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汉语-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於风俗习惯的关系,一年有许多节日。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
元旦 这是正月初一日。
人日 这是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按即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元月元宵) 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 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但依照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所以元稹《连昌宫词》说:〃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 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 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端午(端阳) 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於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注:此据《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张守节正义。)。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七夕 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 七月十五日(注: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后代只有上元中元成为节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於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注:孟兰盆,梵语,是倒悬的意义。作盂兰盆,指施佛及僧,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等迷信行为。
中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重九,九日)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这是一般人认为重九登高的来源,但不一定可靠(注:《风土记》以为此日折茱萸插头,以辟恶气,而御初寒,与此也不相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至 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注:《史记·律书》:〃气始於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注:《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 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又《咏怀古迹》(其四):〃岁时伏腊走村翁。〃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上述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的,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
(三)乐律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大致相当於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
宫 商 角 徵 羽
1 2 3 5 6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变宫、变徵大致和现代简谱上的7(ti)和
4(fis)相当(注:《淮南子·天文训》把变宫叫做和,变徵叫做缪。后世变宫又叫做闰。我国传统音乐没有和4(fa)相当的音,变徵大致和
4(fis)近似。),这样就形成一个七声音阶: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1 2 3 4 5 6 7
作为音级,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这就是说它们的音高是随着调子转移的。但是相邻两音的距离却固定不变,只要第一级音的音高确定了,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了。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起点,《淮南子·原道训》说:〃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宫的音高确定了,全部五声音阶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了。七声音阶的情况也是这样。
古书上常常把五声或五音和六律并举。《吕氏春秋·察传》篇说:〃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注:见本书第二册403页。),《孟子·离娄上》说:〃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可见律和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注:蔡邕《月令章句》:〃截竹为管谓之律。〃《国语·周语下》:〃律以平声。〃后世律管改为铜制。又,古人也用钟弦定音,故有所谓管律、钟律和弦律。),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十二律各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和现代西乐对照,大致相当於C
CD
D……G
GA
AB等十二个固定的音。从低到高排列起来,依次为:
1。黄钟 2。大吕 3。太簇 4。夹钟 5。姑洗 6。中吕
C
C D
D E F
7。蕤宾 8。林钟 9。夷则 10。南吕 11。无射 12。应钟
F G
G A
A B
(注:这样对照,只是为了便於了解,不是说上古的黄钟就等於现代的C,上古黄钟的绝对音高尚待研究。其余各音和今乐也不一一相等。黄钟、夹钟、林钟、应钟的钟字又作钟;太簇又作太蔟、太族、大族、大蔟、泰簇、泰族;中吕又作仲吕;姑洗的洗,读xiǎn;无射又作亡射,射,读yì。)
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为律吕。古书上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包举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律管的长度是固定的。长管发音低,短管发音高。蔡邕《月令章句》说:〃黄钟之管长九寸(注:这是晚周的尺度,一尺长约二十三厘米。),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渐短),唯大小无增减。〃十二律管的长度有一定的数的比例:以黄钟为准,将黄钟管长三分减一,得六寸,就是林钟的管长;林钟管长三分增一,得八寸,就是太簇的管长;太簇管长三分减一,得51/3寸,就是南吕的管长;南吕管长三分增一,得71/9寸,就是姑洗的管长(注:尺寸依照《礼记·月令》郑玄注。);以下的次序是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除由应钟到蕤宾,由蕤宾到大吕都是三分增一外(注:《汉书·律历志》说:〃参分蕤宾损一,下生大吕。〃其说非是。应以《淮南子》、《礼记·月令》郑注及后汉书·律历志》为准。参看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册,22…38页。),其余都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增一。这就是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十二个律管的长度有一定的比例,这意味着十二个标准音的音高有一定的比例。
现在说到乐调。
上文说过,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其实商角徵羽也都可以作为第一级音。《管子·地员》篇有一段描写五声的文字,其中所列的五声顺序是徵羽宫商角,这就是以徵为第一级音的五声音阶:
徵 羽 宫 商 角
5 6 1 2 3
· ·
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意味着调式的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於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徵为音阶起点的是徵调式,意思是以徵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於核心地位的主音;其余由此类推。这样,五声音阶就可以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式。根据同样的道理,七声音阶可以有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孟子·梁惠王下》:〃'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招就是韶(舞乐),徵招、角招就是徵调式舞乐和角调式舞乐。《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里所说的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羽声就是羽调式。以上的记载表明,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但是上文说过,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在实际音乐中,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试以宫调式为例。用黄钟所定的宫音(黄钟为宫),就比用大吕所定的宫音(大吕为宫)要低。前者叫做黄钟宫,后者叫做大吕宫(注:古书上有时候说〃奏黄钟〃〃歌大吕〃等等,虽只提律名,实际上指的是黄钟宫、大吕宫等等。)。宫音既定,其他各音用哪几个律,也就随之而定。例如:
黄 钟 宫
黄 大 太 夹 姑 中 蕤 林 夷 南 无 应
钟 吕 簇 钟 洗 吕 宾 钟 则 吕 射 钟
宫 商 角 徵 羽
大 吕 宫
黄 大 太 夹 姑 中 蕤 林 夷 南 无 应
钟 吕 簇 钟 洗 吕 宾 钟 则 吕 射 钟
宫 商 角 徵 羽
理论上十二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的音高,这样就可能有十二种不同音高的宫调式。商角徵羽各调式仿此,也可以各有十二种不同音高的调式。总起来说,五声音阶的五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各得十二〃调〃,因此古人有所谓六十〃调〃之说。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五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根据同样的道理,七声音阶的七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得八十四〃调〃。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这一类的话就不难懂了(注:见《周礼·春官·大司乐》。),所指的不过是不同音高的不同调式而已。
有一点需要注意:无论六十〃调〃或八十四〃调〃,都只是理论上有这样多的可能组合,在实际音乐中不见得全都用到。例如隋唐燕乐只用二十八宫调(注:前人把以宫为主音的调式称之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音的调式统称之为调,例如八十四调可以分称为十二宫七十二调,也可以合称为八十四宫调。隋唐燕乐所用的二十八宫调包括七宫二十一调。),南宋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用五宫八调。常用的只有九种,即五宫四调,通称为〃九宫〃:
五宫:正宫 中吕宫 南吕宫 仙吕宫 黄钟宫
四调:大石调(又作大食调) 双调 商调 越调(注:这里所列的〃调〃的名称是传统惯用的俗名。和上古的〃调〃对照,大致是:
正宫……黄钟宫 中吕宫……夹钟宫 南吕宫……林钟宫
仙吕宫……夷则宫 黄钟宫……无射宫 大石调……黄钟商
双调……夹钟商 商调……夷则商 越调……无射商)
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八音。《尚书·舜典》说:〃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司乐》说:〃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所谓八音,是指上古的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依《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金指钟鎛(bó),石指磬,土指埙(xūn),革指鼓鼗(tǎo),丝指琴瑟,木指柷敔(zhù yǔ),匏指笙,竹指管箫。由此可见八音和五声、七音是不同性质的。
我国乐律,历代有不少变更,这里没有必要加以叙述。
我国音乐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乐律知识在二千多年以前就已经非常精微,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由於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对乐律的理解还有不正确的一面,我们学习古代乐律,对这一点也应该有所了解。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如果以四季为纲排起表来,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是:
四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声 角 徵 宫 商 羽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这种配合关系,可举两条旧注来说明。《礼记·月令》郑玄注:〃春气和,则角声调〃,所以角配春。《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角,木也;位在东方〃,所以角配木,配东。其余由此类推。显而易见,这样解释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是古人对於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的具体配合既然有了一种传统的了解,那么古典作家的作品在写到某个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欧阳修《秋声赋》之所以说〃商声主西方之音〃,就是因为古人以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的缘故。
欧阳修《秋声赋》接着还说:〃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和七月的联系要从十二律和十二月的配合来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一年十二月正好和十二律相适应: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据《礼记·月令》郑玄注就是〃律应〃,〃律应〃的徵验则凭〃吹灰〃。吹灰是古人候气的方法,据说是用葭莩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了。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这种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