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处处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提倡循环使用,回收再用,重复利用,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等等。

其次,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出现重大转机。2003年、2004年,钢铁、水泥、汽车、电力、煤炭等高速发展。钢材从2000年的12850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9723万吨,翻了一番还多,其中2003年和200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4856万吨和5615万吨。水泥2003年、200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3708万吨和10792万吨。汽车2004年超过万辆,达507,4万辆,比2002年增加1823万辆,增长59%。发电量2004年达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加5330亿千瓦小时,增长33%。原煤2004年达1956亿吨,比2000年增加956亿吨,接近翻了一番,其中2003年、200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和11%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于2004年出现重大转机,粮食产量扭转了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2004年粮食产量为46947万吨,比上年增产3877万吨,增长9%。农村屠民人均纯收入也扭转了前三年一直低于计划指标5%的局面。

第三,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中国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几年入世的正面效应好于预期。首先,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2004年进出口贸易达11548亿美元,大大超过十五计划预定的6800亿美元的水平,比2000年47429亿美元增长143倍。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实际利用外资2001年为4967亿美元,2002年为5501亿美元,2003年为5614亿美元,2004年为6407亿美元。2004年,我国出口额占GDP的36%,进出口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7。7%。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8%,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57%,交纳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开放型经济领域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8500万。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在增强,200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5%。2003年中国进口额已占全球进口总额的53%。到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1140亿芙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万人。

第四,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十五时期财政收入上了一个台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稳步上升。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263559亿元,比年增加129607亿元,增长率达96。8%,平均每年增收3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从2000年的14。97%提高到占19。26%,提高了429个百分点。这是十五期间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亮点。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2004年,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都逐年提高,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都在的计划指标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接近5%的计划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几年也有较快增长,年均增幅在两位数左右。特别是,这几年的物价稳定,2001-2004年年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只有12%,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好时期。

第五,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1-2004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400万人,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任务的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的目标内。2004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均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增加。2004年,全国共有2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2000年减少很多。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大发展,2000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561万人,2004年跃增至1333。5万人,增加了14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00年为1%。2004年增为13。5%。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重大进展,截至2004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投入资金1086亿元,建设2425个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投入76亿元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设项目2518个。

三、2001-200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顺利,许多领域都超额或很可能超额完成

十五计划预定目标。这是由于党和政府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首先,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2003年3月,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冲击,党和政府果断作出了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疫情,减少损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03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仍达采取果断措施,控制非典疫情蔓延。实施群防群控,阻止疫情蔓延,调集物力、人力,保证非典防治工作需要。据统计,全国用于抗击非典的财政资金支出132亿元。

及时组织防治非典用品、医疗器械等的生产供应。组织疫病预防和诊治的科研攻关,加强国际合作,改善疾病监控设施和手段。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3个月时间里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取得了显着的救治成果。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从疫医名单中除去,标志着我国抗击非典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积极有效应对,减轻非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国务院要求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防治非典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努力保持稳定,并及时提出应对非典影响、做好经济工作的政策措施。包括对部分困难行业阶段性减免政府性基金和税费等政策;确保防治疫病所需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运输畅通;全面加强市场秩序和商品质量的监管,坚决查处制假售假、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乱收费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稳定等等。疫情得到控制后,及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对外宣传和促销活动,迅速恢复外贸洽谈、招商引资、会展推介等,推行便利通关,努力增加外贸进出口。对受非典疫情影响较为突出的民航和旅游业的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延长至2003年年底。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根据防治非典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中央提出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安排国债资金212亿元,用于加强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大多数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在2004年年内基本建成。

其次,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2003年起,中国经济开始升温。一季度,GDP增长率达99%。二季度,由于受非典袭击,GDP增长率仍达79%。三季庋起经济继续加快发展,全年GDP增长高出上年83%。12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这次经济升温仍然主要是由投资带动的。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扣除价格变动,实际增长24%。投资率达42。4%,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贷款大幅度增加,上半年新增贷款18万亿元人民币,达到上一年全年水平。全年新增贷款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M2全年增幅达2003年,中国各级政府换届。地方政府新班子上任后,差不多都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2001-2003年投资翻了一番,其中2003年投资增长42。5%),办开发区,加速发展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等,从而带动了钢铁、建材(水泥)、有色金属(铝)等需求急剧增长,导致煤电油运紧张。2003年,一些行业投资超高速增长,其中钢铁比2002年增长96。6%,铝增长92。9%,水泥增长在需求转旺带动下,各种价格止跌回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2002年为年为3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02年为-222003年为2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2年为-082003年为1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到2003隼,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下降,2003年已下降到8613亿斤,导致年底粮价和食品价格迅速上涨。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经济已逐步从升温走向过热。这种情况,引起国务院和一些宏观调控部门的重视,也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央行6月5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接着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11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注意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有所抬头,盲目兴办各类开发区、信贷投放偏快等问题。

2004年年初,中国经济又大幅度往上窜。第一季度投资增长高达43%,大大高于上年增速。几个过热明显的行业叫停不停,投资增速更高,钢铁行业为水泥为10。14%,电解铝为39。3%。煤电油运更为紧张,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4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出现拉闸限电,浙江一些地区工业企业停三开四甚至停四开三,二季度高峰时段全国电力供需缺口超过2000万千瓦;煤炭库存继续下降,铁路日均车满足率只有42。6%。物价水平继续上扬,居民消费价格6月份上涨三个月同比上涨超过5%,全年上涨39%。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涨幅。2002年11月由负转正后,一路攀升,到2003年12月同比上涨已达13%,到2004年一季度同比已上涨面对经济又一次快速升温,国务院和中央宏观调控部门主要从2004年4月起采取了一些强硬的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进行降温。这些手段主要包括:宣布对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实行三个暂停,暂停时间为半年,这一措旋很严厉,对地方盲目铺摊子釜底抽薪,地方政府认为这一招比停止贷款还要厉害;对贷款进行额度控制,规定2004年新增贷款额度为26亿元,比上年实际减少10%多;查处一家民营大钢铁厂(投资百亿,钢产能力800万吨)的违规兴建;国家发改委提出价格两条控制线,即凡是居民消费价格同比连续三个月上涨4%或月环比上涨1%的省市,要暂停调整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三个月;清理开发区,对凡是没有经合法审批的开发区进行清理,到2004年6月,已清理撤销开发区4735个,占新开发区总数的70%,清理用地241万平方公里,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4%;进一步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使金融机构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左右;提高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率,其中钢铁行业由25%提高到40%,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行业从20%提高到35%;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作出提高存货款利息率的决定,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提高027个百分点。

这次宏观调控,并非全面紧缩,而是紧缩过热的行业和部门,与此同时,支持农业、生态环保、某些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社会事业等发展,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韭正常发展,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因此,这次总量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密切结合的。

2004年中国经济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已逐步走向平稳同时又保持快速发展。

2004年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实施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再继续突施了6年的扩张性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是使2004年以后经济社会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再次,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支持,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就达987亿元,投入国债资金147亿元。

科技开发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化取得新进步。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制定激励人才、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稳步增加科技投入,在一些领域又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是我国高科技领域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积极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加速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推进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启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2004年起,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更加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53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4万个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得到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率逐步提高。2000年为34。3%。2001-2004年分别为36。4%…40%。42。4%…43。6%。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发布了第二批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长江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节水型示范企业、示范园区试点工作。启动工业节水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有所下降,2000年为3186万吨,2004年为2387万吨。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

四、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难题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虽然获得快速发展,但仍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也逼迫中国经济需要继续快速发展,以便缓解这些难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首先,是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4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

这比1978年的1:257和1985年的1:19的差距扩大了许多。中国目前社会经济结构的显着特征是存在二元结构,即一方面城市有比较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而占总人口近60%的人仍然在农村以务农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全国一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创造的GDP只占15。2%(2004年)。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除东部地区、城市郊区和某些特产地区外,很大一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没有达到小康收入水平,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和近5000万人只达到低水平温饱的,都在农村。要使全体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消灭绝对贫困,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由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致使农村市场不振,城市内需扩大了,农村内需没有多少扩大,因而大量闲置生产能力不能很好利用和发挥。

其次,是失业问题,主要指城镇失业问题。中国的失业问题这几年越来越突出。近几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200万人;2004年年底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27万人,加上还有未登记失业人员,城镇失业率已达到8%以上。特别是,农村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按目前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状况推算,每年能够增加的就业岗位约为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城市贪困人口相当大部分是下岗职工或失业者人群。失业和下岗容易引发越轨行动,影响社会安定。近年来,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岗位,推进再就业,已被引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再次,大量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如何平稳地退出市场的问题。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