?或者,想让房间窗帘早上7点自动拉开,让阳光叫你起床? 只要有一点电子信息知识,或者至少有一点学习的决心,把你的家变成以上功能都能实现的智能住宅,一点都不难,而且还可以让你的她回家的时候惊艳一番!
要让家变得更加智能,就需要让家具家电们开始“思考”;而为了“思考”,它们就需要一个“大脑”,也就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 Unit; 简称MCU)。常见的所谓“智能”空调,“智能”冰箱,它们的“智能”都要依靠嵌入在自己体内的微控制器,所以微控制器又叫“嵌入式”处理芯片。所以,智能住宅大改造的核心步骤,就是要给所有需要拥有智能的家具家电一颗智慧的“芯”。
初阶改造:手机控制台灯
就从最简单的用手机控制台灯说起吧!
作为你未来的那盏智能台灯,它除了需要一个能够进行思考的大脑外,还需要一个能听懂手机语言的“耳朵”和一个执行开灯关灯动作的“手”。
所以你至少需要:
一盏台灯(废话……)
一个智能手机(这很重要,你需要给这个手机写程序来实现用手机控制家电,所以非智能机就请绕道吧)
一颗微控制器(充当智能台灯的大脑,对手机发送过来的指令进行判断,并作出一些决定)
一个蓝牙模块(智能台灯的耳朵和嘴,功能是让智能台灯和手机进行交流。根据不同的方案也可以用wifi模块或者无线串口模块等其他通信模块来代替)
一个继电器(智能台灯的手,能够打开和关闭智能台灯的电源)
注:实际上,为了让这些器件能够工作,你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器件,比如直流稳压模块,程序下载器,连接器件的电路板、连接线等等。不过从解释原理这个目的来说,这些器件并不重要,故略去不表。
步骤:
先向微控制器写入一个程序,告诉微控制器一些“思考”方法(比如在接到手机的“开灯”命令后应该打开台灯而不是音响),再将台灯、继电器、微控制器和蓝牙模块根据这个示意图连接起来,最后给手机写一个能够向蓝牙模块发出指令的程序……恭喜你,大功告成,打完收工啦!
嗯? 太快了吗? 你想知道更多细节吗? 好吧,就让我向你透露一下这个作为智能台灯大脑的微控制器究竟在想些啥。假设现在你希望关掉一盏正在发光的智能台灯。你需要先用手机搜索到安装在智能台灯上的蓝牙模块,并和它建立无线连接。当你按下手机屏幕上的“关灯”按钮时,手机就会告诉蓝牙模块“请关灯吧!”,然后蓝牙模块就像个传声筒一样,把这个消息原封不动地转告微控制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微控制器在千分之一秒内就做出了决定:“站在角落里那个,继电器,没错,就是你,去把灯关喽!”于是接在台灯供电线上的继电器就断开了,台灯就灭啦。
中阶改造:手机控制家中所有的电灯
手机控制台灯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为台灯本身是可以到处插的,你可以把它挪到你想挪的地方去,并不需要远程操作。更需要改造成手机控制的,应该是家里的各种顶灯壁灯:当你洗漱完毕已经坐在被窝里刷了半小时果壳,准备睡觉的时候,离开温暖的被窝跑到卧室门口关灯是一件多么需要毅力的事情啊!如果这时,不需要离开被窝,在手机上轻轻一按就能关灯,生活是不是瞬间就变得美好了呢?
用手机控制天花板上的电灯,和之前控制桌上的一盏台灯,只有一点区别:电灯的数量更多。所以,系统需要作如下图的变化:
【系统示意图2】
用一个主微控制器,一个蓝牙模块,以及一堆无线开关(电动车库门的钥匙就是最常见的无线开关)*、一堆次微控制器和一堆继电器重新组成一个智能控制网络。如果说主微控制器是这个“智能”军的军长,那么用手机通过蓝牙模块指挥军长的你就是司令,而无线开关的发射模块就是军长向各个旅(受控的电灯)下达指令的通信兵。指令到达每个旅之后,由旅长(次微控制器)的通信兵(无线开关的接收模块)向旅长转达这个指令,然后旅长命令手下的士兵(继电器)执行。**
*这三种东西构成了控制中心
**实际上,受控电灯也可以不使用微控制器,不过用微控制器来解释会比较统一。
在软件上也需要稍作改动,手机上的控制软件需要增加能够单独开关每一盏灯的按键,主微控制器需要增加把每一个按键对应到相应无线发射模块的程序。
高阶改造:智能灯光系统
商业化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中,智能灯光系统应该是个最基本的功能了:人来灯亮,人走灯灭,预设灯的开关时间,根据室内亮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等等。听起来很高级嘛,不过如果你已经按照前面的方法实现了用手机控制家中所有电灯,那么增加这些功能就都是小意思啦。
人来灯亮,人走灯灭:
我们将一个次微控制器,一个无线接收模块,一盏灯(或者几盏永远同时开关的灯)的组合称为一个“智能灯光节点”。只要让这个节点具备了感知人类存在的能力,不就能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了嘛。
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个节点具备感知人类存在的能力呢?增加一个专门感知人类存在的“人类传感器”么?还真有。PIR(无源红外)传感器,就是非常合适的人类传感器。任何东西都会向外发出一定的红外线,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红外线就多,温度低的放出红外线就少。PIR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它附近的红外线强度。当人类经过的时候,红外线强度会比没有人的时候高很多,所以PIR传感器就能够识别人类的存在。
所以,只要在灯光照射区域附近增加一个PIR传感器,并把它连接到“智能灯光节点”上,然后告诉微控制器:当PIR传感器感受到足够的红外线时,就打开灯光;当PIR传感器连续10分钟都没有感受到足够的红外线时,就关闭灯光。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人来灯亮、人走灯灭。
预设灯的开关时间:
你很想按时起床,但遗憾的是你的耳朵已经发展出了完全过滤闹铃声的能力,隔壁邻居都被你的闹铃叫醒了你还没醒;或者你很想在睡前躺在床上看书,但又怕自己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导致床头灯亮了一整晚……
那么你需要一个能够预先设定电灯开关时间的功能:在手机上和主控制器中分别加入一段程序,能够让主控制器根据手机的指令确定什么时候让哪个无线发射模块发出命令,打开或者关闭相应的灯就行了。这样一来,只要设定成晚上12点自动关灯,第二天早上8点自动开灯,就能既在睡前躺在床上舒服地看书,又不怕亮着一夜电灯浪费电,还能保证第二天按时起床上班,一举三得。
根据室内亮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
想要让智能灯光系统根据室内的亮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必须要先让它知道室内现在的亮度如何。最便宜的方法是使用光敏电阻。当射入电阻的光线增强时,电阻的阻值会增大(某些型号的光敏电阻会减小);当光线减弱时,阻值会变小(或增大)。也就是说,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