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他们便依计行事。鲁智深心里疑忌:“这伙人不三不四,莫不是要耍我?我走上前去,让他们看看我的功夫。”鲁智深走上前不等他们靠近,就右脚飞起,一下把李四踢进粪窖去,张三正要逃走,鲁智深又起左脚,把张三也踢进了粪窖。后面的混混看到这种情形,都吓得目瞪口呆。
后来人们用“不三不四”来指不像这也不像那,不像样子,不正派。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 草菅人命
典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深受汉文帝的信任,汉文帝赏识他的才学,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在这期间,贾谊上书汉文帝,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详细地分析了教育太子的重要性。
贾谊写道:“夏、殷、商三代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就是因为对太子的教育采用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而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命赵高做胡亥的师父,赵高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不是的,他所以这样,是赵高教导的那一套是违背情理的。”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他的这段精彩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后来常指统治者轻视人命,任意杀害。现在常指仗势行凶,不顾别人死活,亦作“草芥人命”。
■ 草木皆兵
典出《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东晋时,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苻坚25万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苻坚慌了手脚,他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地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接着,在淝水决战中,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草木皆兵”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现在,“草木皆兵”常用来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 朝三暮四
典出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大家都称他为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听懂他的话。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没过多久,老人变贫穷了,所以他想减少猴子的食物,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栗子,可以吗?”
猴子们听了,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了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朝三暮四”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现在,作为一个成语,“朝三暮四”常比喻人的行为变化之快,也用来形容数目之多。
四字篇 第三章(1)
■ 车水马龙
典出《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汉光武帝的皇后马氏知书识理,经常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汉章帝刘煌即位后,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一些大臣建议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她说:“马家的舅父,已经很富贵了。我身为太后,每天节衣缩食,让左右的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但不好好反省,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访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来来往往就像是一条游龙。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领和袖雪白,再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他们只知道自己享受荣华富贵,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现在,人们仍然用“车水马龙”来形容车马往来,络绎不绝的场景。
■ 车载斗量
典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三国时吴国有一个人叫赵咨,他博学多识,同别人谈论时反应敏捷,极有辩才。孙权当吴王后,把赵咨提拔为中大夫,有一次,吴王派他出使魏国。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孙权有学问吗?他害怕魏国吗?”赵咨回答道:“吴王拥有万艘航行在江上的战船,还有百万披坚执锐的军队,任用贤能之人,刻意筹划,励精图治。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博览诗书、传记、历史,以充实自己。至于说到怕不怕,吴国拥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为天险,为什么要害怕魏国呢?”赵咨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车载斗量”指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目许多,不足为奇。现在,“车载斗量”作为一个成语依然用来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 乘龙快婿
典出《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叫弄玉。弄玉公主聪颖绝伦,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著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着公主的玉笙。一连几夜,都是如此。穆公便派大将孟明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这个人原来是一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后来,萧史和弄玉结成夫妻,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就和真凤凰的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下来了,停在他们的屋子上。
一天晚上,奏完笙箫之后,萧史对公主说:“我很怀念华山幽静的生活。”公主也说:“这宫廷生涯,我压根儿就厌烦,我愿意与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静。”从此二人便隐居在华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带着玉笙乘上彩凤,萧史带上玉箫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升空而去。当时的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四字篇 第三章(2)
现在,“乘龙快婿”作为一种褒义的说法,经常用来称赞别人家的女婿,指别人家找到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好女婿。
■ 出尔反尔
典出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邹国与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冲突,邹国有三十三名官吏被杀,老百姓却丝毫不为他们的死而难过,真是可恨!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却不出手营救,对这样的百姓该怎么办呢?”
孟子对邹穆公说:“这不能怪罪百姓。当年饥荒,邹国百姓饿死无数,您的粮仓却堆满了粮食,库房中装满了财宝,这不能怪您,全怪那些官吏。他们非但没报告灾情,还残害百姓,曾子曾说过:‘当心!当心!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现在,您能明白百姓为何不营救那些被杀的官吏了吧?”
后来人们用“出尔反尔”形容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常指人的言行变化无常,前后不一致。
■ 出类拔萃
“拔”是超出,“类”指同类,“萃”指草丛,同类丛聚。
典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孔子非常推崇。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有若曾这样说过:‘如果将孔子和寻常的百姓比,那正像麒麟同其他走兽比,凤凰同其他飞鸟比,泰山同其他小石堆比,河海同水洼细流比。圣人和其他人也是同类,但圣人已远远超出、高过其他人了。自有人类以来,道德、学问没有胜过孔子的。’”这就是说,自古贤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而孔子又是一个更加突出的人才,比伯夷、伊尹强多了。
“出类拔萃”一成语便出于此,指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作为褒义词,经常用于人或事物。
■ 楚楚可怜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
东晋时,太原中都人孙绰,曾任永嘉太守等职,住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孙绰作《遂初赋》明志,在畎川建房隐居,他曾感慨说:“人生到此,应该知足了。”他在厅前种了一棵松树,并经常亲自给松树培土、浇灌。
邻居高世远对孙绰说:“小松树不是不‘楚楚可怜’,但是永远不能用作栋梁啊。”孙绰回答说:“枫树、柳树虽然粗得合抱都抱不过来,又能派什么用场呢?”——枫树和柳树的材质不够坚硬,不宜用作建筑。
“楚楚可怜”原指小树娇媚可爱,后来专门形容少女身材婀娜,面容娇美可爱的样子。
■ 春风得意
典出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时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名叫孟郊,他是河南洛阳人。孟郊的经历很不如意,他曾两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直至第三次才考上,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穷困的生活磨掉了他的气度,考中进士之后,他才开朗起来,他高兴地写了一首《登科后》的绝句,表达他当时的愉悦心情,其中有句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我兴高采烈的骑了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的花儿看完了。
“春风得意”旧指考中进士后的得意心情。现在,人们就用“春风得意”来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的样子。
四字篇 第四章(1)
■ 唇亡齿寒
典出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除了著名的五霸外,还有数不清的小国。虞国和虢国就是其中的两个小国。一次,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外国的军队不可以被允许随便过境。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就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现在,人们多用“唇亡齿寒”来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利害关系。
■ 绰绰有余
典出《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坻蛙辞去灵丘县令到国都担任谏官,他做了好几个月的谏官,却从来没有向齐王劝谏过。孟子对坻蛙说:“谏官是要求进言的官,你做了几个月的谏官,却始终没提过建议,看来你不适合做这样的官。”
坻蛙听了孟子的话心里很不好受,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职责,于是向齐王辞去了谏官的职位。后来,其他人纷纷议论说:“孟子倒是屡次向齐王进谏,可是齐王都不采纳,他却不走,他对坻蛙说那些话是嫉妒他吗?”
孟子满不在乎地说:“我无官无职,又无进言的职责,我的进退不是随心所欲吗?”
现在,“绰绰有余”与最初的意思有了一些出入,用来形容数量远超过了所需求,很富裕。
■ 打草惊蛇
典出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南唐时,王鲁任当涂县县令。此人在扩充自己的钱财上很是下功夫。
一天,正赶上县里的一些官员和老百姓,联名向他投诉县里的主簿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王鲁接到案子,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他十分害怕,就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是,你们虽然只是打草,我已经像伏在草中的蛇一样,感到心惊。
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写罢批文,他手一松,瘫坐在了椅子上。
“打草惊蛇”现在多比喻做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 大发雷霆
典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当时,曹魏的执政者是魏明帝曹睿。曹睿是个荒淫无度又无能的人,曹氏政权已失去了曹操、曹丕时的气势。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见此情景,便暗地里与孙权结成同盟,但辽东和建业离得远,公孙渊担心一旦被魏国攻打,远水救不了近火,和吴国结盟并非是好办法,于是又背弃盟约,杀了吴国使臣。
四字篇 第四章(2)
消息传到东吴,孙权暴跳如雷,打算讨伐公孙渊。名将陆逊上书阻止,他说:“公孙渊背弃盟约,杀我使臣,确实令人气愤。但是现在天下风云变幻,如果不忍小愤而发雷霆之怒,恐难实现夺取天下的愿望。我听说,想干大事,统一天下的人是不会因小失大的。”孙权觉得有道理,就取消了讨伐公孙渊的计划。
“大发雷霆”现常用来比喻火气很大,大声斥责。
■ 大腹便便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韶传》: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东汉汉桓帝时候,有一位教书先生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文采,在没当官之前,他曾教过几百名学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