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19年(二十四岁)
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
1923年(二十八岁)
在杜威等的指导下,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始任开封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兼任文学院院长,并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二十九岁)
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
1925年(三十岁)
到广州广东大学任教授。
1926年(三十一岁)
离开广东大学到燕京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庄子》。
1928年(三十三岁)
离开燕大到清华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兼任哲学系主任。后来还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和文学院院长。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的十年(1927—1937年),是冯友兰先生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
1931年(三十六岁)
《中国哲学史》上卷出版问世。
1934年(三十九岁)
《中国哲学史》下卷出版问世。应邀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会后,又通过申请获准访问苏联。
1935年(四十岁)
十月底十一月初,被国民党政府警方视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审讯。迫于全国的民主势力,在被关押、审查数天后,遂被释放。
1937年(四十二岁)
《新理学》问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同时,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埋首著述,潜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
1940年(四十五岁)
《新世训》、《新事论》出版问世。
1942年(四十七岁)
《新原人》出版问世。
1945年(五十岁)
《新原道》出版问世。
1946年(五十一岁)
《新知言》出版问世;西南联大因抗战胜利而解散,清华大学迁回北京;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赴美任为期一年的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将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1937年至1946年,是冯友兰先生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而成。
1947年(五十二岁)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冯友兰先生生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交,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
1948年(五十三岁)
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
1949年(五十四岁)
辞去本兼各职,专任教授。
1952年(五十七岁)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
1968年(七十三岁)
离开牛棚,勉强恢复自由。
1972年(七十七岁)
尼克松访华,冯家被定为外宾访问的开放户,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文·冇·人·冇·书·冇·屋←
1981年(八十六岁)
口述完成《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1983年(八十八岁)
《我的读书经验》刊于《书林》1983年第1期,夏威夷会议发言稿《宋明道学通论》刊于《哲学研究》1983年第2期,《论〈美的历程〉——致李泽厚》刊于《中国哲学》第9辑,《我过去的工作和未来的展望——在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发言》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写成《〈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中国哲学史〉新序》;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中国哲学简史》塞尔维亚文译本在贝尔格莱德出版。
1984年(八十九岁)
《春秋公羊学与中国封建社会》刊于《社会科学研究》84年第二期,《“过秦”与“恢汉”》刊于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4期;《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1983年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学术文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1985年(九十岁)
《孔丘,孔子,如何研究孔子》刊于《团结报》,《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在孔子纪念会上的发言》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一个哲学家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近况》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1984年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孔子研究所成立,任名誉所长。
1986年(九十一岁)
《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一点意见》刊于《瞭望》海外版1986年第六、七期合刊,《通论道学》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中国古典哲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刊于《群言》1986年十一期;《三松堂全集》第五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孔子研究所聘请先生为该所名誉所长,山西省孔子学术研究会聘冯友兰先生为学术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聘请冯友兰先生为该会第三届理事会学术顾问。
1987年(九十二岁)
写成《冯友兰英文著作集》序言(英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三松堂散文集〉自序》;《〈中国哲学史新编〉回顾及其他》刊于三联书店出版之《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三辑;金岳霖学术基金会成立,冯友兰先生任顾问。
1988年(九十三岁)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道学》刊于《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9年(九十四岁)
《对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刊于《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洛学与传统文化》由求实出版社出版。
1990年(九十五岁)
写成《纪念新文化运动》、《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境界》、《为蔡仲德教授命字“环中”说》;11月26日20时45分,先生心脏停止跳动,这位现代中国的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纷扰多变的世界。
思辨妙语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的座右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人之所以为人者,即人之有人心。
——《理想人生》“孟子哲学”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
——《理想人生》“境界”
人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有小大。其境界高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大;其境界低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小。公共世界,无限的大,其间的事物,亦是无量无边的多。但一个所能实际享受底,是他所能感觉或了解底一部分底世界。
——《理想人生》“境界”
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理想人生》“论命运”
唯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的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
——《理想人生》“论命运”
因为它是廓然大公底,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理想人生》“致中和”
知道事物变化的常理,人的思想就明智,明智的人就得以避免偏见;没有偏见,人的思想才能全面;思想全面才能胸怀广阔;胸怀广阔的人得见真理;得见真理的人将持续不败,终身也不会跌倒。
——《中国哲学简史》“自然的不变规律”
所谓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在他的社会地位里所应该做的生活。照旧时说法:就是为臣要尽忠,为子要尽孝。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每个人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他应该做的事。圣人也不过做到了这一点。
——《理想人生》“儒家哲学之精神”
要站在一切不同之上而有超越之观感,切不可站在自己的观点之上而权衡其他的一切。假如一个人没有超越感,则必以为自己是绝对的,而别人的见解和自己不合之处,便以为是错误的。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一个社会之能以成立,全靠其中底分子的互助。各分子要互助,须先能互信。
——《理想人生》“存诚敬”
在事业方面,(成功)并非一人之力所能达成:一、需要有许多人帮忙合作;二、需要与别人竞争。
——《理想人生》“人生成功之因素”
《周易》乾卦的《文言》说:“修辞立其诚。”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这叫“立其诚”。
——《三松堂自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诚的一意义是不欺。不欺有两方面,一是不欺人,一是不自欺。我们常说:“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都是不诚。所谓“不妄语”,即是不欺人;所谓“脚踏实地”,即是不自欺。
——《理想人生》“存诚敬”
诚与信有密切底关系。我们常说诚信。信与诚都有实的性质,我们说信实,又说诚实。所谓实者,即是没有虚假,即是无妄。若对于信与诚作分别,说信则注重不欺人,说诚则注重不自欺。不欺都是实,所以信曰信实,诚曰诚实。
——《理想人生》“存诚敬”
道德上之所谓“和”,正如知识上所谓“通”。科学上一个道理,若所能释之现象愈多,则愈真;社会上政治上一种制度,若所能满足之欲愈多,则愈好。
——《理想人生》“中和与通”
各种要求的满足,在恰好处是中,不到恰好处,或超过恰好处,是过或不及。
——《理想人生》“致中和”
一个人的生理底、生理底要求,是多方面底。这各方面底要求,都要于相当程度内得到满足,然后一个人才能保持一个健全底身体、健全底人格。有许多生理底或心理底疾病,都是由于人的某方面底生理底或心理底要求,太被压抑所致。这是我们所都知道底。
——《理想人生》“致中和”
人们每天都需要吃饭喝水,因此,吃饭喝水成为人类的日常活动。它们如此重要,又如此寻常,成为人人不能离开的事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人际关系和道德也同样是不能须臾离开的。
——《中国哲学简史》“庸”与“常”
别人批评自己,自己不应因为被批评而难过,而愤恨,至多报以批评就可以了,或者“一笑了之”。此等“一笑了之”,就是幽默感。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我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哲学家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蔽”,他们的“见”和“蔽”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有“见”,也往往为其“见”所“蔽”。
——《三松堂自序》“20年代”
凡是能使某种事最成功底办法,都是人人可行底办法,因为是人人可行底办法,所以是平常底办法。照所谓聪明人看起来,这些办法,都是迂曲拙笨底。他们都好求直捷巧妙底办法。但是所谓直捷巧妙底办法,大概多是“行险徼幸”底办法。其办法虽似巧而却不能成事。用不能成事底办法办事,必致弄巧反拙。而似乎是拙笨底平常办法,虽似拙而却能成事。
——《冯友兰谈哲学》“道中庸”
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识。”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哲学的精神》“我的读书经验”
名人点评
冯先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在以白话与哲理文章方面,其才能可以说是冠绝一时。冯先生的书特别好读,已是学者的公论。因此,读冯先生的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华,而且可以学会做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慎之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哲学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名望的思想家是熊十力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三家学说都表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唯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中”、“西”各半,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西结合。
——国学大师 张岱年
冯友兰先生胸怀宽阔,涵养有素。他既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也能容忍不同的意见。
——著名哲学家 张岱年
芝生先生走过了九十五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
冯先生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启发了我对此生生存目的的认识和追求。只有将自己与自然相混同、相参与,打破物我之间的隔阂,与自然对话,吸取它的博大与生机,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天地境界”,才有可能越过“得失”这座最关键的障碍,以轻松的形态跑到终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郑敏
先生实为吾国之硕儒,现代之大哲学家。其为文不事雕琢,平易明白;与人言缓而有条,不乏风趣;授课喜引笑话,颇见幽默。先生学问特重精神境界,于宋明道学受用甚深,其心气平和,从容自得,精思志道,唯“有道气象”可以称之。
——北京大学教授 陈来
冯君这个学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材料。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 约翰·杜威
冯著是当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最为博大精深的作品,必将长期受到西方世界和重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如是说
呕血力作
“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世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这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冯先生将这些著作总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或“贞元六书”。贞元之际者,即贞下起元之际,指著书于抗战时期,适此贞元,当是民族复兴的契机。冯友兰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明确表述过著此六书的深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