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融战争 国际经济的最后决斗-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介绍的就是一场在国际银行家不遗余力的煽动下爆发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有33个国家被卷入这场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的人类经历的一场大浩劫,给交战国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当时,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是什么引发了这一场世纪浩劫?根据历史的记载,萨拉热窝事件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指萨拉热窝事件,是指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
此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即各国相继加入战争。似乎,这只是一次简单的报复事件。但是,正如同今天以“9?11”事件为借口向伊拉克开战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是一场超大规模的经济较量。
在当时的欧洲,德国已经超越了英国,一跃成为欧洲霸主,也成为了欧洲的心腹大患。英国想除之而后快,却实力不足。于是,英国拉上德国的老对头俄罗斯和法国,缔结了三国协约;而德国也开始与奥地利联手。欧洲的两大对立势力正式形成。
两大势力要随时提防对方,因此要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大家都明白战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两军之战似乎一触即发,世界却在大家的强制压制下显得异常的安稳。但是,维持高强度的军防给各国都带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照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带来的债务危机似乎会比战争可能造成的还要严重。
此时的美国拥有大量的财富,能向两军提供信贷。但是,美国却在总统威尔逊的干预下一直保持着中立态度。银行家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他们不断对总统施加压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世界各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实力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的生产力和资本都已经高度集中。而此时各国的真正统治权,实际上是集中在少数金融家手里的。正如梅耶?罗斯柴尔德所说:“只要我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金融战争是所有战争的最高形式(6)
所以,在大选来临之际,威尔逊还是向银行家们屈服了。1913年12月23日,《美联储法案》通过,之后正式投入运作。之后,美国与英国签定了巨额贷款协议,爆发战争的条件终于成熟。金融家们从这单协议里赚足了钱,却带给了全世界人民空前的灾难!
在鄙夷资本家的丑陋嘴脸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重视金融的巨大力量,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切都是为了金融而战!
滑铁卢战役中的金融战争(1)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国际战争,然而大家注意到的往往都是它们的军事形式。事实上,军事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斗争归根到底便是经济实力方面的抗衡。作为经济的灵魂,金融战争总是无数次在军事战争中充当着关键因素。
金融战争是所有战争的基础,如果金融战争失败了,难以维持消耗的一方就会处于劣势。从拿破仑不费一兵一卒登上王位,到后来他在滑铁卢战役的大败,我们可以再次领略到金融的神奇力量。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率领1050名官兵,分乘6艘小船,巧妙躲过监视厄尔巴岛的波旁王朝皇家军舰,抵达法国南岸儒昂湾。拿破仑登陆后立刻在岸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号召士兵和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拿破仑的部队随后开始进军巴黎,沿途的法国军民无不热烈欢迎,并纷纷加入到拿破仑麾下。波旁王朝派出的拦截军队,包括内伊元帅等人在内也纷纷自动归附。到3月12日,拿破仑未放一枪一弹便顺利进入巴黎枫丹白露宫。3月19日,拿破仑在万民欢腾声中,重登王位。
1815年6月18日,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一世的军队与英、荷、普联军在滑铁卢(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处的居民点)进行决战。这是一场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和前途的重要战争。如果拿破仑取得了最终胜利,法国将不容置疑地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如果威灵顿勋爵打垮了法军,那英国将主导欧洲的大国均势。然而,这场战争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之间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则将损失惨重。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Consols)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就在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进行着殊死战斗的时候,一个在后期叱咤风云的金融家族开始悄然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家族,但是如果我们告诉你这个家族是拥有约50万亿美元庞大资产的金融巨头,也许你会增加几分对它的兴趣)。当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间谍遍布在各个地方,当拿破仑的败局已定时,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快马奔向布鲁塞尔。当他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柴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内森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内森?罗斯柴尔德让自己家族的交易员抛售英国公债,同时向大家传达了英国战败的假消息。在罗斯柴尔德家族交易员开始抛售英国公债时,焦急而激动的人群也疯狂地冲向了交易台。这时,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堆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滑铁卢战役中的金融战争(2)
此时,内森令自己的交易员开始抢购能见到的任何一张英国公债。就是这一出一进,让内森控制了大部分的英国公债,也为他日后控制英国的货币供应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种资本家赤裸裸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惨烈和冷酷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场军事战争。
滑铁卢一战使内森?罗斯柴尔德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内森?罗斯柴尔德控制了英格兰银行,从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向政府缴纳各种税赋的义务,从此以后变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全民的变相征税。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的,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当内森?罗斯柴尔德手里攥着具有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的时候,他实际上操控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紧紧地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中。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同样的历史也在上演着。有专家指出,近代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历次战争中之所以连连失利,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金融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1894年甲午海战为例:在战争的筹备过程中,日本国内在政府和媒体的鼓动下,上至天皇,下至妇幼都纷纷投入到“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中,为战争募资,以此保证了侵华战争的财源。而当时的中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设备不全,物资匮乏,但北洋水师却只能眼巴巴地等着户部的拨款。更为荒诞的是,慈禧太后为了操办六十大寿而挪用了北洋水师2400万元的军费。甲午海战,清兵用掺着沙子的炮弹去炸敌人的铁甲战舰,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就这样在顷刻间化为乌有,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也就这样被摧毁了。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当时慈禧不挪用海军军费,如果当时政府可以向全国发放国债来保证军费,或许战争的结局就不是这样。当然,历史容不得假设。
金融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但是当时的晚清政府不要说建立金融市场,就连起码的金融意识都没有。甲午海战后的1898年,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建立一个金融系统的重要性,政府第一次发行公债“昭信股份”,目标是筹集1亿两白银,以此来解决战后的财政困境。但是当时的国人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认为借钱来花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几个月后,政府仅募集到1千万两白银,只完成目标的1/10,不得不被迫放弃这项计划。一个完全缺乏金融意识的政府,一个完全缺乏金融意识的国家,怎么能在战争中立足,又怎么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呢?!
滑铁卢战役中的金融战争(3)
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仅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项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的赔款额就高达6。5亿两白银。加上其他不平等条约的赔款,整个晚清政府被迫赔款一共达16亿两(这还不包括利息)。赔款如此之多,但如果清政府及时挽救,也还算不上致命。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计算:如果清政府能按5%的年利率从本国融资,而且每年从1亿两白银的国库里拿出一半来支付利息,那么清政府至少也可承受10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许还不至于破产。但现实并非如此,金融市场的缺乏使得晚清政府无法为这些赔款做出一次性支付,以致于清政府最后只能以国土和主权作为抵押。大片国土被奉送和割让,紧跟着关税也被作为抵押,中国的主权就这样一步步地丧失。于是台湾和辽东半岛被割让,于是众多商业城市被开放为商埠(国外大量工业品如潮水般涌入,使小生产者大量破产),于是外国列强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派驻军队,甚至中国的政府机构如何设置也由列强来主宰。
金融系统的匮乏导致了军事力量的不足,并进一步导致政治力量的薄弱。中国就这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弱国无外交,一个连自身经济也发展不起来的国家,怎么能在列强林立的世界上立足!
打伊拉克是表,压欧元为真(1)
21世纪,经济战争已取代军事战争,成为一个国家夺取其他国家财产的主要手段。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围绕金融展开的,我们称之为广义的金融战,其最高目的就是争夺金融制高点。所谓金融制高点,就是货币的霸权。而美国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目的便在于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国为了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一直把美元霸权作为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这个核心利益是绝对不能削弱的。因为美国在21世纪的战略是维持“单极”世界格局,即不允许任何霸权对美国形成挑战,因而美元的强势地位对美国经济及其霸权地位极其重要。而维持美元强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资本。然而,欧元的出现,使维护了半个多世纪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首次受到挑战,欧元的强劲走势使更多的国际资本对其刮目相看。
这个情况的发生直接触动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为此,欧元的出现对于美国来说不管是刚刚开始起步,还是到未来,都被视为最大挑战。在欧盟范围有20多万亿几乎和北美自由经济体相似的庞大经济体,毫无疑问,欧元出现以后,欧洲各个国家不再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这对美国的挑战不仅仅是少印纸钞的问题,而且还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向欧洲,这是美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欧元成为了美元最强势的竞争对手,打击欧元势在必行!美国大部分官员在国会上强调:“欧元向美国的生命线、美国的核心利益挑战。”欧元对他们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其出现当年吸引国际资本就跟美元持平。到了2004年,欧元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开始超越美国;是年,以欧元计算的国际资本流入欧洲是5。4万亿欧元,而在美国只有4。8亿美元。
从实际需要来看,鉴于庞大国际收支逆差的存在,美国从来都不能容忍大量资本从本国流出。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中,它也一直在采取种种措施阻止资本流出。欧元对美元的地位影响如此直接,美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美国如何才能打垮欧元,从而让美元霸权地位更加坚固呢?美国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掌控石油,使其成为打垮欧元的杀手锏。对此,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十分清楚,对石油的掌控实际上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掌控,因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不是仰仗石油作为发展的基础的。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60%以上的能源都需要进口。除了英国,其他欧盟成员国石油的进口依赖率都高达80%…90%;其中德国最高,达到98%。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欧盟国家来说,能源供应短缺必然会沉重打击欧洲的经济增长,从而使欧洲国家的财政经济情况发生困难,最终遏止欧元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打伊拉克是表,压欧元为真(2)
要打垮欧元,就必须找准欧元的“软肋”的所在。而美国发现,欧元的“软肋”在于欧盟27个成员国只有共同的货币政策,而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欧元要保持稳定就必须限制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水平,如果各国的财政赤字都“超标”,就会导致欧盟27个成员国中的经济都不太景气。这样一来,维持赤字水平本来就已经很困难,统一货币就更成了一句空话。如果此时美国控制了石油的供应,导致海湾地区石油供应不足,对高度依赖海湾石油的欧洲国家来说,后果是难以承受的。这将不仅仅是油价上升导致通胀的问题,而是会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油价上升,各国的财政赤字就难以控制,“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基础就会被破坏,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便是欧元解体。
毋庸置疑,石油价格的影响对欧盟27个成员国而言,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敏感的政治问题。欧洲国家的汽油价格起点大约是美国的三倍。欧美之间的能源税差异非常大,欧洲的各种能源税占到汽油价格的70%以上,进而导致欧洲国家征收高额的燃油税。同时,欧盟大多数是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欧盟国家实行统一的税率政策,都将进一步加大石油价格波动上涨对经济的影响。石油价格上升直接增加了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生产和相关投资,使得欧洲经济复苏更加缓慢。欧盟石油资源和储备都弱于美国,油价上升会导致通胀率上升,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并制约着欧元走强。OECD认为,国际油价上升10美元,欧盟通胀率第一年上升0。5个百分点,第二年将上升0。7个百分点,同时GDP下降0。3个百分点。从长远来看,美国控制中东石油命脉,将严重破坏欧洲统一的发展,阻碍其经济、政治一体化、制约其长期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当然,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资源,从而更好地应对欧元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