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俑学研究会理事):
你向我讲述的袁先生和程先生的两种不同理论观占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
原因都有导致俑坑毁坏的可能,包括前几年有人提出的“沼气自燃”说也是一样。
但细研究起来却都有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之处。我的观点是焚毁兵马俑坑的祸首则是
一个放羊的小孩。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俑坑底部都普遍存有10—14 层淤泥。这说明俑坑的焚
毁是秦亡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事。我们知道棚木一旦烧毁,几米厚的土层就会立即塌
陷,不会再出现淤泥的现象。14 层淤泥只能是在较长时间内地表发生变化的情况
下发生的。否则,在两三年内是不会产生14 层淤泥的。所以秦俑坑不像袁先生所
作出的推断,是公元前207 年项羽入关的军队所焚毁。
程先生作出的秦人自焚这一理论推断,也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我们先不谈战
国晚期的秦国有没有这种仪式的存在。据目前探测的资料知道,秦陵周围的陪葬物
不只兵马俑坑一处,如前几年发现并出土的跽坐俑,还有近几年发现的马厩坑、珍
兽坑等,已公布的报告说大量的马匹是被活埋的,珍禽异兽也看不出有杀死后入棺
的迹象,而出土为数不少的跽坐俑大都完整无损,史料记载秦始皇的宫女也都是被
活埋的(关于马厩坑等具体情况,后文将详细介绍),为什么会单独发生3 个俑坑
自我焚毁的仪式呢?
兵马俑的质地是陶质,胎厚而用土细腻,且焙烧的温度都在1000 度左右,十
分坚硬,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能长久地保存下来,以至万世不休。
如果秦国有自焚陪葬物的仪式,这些用心岂不是多余的吗?这种在质地上力求
的永存性和仪式的暂存性是有根本矛盾的。从咸阳出上的西汉兵马俩,徐州出土的
西汉兵马俑来看,除了比秦兵马俩小,其它方面均是相似的。这些汉代兵马俩在出
土时大多数都完好无损,可见没有在入葬时就被自焚。秦汉不过相距几十年的时间
。按汉承秦制的说法,葬仪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说明秦俑坑的焚毁不是自焚,而
是他焚。再则。 秦兵马俑的兵器绝大部分被人捡走了,如按自焚说,土层立即塌陷,
这些兵器怎么会不胫而走?
沼气焚毁的说法从理论上当然可以解释得通,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就难以成立。
要证明沼气失火的现实性,就必须了解秦时骊山地区的水文、土质、气候等资料,
经过科学的实验才能加以肯定。在封闭的坑中单有木材的腐朽能否产生沼气以致燃
烧也是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解释。
秦俑坑的焚毁到底应该怎样解释?我认为随着秦王朝的灭亡和秦陵的被毁、秦
始皇陵园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变成野草、榛莽丛生的荒野,偶尔出没其间者只
有樵夫和牧童了。秦俑坑的被焚一定与樵夫、牧童有关。从今天已发现的西汉晚期
墓葬断定,秦俑坑焚毁的时间应在奏亡至西汉晚期之前,《汉书》曾有这样一段记
载:“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三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
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棺椁。”《汉
书》成于东汉初年,作者所述牧儿亡羊失火之事,在它之前的《史记》中不曾有半
字记载,由此推断作者大多根据民间流传所记。近年考古人员在秦陵作了精密的钻
探和考察后,认为秦陵封土没有发现盗洞,地宫并未被盗。既然没有盗洞,怎么会
有“羊入其凿”之享?这个“凿”我推断就是距地表不深,处于荒芜中的秦俑坑洞
口。秦俑坑是陵园的组成部分,当年的项羽军队虽然破坏了秦俑坑,但并未放火烧
毁,这从后来发掘出的三号坑元焚烧痕迹可以得到证实。原因是这支复仇的军队,
面对比豪华壮丽的陵园要简陋得多的秦俑坑,没有引起焚烧的念头,如果这时焚烧,
就不会有俑坑底部的14 层淤泥。
可以这样推断,当牧童赶着羊群来到秦俑坑区域时,当年项羽军队所挖掘的进
入俑坑的洞窟,多已被荒草和尘土掩盖,羊群只顾啃吃青草,并未注意脚下的地形
和地貌,故而纷纷坠入一号和二号俑坑中。一经“牧童持火照求羊”而失火后,使
有可能被误传为秦陵失火,再讹传为地宫失火,烧其棺椁等情节。这就是我认为秦
俑坑被焚毁的真正原因。张仲立先生(考古学家、中国秦俑研究会常务理事):我
首先不同意“沼气自燃”说。秦俑坑是一组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俑坑四周
的边壁和坑中的土隔墙均为夯筑,坑底用青砖墁铺,坑顶棚木上铺席,席上又复一
层胶泥土,胶泥土上又压盖一层2 米左右的封土,就连修建俑坑时所用的斜坡门道
也被用立木封堵,并用土填实。所以,完工后的俑坑实际是一组完全封闭的地下建
筑。要在如此封闭的建筑中烧起一把火来,并烧得非常彻底,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燃烧所需要的足够的空气。假如有沼气产生也难自燃,况且
产生沼气也不可能。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种焚毁惨状,只能是在俑坑建筑被破坏成
千孔百洞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也就是说,在俑坑内部与外界有众多的地方可以空气
对流的情况下被点燃焚毁的。
能够造成俑坑严重破坏,使其千孔百洞,内外空气畅通不外乎有两种力量。一
是人为破坏,二是雨水破坏。而秦俑坑曾遭大规模洗劫这个客观事实,使得这一问
题无再复述的必要了。洗劫者要进入俑坑,就必须先挖开俑坑的顶盖,破坏俑坑建
筑。反过来说,只有首先揭开俑坑顶盖,才能进入俑坑破坏和掠夺。参加洗劫的人
越多,俑坑建筑就破坏得越严重,而俑坑破坏得越严重,坑内外空气对流就越畅通,
大火就烧得越彻底,大规模的破坏和掠夺为秦俑坑的焚毁制造了条件和良机。正是
置于这样一种事实,所以我在否定“沼气自燃”说的同时。也有理由否定了程学华
先生的“自焚”理论。
从俑坑出土的情况分析,它的焚毁在秦末汉初这个社会大动乱年代已是无疑,
同时也可肯定他说焚毁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数众多的集团。这个集团对俑坑的掠
夺并不是一般性质的窃取财宝,而是带有目的性地有选择地拿取。秦俑坑丢失的主
要是戈、矛,戟、剑等兵器和关键的车马器具及车轮。
而为数众多的金铜质器物仍然留在坑内。所以我认为这个洗劫盗窃集团当与军
事组织有关,很可能就是一支军队。反之,假如洗劫者是一般性质的盗掘团体,那
么秦俑坑中的所有金铜器物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具有掠夺价值的东西,为什么不
拿走箭镞、铜殳、弩机、甬钟和其它众多的器物?再说一般性质的盗掘集团是不会
把气力浪费在对俑坑的打砸上的。更不会在盗掘后再点一把大火,有意将自己的盗
窃行动暴露于众,至今我还没有闻听有这样愚蠢的盗贼。
既然我已对俑坑的洗劫者作出了是一支军队的结论,并把时间的范围放在秦末
汉初,就有必要说明在这段时期内到过或接近过秦陵的军事集团。第一首当是秦国
章邯所率领的由骊山刑徒组成的秦国政府军。章邯官拜秦国少府,是秦始皇陵园工
程后期的主持者,当秦二世二年农民起义大爆发,并威胁到秦国政权时,在章邯的
请求下,秦二世赦免了骊山刑徒,授给兵器,并由章邯率领去抵抗农民军。在章邯
率刑徒攻打农民军这个问题上,有人又节外生枝地提出,可能这支匆忙组成的军队
缺乏兵器,便将俑坑的马弩刀剑取走。这种解释如果和砸毁兵马俑联系起来,便知
这是一种不攻自破的推断。
假设章邯取走了兵器,何必再砸毁陶俑?况且俑坑兵器和几十万刑徒的比例又
是那样悬殊。章邯取走兵器一说不能成立。
有人认为周章之师曾到过秦始皇陵一带,是周章率人洗劫并烧毁了秦俑坑。这
一说更难成立。周章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只能算作接近过秦始皇陵园的一支军队。
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
兵数十万。”这个“戏”的确切地点在新丰东南30里处,而新丰在秦始皇陵北6 里
处,这说明周章之师未到始皇陵就被章邯组织起来的骊山刑徒打退了。
刘邦所率领的军队先于项羽到达关中,尽管史书没有明确说明,但这支军队到
过始皇陵是可能的。然而,从刘邦入关后的所做所为来看,足以证明秦俑坑的洗劫
和焚毁非其所为。《史记·高祖本记》中记载刘邦数说项羽十条罪状时曾有“怀王
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的记载,要是
刘邦将兵马俑洗劫焚毁,这段骂辞是说不出口的。
所以,我认为秦俑坑的焚毁是晚于刘邦入关的项羽所为,其原因如袁仲一先生
所说的理由相同。
至于李鼎铉先生所言,尽管项羽砸毁、洗劫了俑坑,而没有焚烧的“牧童焚毁”
说,我也不敢苟同。假设项羽没有焚烧俑坑,一个小小牧童能将俑坑烧得如此彻底?
疑问自然是众多的,这个牧童共有几只羊掉入俑坑?如果是一只,他只能烧毁一个
俑坑,如果是多只分别掸入两个俑坑,说明俑坑已千疮百孔,棚木等自然不能相连,
如果有火燃起,也难以全部烧尽,总有一些断裂处而免遭焚烧留于后世。况且这时
坑内已多次进水,潮湿的棚未能否点燃也是一个令人难以作答的问题。
无论是“沼气自燃”说、“葬仪自燃”说,还是“牧童焚毁”说,其实都是犯
了同样的一种错误,这就是撇开了秦俑坑曾遭大规模破坏和掠夺这个事实,单就焚
毁而论焚毁,从而使历史的真实陷入了误圈。假如按“自然”和“葬仪”说解释俑
坑的焚毁,那么秦俑坑就不应存在人为的破坏和掠夺。假如按“牧童”说,就不应
两个俑坑均遭焚烧,或者说焚烧就不该如此彻底。
结束了对四位秦俑研究者的采访,面对眼前的一堆记录,它使我对秦俑坑的焚
烧原因有所了解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疑窦。我觉得我同样地走进一个怪圈中,难
以分辨东西南北,诸种不同的推论,除了有他们各自的可信性,不能完全令人折服
的缺憾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沼气自燃”、“葬仪自燃”、“牧童焚毁”诸说的
证据之不足已为张仲立先生所总结。目前秦俑博物馆的讲解员在对游客解释秦俑坑
的焚毁之因时,采用的是“项羽焚毁”说。足见这一理论较其它诸说更能接近历史
史实而可能也更被人接受。但这种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撇开了“俑坑内堆积淤泥普
遍为14 层”这一事实。按此说法,项羽入关将俑坑大面积揭开。那么在砸毁焚烧
后,俑坑上部的土层必然落入坑底而将慢砖甚至陶俑覆盖。何以出现显然是被水冲
积的多达14 层淤泥沉积坑底的奇特现象?“项羽焚毁”说也正是忽视了这一实证
而不能完全令人折服并使讨论陷入误区。如果哪一天研究者能够真正还历史的真实
面貌,那无疑将是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一大快事。
第四章 西部军魂
秦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今后我们军队的高级将领都要到这
里看一看。
——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叶剑英
三号坑之谜
秦始皇兵陵马俑坑的工地上,已经分成了三支不同的队伍——建馆、发掘、钻
探。一切都在紧张地进行。
1976 年5 月11 日,钻探人员在一号兵马俑坑西北侧25 米处,又探出三号
兵马俑坑。这无疑又是一个极大的喜讯。1977 年3 月,考古人员对三号兵马俑坑
作了小型的试掘,发现这是一个形制和内容完全不同于一、二号坑的奇特的地下营
帐。考古人员不得不费尽心思,小心翼翼地按照它原有的遗迹脉络进行发掘。它的
形状完全呈现出来,人们才发现这是一个奇异的俑坑。
建筑面积仅为300 平方米,尚不到一号坑的1/20。然而它的建筑形制特殊,坑
内结构高深莫测,难以作出确切的结论。一号俑坑平面呈长方形,二号俑坑平面呈
曲尺形,唯有三号俑坑平面属于一个不规则的凹字形。它的东边为一条长11。2 米、
宽3。7 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
厢房与北厢房。遗憾的是这个俑坑陶俑的保存情况远不及一、二号坑。一号坑陶俑
虽然有破坏的迹象,并有许多陶俑被打碎、陶片被移位、兵器被盗等现象,但这些
陶俑的头却大部分留在坑内,经过修复后,陶俑缺头者并不多。而三号俑坑的陶俑
大部分没有头,陶马的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坑内也不见残破陶片的踪影。由此,
可以推断三号俑坑曾遭受过比一、二号俑坑更加严重的洗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三
号俑坑的建筑未遭火烧,而属于木质建筑腐朽后的自然塌陷。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令
人们想起了程学华先生“自焚理论”说的同时,仍然未能解开心中的谜团,假如三
号坑是自焚,那么土层塌陷后这些俑头、马头又是如何跑掉的?这又是一个不解之
谜。
随着发掘的不断进展,三号俑坑的南半部通道、车马房和北半部已得到了大面
积的清理,昔日的风采再度向人类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一个古代军阵指挥部的形貌
也一览无余地出现在后人的面前。三号俑坑作为古代军阵指挥部完整的实物形象资
料,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史上唯一的发现。它的建筑布局、车马特点、陶俑排列、
兵器配备,都是人们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战争及出战仪式等方面难得的珍贵资料。
就在三号俑坑发掘的同时,考古人员又在三号坑西侧150 米处钻探出一座南北
向甲字形大墓。墓室面积约为30 平方米,深达12 米,四周有二层台,北边的斜
坡墓道长约40 米,墓室内曾钻探出木板朽灰。由于它的位置与三号俑坑相隔不远,
因而,考古人员在《三号兵马俑坑发掘简报》中曾推断:“此墓是否和三个兵马俑
坑同为一组?墓主人是否即三号坑内的指挥者?这些还有待于以后的发掘予以验证。”
墓主人是否是军阵的指挥者暂且不论,三号兵马俑坑的出土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古
代完整的军事布阵图:
纵观中国古代战争史,在春秋五霸以前的战场厮杀,军队的指挥将领要身先士
卒,冲锋陷阵,他们所处的位置自然要在军阵之前或在军队的前半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和战争次数的增大增多,军事将领的位置也随之
向后移动,至战国晚期,军事将领所处的位置已从军队中独立出来,并组成了军阵
的首脑机关。从三号坑可以看出,秦代军队在战争中指挥机关已独立出来并置于整
个战阵布局西北方向。这个指挥机关的产生和位置的选择,既有利于将领研究制定
严密的作战方案,又便于观敌瞭阵,知已知彼。更为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
有了保障,避免出师未捷指挥将领首先阵亡的情形。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号坑的发现,
使人类有充足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