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试暌郧埃刑妨钪2渭疤贰薄ⅰ八咎焯ā薄ⅰ扒仗旒唷薄

太史院
  元官署名。掌观测天象,编制历书等天文历数事务。至元十五年(1278)始置。有院使、同知、佥院、院判别等官。

太史寮
  西周王朝史官的官署名。与卿事寮同见于《番生簋》、《毛公鼎》。掌管册命、制禄、图籍、记录历史、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等。其长官为太史,亦称*尹氏,位仅次于太师。

太守
  官名。战国时为对郡守的尊称。《战国策·赵策一》韩王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踵曰:“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西汉时始为郡守的正式官名。景帝中元二年(前148),改郡守为太守。魏、晋、南北朝惟北周称郡守,余均以太守为郡长官。隋大业中及唐天宝年间,改州为郡,官名亦称太守。汉太守秩二千石,总管行政、财赋、刑狱,军队虽有都尉,仍归太守控制。佐官(丞、尉、长史)由朝廷任命,属吏(功曹、主簿等)自行辟任。属吏与太守祖同君臣,属吏每称郡府为“本朝”、“郡朝”、“府朝”。东汉末设州牧后,太守受州牧管辖,权力缩小。因战乱频旧,太守多加将军、都督等官,军事职能加强。西晋末,中原丧乱,太守带将军号者更多。南北朝设州渐多,郡的辖境随之缩小。隋文帝废郡存州,以刺史代太守,罢地方官自辟佐吏之权。隋炀帝废州存郡,唐初复隋开皇之制,玄帝天宝再废州存郡。隋、唐州郡、刺史太守名义屡变,实质并无区别。及肃宗至德二载(757)改郡为州后,太守不再为正式官名。以后宋知州事、明清知府,均以太守为别称。

太孙
  皇帝长孙。历代有天太子死后册立太孙、定为储君者,如明太祖于太子标死后,立允炆(后为建文帝)为皇太孙。

太尉
  官名。秦置,掌全国军政,与丞相、御史大夫并列。西汉前期同。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省。元狩四年(前119)以大司马名重置。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改大司马为太尉,为三公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北周不置外,均为三公官,一般无实权。隋、唐、北宋亦为三公。宋政和二年(1112),改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以太尉为武官最高官阶。习惯上又为对武官的尊称。元以后废。

太学
  《礼记·王制》:“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辟雍,相传即西周的太学。《大戴礼记·辟雍,相传即西周的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直称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为博士置弟子员。汉太学始此。博士弟子经考试合格,可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为郎中。后科目及人数渐增,东汉桓帝时达三万人。汉末丧乱,魏、蜀、吴仍立学。晋武帝立国子学,自此既有太学。又有国子学,晋国子学隶属太学,祭酒只设国子祭酒一人,博士则分国子博士与太学博士。南朝太学,无废无常。北魏立太学。隋国子监(先称寺,继称学,炀帝定为监)所统有太学。唐制以国子监领太学等七学。太学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宋熙宁新政,分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确立太学生依年限等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再经考核,定其出身并授官职,绍圣中,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汪只设国子学(国子监)。

太医令
  官名。秦与西汉为太(奉)常所属诸令、长之一,秩六百石,有丞。东汉属少府。西晋属宗正。东晋改属门下省。南朝均属侍中,北魏在信医博士、助教。北齐太常寺有太医署,官名又为太医令及丞。隋、唐皆同。唐太医署有令二人,从七品下,以下有丞、医监、医正等官,所属医疗人员有医师、医工、医生等。又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常教授医疗技术之职。宋太常寺所属太医局,熙宁时始置,有丞无令。后遂无太医令一官。参见“太医院”。

太医院
  官署名。掌医药,主要为宫廷服务。秦、汉、三国有太医令,属少府,西晋必宗正,工晋属门下省,南朝宋属侍中,齐属起部,梁、陈属门下省。北魏、北齐属太常,北周有太医下大夫。隋、唐置太医署,五代有翰林医官使,宋有翰林医官院。 辽北面官有太医局,金改称太医院,置提点与使、副使等官,属宣徽院。元太医院独为一署,无所隶属。明太医院有院使、院判,所属有御医、吏目医术分十三科。汪肽医院有管理院事王大臣、院使、院判,所属有御医、吏医士、医生等,分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炙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九科,并设有教习厅,培养宫廷医务人员。明、清院使均正五品;御医不过正八品。清雍正时升七品,给六品冠带。宣统元年(1909)始升院使为四品,御医为六品。

太尹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詹事为太尹,少詹事为少尹。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复原名。

太宰
  官名。即冢宰。原为王室的家务总管,主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经管物资的出纳、保管与供应。《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西周王朝为朝廷大臣之一,周公曾为太宰,成王时,周公即在太宰之职摄政。所属有内宰、小宰及分布各地掌管王家财务的宰。《蔡簋》作者为内宰,受命主管王家内外,兼管百工,并出纳王后命令。《望簋》作者为小宰,受命主管“毕王家”,即毕地的王家财产。《诗·小雅·十月之交》有“家伯维宰”。地位在卿士、司徒之下,《汉书·古今人表》下下等作“太宰家伯”。春秋时鲁、宋、齐、楚、吴等国皆设太宰。

太宰令
  官名。秦、汉太宰令为太常所属诸令、长之一,秩六百石,有丞。掌宰工、鼎俎、餐具等物,国家举行祭祀时,负责陈列食具。汉以后不设。

太中大夫
  官名。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唐、宋为文散官第八阶,从四品上。宋元丰属制用以换左右谏议大夫。后定为文官第十一阶,金称大中大夫,从四品。元升为从三品。明亦称大中大夫,为从三品加授之阶。

太祝
  官名。《周礼·春官宗伯》有大(太)祝,掌于祝辞,遇有大事巨变时,祈求鬼神保佑等事。秦、汉太祝令为太常所属诸令、长之一,秩六百石,有丞。国有祭祀时,掌读祝辞及迎送神。所属有员吏及祝人、宰、屠者等。魏、晋、南朝及北魏均置。北齐、隋称官署为太祝署,主官仍为太祝令。隋太祝令下尚有太祝二人。唐不设置,有太祝六人,正九品上,直隶太常寺卿。宋太祝常为宰相子弟初荫之官。辽、金、元均有太祝。明废,惟建文时暂置,清有读祝官,限以宗室、满洲任职,实即古之太祝。

太子
  帝王之子中预定为继承人者,一向为嫡长子,但例外甚多,秦以后因君主称皇帝,又有皇太子之称。

太子兵客
  官名。晋惠 帝命太保卫瓘等数人为太子宾友,时号为“东宫兵客”,但非官名。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始置太子宾客之官,定员四人,掌调护侍从规谏,位正三品。宋、元、明初亦置。清废。

太子宫尹
  北周官名。位在太子宫正之下,为太子师友之官。胡三省谓其为詹事。

太子宫正
  北周官名。位三师、三少下官分左右,为太子师友之官。胡三省谓其次官宫尹即詹事。宫正所掌似亦近詹事。

太子家令
  官名。太子家总管。秦属詹事,西汉同,掌仓谷饮食。东汉改属太子少傅。晋家令在谷货饮食外,兼管刑狱。因宋、齐清流皆避此职,梁武帝遂诏革选家令。北齐在詹事府下设家令寺,以家令为主官,领食官、典仓、司藏等署,各署有令、丞。隋家令掌刑法、食膳、仓库、奴婢等。炀帝改家令称司府令。唐复原名,不掌刑法。家令品秩东汉千石,北魏、北齐、隋、唐从四品,惟金较低,为从正八品,所司亦止营缮、裁植、铺设、灯烛等杂务。宋不置。元家令为三品官,明、清不置。

太子率更令
  官名。秦始置。秦、汉时,掌知漏刻,故云率更。西汉属詹事。东汉属太子少傅。晋率更令主宫殿门户及赏罚。汉至晋,位在太子家令上,南朝低于家令,品秩则均为千石官。北齐在詹事府下设率更寺,以率更令为主官,领中盾署之令、丞(常周卫禁防、漏废钟鼓)。隋、唐依北齐制,又加掌皇族次序、礼乐、刑罚事。辽亦有此官。宋废。

太子门大夫
  官名。汉代属太子少傅,秩六百石,职似部将,为太子宫宿卫之官。晋掌通笺表及宫门禁防,似公车令。南朝沿置,北齐有门大夫坊(《隋书·百官志》作门下坊),并统伶官。隋炀帝改门大夫为宫门监。/唐初为宫门大夫。后改设宫门局,设宫门部二人,从六品下,有丞,辖门仆百三十人,掌内外宫门管钥之事。

太子内坊局
  官署名。太子内坊之官,领东宫閤内诸事。北齐属东宫家公令、丞直等官。炀帝改丞直为典直。唐初内坊仍属东宫,开元二十七年(739),改属内侍省,始建太子内坊局,改属内为令,置丞及坊、导客舍人,另有帅、閤人、内阍人及典直等。

太子仆
  官名。秦始置。汉主太子车马,职似太仆,晋兼主亲族,与家令、率更令同隶詹事。梁视为黄门郎。北齐设仆寺,主官仍称仆,领厩牧署,署有令及丞。主官仍称仆,领厩牧署,署有令及丞。隋、唐、辽、金沿置,惟金无仆寺,官名亦稍异称仆正、副仆正、仆丞。宋不置。其品秩,汉千石,隋从四品,唐从四品上。金仆正为正六品。

太子少保
  官名。太子三少之一。西晋如置。详见“太子太师”、“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官名。与太子少师、少保合称主子三少或东宫三少。详见“太子太傅”、“太子少师”。

太子少师
  官名。与太子少保、少傅,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西晋始置,南朝不置,北魏复置,秩第三品。北齐沿置,秩同,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之德。隋、唐沿置,隋为正三品,唐为从二品。宋太子三少,至仁宗为太子时始置,常以大臣兼职。后常以三少为前执政加官,亦不常置。辽、金、元、明、清各代情形,参见“太子太师”。

太子舍人
  官名。汉有此官,秩二百石,选良家子孙任职,轮番宿卫,似郎中。晋有十六人,职务似散骑、中书等侍郎。南北朝沿设。北齐属典书坊,员额二十八人(见《隋书·百官志中》。《通典》作二十人),秩从第六品。隋仍齐制,减为八人。炀帝改其名为管记舍人,再减为四人。掌文记,如管记之名。唐复其称,属右春坊(典书坊改名),秩正六品,仍掌行令书、表启。宋公一人不属右春坊。

太子太保
  官名。太子三师之一,西晋始置,参见“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官名。《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是秦于战国时已有太子师、傅之官,但名称与后世同否,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是否悉置,则无从断定。《礼记·文王世子》有太傅、少傅之名。汉惟设太子太傅、少傅、云均古官。太傅,秩中二千石,亦以辅导为职。属官有门大夫、率更令、庶子、舍人、家令、先马、仆、中盾等。太子对二傅执弟子礼。历代沿置情形,参见“太子太师”。

太子太师
  官名。西晋始置。汉、魏东宫师保,只置太子太傅、少傅。晋武帝咸宁中,备六傅之职,加置太师、少师、太保、少保。因避司马师讳,太师缺笔作太帅。南朝不置,北魏复置,以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为东宫三太,正二品。北齐沿置,称三师,掌师范训导,辅翊皇太子。隋、唐沿置,隋为正二品,唐为从一品,宋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作为加官,只授给宰相相官未至仆射者与致仕的枢密使,实非东宫官。辽南面朝官,金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起,都有太子三师、太少。元不常置。明初以朝臣兼东宫师傅。成祖后,太子三师、三少只用为兼官、加官、赠官。清同明制。参见“太子太傅”。

太子通事舍人
  官名。南朝齐中庶子属官有通事守舍人,庶子下亦有内典书通事舍人,掌传达令旨,内外启奏。梁、陈沿置。北齐门下坊有通事守舍人四人。隋属典书坊,员八人。唐仍为八人,秩正七品一,属右春坊(典书坊改名),掌导宫臣城屯田。《汉书·郑吉传》:“自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犁。”神爵二年(前60)置西域都护后,诸屯田校尉皆属之。

太子文学
  官名。汉郡与王国有文学,东宫不设。传汉末曹操始置。《通典》卷三十:“魏武置太子文学”。又:“魏武为丞相,以司马宣王(司马懿)为文学掾,甚为世子所亲信。”按操为魏王,子丕为世子,非太子,官名当为文学掾。“太子文学”为后人习称。以太子文学为正式官名。唐以前惟有北周,员额十人,旋省。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又置太子文学四人,属桂坊,后属司经局(桂坊原名)。玄宗开元中改为三员,位正六品下,分知经籍,侍奉文章。后辽、元亦有此官。

太子中盾
  官名。西汉属太子詹事,东汉属太子少傅,秩四百石,掌太子宫周围徼巡之事。所世沿设,北魏尚有此官。北齐有中盾署,设令、丞,于周围徼巡外,兼掌伎乐漏刻,属率更令寺。隋、唐置十率,东宫兵卫最盛,周围徼巡,不需另置专人,所余伎乐漏刻,归率更令管辖(唐有漏刻博士,隋亦应有,但记载简略,止于率更令而已)中盾之官遂废。

太子中书舍人
  唐东宫官中舍人别称。

太子左右内率
  官名。隋文帝置太子左右内率、副率、率正四品。副率从四品,掌宫禁以内侍卫,供奉兵仗,官属较左右卫等少,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备身等侍卫人员。炀帝降左右内率为正五品。唐仍隋称,职掌亦同,率与副率的官品为正四品上与从四品上。高宗龙朔时曾改称左右奉裕卫,旋复旧。内率与监门率均无分属的折冲府。宋仍有左右内率之官,无实职。辽南面官中亦有此官。

太子左右卫率
  官名。秦为卫率。汉有太子卫率一人,西汉秩千石,东汉四百石,主门卫士。晋初称中卫率,旋分左、右,各领一军。后增置前、后二率,重置中卫,共五率,秩正五品。南朝省至左、右二率。宋品秩同前。梁当从四品。各有丞,左领七营,右领四营。北魏为左右卫率。陈为正四品。北齐为左右卫率坊,各领骑官备身正副督等员。隋为左右卫,各置率一人,副率二人,掌宫中禁卫,有长史、司马及诸曹参军等属官,秩正四品。炀帝改左右卫率为左右侍率,秩正四品。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左右卫率府,各设率一人、正四品上,副率二人,从四品上,掌兵仗仪卫。与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分辖所属折冲府。高宗龙朔时一度改称左右典戎卫,旋复旧。宋仍有左右卫率等官,无实职。辽南面官中亦有此官。金左右卫率属詹事院,秩从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