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选载)-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常遭受“语言伤害”,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即使成年之后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对不良语言的严重后果予以高度关注,不要以为区区几句过头话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气急之下就口不择言地说许多刺激孩子的话,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却浑然不知。
  要知道这种心灵的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亲近的朋友”,切不可成为这样的伤害者,让孩子感觉“最亲近我的人伤我最深”,因而疏远、躲避父母。
  作为一位母亲和祖母,曹丽枚也面对过这样的尴尬和冲突。
  有一次,她和女儿带着6岁的外孙到西班牙度假。在一家商店里,外孙非要买滑板,但妈妈说:“你已经有两个了,不能再买了。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贪得无厌啊!”
  小男孩一下就躺在地上尖叫起来:“我就要,现在就要!”
  曹丽枚说:“作为一个孩子精神心理专家,我感到十分羞愧,我就走出去了。”
  在外面站了一会儿,曹丽枚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就进去对外孙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很生气,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这么让人沮丧。不过我有个好主意,你愿意试试吗?”
  小男孩觉得外婆理解他,又想尽力帮自己,就停止了尖叫。
  曹丽枚说:“你想要滑板,可我和你妈妈都不愿意给你买。我们可以到别的商店看看,有没有商店愿意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
  小男孩高高兴兴拉着外婆的手来到另一家商店,外婆把他介绍给售货员,问是否能满足孩子。售货员说“不,我们没有。”
  两人走了四家商店都碰了钉子,到了第五家,小男孩说:“我不买滑板了,我还是玩家里的那个吧。”
  遇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父母的反应都是会说“你不应该尖叫”、“不许哭”。但是作为一个人,出现这些情绪是正常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允许他们表达,否则,就会造成对孩子心灵和情感的伤害。
  怎样才能避免对孩子造成情感伤害呢?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让父母头疼,而且也是不对的。父母要避免对孩子的“语言伤害”,并不是件难事。下面的建议,不妨作为父母的参考。
  首先,要清醒认识到“语言伤害”的严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其次,要多鼓励孩子,采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孩子,时时刻刻注意不对孩子说伤害他们的话,尤其是在“恨铁不成钢”或气急的种种情况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绪,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再次,讲究批评的艺术,要以提醒、启发来代替指责、训斥。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励孩子有更努力的动机,用“没关系,慢慢来,尽力而为”帮助孩子调整焦虑、紧张的情绪,等等。
  第四,要做好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避免说出诸如:“你怎么越大越……”,“你都这么大的人了,竟然还……。”,“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之类的话。这些话语都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和心灵。
  总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是语言,功效却截然不同。父母们若要科学地教育孩子、关爱孩子,就该多用“良言”,禁用“恶语”,以免对孩子造成“语言伤害”,酿成无法挽回的过错。作为父母,为了孩子,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吧。 
                  
第22招 不在孩子面前唠叨个不停(1)
  教育专家认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犯错误的同时,苛求完美,就会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结果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
  有一位母亲怕孩子不用心学习,不仅在家从早到晚提醒学习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上街时也不忘随时随地地进行现场教育。看见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告诉孩子你将来不好好学习就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着,掏厕所也要用机器,你也干不了;看见乞讨的,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这样。害的孩子以后不愿在与她一同上街,而且越来越自卑。孩子本想主动学习,但母亲越说越不想学,家也成了让他头痛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于孩子的教育,唠唠叨叨只会令孩子讨厌,老调重弹不会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常有父母抱怨:“我家孩子老是不听人说,真让人操心。同样的事要说几遍才听得进去。”究竟是孩子不听话,“同样的事要说几遍”,还是“同样的事要说几遍”,孩子才不听话?既然那些话随时都能听到父母讲,今天没注意,明天还可以再听,当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还有的父母发牢骚说:“那孩子,不管你说多少遍,他根本理都不理,跟没听见似的。”做父母的不觉得自己很多时候是说过了头吗?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同一个问题,他不烦才怪呢。任谁也受不了啊。
  心理学研究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如果父母不给孩子重复交代某些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进入孩子的心灵呢?
  和孩子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与其喋喋不休地向孩子强调一些大道理,不如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去参加,通过活动来寻找更合适的沟通话题,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作者清澈小舟说:“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孩子学习不好,就拼命地补课。其实,活动往往会使大脑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找到孩子的兴奋点。”
  在清澈小舟的班里,有4个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姜和、亚东、田威和袁源。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得到一些启发,清澈小舟专门在周末带他们去溜冰场。
  到了溜冰场,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或是讲自己的溜冰故事,或是表演自己的溜冰技术,或是练习如何溜冰,场面非常活跃,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回家的路上,清澈小舟问孩子们有什么收获。孩子们的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
  姜和说:“原来溜冰这么锻炼身体啊,我满身是汗,感觉还很开心。”
  亚东说:“我今天明白了什么是王者风范。真的,在溜冰场上,看到你们不会而我滑得那么好的时候,内心真的很骄傲,平添了一份自信,感觉自己原来也可以把事情做得那么好。”
  田威说:“今天是我第一次学溜冰,在溜冰的过程中,我真的是一点也不敢懈怠,可以说是全神贯注呀!如果做其他事情也能这样认真,没有做不好的。”
  袁源作了总结性发言:“最大的收获是在玩中学,大家快乐地学习溜冰,还领悟到了老师今天带咱们玩的深意。”
  “噢,我带你们来有什么深意呢?不就是玩玩吗?”清澈小舟问道。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通过学习溜冰,知道学习也可以像溜冰一样,跌倒了,爬起来,站直了,不趴下,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一点点进步的滋味;让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能像学溜冰一样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瞧,这就是活动的魅力,在活动中,孩子们自己体会到了该怎么做,一点都不用他人再提醒。正如清澈小舟所说:“孩子们能体会到我的用意,我真是很欣慰。”
  切实地提供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父母应该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应该给孩子下达硬性指令,然后靠不停地唠叨来督促孩子,那样的效果往往并不好。例如:想让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对孩子说:“晚饭前必须把你的猪窝收拾干净!”这样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会听得,而父母见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就不断的反复催促,结果就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孩子,如果晚饭前你有空,就把你的的房间收拾一下吧。”这样的说法,则能给孩子以喘息的空间,不会惹孩子反感,反而多半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给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间,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孩子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唠叨无效时,不能随意惩罚孩子
  在对孩子唠叨无效时,父母就要小心地运用惩罚。因为孩子处在被惩罚的阶段,很自然地父母和孩子会变成敌对状态。
  对年纪较小的孩子,等时间快到了,他却什么都还没做,再平静地说出处罚的方式,但是要用正面的说法:“等你洗完澡才可以看电视。”这种说法比“除非你洗好澡,否则不准看电视”好得多。立即对年纪较小的孩子说出罚则要说“这是我希望你做的事,但是我想你不会做,所以这就是你不做的后果”这样的话。 
                  
第22招 不在孩子面前唠叨个不停(2)
  对年长的孩子应该解释为何必须去做此事,“草坪早上必须浇水,否则会被太阳晒枯”或是“你必须在8点去洗澡,因为你需要时间选择书籍,然后读一会儿再睡觉”。孩子认为父母只想唠叨他们,假如父母可以解释,就能降低双方之间的紧张度。 
                  
第23招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1)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们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父母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蹲下来”,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情况又会怎样呢?
  至少,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倘若你在说话,而他心不在焉,那么即使你说得再多,道理再正确,又有什么用呢?
  “蹲下来”吧,只有“蹲下来”,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父母说的原因。“蹲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你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空气,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孩子,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一天,刘芳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说儿子在学校和人打架了,被扣在学校,老师让家长到学校领人。刘芳听完电话当即火冒三丈,决定这次一定要狠狠教训一顿这个调皮鬼。
  于是在去学校的路上,刘芳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我打儿子一顿,难道就真的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保证儿子以后不再打架了吗?有了这样的念头,在学校见到儿子之后,刘芳没有发作,而是平静地将儿子带回了家。
  回家之后,刘芳也没有发作,而是耐心地帮儿子在伤口上贴上创可贴,并且下厨为儿子做了可口的饭菜。当儿子一口口吃着饭菜时,刘芳才开口述说,述说自己是如何担心儿子,自己是如何盼望儿子早点回家。听着听着,儿子的声音哽咽了,哭着扑进刘芳怀里,说自己错了,对不起妈妈,以后再也不打架了,再也不让妈妈担心了。
  听了儿子的承诺,刘芳会心地笑了。
  刘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能感受到母亲对他人格的尊重,感受到他与母亲在地位上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稍有失误,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批评,这是不正确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
  父母不要再居高临下,甚至死抱着某些封建残余意识不放;也不要总是以责备、教训的口吻同孩子交谈;更不要总是认为作为长辈,面子是万万不能没有的,其实有句俗话叫“死要面子活受罪”,何况面子确实会影响父母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父母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真正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才能使彼此拉近“代沟”,相互敞开心扉,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也无论听起来多么没有道理,父母也要学会耐心倾听,让孩子尽情倾诉。父母还应该再学会多问一些为什么,比如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孩子为什么不赞同父母的看法等等。
  只要这样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通畅。也只有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越来越容易,父母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才会越来越改善,家庭才会越来越和睦。有句话叫“家是休息的港湾”,这句话不仅针对夫妻如此,针对父母如此,同样对于孩子们也是如此。
  那么父母如果真心实意地愿意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没有什么捷径或者最佳方式呢?以下,是一些教育专家的意见,不妨参照一下试试。
  忌用过激的语言
  好的意识还得用好的语言来表达才行。父母的感情和孩子的幸福紧密相连,自然没有哪位父母任何时候都沉得住气。越是激动的时候,越有可能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
  跟孩子说话不宜啰嗦
  有些父母教育费尽心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与孩子公开交谈,殊不知他们的某些话,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见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种教条似的长篇独白,一开始就是:“当我和你一样年纪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孩子对父母的这种表演评论说:“这种说教式的谈话,我们不喜欢。”其效果可想而知。
  语言一定要发自真心
  凡是关系融洽的家庭,家人之间交谈时,语言都充满着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而那种直来直去,不讲究方式的语言,用意虽好,也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具体的语言方式,因人而异。 
                  
第23招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2)
  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
  在讨论一般的普通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政”一下。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也让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一员。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的。
  总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蹲下来”说话,不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