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验看
  清制,吏部所选官员,如不引见皇帝,则由特派的王公大臣共同传见,察视其年力是否胜任,称为验看。

倚阁
  宋公文用语,意为缓期缴纳,常用于灾荒时期暂缓缴纳税租及其他杂税。

益政院
  金官署名。正大三年(1226)置于内廷。以学问渊博、议论宏远大臣数人,每日二人轮值备顾问,并为皇帝讲说《尚书》、《通鉴》、《贞观政要》等书,名为经筵,实为内相。

娱灵
  汉皇帝侍妾称号。与元涓等同处于妃嫔之第十四等,禄秩相当于百石官。《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娱灵,可以娱乐情灵也。”

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总统
  清官名。掌圆明园翊卫政令,皇帝也入警跸,守卫圆明园,昼夜警巡。雍正二年(1724),设圆明园护军营,置八旗营等官,并设内务府三旗护军营,置参领等官。总统大臣无员限,以王公大臣兼任,并选派一人为掌印总统大臣。


  官名。商始置,原掌家务,后为侍从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沿置,太宰为朝廷大臣,总管内朝事务和财务。春秋时齐、鲁、邾、吴等国设有太宰,楚、实设有太宰、少宰,郑称执政为冢宰。卿大夫有总管家的宰,更有掌管私邑的宰。

宰夫
  一、官名。《周礼》谓为天官属官,位小(少)宰之下,有下大夫四人及上士、中士、旅下士、府、史、胥、徒等人员。掌朝堂仪式、考核百官治绩,报上级予以奖惩。二、《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不熟”,此宰夫所掌为膳食。杨伯峻注:“此宰夫即《周礼·天官》之膳夫,盖天子曰膳夫,诸侯曰宰夫。”

宰衡
  汉平帝时加给王莽的官名。莽因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故合二人称号以自尊。位上公,又改诸侯王上,后常用以指宰相。

宰旅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士起将归时事于宰旅”。杜预注云:“宰旅,冢宰之上士。”

宰桑
  明代蒙古官号,沿袭元代。出自汉语“宰相”。

宰相
  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意为主宰,殷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唯辽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秦、汉以丞相或相国为宰相,御史大夫为副职。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献帝建安中,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魏初以汉之尚书权大,将原魏王所属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令。魏、晋遂以中书令监、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吴始终设丞相;蜀汉初设丞相,后改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国政。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隋朝整理旧制,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本无改动,但因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不再除人,以左右仆射代为长官。太宗起又以中书令、侍中官高,不常授人,而以其他官职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义,命名执行宰相职务。高宗后,始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宰相。后有官居左右丞相、中书令而实非宰相者。宋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金宰相相为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为辅佐。元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明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宰执
  宰相 与执政简称。宋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为宰相,以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等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执政,合称宰执。金、元制略同。

载师
  官名。一、《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载师,设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土地赋役之事。二、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地官府所属有载师中大夫,正五命,下有小载师下大夫、小载师上士,掌人口、土地、畜产、赋税之政。西魏、北周时关中屡遭灾荒,人口稀少,虽仿古制,亦只能将其官阶提高至中大夫。

赃罚库
  官库名。明赃罚库属户部,为内库之一,掌贮存官府没收财物,有大使、副使。清赃罚库属刑部,掌收储刑部现审案内赃罚款项,有“赃罚”(罚赔银)、“赃变”(赃物变价)、“赃赎”(原主取赎入官赃物银两)等项银两。刑部制备囚衣及关领囚粮脚价等,皆以此项赃银支放,有满族司库、库使。

造水使
  唐官名。掌边地牧场渠堰。不常设置。

贼曹
  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东汉三公府亦置。北朝惟齐清郡及畿县置。贼曹为“门下五吏”之一。另有门下贼曹之名,或即贼曹。然《汉中部碑》及《晋南乡太守司马整碑阴》均先载门下贼曹,后在列曹中载有贼曹,似二者并置,职司区别不详。贼曹为曹(部门)名,亦为主吏贼曹掾的简称。掾下有史,史有分为中、左、右贼曹史者。

斋长
  宋学校职事名。宋各类学校皆分斋教学,每斋学生约三十人,置斋长一员。太学斋长由学生充任,按斋规分五等处罚犯规学生,每月记录本斋学生品行学艺,委终送学谕考核,再逐次交学录、学正、博士考核,最后由本斋长官考核。年终校定后,注于簿籍以俟复试,按校定之数参验序进。

斋郎
  官名。属太常寺。北魏已有太常斋郎、祀官斋郎,均七、八品小官。唐太堂寺所属郊社署有斋郎一百十人,无品级,供郊庙之役。宋也有此官,员数无定。斋郎
  官名。属太常寺。北魏已有太常斋郎、祀官斋郎,均七、八品小官。唐太堂寺所属郊社署有斋郎一百十人,无品级,供郊庙之役。宋也有此官,员数无定。

斋帅局
  官署名。南朝梁东宫官署有斋内局。北齐东宫官署门下坊所属有斋帅局,设斋帅、内阁帅各二人。隋沿置。唐改隶左春坊(门下坊改名)。高宗龙朔二年(662),改斋帅局为典设局,斋帅为典设郎,员四人,秩从六品下,掌东宫汤沐、灯烛、洒扫、铺设等事,所辖幕士二百四十五人。辽南面官也有典设局、典设郎。

斋谕
  宋学校职事名。宋各类学校皆分斋教学,每斋约学生三十人。太学各斋置斋长、斋谕各一人,选学生充任。斋谕协助斋长为本斋学生表率,执行学规与斋规。

真二千石
  汉官秩。《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举百官俸给数,万石、中二千石之下,为二千石。惟《汉书·外戚传》言妃嫔等级,云:“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经少上造”。据此,二千石之上尚有真二千石一级。同传颜师古注云:“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一岁凡得千八百石耳。”

振肃
  金官名。属殿前都点检司。分为左、右。掌妃嫔出入总领护卫导从。

振威副尉
  武散官名。唐始置,从六品下,宋升从六品。

振威将军
  东汉初始置。南北朝置废不常。清为武散官名。从一品。。电子书

振威校尉
  武散官名。唐始置,从六品上。宋沿置。

值年河道沟渠处
  清官署名。掌京师五城河道沟渠。管理大臣四人,年由工部奏请皇帝派工部堂官一人,奉宸苑、颐和园与步军统领衙门堂官各一人充任,年终奏请更代。

致果副尉
  武散官名。唐始置,正七品下,宋升正七品。

致果校尉
  武散官名。唐始置,正七品上。宋沿置。

致远务
  宋官署名。属群牧司。掌饲养杂畜以供负载搬运。参见“群牧司”。


  渤海国官吏品级。分八秩。三秩以上穿紫衣、牙笏、金鱼。五秩以上穿绯衣、牙笏、银鱼。六、七秩穿浅绯衣,八秩穿绿衣,皆用木笏。

秩宗
  官名。《尚书·尧典》:“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王莽据此,改太常为秩宗。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

诸路宝钞都提举司
  元官署名。掌印造、发行交钞事务。元初,户部兼管有关交钞事务。至元三年(1266),始设诸路交钞都提举司,二十四年,改为诸路宝钞都提举司。有达鲁花赤、都提举、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等官。

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
  元官署名。主管秩正三品。属将作院。掌造金玉冠帽、系腰束带、金银器皿,并总管所属诸司与诸局。中统二年(1261)初立金玉局,至元三年(1266)改总管府。有正副达鲁花赤、正副总管、经历、知事等官。后又在杭州设立“行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

诸色人匠总管府
  元官署名。属工部。至元十二年(1275)始置。掌管官工匠生产。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等官。所属有梵像提举司、掌绘画佛像,出蜡局提举司掌出蜡铸造,铸泻等铜局掌铸泻,银局掌制造金银器,镔铁局掌镂铁,玛瑙玉局掌琢磨玉器,石局掌攻石,木局掌制造木器,油漆局掌髹漆,诸物库掌出纳诸物,管领随路人匠都提举所掌工匠词讼。

诸司局人匠总管府
  元官署名。属工部。至元十四年(1277)始置。管领两都金银器盒及符牌等十四局。二十四年,以八局改属工部及金玉府,只领大都毡局、大都染局、上都毡局、隆兴毡局、剪毛花毯蜡布局五局及收支库,各局皆有工匠制作毡毯。有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副总管等官。

诸司使
  唐前期,朝廷各寺、监分管各项事务。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始置诸使专管某项事务,其后设置日多,各寺、监所管事务亦多归诸使,朝廷每有诏令,亦常统称诸司诸使。唐诸命名多以内侍省官员或将军兼充,唐末,五代方用外朝大臣,以卿、监、将军及刺史以上官领使。宋初,沿唐及五代旧制,诸使有实职。后渐成阶官,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宋以内客省使、客省使及副使、引进使及副使、四方馆使、东上閣门使及副使为横班,以上诸使统称横行正使,诸副使统称横行副使;以皇城使及副使、翰林使及副使、尚食使及副使、仪鸾使及副使、弓箭库使及副使、衣库使及副使、东绫绵院使及副使、西绫绵院使及副使、东八作使及副使、西八作使及副使、牛羊使及副使、香药库使及副使、榷易使及副使、毡毯使及副使、鞍辔库使及副使、酒坊使及副使、法酒库使及副使、翰林医官使及副使为东班,以宫苑使及副使、左骐骥院使及副使、右骐骥院使及副使、内藏库使及副使、左藏库使及副使、东作坊使及副使、西作坊使及副使、庄宅使及副使、六宅使及副使、文思使及副使、内园使及副使、洛苑使及副使、如京使及副使、崇仪使及副使、西染院使及副使、礼宾院使及副使、供备库使及副使为西班,统称东、西二班诸使为诸司正使,诸副使为诸司副使。

准备差遣
  宋官名。都督、制置使、总领、留守、安抚使、转运使、主管殿前司公事、主管侍卫亲军马军司公事、主管侍卫亲军步军司公事的属官。掌主官临时派遣处理有关事务。


准备将领
  宋官名。都督、制置大使、经略安抚使、安抚使的属官。掌主官临时派遣处理有关事务。

准尉
  民国军衔。陆海军官佐分将、校、尉三等九级。另有准尉,实为第十级。北洋政府时期与国民党政府时期相同。

资德大夫
  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上,元升为正二品,明为正二品加授之阶,清废。

资德院
  官署名。明建文帝置,为东宫官署,设资德一人、资善二人。属员有赞读、赞书、著作郎、掌典籍。意在加强对太子教育。成祖即位后撤消。

资善大夫
  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下,元升为正二品,明为正二品初授之阶,清废。

资善堂
  宋皇子读书处。大中祥符八年(1015)仁宗为皇子时始置。有翊善、赞读、直讲等官,南宋增置说书与小学教授等官。

资武库
  元官库名。属詹事院。掌军器。有提点、大使。

资政
  宋有资政殿,宋景德二年(1005)置大学士,以授罢职宰相,偶授其他大臣,通称资政。

资政大夫
  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中,元升为正二品,明为正二品升授之阶,清正二品。

资政殿大学士
  宋职名。景德二年(1005),参知政事王钦若罢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授钦若,以示尊宠,无吏守、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旋又以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后由罢职辅臣充任,以示尊宠。此二职除罢宰相外,它官充任仅为特例。南宋则常以侍从官充任。

资政院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下谕设立,宣统元年(1909)颁布章程,次年九年(1910年10月)开院。议会性质的机构。设总裁,在王、公、大臣内特简;副总裁,三品以上大臣内简充,下设秘书厅,有秘书长、秘书等。议员包括宗室王公世爵十六人,满汉世爵十二人、外藩王公世爵十四人、宗室觉罗六人、各部院官三十二人、硕学通儒与纳税多额者各十人,以上均由皇帝委派,此外由各省谘议局推选。名义上凡国家每年收入支出、法典朝章、公债税率及皇帝交议之事,均经议员议决后,会国务大臣奏报皇帝决定,实际仅为筹备立宪的形式。

资治少尹
  明文勋官名。从三品。

资治尹
  明文勋官名。正三品。

租庸使
官名。唐玄宗时,先后置租庸地税使、租庸使与诸郡租庸使。肃宗又置江淮租庸使。代宗初年置河东道租庸盐铁使,永泰元年(765)废租庸使,以其属判官、巡官催收租税。僖宗时,为镇压黄巢起义,一度恢复租庸使征敛军实。五代后梁与后唐以租庸使为最高财政长官。后唐明宗时废。

座主
  亦称“座师”。唐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明、清举人、进士亦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

冢人
  官名。《周礼》谓克官所属有冢人,设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管理公墓。公墓指王室的墓地。

冢宰
  官名。太宰的别称。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