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经济解释-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一样,两个人交替用同一软尺,产量的边际上升必然下降。但如果两个人合作,各执软尺的一端来量度,其量度得的土地面积(产量)会比一个人的产量乘以二为高,但生产的方法是改变了。若继续多加人手,软尺还是一卷,无论生产方法怎样变,边际产量是必定会下降的。
(四)奈特以「团性」为理由来解释边际产量曲线开头上升,目的是要支持他认为是重要的生产「三部曲」。甲、乙两种生产要素,在那最常用的线性倍增(linearly homogeneous)的生产函数下,若甲的平均产量达到顶点,乙的边际产量一定是零;倒转过来,乙的平均产量达顶点,甲的边际产量是零。这个有趣的规律其实是P。 Wicksteed于一八九四年发明的,后人称之为the law of variable proportions。
奈特以图表示范的「三部曲」如下:第一部,甲要素的平均产量上升,乙要素的边际产量是负值;第三部(没有印错,不是第二部),乙要素的平均产量上升,甲要素的边际产量是负值。重要的是中间的第二部:甲与乙的平均产量皆下降,二者的边际产量都一定是正数。这样,生产一定是在一与三之间的第二部从事,因为在第二部之外,必有一种要素的生产贡献是负值,不用胜于用也。
以上的分析有点技术性,读书考试的学生要理解,但对解释行为来说,重要的可不是那「三部曲」,而是其中的一个含意:不管生产函数怎样,若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时其平均产量下降,另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必定上升。这含意重要。
想想吧。在局限下争取极大化永远都是以边际之量来推理的。边际产量虽然是事实,但在真实世界不容易观察到。有了Wicksteed的发明,我们可从甲要素的可以观察到的平均产量转变来推断乙要素的看不到的边际产量转变。我作学生时写《佃农理论》,凭这一招,加上变化,表演神功,把老师吓了一跳!当时我有的是台湾多种农产品的几年数字,很详尽,但都是土地的平均产量。理论推断了的是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转变,有的资料只是一种要素的不同产品的平均产量转变,但我能以这些「平均」资料证实了理论推断了的所有边际产量转变。
技术归技术,含意归含意。解释世事要把含意拿得准,懂得简化,懂得一般化,也要懂得加上变化。只管技术而不管含意内容,是一种游戏,与科学验证是扯不上关系的。
(五)向右下倾斜的某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曲线,若乘之以产品之价,就可看为该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factor demand curve),当然也是向右下倾斜的。你若要多玩游戏,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可以有很多种,变化不同,复杂之极,但还是向右下倾斜的。这些复杂变化对解释行为没有帮助,不谈也罢。
这里要提的,是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倾斜,再要简化我们大可取消后者。论需求,数十年来我只用一条需求曲线,坚持向右下倾斜,不管是消费物品需求,还是生产要素需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你说粥与饭是消费物品还是生产要素?二者皆是也。
以边际产量下降定律为基础的边际产量理论,还有其它重点要说的,但我决定推到本书的卷三、分析不同的合约——如分成合约、件工合约——时才讨论。本章要分析的是生产成本,这一节先给读者在生产的规律上打个基础。
(《经济解释》之三十七)
第二节:传统的成本曲线
传统的成本曲线有短线(short run)与长线(long run)之分。短线是指一种生产要素之量可变而其它要素之量不变;长线是所有生产要素之量皆变。那是说,短线的成本曲线受到边际产量下降定律约束,而长线的则没有这个约束。
是马歇尔(Marshall)的传统发展出来的。可能初时经济学者以为只调整一种生产要素时间较短,而调整所有要素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个以时间分短、长的概念今天已遭淘汰,不是因为调整不需要时间,而是我们无从肯定调整一种要素所需的时间一定比调整多种要素为短。再者,传统的成本曲线图表,其横轴代表的产量一般是没有时间的一剎那(one instant of time),而就算横轴代表一段时期的产量,传统的图表永远是把短线与长线的成本曲线画在同一图表中。因此,时间是相同的。
短、长与时间无关,今天的短、长之分是用以示范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与多种要素增加的不同效果。不变是经济学者不让其变,不是不能变。这一点,有些书本说不清楚,引起混淆。更重要的,是有解释力的成本曲线的阐释,要与真实世界的情况大致吻合,因为成本是局限条件。
在局限下争取极大化(或最高利益)的公理(postulate)下,任何生产者的任何产量,其成本一定是生产者所能控制得到的最低成本。这是套套逻辑的定义,没有可以更改的空间。在真实世界中,一个生产者可能为了节省成本,在某些情况下决定某些生产要素之量不变。但这是生产者的选择,不是不能变,也不是经济学者不让之变。对解释生产行为有用场的成本曲线,一定要从生产者的选择入手。经济学者是没有资格教生产的人怎样减低成本的。传统的成本分析不是完全不知道这个显浅的哲理,但经济学者历来都有「自以为是」的意识,在生产成本的分析上没有集中在选择那个角度看。
回头说那传统的短线成本曲线,其形状是由边际产量下降定律决定的。事实上,这些成本曲线与上一节所说的产量曲线完全一样,只是将一个轴的名称改为成本,然后对镜子看。
上节提及的产量曲线,是以纵轴为产量,横轴为生产要素量。现在把横轴之量乘以一个要素之价,称为成本。把这成本横轴转九十度成为纵轴,然后对镜子看,纵轴是成本,横轴是产量。
成本曲线有三条: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知一可以知三,总成本曲线可以不用。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边际成本是总成本的变量除以总产量的变量,二者的量度单位相同,都在纵轴,所以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这两条曲线可以画在一起。这是经济学入门的课程了。
如果我们接受奈特的「三部曲」,让边际产量先升而后降,那么边际成本曲线是先降而后升,而上升的那部分就是边际产量下降定律。先降而后升,是碗形(U…shape),而有关的平均成本曲线也是碗形的。平均下降,边际一定在平均之下;平均上升,边际在平均之上。这样,在下面上升的边际成本曲线会穿过平均成本曲线的碗底。
经济学课本把多个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向上升的某部分向右横加,作为该产品的市场供应曲线。说是「某部分」是因为课本拿不准上升的边际成本曲线,要从哪一点开始算才是个别生产者的供应。这不重要,因为只是学生的技术习作,与解释行为扯不上关系。真实世界不会无缘无故地只让一种生产要素转变的。这可不是说边际产量下降定律对生产成本没有重要的关系,而是书本把这定律误用了。
传统上的「长线」成本曲线──让所有生产要素变动的──不受边际产量下降的约束。技术上,长线与短线的曲线关系复杂精彩,但不重要,这里不花笔墨了。有趣的是一九三一年,芝加哥大学的名教授J。 Viner发明长、短成本曲线时,请一个名叫Y。 K。 Wong的中国学生画图表。该学生说教授想错了,技术上画不出来。教授坚持己见,学生于是照画,成了大错。这典故在经济学行内很有名。后来该名满天下的文章重印,老教授故意不改错,以脚注说明当年应该听那位中国学生的话。
内容上,长线的平均成本曲线比短线的有更大的麻烦。问题是这样的。要有多个生产同样物品的人在市场竞争,长线的平均成本曲线一定是要碗形的。若一个生产者的平均成本曲线不断下降,产量越高售价可以越低,其它的竞争者不敢问津,垄断是必然的效果。如果长线的平均成本曲线是平的,生产者可以是一个或是数之不尽,无从决定。这是说,要有多人生产竞争,而又要决定生产的人数,长线平均成本曲线必定要是碗形的。
碗形是说平均成本先下降而后上升。怎么可能呢?一般观察上,我们都知道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是会导致平均成本下降的。但怎样解释呢?好些书本走奈特的路,说长线平均成本下降也是因为生产要素有「团性」(lumpiness或indivisibility)。我在前文提及,以「团性」解释平均成本下降很牵强。解释长线平均成本下降不容易,解释其上升更困难。老师赫舒拉发(J。 Hirshleifer)当年在课堂上,为了应付我在这「上升」的难题上节节进逼而发明了如下的一个例子:一只小草蜢跳一次高二呎,跳三次加起来是六呎,但若草蜢大三倍,跳一次其高度可不及六呎!
困难是这样的。大量生产如果可以减低平均成本,而长线的平均成本曲线是让所有生产要素变动,没有边际产量下降定律的约束,那么不断地增加生产,平均成本充其量是平的,不会上升。传统的解释,是若产量不断上升,企业管理能力(entrepreneurial capacity)总会出现问题,所以平均成本就上升了。这个解释不可取,因为管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既然长线是让所有要素增加,增加管理有何不可?
我认为解释长线平均成本曲线是碗形的整个困难,是经济学者作茧自缚,坚持一些假设,而在这些假设下,碗形的长线平均成本曲线是不可能成立的。他们或明或暗地用上四个假设。
(一)生产的方法或技术不变;
(二)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
(三)生产要素是以同效率的单位(efficiency unit)来量度(生产效率一半,算半个单位);
(四)增加任何要素没有任何困难(交易费用是零)。
都是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的传统惹来的祸。这个以马歇尔为首的伟大传统有一个习惯,喜欢把不同的因素或变量分割开来,让某些变某些不变,用以分析每项转变带来的效果。作为理解一个分析的步骤,这习惯有其可取之处。问题是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解释世事,把变素分割开来理解可以,但再组合时什么可变什么不可变就要以解释能力为依归了。懂得分开来,但忘记了更重要的为解释而组合,是数树木而不看森林。
我们知道若容许多个竞争者生产同样物品,那所谓「长线」平均成本曲线是要碗形的。但在上文提及的四个假设下,该曲线会是平线一条。以什么「团性」、企业管理困难等来把曲线「碗」起来,不仅牵强,也不容易明白,更谈不上以事实验证了。书本上的含意,是上述的四个假设若取消任何一个,另一条平均成本曲线就会出现。这是对的。但我们要的是一条,由生产者自己选择而成的那一条。
这里我必须带读者回到本书卷一的第五章所分析的需求定律。该定律是指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其实需求曲线可以有很多条,向右下及向右上的加起来不少,每一条都有不同的变或不变因素的假设。但我们要的是一个有解释力的定律,其力越强越好。该曲线向右下倾斜还不够,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变的因素。只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可变的因素永远是多胜少。但有些因素不能变:我们不容许连天大雨对雨伞需求作为该定律的一个变量,因为这变量会明显地推翻定律。连天大雨,就画另一条雨伞需求曲线吧。
成本曲线可没有这种规限。我们有的只是边际产量下降定律。这定律容易接受。但平均成本曲线在真实世界是可以在市场需求的范围内,不断下降而带来垄断的。长线的供应曲线也可以向上或向下。既然不需要再有规限,上述的四个假设是作茧自缚了。
(《经济解释》之三十八)
第三节:艾智仁的贡献
老师艾智仁(A。 A。 Alchian)发表过好几篇举世知名的文章,但我认为他最重要的一篇──Costs and Outputs(成本与生产,1959)──却少见经传。有三个原因。其一是该文不是发表在正规的学报,而是在一本向B。 F。 Haley致敬而出版的不同作者的文章结集,发行量不多。其二是艾师的分析相当复杂,不容易一般化。其三,最重要的,是该文过于创新,与传统的生产成本分析格格不入。
这里我要把艾师的思维尽量简化,作点补充,然后试以新的修改传统。我的结论是,碗形的平均成本曲线可以保留,但在阐释上传统之见是没有什么值得保留的。
艾智仁的分析有三个基础:
基础一。生产成本没有长线与短线之分,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选择调整。不用传统的「一剎那」,有时间性,而时间对成本的决定十分重要。有时间,不分长线短线,但要看有关的时间程序(the relevant run)。这个基础我完全同意。
基础二。成本永远向前看(这是对的),而向前看的是一个生产节目计划(program)。生产节目有三个层面。一、未生产前的准备时间;二、预期的总产量(volume of output);三、预期的快慢生产率(rate of output)。
这基础我大致上同意,但要作两点补充。其一是艾师考虑的节目是未投资生产之前的考虑。投资生产开始了,世事变幻无常,再向前看,成本的考虑往往要用上租值的理念。这个重要的变化我会在下一节分析。其二是生产的「节目」,在时间上,往往是不知何日才终止的。你开一家餐馆,不是打算一年或两年或三年就关闭。
基础三。有了预期的「节目计划」,所有成本都是以利率折现的现值算。这点可取,但不容易处理。有了一个清楚地界定了的生产节目,确定了,现值成本不难算出来。但若开始生产后前景有变,加上有「上头」成本(overhead costs),成本就会有更多方面的考虑,不容易以一个清楚的「节目」为凭。
事实上,如果我们坚持上述的第二及第三个基础,产品的平均成本只得一点,画不出一条曲线来。从解释生产行为的角度看,一点也已足够。然而,没有成本曲线,就没有供应曲线,对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变化就不容易较全面地看。艾师的分析在行内不能一般地被接受,是创新的代价。我会以另一位老师──赫舒拉发(J。 Hirshleifer)──的补充,加上自己的,用艾师的思维画出成本曲线,有点牵强,但比传统的有理得多。
在上述的三个基础上,艾智仁提出九个生产成本的建议(propositions),太多太复杂了。可幸的是,其中七个建议不重要。重要的有两个,三十多年来逐渐被行内的专家重视。只谈这两个建议吧。
建议一。生产率(rate of output,每段时间的产量)不变,增加总产量(volume of output),平均成本必定下降。这建议容易接受,有四个原因。
一、艾师提出的,总产量越大,可选用的成本较低的生产方法越多。有不同方法的选择,生产的方法会因为总产量之变而变。方法成本下降,平均成本就下降了。
二、熟能生巧。这观点可能始于史密斯的《原富》(1776)。量大容许增加分工专业,也容许生产的人有较多的练习机会。我调查过香港与大陆的件工生产运作,绝对同意熟能生巧这个观点。凡是订单量越大的,分工专业(每工人所做的不同部分)有分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