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死也由于这种不死的信念而活跃生动了,这种安排实在最适当不过了。同时必须指出,所谓适当,必须具有这样的意义,即首先必须特殊
…… 215
212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地适合于那临死者,所涉及的必须是他本人而不是普遍的人,是他自身作为个别的人的确信,而不是普遍真理。所以我们在这里所碰见的,绝少是表象形式和概念形式的分离,不过这里所涉及的表象,远不同于那种陷入粗笨的想法,把灵魂表象为一种实物,并且按照实物的方式去问它能绵延或持续多久。例如,我们看见苏格拉底在这样的意义下说:“对于追求真理——这是哲学的唯一任务——,肉体或与肉体有关的东西乃是一种障碍,因为感性的直观不能表明任何纯粹的东西像它本身那样,而真理必须在灵魂远离肉体的情形下才可以被认识。
因为正义、美和同类的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不会遭受任何变化和毁灭;这些理念不是凭借肉体所能认识,只有通过灵魂才看得见。“
①
我们看见,即在这种分离中,灵魂的本质也没有被看成实物式的存在,而是被认作共相。这种思想,在下面柏拉图证明灵魂不死时,我们还可看见更多。这里的主要思想是已经考察过了的,即认为“灵魂在今生之前业已存在,因为学习只是一种回忆。”
②这话包含着:灵魂已潜在地具有它所实现的东西。这里我们决不可以把它想成是天赋观念那种坏的看法,天赋观念包含着认理念为一种自然存在的说法,好像以为思想一方面已经是天生就固定那样的,一方面具有一种自然的存在,即不首先通过心灵的活动便自己产生出来似的。
但柏拉图认为灵魂的不死主要地在于“复合的东西是要遭受
①“斐多”篇,第六五——六七页(柏克尔本第一八——二三页)。
②“斐多”篇,第七二页(柏克尔本第三五页)。
…… 216
甲、柏 拉 图312
分解和毁灭的,反之单纯的东西是不会被分解和毁灭的;而那永远自身相等、自身同一的东西就是单纯的。美、善、相等,由于是单纯的东西,所以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反之,包括这些共相于其中的东西,如人、事物等则是有变化的,是能被感官感觉的,而单纯的东西〔按即共相〕则是超感觉的。
因此在思想中的灵魂转向思想,俨如以思想为亲属,并且与思想有所交往,它也必定被认为具有单纯的本性。“
①
这里更足以说明,柏拉图不是把单纯性认作事物的单纯性,譬如化学元素的单纯性等,这样的单纯性是不能认作有自身区别的,这只是抽象的同一性或抽象的共性,作为一种存在的单纯物。
但最后共相本身又具有存在的形式。
例如说:“我们听见的和音,它不外是一个共相,一个单纯的东西,一种殊异事物的统一。不过这种讲和是与感性事物相联结的,并且与此感性事物一同消逝,如像笛子的音乐与笛子一同消逝一样。”
②柏拉图指出,“灵魂也不是这种样式的和谐,因为这种感性的和谐乃是在事物之后,跟随着事物而来,但灵魂的和谐乃是自在自为的,先于一切感性存在的。感性的和谐有各种不同的音阶,而灵魂的和谐却没有量的差别。”
③
由此可以明白,柏拉图完全把灵魂的本质认作是共相,不是从感性的个别性中去肯定它的真理性和存在,而对于灵魂
①同上篇,第七八——八○页(柏克尔本第四六——五一页)。
②同上书,第八五——八六页(第六二——六三页)。
③“斐多”篇,第九二——九四页(柏克尔本第七四——八○页)。
…… 217
412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不死,他也不是像我们所假想那样;在表象的意义下,把灵魂当作个别事物。至于以后在神话中也说到灵魂于死后居住在另一个较辉煌庄严的世界,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这里所谓天界是什么样的性质。
(3)至于说到灵魂的教育和修养,这是和前面所说的灵。。。。。。
魂的性质相联系着的。我们决不要把柏拉图的唯心论当作主观唯心论,当作近代所想像的那种坏的唯心论那样,好像人什么东西也不能学习,完全不受外界的决定,而认为一切观念都从主体产生出来。常常有人说,唯心论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即认为个人从他自身创型出他的一切观念——甚至当下直接的观念,并从自身里面建立一切。
这乃是一种反历史的、完全错误的想法。
如果对于唯心论作这样粗糙的了解,那么,事实上在所有的哲学家中,将没有一个人是唯心论者了。柏拉图的唯心论也同样是和这种形态的唯心论距离很远的。
单就学习〔按即认识〕而论,柏拉图是预先假定了那算正有普遍性的东西,理念、善、美都早已潜伏在心灵自身之内,只是从心灵中发展出来罢了。在他的“国家”篇(卷七)里,联系到我已提到过的这点,他曾说到教育、学习是怎样的性质。他说:“我们必须认为,知识和学习的性质不是像有些人所主张的那样”
(他是说不要像智者派那样)
,“那些人于说到教育时,以为知识仿佛不是包含在灵魂之内,而仿佛是被放进灵魂之内;就如像把视觉放进瞎了的眼睛里面那样”
,好像眼科医师施手术去医治眼睛中的翳障那样。
认为知识完全来自外面这一看法,在近代有了极其抽象、粗糙的经
…… 218
甲、柏 拉 图512
验派哲学家为代表,他们断言,人对于神圣事物所知道的、所认之为真的一切,皆由于教育和习惯而来,灵魂、心灵只是一种完全无确定性的可能性。这个学说推到极端,就是认为一切都是从外界给予的启示说。在新教里,还没有这样抽象的、粗糙的观念;新教认为信仰本质上是精神的证验,这就是说,它认为个别的主观的精神本身就具有建立和制作那仅仅以外部事物的形式给予它的规定。柏拉图也反对那样的观念。他说道(这关涉到上面所提到的仅只是基于想像的神话)
:“理性教导说,每一个人在他灵魂内都潜伏着一种内在的性能,他本身具有借以学习的官能。譬如说,人的眼睛不能够由黑暗转向光明,除非随着他的整个身体转过来,同样地,我们的整个灵魂必须掉转方向,离开那变动着的现象界,”
亦即转离开偶然的东西,偶然的观念和感觉;“灵魂必须转向真实存在,直到它能够经受得住阳光、能够观看真实存在之明朗和光明。不过我们说,这个真实存在就是善。认识真实存在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而教育也只是一种使灵魂转向的艺术——也就是用什么方式可以使这一转向来得最容易、最有成效,并不是把视觉放进(μπι~σαι,弄进)人里面,而E C N乃是使视觉发挥其作用,因为他已经有了视觉,不过没有适当地转向自身,因而没有看见他所应该看见的对象。灵魂的其他美德与肉体比较接近;它们不是先在于灵魂里,乃是通过练习和习惯得来”
,因此这些美德也就可以加强和削弱。
“反之,思维作为神性的〔美德〕决不会失掉它的力量,它之
…… 219
612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变好或变坏只是由于转向的方式。“
①
这就是柏拉图所确立起来的关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类似这样的观念,认心灵由自身而决定善的性质,对于我们远比〔对于柏拉图〕更为熟习,不过在柏拉图那里这些观念是初次被确立起来。
(丙)认识的差别,知识的方式。柏拉图认为唯有由思想。。。。。。。。。。
产生出来的才有真理性。认识的源泉是多方面的;感情、感觉、感性的意识就是源泉。最初的是感性意识;感性意识是我们所熟习的,我们的认识从此开始。至于认为真理是由感觉给予的,乃是智者派的学说,而为柏拉图所一贯反对的。
在普罗泰戈拉那里我们曾看到这种学说。
“感情”
这一名词容易引起误会。一切都包含在感情中,例如柏拉图所谓爱美的狂热(uavιa)。
真理在这里表现为感情的形态;不过感情本身只是人们借以把武断的意志当作真理的特性的一种形式。而真理的真实内容并不导通过感情给予的,因为在感情里面任何内容皆有其地位。虽说最高的内容必然是在感情中,不过感情并不是真理的真实形态。感情是完全主观的意识。我们在记忆中、在理智中所具有的,不同于我们在感情中、在心情中所具有的,亦即不同于在我们的内在主观性、自我、“这一个”
〔按即个体性〕之中的东西。当一个内容是在心情中时,我们可以说,它是第一次处在最真实〔适当〕的地方,因为它是完全和我们的特殊个体性相同一的。但错误的了解在于认为一个内容既然在我们的情感中,因而就说它是真实的。
因
①“国家”篇,第七卷,第五一八页(柏克尔本第三三三——三三四页)。
…… 220
甲、柏 拉 图712
此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西〔即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性的内容规定为理念。
柏拉图还进一步规定了我们意识、知识中的各种区别。
在“国家”
篇第六卷篇末,他揭示出感性知识和理智知识的区别。
柏拉图把理智知识、思维、共相区分为两种:像几何学那样的知识就是思维;但纯粹的思维就是理智。感性的知识也有两方面:(一)
“在感性知识里,第一是外部现象,反映在水中的形象,以及反映在坚实、平滑、放光的物体中的影像。
第二种感性知识则包括那些影像所映现所近似的实物:动物、植物“
,这是具体的有生命之物,“人们所制造成的器物”
(全部制成品属于此类)。
(二)理智的知识也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灵魂利用上面所说的那种〔反映的〕形象”
(感性的、杂多的形象)
,必须根据初基〔假设〕来进行研究,因为它不能追溯到原始(原理)
,而须往下寻求末端(结果)。另一种理智知识是灵魂在自身内所思想的东西,在这里灵魂从初基、从假设出发达到一个不是基于假设的原理,并且也不需要反映的形象,像前一种假设的知识那样,而是通过理念自身、通过方法。在几何学、算术以及类似的科学里,人们预先假定了相等与不相等、图形、三种不同的角等等。并且当人们从这样的初基(假设)
出发时,人们相信用不着加任何说明,因为这乃是人人熟知的东西。此外你知道,人们虽是运用那些看得见的图形,并谈论那些图形,然而他们在思想中所保有的却并不“
(仅仅)
“是这些图形,而是理想〔的原型〕,这些
…… 221
812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可见的图形仅是一些摹本,因为人们所思维(规定)的乃是四边形自身〔即绝对的四边形〕以及四边形的对角线自身,而不是他们所画出的〔感性的〕形象。关于其他事物,情形亦复如此。“
人有一个确定的图形在他前面(他是这样来进行工作的)
;但他〔思想中〕所意想着的图形却不是那特定的图形,借这一个三角形,我意想着一般的三角形、那普遍的三角形,我所从事研究的并不是一个感性的东西。
“人们所描画的那些图形(这些图形也可以产生影像并在水中反映出形象)
,他们仅只运用一切图形作为反映的形象,他们总力求看见这些形象的原型,这些原型人们只有凭借思想、反思才看得见“
,而非感官所能看见。不过思想的这种对象却不是纯理智的存在。——“确实如此!——这就是上面我提到的那一类的思想对象,要研究这样的对象,灵魂必须运用假设,因为它没有追溯至〔第一〕原理,这是由于它不能超出假设”
(一种预先的假定)
,“不过这些次要的形象是被灵魂运用来当作和那些原型完全相似,并且完全被规定为这样。——我知道,你所说的,乃是在几何学及别的类似的相关科学中发生的情形。——现在试认识一下理智知识的另一部门,这是理性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在这里理性通过辩证法的力量(性能)运用假设,不是把假设当作原理,而是实际上只当作假设,当作阶梯或出发点;由此直至理性,达到无假定的东西、万有的〔第一〕原理”
,这就是自在自为的存在,“掌握住它、并掌握住依存于它的东西,于是又推究至最后,因为这样它完全不需要任何感性的东西,只需要理念本身,所以它就这样通过理念自身最后达到理念。”
认识理念就是哲学的目的和任
…… 222
甲、柏 拉 图912
务。理念应该从纯思想本身去探讨,而纯思想只运动于这样的纯思想之中。——“我明白了这点,但还不够充分。你似乎是想要断言,从辩证法这一科学去考察存在和知识,所得来的概念,较之那以假设作为原则的科学(在这些科学里,考察这些对象的人们,也必须用理智,而不要用感官)所得来的概念还更为明白些(σαψσρ正确些)。因为他们在考察E B E C F时没有提高到绝对的原理,而是从假设出发去思辨:所以他们似乎没有用思想去处理这些对象,虽说有了第一原理,这些对象是可以被思想认识的。几何学及其同类的科学的方法(思维方法,T Uξι)你似乎叫做‘抽象理智’(διια)
,因而F G F C F K抽象理智“
(推论,反思的认识)
“便是介于理性(~)和意F C R O见(δξα)
之间。——你了解得完全正确。
相应于这四个区别,C我将要提出灵魂的四种性能:(一)形成概念的思维(ησι)
F C O占最高地位;(二)理智(διαια)居第二;(三)第三叫做信F C仰(πισι)“
,这是关于动物、植物的信仰,因为它们是有生B O命的、与我们是同性的、同一的——这是真的意见;(四)最后为表象或图画式的知识“
(Hασιαimaginatio,asimilatio)。
E S Q“这就是真理性和明晰性的等级。”
①
这样,柏拉图就把感性知识规定为最初的形态,并把反思规定为另一形态,所谓反思即是有感性意识混杂在内的思维。这里,据他说,就是一般科学出现的地方。科学建筑在思维、普遍原则的规定、基本原理、假设上面。这些假设本
①“国家”篇,第六卷,第五○九——五一一页(柏克尔本第三二一——三二五页)。
…… 223
022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身不是感官所能观察,其本身也不是感性的;它们无疑地是属于思维。不过这还不是真正的科学;真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