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病从根治-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些人切取左寸脉象时,感觉偏浮或偏沉,总以为是心脏的疾患,然后套用西医的治疗思路,以活血化淤的办法,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无法治愈疾患的。
针对小肠经气不畅的病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心脏不适。
在运用上述法则的同时,有一味药材不容忽视,那就是火麻仁。此药看似寻常,但它能滑利小肠,疏通小肠经脉,无论寒热虚实之证,用它都会有效。不相信的人可以看看《伤寒论》,看看炙甘草汤,它是治疗心悸的经典方,方中一味火麻仁,就是滑利小肠,疏通小肠经,改善少阴心经经气的运行。
《伤寒论》所记载的药物,均有深意,看似寻常之品,常常别有深意在其中。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就像两兄弟,或者就像人体的左右两只手一样,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小肠经气不畅,会影响心脏气血的运行;同样心火衰微时,小肠也会受寒邪侵犯,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也会减退。
切脉时左寸浮取为阳脉,为太阳小肠脉;沉取为阴脉,为少阴心脉。只有当阴阳协调平衡之后,脉象才不浮不沉。通过脉象判断,就可以知道是小肠导致了心脏不好,还是心脏导致了小肠不好。然后从心治小肠,或者从小肠治心。
便秘会引起咳嗽?
五脏之中除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外,还有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通过前面谈到的心与小肠相互影响,我们可以类推,其他相表里的脏腑也是有关联的,也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肺与大肠相表里。当人体肺火较重时,肺火下移于大肠,大肠热毒过重,就会出现大便干结,甚至便秘。这样的病人很多,平时只要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就容易诱发。此时,服用一些降肺火的药物,往往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桑叶质地很轻,属于清轻之品,能够走上焦,清肺火。因肺火导致的便秘,用桑叶泡茶喝,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样的病人,除了大便秘结外,还伴随有头皮屑多、毛发干燥、咽喉干燥、鼻腔干燥等表现,通过这些伴随症状,就可以判断出便秘是由于肺火过亢,影响到了大肠的传导功能,导致便秘的产生。
同理,大肠传导失常,也会影响到肺气的敛降,长期便秘的患者,肺气敛降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容易出现肺气上逆。这样的病人,受凉之后,就容易咳嗽,而且一拖就是很长时间,此时,泻大肠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我治疗过这样一个典型病例:患者陈某,女,75岁,大便干结十余年,咳嗽一周。
她是十余年来,长期便秘,大便一周一次,干结如羊粪,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心慌,心悸。在医院用抗生素治疗三天,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治疗。病人是明显的裂纹舌,剥脱苔,右寸浮实而紧,沉取有力,右关尺间郁涩,左关郁涩。
这位患者是长期大便不通畅,大肠脉实,导致肺气不降,郁积化火,灼伤阴液,体内阴液亏虚,再加上感受寒邪,肺气宣发肃降更加失调,气机上逆,所以才咳嗽不止。治疗当以养阴通便,兼解表寒为主。
我给她开了一个中药方,兼用玄参、麦冬、火麻仁等,患者才服用一剂,就解出大量干结的大便,咳嗽好了一大半,服用三剂后,咳嗽痊愈。这个案例就是通过表里关系来治病的。
其他脏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五脏属阴,藏而不泻,六腑属阳,泻而不藏。浊邪停留于五脏,容易出现藏而不泻的状况,只有通过通泻六腑,以表治里,才能排泄五脏积蓄之邪气。
泻大肠可以治疗肺中浊邪。
泻小肠可以治疗心中浊邪。
泻胆腑可以治疗肝之浊邪。
泻膀胱可以治疗肾之浊邪。
降胃气可以治疗脾之浊邪。
临床上经常看到医生对黄疸型肝炎的病人采用疏肝利胆的治疗法则,这就是通过泻胆来治疗肝,如果不从胆入手,只是从肝来用药,那么肝中的邪气就没有出路,治疗就会进入死胡同。
治疗肾病病人,医生会从膀胱入手,因为只有小便通畅了,肾脏的毒素才能被排出。慢性肾病患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会出现异常,它们只有在小便通畅了之后,才有可能转为正常。没有哪个病人膀胱都排不出尿了,肾脏还是好的。
治疗脾脏的疾病,需要从胃入手。当脾脏被痰湿所困之后,脾脏的升清功能就会减退,运化功能也会减退。而健脾的同时,通过降胃泄浊,有利于痰湿从肠道排泄出来,只有胃的降浊功能正常,脾的升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焦气机才能有升有降,中焦如沤的功能才能正常,脾胃之土才能化生万物。
明白了上述道理,在治疗五脏疾病时,就需要兼顾六腑,考虑六腑的功能是否异常,从六腑入手,清泻五脏的浊邪,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泻腑来治脏,实证如此,虚证则需要针对亏虚的脏腑,补充气血。如果虚证还用泻法,还是来泻大肠,那五脏会更加亏虚,病情会更加严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一个故事:油灯的故事。
油灯的故事——虚证的诊断与治疗(一)
心血不足的治疗
中医理论中有一句话,叫“体阴而用阳”,这句话要理解透彻,不容易。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初中用油灯的情形。
读初三的时候需要住校,每天要上晚自习。当年学校还没有电,照明需要油灯。家境好一点的学生,就买一些蜡烛,每晚点蜡烛上自习。家境不好的学生就点煤油灯,所谓的煤油灯,也不是买现成的煤油灯,都是学生自己做的。
做煤油灯很简单,找一个空的墨水瓶,洗干净后晾干。在瓶盖上用铅笔刀铰一个洞,大约铅笔粗细,然后找一支已经用完的牙膏,那时的牙膏袋都是铝皮做的,将牙膏袋展开后卷成一个圆筒,塞在铰好的墨水瓶瓶盖的洞内,然后穿上两根旧球鞋带作为灯芯,一个简易的煤油灯就算是做好了。使用时在瓶中注入煤油,就可以点燃。虽然煤油燃烧时释放大量的黑烟,但火光还是很亮的。几十盏简易的煤油灯,照亮整个教室。一群青涩的少年,就在这满屋飘着黑烟的教室内琅琅读书,条件很简陋,但很温馨。
多年后上大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每每讲到心主血脉,心属火,体阴而用阳,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心脏的模型,好比读初中时的煤油灯一样,煤油灯装的是油,通过油的燃烧产生火光;心脏主血,心脏内流淌的是阴血,但这些阴血却能让心脏产生心火,化生阳气。
如果煤油灯没有油了,灯是无法点燃的;同理,如果心血不足了,心火就会衰微,就会产生心悸怔忡,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等症状。这样的人做心电图检查,就会发现心律失常。
油灯没有油了,我们知道要加油,这样才能继续点灯,同理,心血不足了,出现上述的不适之症,我们就应当补养心血。
心血不足导致心律失常时,就需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临床上常用归脾汤,组方为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炙远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的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能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使心气虚得补,气能生血,从气治血;当归、龙眼肉能补养心血;酸枣仁、茯苓、炙远志能养心安神;木香能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全方共建健脾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心脏气血不足的病人,除了喝归脾汤,也可以买中成药归脾丸吃,效果也是一样的好。浓缩丸的话,每次服用8丸,每天服3次即可。此药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最适用于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等症。因为此药补养心脾,能够增强脾脏的统血能力,因此对于各种虚证所致的出血,均有效用。临床上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窦性心动过缓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均有效用。
如果心脏气虚重于血虚,阳虚重于阴虚,就要服用柏子养心丸。此药由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远志(制)、酸枣仁、肉桂、五味子(蒸)、半夏曲、炙甘草、朱砂组成。可补气,养血,安神,主要针对心气不足、心阳虚寒的患者,症见夜寐多梦,心悸易惊,神疲气短,健忘盗汗,身体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略数等。但由于此方中温热药偏多,所以燥热心烦者、肝阳上亢等有热象者均不宜服用。
如果心脏血虚重于气虚,阴虚重于阳虚,出现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等症状,可以服用天王补心丸,此药由丹参、当归、石菖蒲、党参、茯苓、五味子、麦冬、天冬、地黄、玄参、远志(制)、酸枣仁(炒)、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组成,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
如果心脏阴血亏虚较盛,导致虚火亢盛,出现胸中烦热、心悸不宁的症状,就需要选用朱砂安神片,此药由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组成,具有清心养血,镇静安神之功。
上面,我分四种情况将心血不足的治疗方法进行了阐述,而当疾病尚未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只要平日注重食疗,就可以解决问题。
下面讲一种补养心血的食疗方法:柏子猪心汤。
柏子仁20克、猪心1个。将猪心洗净,用刀切一小口,将柏子仁放入猪心内,用线扎紧,放入沙锅,加水炖,以猪心炖烂为度。加入食盐、鸡精调味。吃肉喝汤,每周2~3次。
心血不足的人,平时除了注意药物和食物调理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尽量做到清心寡欲,正如《清静经》写道:“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清静经》全文只有401个字,篇幅虽然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修身得道,但领悟其中的思想,遇事想开一点,欲望少一点,这样人心就会安宁下来,人神就会清静下来,人体阴阳之间才能正常转换,身体内的疾病就会慢慢得到修复,此乃不治病而治病。
这种思想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上古天真论》中写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虽然讲述方法不同,但养生之道是相同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凡心胸开阔,思想简单的人,其病情往往容易治疗,因为其心宁静,心神得养。
肝血不足的治疗
不止是心脏“体阴而用阳”,肝脏也是“体阴而用阳”。肝藏血,阴血是肝脏功能的物质基础,肝脏阴血亏虚,人就会失眠多梦,精神萎靡,眩晕。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不足,患者筋失濡养,四肢关节活动就会受限,指甲就会粗糙,形似瓦楞。
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的人,双眼干涩,视力就会下降,看东西就会模糊。
肝血不足,阴不制阳,虚阳上越,人就会感到偏头痛,面部容易发红。从表现症状来看,好似实证,其实是虚证。
曾经有个广州的病号找到我,患者长期脸发热,眼发昏,视力模糊,在医院反复检查,都没有什么异常。我建议病人服用明目地黄丸,三天见效,一周后诸症平息。
患者病情其实很简单,就是肝肾阴虚,肝血不足,虚火上冲所致。明目地黄丸的组方为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它就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几味药。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养阴补血、益精明目。
菊花,味甘微苦、性凉,入肺、肝、胃经。功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毒消肿。
当归,味甘辛、性温,入肝、心、脾经。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经。功能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肺、肝经。功能平肝解郁、祛风明目。常用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乳闭不通、肝热、目赤多泪、风疹瘙痒等证。
石决明(煅),味咸、性寒,入肝经。功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六味地黄丸能养肾阴,滋水涵木;当归、白芍、枸杞子三味药能养血柔肝,补充肝脏阴血;菊花、蒺藜可以清肝经热邪;石决明能够平肝镇肝,防止肝中虚火上逆。这几味药综合起来,就能起到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
如果肝阴极度亏虚,肝热上冲过度,患者已经出现头目胀痛的症状,那又要如何治疗呢?在补养肝肾的基础上,加大平肝镇肝之力即可,也就是在服用明目地黄丸的基础上,配合服用脑立清丸。
脑立清丸的成分是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它主要用于肝阳上亢、阳动化风侵扰清窍所致的各种脑部病变。
肝阳上亢的,治疗时应当首先考虑镇肝潜阳,故选用珍珠母、代赭石、磁石为主药,以重镇潜阳,降逆安神。猪胆汁咸苦寒而入肝胆,功可凉肝息风、清热醒脑,使人脑窍顿清。冰片、薄荷脑清凉芳香,清利头目,开窍醒神,与猪胆汁既凉肝息风而助主药平息肝风,又开窍醒脑,故为辅药。半夏化痰降逆,酒曲调和脾胃,这两味药能治疗肝阳上亢的并发症,故为佐药。此方最绝妙之处在于牛膝引火下行,使上亢之阳归于肾,故为使药。
诸药配合,重镇潜阳,芳香清凉,醒脑开窍,化痰降逆,上扰清窍之热立清,故名脑立清,可见其速效。脑立清配合明目地黄丸使用,补养肝肾之阴,清利头目之热,平抑肝阳之亢,则标本兼治,疗效颇佳。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心肝血虚之人,平时无事之时,当盘膝静坐,静心调息,气沉丹田,培补下焦,时时如此,则远胜于药补和食补。
通过煤油灯的故事,我阐述了心血虚、肝血虚及其变证在临床中的表现以及治疗思路,同时阐述了阴份不足的保养之法。虚证在人体的表现,有时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辨析清楚的,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来加深对虚证的理解,下一个故事:拉牛车的故事。
拉牛车的故事——虚证的诊断与治疗(二)
肠道气血亏虚,产生便秘
有年夏天回老家,父亲正准备赶牛拉稻谷到镇上碾米,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我不放心老爷子一人赶车上坡下坎的,便随父亲一同前往。下午碾完米,我们慢慢悠悠地赶着牛拉车回家。回家要经过几个大坡,等爬到最后几个坡时,牛不走了,再怎么用鞭子抽,它总是边走边歇。
“是不是牛老了,拉不动了?”我感叹道。
“这点活它还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