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病从根治-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你再想想那些大汗淋漓的患者,你就会发现,这流汗实质上是毛孔的收摄上出了问题,不是器质病变,是功能上的问题。
器质上的问题属阴,功能上的问题属阳,也就是说自汗属于阳虚所致!
想通了这些,再看看《伤寒论》中的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很多人对用附子不理解,担心温性的药物会导致出汗增加,其实附子可以助阳化气,护表的卫气充足了,护卫作用加强了,固摄力量就增强了,毛孔的收摄就有力,汗漏不止就会得到治愈。
如何理解阳气增加而出汗减少呢?我们可以看看气虚的病人,这样的病人稍稍活动后就大汗淋漓,患者皮肤上的毛孔就好像前面讲的麻袋上的孔一样,没有收摄之力,服用补气的药物,补充人体卫气,气能摄血,也能摄津液,也就能摄汗;肺主气,肺气充足,自然毛孔收缩有力,汗液收摄之力自然增强。
临床上遇到气虚汗多的患者,我都是重用黄芪,适当佐以浮小麦、麻黄根等,常常能立竿见影。
有人会问,睡觉后出汗又当如何理解?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别,前述的气虚出汗,为自汗,入睡后出汗,则为盗汗,盗汗如何来理解呢?
在前面游山洞的故事中,我们谈到了睡觉就是阳气入阴的过程,阳不入阴就会失眠,那么睡觉之后出汗又如何理解呢?
《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阳加于阴谓之汗。”这句话就将盗汗的机理阐述了出来。
白天阳气居于体表,晚上阳气入于体内,阴阳平衡,则身体康健。假如阳气过盛,入体之后,亢盛的阳气加到虚损的阴份上,阴液就会被蒸腾,化为水汽,达于体表,形成汗液,这样的汗液是热的,因为出汗的目的是借汗来泄热,来泄亢盛的阳气。人睡醒后,阳气由体内转到体外,“阳加于阴”的状态不存在了,汗液立即就没有了。排汗的目的也是机体寻求阴阳平衡的一种方式,就好比夏天天气炎热,人感到心胸烦热,出汗之后,人感到舒服一样,是一个道理,但过度出汗容易伤及体内的阴份,最终阴阳两虚。治疗起来很简单,原则上就是扶阴抑阳,知柏地黄丸就可以起效。
阳盛阴虚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睡觉时烦躁,好动。这是因为阳盛阴虚,“阳胜则动”,躁动得出热汗!
有人会问,晚上睡觉也常常出汗,而且汗出得很厉害,常常是大汗淋漓,但出的是冷汗,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面讲过阳盛阴虚,“阳加于阴”出热汗。如果阴盛阳虚,出的就是冷汗。
其实道理是相同的,出冷汗是泄阴,因为阳虚阴盛,机体通过泄阴来扶阳,寻求一种新的阴阳平衡,这也是机体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啊!
这样的患者治疗时就需要扶阳,重用温补阳气的药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样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睡觉时人感到累,很累!为什么呢?因为阳气亏虚,无法推动体内大量阴液的运行,所以人感到累,连做梦都感到累,累得出冷汗!
读懂出汗,就读懂了人体阴阳是否平衡!
人体的每一个自然反应,都是有目的的,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读懂机体的反应,想通它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身体的一些细微的表现,比如汗脚、阴囊潮湿、大便发黏、指甲变得粗糙、手指指腹干瘪、手指变细变硬等。这许许多多的信息看起来微不足道,无关痛痒,其实它们是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透过这些信号,我们应该看到五脏的病变,读懂了这些信号才知道如何去拯救我们的身体。
通过镜片起雾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迎风流泪的治疗方法,也通过对五液中汗液的认识,知道了自汗与盗汗的区别和相应的治法。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冲洗地面的故事,来感悟低血压的治疗。
冲洗地面的故事——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快过春节了,我和妻子清洗屋外的地面。妻子先将地面扫干净,再用自来水冲刷,由于水的压力不大,起不到冲刷的效果,于是她将水管口捏扁后再冲地面,一样的水,压力变得大了起来,冲洗效果就好了很多。
我一边帮忙冲洗,一边想,水管变细了,压力就变大,我们人体的水管能变细吗?
随后我想到了低血压的病人,以前治疗低血压,我都是通过补气提气的方法来升高血压,但效果一般。往往病人服药期间还勉强可以,但停药后很快血压又降了下来,血压低是否与血管弹性差有关系?
人体的血液大部分存在于大小血管中,当心脏每分钟的射血量不变时,只要稍稍收缩一下全身的血管,应该就能使血压升高;高血压病人,通过扩张全身血管,也能让血压降低啊!
寒性收引!酸性也能收敛!
于是,我在治疗低血压时,除了运用补气提气药、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还加上了仙鹤草、北五味子、枣皮等药物,患者的血压果然有明显改善,而且停药后,也能维持正常水平很长时间!
后来我查资料,发现仙鹤草又名脱力草,用于虚劳的治疗,看来它与凉血止血,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功能也是很有关系的!
一位女性患者,35岁,头昏三年余。三年来她经常头晕头昏,蹲在地上站起来时,几欲晕倒,但没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的毛病,多次测血压85/50mmHg左右,在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提示轻度贫血,三年来经常服用补养气血的药物,病情时好时坏。因为最近一月病情加重,出现心悸、乏力、气短的症状,活动后加重,所以来我这里就诊,就诊时症状如上,并伴有月经量少,腰膝酸软。舌尖红,苔薄白,六脉细软。血压80/50mmHg。
初步诊断,她是虚劳证,治疗要以补益气血,益精填髓为主。我为她开了一服膏方,让她连续服用一个月,遇到经期或感冒期间停服。
方中的红参、黄芪、当归、阿胶补益气血;五味子、仙鹤草收缩血脉;柴胡、升麻升举阳气;这一补、一收、一升,从三个角度解决气血不足,血压偏低的问题;淫羊藿、菟丝子、制首乌、鹿角胶益精填髓,从源头上解决精血不足的状况。
这位女士服用一周后,头昏明显好转,蹲位站起时,头晕也减轻,服用一月后症状消失,测血压110/65mmHg,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月经量也比以前多,再服用一疗程,半年后碰面,告知病已治愈,未再复发。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低血压的治疗要从四个角度入手:补益气血、收缩血脉、提升阳气、益精填髓。
其中,补益气血是关键,气血不足就好似干瘪的水管没有水一样,水管无论如何收缩变细,水的压力变化也不大。气血足了,血压自然也就上去了。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属阳,营属阴,营阴是卫气的物质基础,运用收敛的药物,可以减少营阴向卫气的转换,起到固摄营阴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卫气的耗散,使血脉充盈度增加。
升提阳气,可以促进机体阳气的升发,头为清阳汇集之所,清阳升发增加,自然头脑清醒,头昏缓解。
从现代医学来讲,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产生,依赖于骨髓的造血功能,而中医认为,肾主骨,骨藏髓。肾精不足,骨髓的造血功能就会减退,就会表现出贫血,因此对于血压偏低、贫血的病人,补养肾精,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疾病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治疗。
上面这个案例,就是从上述四个角度入手,标本兼顾,所以患者病情得以治愈。
通过用水管冲洗地面这件事,我们明白了低血压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收缩血脉。
正确认识补药
在民间,老百姓习惯将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归结为具有补性,比如白果、仙鹤草等,这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收缩的特性,身体虚弱的人吃后,感到舒服,头晕也会好转,所以老百姓俗称它们为补品。
除了这些具有收敛之性的药物外,还有一类老百姓也归为具有补性,那就是黏腻的药物和食物,比如老百姓认为糯米比普通的大米养人,白木耳是补身子的,中药里面的熟地、大枣、阿胶都是补血佳品,等等。
我们仔细想想糯米、白木耳、熟地、大枣、阿胶,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偏于滋腻,滋腻的东西能够影响血脉的运行,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偏黏滞,身体虚弱的人,血压偏低的人,服用这些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血脉流行就会变缓,血压就会升高,人就感到舒服,精神一些。这就是补药偏滞的原因,但如果长期服用这些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对不对呢?
肯定是不对的,长期服用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人也会生病,因为气血运行受阻了,虽然头部供血改善,但身体其他部位就会出现不通,不通也是病。为了补而不滞,或者滞而不过,在补血药中就需要适当配伍活血的药物,或者行气的药物,比如川芎。
想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补血的经典方药——四物汤,它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这里的川芎行血中之气,就是防止熟地、白芍、当归补而过度,出现黏滞的情况。
临床上经验丰富的医家,在大剂量使用熟地的时候,会配伍行气的药物,比如砂仁、陈皮等等,就是这个原因。
补血的药物如此,补气的药物也是如此。
临床上,气虚的病人在服用黄芪、党参这些补气的药物时,容易出现腹胀的情况,就是因为补而太过,这时只要适当佐以行气的药物,如木香等,或者活血的药物,如鸡血藤等,就不会出现腹胀的情况了。
高血压的治疗
从上面关于低血压的治疗以及补药的认识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收缩血脉的药物和影响血脉运行的药物都可以促进血压的提升。按这样的思路,如果逆向思维,是不是扩张血管和促进血脉运行的药物都能降压,治疗高血压呢?
事实的确如此,临床上许多患者血压高,尤其是那些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他们的收缩压基本正常,大多在140mmHg左右波动,但舒张压可以高到120mmHg。虽然血压很高,但患者没有明显的头晕头痛症状,他们有高脂血症和高黏血症这些基础病,在治疗上如果单纯使用降压药,将舒张压降到正常,患者反而觉得头晕。那是因为血脂黏度偏高,患者体内血脉运行受阻,血行不畅,机体只有反射性地提高血压,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满足大脑的血液供应,人才感到舒服。如果服用降压药,血压正常了,那么机体反射性的调节受到抑制,大脑缺血缺氧就表现出来,结果必然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通过使用扩张脑血管的药物和改善血液流变的药物,让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大脑供血充足,那么在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下,原本较高的血压就会慢慢下降,身体的平衡就能得到恢复。血脉流行通畅了,原来因血脉郁滞而导致的手足麻木、四肢无力,也会跟着得到改善。
如果说低血压患者采用收缩和黏滞的办法来提升血压是属于补法,那采用扩管和活血的办法治疗高血压就属于泻法,这一补一泻,治疗一虚一实,在两种疾病的治疗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泻药的使用大有讲究
通过上面的故事和案例,我们可以推论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促进气血运行的药物具有泻性,抑制气血运行的药物具有补性”,理解了这句话,就知道了为什么吃人参的时候,不适合吃萝卜,因为萝卜顺气,具有泻性,恰好抵消了人参的补性。
萝卜不能吃,那大葱呢?洋葱头呢?陈皮呢?
它们都具有顺气的作用,所以对于气虚的患者而言,服用人参的时候,都不适合食用。当然大剂量使用补气的药物时,为了防止补而太过,补而过滞,适当地吃些顺气的药物,还是很有必要的。
前几年流行喝开胃汤,其主要食材是广木香和山楂,人喝完后会不停地放屁,气机顺畅了,气血就通了,人就感到不痛了,不胀了,舒服了,身体内的许多郁结之症也就得到了治疗。这种疗法对于体内气机郁滞的人而言,是很好的,但是不是可以长期喝呢?
那是绝对不行的,许多人喝着喝着,浑身没力气了,因为气都泄了。所以喝开胃汤的时候,时间久了就需要配伍黄芪或者人参这些补气的药物,这样才能理气而不伤正气。
理气破气的药物,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因此具有泻的作用;同样,活血通脉的药物,也能促进血脉的运行,也是具有泻的作用。
这样来理解补与泻,思路就会开阔很多,临床上运用的泻法,不仅仅局限于泻下,它所包含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泻下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补与泻的学问
消肿散结,行气散淤,活血通脉,化痰开窍……凡是针对实证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其实都可以归为泻法。
针灸也存在补与泻!
人体的气机升降运行是有规律的,可以概括为从左侧上升,从右侧下降,当你站在患者的前面看时,他是一个逆时针循环;当你站在患者的后面看时,他是一个顺时针循环。
所以如果在前面施针,顺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正好相反,属于阻滞气血运行的运针手法,就属于补法;逆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正好相同,能促进气血运行,就属于泻法。
如果在人体后面的穴位施针,顺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相同,能促进气血运行,就属于泻法;逆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正好相反,属于阻止气血运行的运针手法,就属于补法。
这就是一个原则,对补泻法深层次理解的法则。它不仅仅体现在疾病的治疗上,其实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的忠言逆耳,就是这个道理。
好听的话,顺耳的话,属于泻性,对一个人的成长帮助是不大的;逆耳的话,不顺耳的话,属于补性,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顺着自己性子做事情,是泻;动心忍性,思虑后再做才是补啊!
生活如此,医学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欲望多,常常心愿不遂,肝胆气结,服用疏肝理气的药物,来泻郁积的气,人就会舒服一些,这是泻法;同样唱唱歌,吊吊嗓子,也能顺气,也属于泻法,也能治疗气郁之症;有时候顺着性子玩玩,人会感到心情舒畅,不再压抑,也是运用了泻法,同样能起到治疗效果。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活血通脉对疾病很有效呢?它不是属于泻法吗?为什么临床上使用这么广泛?忠言虽然好,却逆耳啊,难道人就应该总听逆耳的话?不应该听顺耳的话?
这里面就涉及一个辨证的问题,泻和补要分清楚后使用,不是补就一定好使,也不是泻就一定对身体有害,分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实证者,就得用泻法,属虚证者,就得用补法。
临床上大多都不是绝对的实证和绝对的虚证,所以泻中有补、补中有泻就是常用的手段。就好比要批评一个人,还得先表扬几句,这样别人才能虚心接受,没有抵触情绪;想表扬一个人,在表扬之后,还得提出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但这些手法的运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何理清虚实。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看下一个故事:切脉的故事。
切脉的故事
——虚证、实证如何区别
前一段时间,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孩子过来求诊,切完脉,我告诉他们,他们家小孩晚上喜欢趴在床上睡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