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你其实不懂管理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暮献鳎迪终庖坏悖捅匦牒驮惫ぶ湫纬闪己玫暮献鞴叵怠�
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何建立呢?这就需要管理者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为员工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给予员工百分百的信任,让他们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从中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收获,这是留住员工、建立合作关系的关键条件,也是根本所在。
企业是一个合作团队,因此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一种融洽和谐的合作关系。管理者应当将员工看作公司的主人,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公司的一些日常事务处理中来,这会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意识,和企业能够融为一体。
可惜在现实中,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在表面上给予员工工作的自由,让他们参与到公司事务中,同时又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不予理睬,不把权力下放给他们。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员工慢慢对公司管理层失去信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以合作破裂收场。
“把员工当成合伙人”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这也是很多公司留不住员工的原因。目前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对于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很多管理者认识得并不深刻,甚至毫无认识,这导致员工普遍以打工的心态来面对公司,企业自然就难以留住人才了。
18。互惠关系定律:利益是共同的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你向员工付出怎样的东西,就会得到多少。如果管理者想要和员工互利互惠,那么就要爱护你的员工,你会因此而得到他们百倍的回报。
这就是管理学上的“互惠关系定律”。管理者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认为员工应该无条件地对公司保持忠诚,将公司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来对待。公司和员工之间,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将这种关系理解为一种单向付出无疑是可笑的,即使管理者能够找到愿意无条件忠诚的员工,也只能保证这种忠诚在短期内有效。如果在经历了长时间之后这种忠诚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就会对企业产生不信任。很显然,这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长期而有效的利益。
古时候有一个大地主,他想要盖一栋房子,于是就请了很多木匠来为自己干活。地主平日里对木匠们很是吝啬,经常无故克扣他们的银两,大家都对地主充满了怨气。房子盖了一段时间,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按照当时的习惯,主人家应该请木匠们吃饭并且赠送月饼给他们,结果大家盼了一天,地主却什么表示都没有。木匠们很生气,都不准备干了。其中一个木匠说:“我们现在不干了,他还可以找其他的木匠来做,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而且还一定会借故克扣我们的工钱,我们还是先把活干完了再说吧。”大家想想也对,就听了他的话,把活干完了。房子盖完了之后,地主跑来一看,发现房子四面都是墙而没有门,地主大怒说:“没有门我怎么能进去住呢?”木匠们说:“你当初又没有叫我们给你留个大门,我们怎么知道呢?”地主听了非常生气:“你没见人家房子是怎么盖的吗?”木匠们回答说:“你没见人家是怎么对待工人的吗?”
这个故事中所讲的不平等至今仍然屡见不鲜。很多企业都将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忽略员工的利益,结果反而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很多管理者只知道强调让员工保持对公司的忠诚态度,却没有反问过自己,员工为什么要对企业忠诚?你要知道,忠诚不是通过强调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人们因为情感上对某人的感激而形成的一种报答心理。这种感激的最根本来源,就是企业考虑并照顾到了他们的利益。如果企业不能做出一些维护员工利益的行为,那么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什么都得不到。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个企业的员工向他的老板请假,原因是他的太太生病了必须要去医院。结果老板考虑了一下,然后回答说:“你可以给她打一个电话,让她自己坐车去医院,然后在晚上下班之后赶去医院探病就好了。”员工在愤怒的情况下当场打了老板一个耳光,并且提交了辞呈。而这件事一经通报之后,立刻在公司内引起了连锁反应,大量员工主动提出辞职,原因是老板的做法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利益,为这样一个公司工作,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于是这个公司很快遭遇到了极大的人员危机。
这个故事显然为管理者敲响了警钟。不能因为自身的利益需要而侵犯或漠视他人的利益,这样你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最终反而会因此失去更多。
任何一个聪明的管理者,都清楚如何让员工对公司保持忠诚。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将员工的利益放在心上,关心并且感谢他们的付出,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
让员工相信并热爱企业,甘愿为了企业而奉献,就需要将自己放在一个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上,要清楚的是,不是你要员工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努力,而是应当让他们自发地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努力。当管理者真诚地为员工的利益而考虑的时候,员工自然会以真诚的态度来考虑公司的利益。
19。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喝
如果在工作当中,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三个思路的话,那就不要指望工作会有什么进展了。这个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在管理学上是著名的“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定律的意思是,当你组成一个团队的时候,你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股力量的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三个不同的人在合作中可能会有三种完全不同的想法,这不但不会造成合力,甚至会产生离心力,即三个人之间因为目标和想法的不一致而发生分歧,导致工作完全无法开展。
这样的事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比如A、B、C三个人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共同做一件事情。A与B产生分歧,而C认为两个人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就会导致三个人无法拿出一个统一而有效的实施方法,结果就是工作无法进展下去。
著名童话作家克雷洛夫曾经写过一个寓言故事。天鹅、梭子鱼和虾一起拉车,它们三个都十分卖力,累得满头大汗。然而奇怪的是,无论它们如何努力,车却始终停在原地不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天鹅拉着车拼命地往天上飞,虾则拉着车使劲向后拖,而梭子鱼则朝着池塘的方向推。它们谁也不愿意改变用力的方向,车子自然就拉不动了。
这就是企业管理中常会出现的内耗现象。工作团队的成员一个人一个看法,一个人一种工作思维,难以达成共识,造成的结果就是团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因为这种内耗而造成问题堆积,寸步难行。
所以杜绝这种团队内耗的组织问题,让团队合作变得更加有效,是管理者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要明确团队的分工协作。给予每一名团队成员相应的工作,能够让他们摆脱这种问题的束缚,达到合作的效果。例如,在A、B、C三人的团队中,可以让A负责策划,B负责具体操作,C负责后期的完善。这样三个人有了明确的分工,了解了自己应当负责的内容,就可以有效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意见不统一而引起的内耗现象。
同时,为团队的成员制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是相当必要的。就像寓言中的天鹅、梭子鱼和虾三种动物的行为一样,它们之所以不能完成拉车的动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不知道应该将车拉到什么地方。所以,只有目标确定,才可以减少团队成员之间的这种不和谐,让他们走上同一条道路,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四个大学生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夜去酒吧喝酒,结果都喝醉了,第二天错过了考试的时间。等到他们赶到学校的时候,考试早已经结束了。其中一个学生灵机一动,就对教授说:“我们坐车来的时候,车轮胎爆掉了。我们因此才错过了考试的时间。”教授听完之后,在考卷上写了一些什么,然后对这些学生说:“好的,现在我问你们一些问题,如果你们能够答对,我就算你们考试合格。”学生们都很高兴。于是教授让四个学生分别坐在教室的四角面向墙壁,然后向他们发放了考卷。学生们拿到考卷之后都彻底傻眼了:考卷上只有一个问题——车子的哪一个轮胎爆了?
故事的结果显而易见。因为事先没有经过沟通,这四位同学的答案肯定不会相同。可见对团队来说,有效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经过沟通之后达成一致,才能够保证团队成员配合得默契,达成共同的目标。
20。木桶定律:消除短板
一只木桶最大的盛水量,究竟取决于什么因素呢?最高的那块木板吗?不是。恰恰相反,在现实中,决定一只木桶盛水量的,是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从这一个有趣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管理学上的结论,那就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定律:一个团队的合力究竟能有多大,取决于团队中实力最薄弱的那个成员。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想要达到最大程度上的成功,就必须关注那些团队中的实力较差的成员,并且想办法让他们达到和其他成员相同的高度。
然而这个问题在实际的管理中经常会被管理者所忽略。在团队当中,能力最强的成员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管理者会想方设法帮助这些成员提高,而那些“短板”成员,更多的时候是处在被忽视,甚至是被排斥的处境。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团队合作的最佳方式。就如同那个存在短板的木桶,即使其他的木板再高,也不会让它的盛水量发生任何的改变。只有当这块短板得到了修补,木桶才能够盛满。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你更需要关注那些能力有缺陷的成员,只有帮助他们努力进步,追赶上其他人,才能够保证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有一个员工因为平常对工作投入不够,做事也不认真,因此在公司里并不受重视。然而有一天,他的上司却突然将他叫到办公室,交给他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上司对他说:“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好。”感到自己被上司重视,这名员工欣喜不已。很快他就极为认真地完成了工作,并且获得了上司的好评。从此之后,他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努力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上司也越来越欣赏他,给予他更多的信任。一年之后,他就升任了部门的主管。为此,他亲自去向上司道谢。上司听完他的话之后,却突然笑了起来,说:“你知道那时候为什么会把那个工作交给你吗?是因为当时部门其他的员工手头上都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我别无选择。不过经过那一次,我也发现了一件事:如果我能够更早地交给你一些重要的工作,或许你的表现会更好。”
一个小小的误会,却道出了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每一个管理者都能够给予自己团队中的“短板”员工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帮助,那么毫无疑问团队的合力会更大。
在商业领域,人们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是:一个最优秀的团队,需要的不是一个高能力的顶级人才,而是一群普通人才。结合“木桶定律”,我们能够得到的结论就是:一个没有“短板”的团队,才是最好的团队。
要消除短板,管理者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和选择。例如企业中最常见的优胜劣汰法则,一旦发现了团队中的短板,就立刻予以淘汰,并且寻找另一个具有平均能力水平的员工补替进去,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通过让员工进修、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达到团队的平均水平,也是不错的办法。
其实对于管理者来说,选择怎样的方法,并不是解决“木桶定律”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者要意识到,一个团队的存在,依靠的是群体的力量,而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员工的努力。因此,不要只将目光停留在那些能力出众的员工身上,而是应该更关注那些有着能力缺陷的员工,让他们也能够成为团队中值得依靠的力量。
21。凝聚效应:凝聚力=企业活力
对于企业团队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答案很简单,凝聚力。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曾就“群体凝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过相关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状态下,企业的凝聚力越大,生产效率就会越高,企业也就越有活力。
这就是凝聚效应。它对于管理者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提醒:只有时刻关注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克服那些会让员工出现消极情绪的因素,你才能够让企业变得更加有活力。
很多管理者在面对这一类问题时,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面对团队中的不同成员,似乎很难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因此在更多的时候,管理者只能选择精神激励的方式来教育团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方式的效果显然不太理想。要想打造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管理者所需要做的,并不只是精神激励那么简单。
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团队至上的社会,个人力量的打拼,很难在现实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企业才能够拥有更多的动力取得发展。因此,打造一个高效的团队,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任务。
要提高工作团队的凝聚力,管理者首先必须要为团队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当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明白他们的方向在哪里时,才会产生一种合力,推动目标的实现。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创新科技领域获得极大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乔布斯始终给予他的团队一个明确的方向,告诉员工他理想中的产品是什么样的,这使得所有人都能够依照这样的目标而努力。
给予员工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也是相当必要的环节。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有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分子,都要承担自己相应的任务。在团队中没有上下级之分,所有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很重要。只有让员工真正理解了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之后,他们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所有的工作。
在沃尔玛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具有平等交流的权利。他们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对工作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感言,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民主环境,让沃尔玛产生了极强的企业凝聚力,也成为他们成功的秘诀。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管理者所采取的奖励机制,也会影响团队凝聚力。口头激励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因此管理者必须要采取更为有效的奖励方法。管理学家们认为,最好的激励模式,就是在承认团队功绩的同时,也要给予团队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相应的奖励。这种奖励方式不但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会使得成员意识到个人的利益和荣誉与团队是不可分割的,他们会更加充满干劲,更加努力地追求更好的表现。
要让团队始终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就要为团队中的成员提供进修和深造的机会。只有一个懂得不断学习的团队,才不会被不断发展的市场所淘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团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