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①在意识中出现了矛盾,出现了对立物的意识;矛盾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意识面前指出来,——矛盾出现在感性事物、存在、时间之中,它们的矛盾必须加反揭露。这些诡辩并不是一种矛盾的假象,而是有实在的矛盾存在。在上面的例子中预先给你两条路,要你作一选择;但是例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丑)那个隐藏者和爱勒克特拉②。。。。。。。。的问题的发生,就在于提出一个矛盾:同时既认识又不认识一个人。

    我问一个人:你认识你的父亲吗?他答道:认识。我再问:如果我指给你一个人,他隐藏在帷幕后面,你认识他吗?——不认识。——可是幕后的这个人是你的父亲;所以你是不认识你的父亲的。

    爱勒克特拉也是一样的。是不是可以说她认识或不认识站在她面前的兄弟奥勒斯特呢?这些手法看起来是很肤浅的;然而进一步加以考察却是有趣的。

    (一)认识的意思是:在观念中肯定一个人是这个人,——并不是不定地、一般地,而是这个人;(二)

    现在他被指为一个这个人,——隐藏者或奥勒斯特就是一个这个人。但是爱勒克特拉不认识他,她的观念认识他;观念中的这个人和这里的这个人对于她不是同一个人。

    但是事实上观念中的这个人正好不是一个真实的这个人。

    这个矛盾通过规定而得到解决:她在她的观念中认识他,但不是作为这个人。前面那个例子也是这样。当儿子看见父亲

    ①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卷,第四六一页增补。——译者②布鲁克尔:“批判的哲学史”

    ,第一册,第六一三页。

…… 139

    63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的时候,也就是说,当父亲对儿子是一个这个人的时候,儿子认识父亲;但是当父亲隐藏起来的时候,他对儿子便不是一个这个人,而是一个被扬弃了的这个人了。隐藏者既作为一个在观念中的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普遍的人,并且失去了他的威性存在。在这些小小的故事中,也有了普遍与个别这一较高级的对立,因为具有某物的观念,一般说来,乃是普遍性的一个要素。当这个人被扬弃了的时候,他便不仅是观念了;真理是在普遍之中,——就是对普遍的意识。因为普遍正是对立面的统一;普遍在这个一般的哲学文化中乃是本质,而这个、感性的存在则在其中被扬弃了,普遍乃是个别的否定。

    (意识到这个感性存在在普遍中被扬弃了,这一点尤其是斯底尔波的特点)。

    (寅)另外一些这一类的机智是比较重要的;例如′σωριηs和ψααρs这两种论证便是,前者称为谷堆论证,①E B D Q C                                               。。。。

    后者称为秃头论证。

    ②。。。。这两种论证都涉及所谓恶性无限,涉及量的进展,这种量的进展不能达到质的对立,而最后终于出现于一个质的绝对对立之中。秃头论证是与谷堆论证相反的问题。问题是: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或者是: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不能。——再来一粒或一根怎样?——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总是问加一粒谷子或减一根头发如何。等到最后,人们说可以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这时那最后加的一粒谷子或最后减的一根头发

    ①西塞罗,前引书处。

    ②布鲁克尔:“批判的哲学史”

    ,第一册,第六一四页,注。

…… 140

    2。欧 布 里 德731

    便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这在一开始的时候是被否认的。

    但是一粒谷子怎就造成包含这么多谷粒的一堆呢?命题是:一粒谷子不能造成一堆。矛盾是:增加或减少一个都会过渡到对立方面去,过渡到多去。重复一就是建立多;重复使一定数量的许多谷粒集合起来。一粒变成了它的反面,一堆;除去的一根变成了秃顶。一粒和一堆是相对立的,但也是一个东西。换言之,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和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一个无限小或无限大的数量便不再是数量。我们总是把质与量分开来的。这个多乃是一个量的差别;但是这个无足轻重的数量的差别,在这里最后转变成了质的差别。

    这个规定是有极大的重要性的;虽然我们并不直接意识到这一点。例如,人们说,一角钱、一地钱并不算什么;可是由于这个不算什么,钱袋就变空了——就值点什么了,——这是一个显著的质的差别。

    把水加热,水便不断地变热;在列氏表八十度的时候,水便突然变成了蒸汽。这个量与质的区别、对立,是很重要的;但是质与量互相过渡的辩证法,却是我们的理智所不承认的东西,——理智始终认为:质不是量,量不是质。在那些貌似开玩笑的例子中,存在着对于所涉及的那些思想范畴的根本的观察。

    他们有多得无数的这类玩笑;其中有一些是重要的,有一些是不重要的。亚里士多德在他所著的“智者的论辩”中引述了许多别的手法,都是指出语言中所出现的一种非常形式的矛盾,——一种存在于语言形式中的矛盾,因为正是在语言的形式中个别的东西被了解为普遍的东西。“这个是谁?——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是阳性的吗?——是

…… 141

    83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的。这个是中性的,所以苏格拉底是被设定为中性的。“

    ①此外亚里士多德②也叙述了以下的论证;这是一个手工匠人的机智,他是一个滑稽家。亚里士多德为了清除混乱,曾经花了很大的力气。

    “你有一条狗,它是有儿女的;因此这条狗是父亲。因此你有一个父亲,它的儿女是狗;因此你本身是那些狗的一个兄弟,并且本身是一条狗。”

    对于造作这一类机智,当时和以后的希腊人是源源不竭的。在怀疑派那里,我们以后将看到辩证的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达到了较高的一点。

    3。斯底尔波

    斯底尔波是一个生于麦加拉的当地人,他是最有名的诡辩者之一。第欧根尼叙述道:“他是一个很有力的辩论家。他以辞令便捷胜过所有的人,以致全希腊的人都有因为他而(差一点)麦加拉化的危险。”他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及其死后(一一四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即公元前三二四年)生活在麦加拉,在那里亚历山大的将军们之间发生了内讧。

    “托勒密。索特尔,安提贡的儿子德梅特留。波流尔克底,当他们征服麦加拉的时候,曾经给他很多的礼遇。

    在雅典,几乎所有的人都从工作场所跑出来看他;当有人向他说,人们赞赏他就像赞赏一个奇怪的野兽一样时,他答道:不,是像

    ①亚里士多德:“智者的论辩”

    ,第一四章;布勒对此书的注,第五一二页。

    ②“智者的论辩”

    ,第二四章。

…… 142

    3。斯 底 尔 波931

    赞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

    ①在斯底尔波那里,特别要表明的,是他把共相了解为形式的、抽象的理智同一性的意义。他的例子中间的主要之点,总归是着重那与特殊事物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形式。

    子、第欧根尼首先从他引述了关于这个与共相的对立:“谁若是说有(一个)人,(这个说人的人)就没有说任何人;因为他没有说这个人或那个人。因为为什么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呢?所以也不是这个人。”

    ②人是个共相,而不是指这一个人,这一点是人人都很容易承认的;但是这个人还依然存留在我们的观念中。然而斯底尔波说,这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并且是根本不能说的,只有普遍的人存在。第欧根尼。拉尔修说:“他抛弃了类。”从那由他引证的话里,可以推出正好相反的意义:斯底尔波肯定普遍而抛弃个别;——邓尼曼③当然也是这样想的:斯底尔波抛弃了类。

    斯底尔波坚持普遍性的形式,正是这一点,在许多轶事中表现得更清楚;这些轶事是讲他的日常生活的。

    例如他说:“这里陈列(出售)的白菜是不存在的。因为白菜在好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白菜并不是这个陈列的白菜;”

    ④。。也就是说,只有普遍者存在,这个白菜是不存在的。当我说这。。。

    个白菜的时候,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完全是两回事;因为我。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二卷,第一一九、一一三、一一五节。

    ②同上书,第一一九节。

    ③第二册,第一五八页。

    ④“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二卷,第一一九节。

…… 143

    04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说的是一切其他的白菜。

    再引一个这种意义的轶事。

    “他与一个犬儒派克拉底谈话,为了要买鱼而把谈话中断了。克拉底就说:怎么,你不谈了吗?”

    (意思是说,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被问得不知道如何回答,也会被人讥笑,被人认为愚蠢;现在所谈的问题如此重大,如果他只是一般地稍稍回答几句,也比起完全回答不出要好些,——这样他就无不答之咎了)。

    “斯底尔波答道:决不是的,我是有话谈的,不过我丢开你不谈;因为话以后仍旧可谈,可是鱼不买却会卖掉的。”

    ①这些简单例子里面所讲的,看来是很琐屑无聊的,因为这是这样一种琐屑无聊的题材;在别的形式中,似乎比较重要,可以加以进一步考究。

    一般说来,共相在哲学论证中是受到重视的,因此甚至于只有共相才能被言说,而“这个”

    、所指谓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讲,——这是一种我们近代的哲学文化尚未达到的意识和思想。

    一般的常识,或者近代的怀疑论,或者一般哲学,主张感性的确认有真理性,或者主张在我们之外确有感性事物存在,以及凡是自己看到、听到是如此的东西每一个人也都认为是真的,——要予以根本的驳斥,是完全不必去理会这些说法的;他们直接主张:直接的东西是真的。我们只需要按照他们所说的话来理解他们,便可看出,他们所说的总是与他们所指谓的两样。最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根本不能把他们所指谓的说出来。他们说:感性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有普

    ①同上书,同上处。

…… 144

    3。斯 底 尔 波141

    遍性的东西,是指一切的感性事物,是对“这个”的一个否定,——换句话说,“这个”乃是一切这些。思维只包含普遍观念,“这个”只是一个所指谓的东西;如果我说“这个”

    ,这就是那最普遍的东西。例如,这里就是我所指的那个地方,——现在就是我讲话的那个时候;但是这里和现在却是所有的这里和现在。当我说“我”的时候,我就是在心里把我这个个别的人与其余的一切人分别开来。但是我正是这样一个被指谓的东西;对于我所指谓的那个我,我是根本不能说的。我是一个绝对的表述词。我,不是我以外的任何别人,——所以人人都自称为我,我是每一个人。谁在那里?——是我。——这就是所有的人。普遍是存在的;但是个别也只是普遍,因此,在话语中,在语言中,在由精神而生的一种存在中,如所指谓的那样的个别是根本找不到地位的。语言在本质上只是表示那一般的普遍观念;而人们所指谓的东西却是特殊者、个别者。因此人们对于自己所指谓的东西,是不能在语言中来说的。如果我要想用年龄、用出生地、用我所作的事、用我过去或现在所在的地方来区别我,来把我规定为这个个别的人,情形也是一样。我现在有这样大的年纪;但是我说的这个现在,正是一切的现在。我如果从一个纪元算起(如基督诞生等等)

    ,这个年代却又是由现在所确定的,现在是永远在移动的——一个由另一个规定——:从现在起一八○五年以前基督降生,——所以现在是基督降生后一八○五年。

    它们只是互相规定的;但是全体却是不定的,它有一个无始无终的“之前”和“之后”。

    “这里”也是这样的;这个“这里”是指每一个“这里”

    ,每一个“这里”也都

…… 145

    24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是一个这里。语言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本性就是如此。于是我们用一般的名称来帮助自己,我们用这些名称完满地规定着个别的东西,——这个如此称呼的东西;然而我们也承认,我们并没有表示事物本身。作为名称的名称,并不是一个包含我之为我的表述词;它是一个表示活跃的记忆的记号——而且是一个偶然的记号。

    丑、由于斯底尔波把共相说成了独立的东西,所以他使。。。。。。。

    一切解体。

    “一个事物的规定若是不同的,则那个事物即是不。。。。

    同的;“

    规定性的固定就是独立性的固定。

    事物的特性便是被他认作独立固定的规定性。如果规定性()是独立自为D C O的,则事物便是解体了的东西,便是许多独立规定的集合。

    斯底尔波作了这样的主张。一件东西的各个规定(ι,普遍D C性的形式之下的)如果是不同的,则它便是另一个东西。因为“各个规定(这是实在的东西)是分离的”

    ,所以根本就没有个体。

    “人们说:苏格拉底是文雅的,是人,所以这两个HT E Sδη(理念)是彼此不同的;”如果苏格拉底是一个由许多独立理念组成的集合体,那么这个集合体就不是真的,——只有共相才是真的。

    ①

    寅、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同一性的形式在斯底尔波那

    ①辛普里丘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第二六页(邓尼曼,第二部,第一六一页)

    :“因为麦加拉派的哲学家们认为这种看法证实了以下的事实,即:凡是有着不同的规定的,便是不同的,而不同是使一个与另一个分离开来的,他们似乎证明每一事物都与自身分离。

    由于文雅的苏格拉底与聪明的苏格拉底是不同的规定,所以苏格拉底是与他自身分离的。“

…… 146

    二 居勒尼学派341

    里被意识到了:“我们不可将不同的宾词去称谓一个对象;”

    ①——这是同一律。

    “如果我们宣称一匹马在跑,这并不是说,宾辞与它所称谓的对象是同一的。而是说‘人’是另一个概念规定,‘好’是另一个概念规定;同样情形,‘马’与‘跑’也是不同的。因为如果根据概念来问我们,我们便会宣布这两者不是同一个东西。因此用不同的东西来称谓不同的东西的人是错了。因为如果人与好是同一的东西,马与跑也是同一的东西,那么怎样能够也说面包和药好,——狮子和狗跑呢?”

    ②“因此人们不应当说,人是好的,也不应当说,人是一个将军;而只应当说,人只是人,善只是善,将军只是将军;不能说,一万个武士,而只能说,武士只是武士,一万只是一万。”

    二 居勒尼学派

    苏格拉底要想把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