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智者人际-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谢镇泽
申明:本书由

第1节:序言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五十中讲:“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以彼我因缘清净故,随所愿得清净世界。”

自净是净他的前提。通过利他而自净,通过自净而净他。这是六波罗密的基本思路。要净他,除了首先得自净之外,还必须亲近他,调服他,摄受他。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 “彼我因缘清净”的问题。古人讲:“未结法缘,先结人缘”。可见,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净化众生的前提条件。先结人缘,后结法缘,用法缘统摄、提升和净化人缘,最后达到人缘与法缘的不二。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

佛教特别强调摄受众生,亲和众生,与众生为友。其摄受的方法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学。佛教就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智慧、极有价值的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若能如法地去生活,必定会拥有一个和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佛教的人际关系学是以四摄为中心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法中经常讲“布施结缘”,并且说布施时应该三轮体空,即没有施者、受者、所施物的相,即没有图回报的心。

其实,现代情绪管理学对布施是极为重视的,即是培养一个人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能快乐地生活。而且这种爱心是无所求地给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加州心理治疗师的维史考特医生说:“有期望的爱就是有条件的爱,你若需要别人的爱,才会觉得好过,你便迫切地期望他,你是在‘害怕’的心情下付出你的爱,你不断担心他会不爱你。这不是爱,是依赖,其快乐和喜悦是有限的。”

佛法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施比受更有福”,如果你想借付出获得回馈,那么不必了。付出者真正的收获来自心中的善,而非需求。只有心胸宽大的人才能快乐,在助人时能引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于是能安妥度过逆境。

布施不限金钱布施,还有劳力、欢喜、智慧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不管用语言、力量、精神、物质来布施,都叫做布施结缘,是人际间最好的善意表现。

对于自私的人来说,即是在谈话中经常提到“我”的人,较易得冠心病。自私的人,过度注意自己,可能使孤独感和隔离感加强,而寂寞对人来说,是最致命的。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要从各个方面能关心别人,爱语即是用柔和语、无诤语、质实语等,以鼓励代替责难,使人能从语言中得到益处。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助、别人的爱护,所不幸的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常会发生吵架和误会,乃是不懂爱语所致,如果能善用爱护人的话,不但可以与人结缘,还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事即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慈爱的母亲,喂自己的小孩,本来是要把放置汤匙内的食物喂至小孩的口中,可是自己的嘴巴也跟着张开,这是由于内心的慈悲,引发出来同事的现象。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就是心理学里所说的“换位思考”,往往对问题的解决、人际的拓展大有禅益。

利行即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他人的行为。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有时候说一句话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我们从帮助别人的时候获得对自己的信心,从而更能爱自己,现代社会学指出利他主义可能是我们生存本能的一部分。

佛陀在《善生经》中对人际关系给我们更清楚的指导,而且将父母、师长、妻儿、亲友邻居、奴仆、沙门六种关系,列为佛教徒应该敬仰的对象。

第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在于,避免子女堕入邪恶,教令子女从事有益的劳动,予以良好的教育,给予他们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于适当时机付与家财。子女在双亲年老时则应负起扶养之责,代表双亲尽他们应尽的本分,保持家庭传统于不坠而光大门庭,守护双亲辛苦积聚的财富,双亲死后妥为殡葬。

第二,师长与弟子的关系。弟子对师长必须恭敬服从,并应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必须谆谆善诱,教益弟子,并以身作则。

第三,夫妇关系。夫妇之爱在佛经中称为“居家梵行”,这种关系是应当付予最高敬意的。夫妇应当彼此忠诚,互敬互谅,向对方尽其应尽的义务。丈夫应当礼遇其妻,决不可对她不敬。佛陀甚至不忘记提醒丈夫应以礼物赠与妻子,足见他对凡夫的情感是何等了解,同情而具有人情味。妻子应当照顾家务,接待宾客、亲友和受雇的佣工;对丈夫爱护、忠实,守护他的收入,并在一切活动中保持机智与精勤。

第四,亲邻关系。对于亲友邻居,彼此之间均应殷勤款待,宽大慈惠。交谈时应当态度愉快,谈吐优雅。应为彼此之福祉而努力,并应平等相待,不可争论。遇有所需,应互为周济,危难不相背弃。

第五,主仆关系。主人或雇主对他的雇工或奴仆也有多种义务,应视其人的能力才干而分配工作及给以恰当的工资,并应提供相应的福利。雇工应勤勿惰,诚实服从,不可欺主,尤其应该忠于所事。

第六,僧俗关系。在家众应当敬爱出家众及供养他们的物质需要。出家人应以慈心教在家众,以智识学问灌输他们,引导他们远离邪恶而走向善道。

所以,对于在人际关系上,佛法与现代情绪管理学,结果与方法都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在本质上,现代情绪管理学是从自我的快乐出发,因为我们能从帮助别人而获得快乐;而佛法则从他人出发,这是同体大悲的表现。

这种同体大悲的利他人际关系,就是我们“解脱”的现实体现,就是我们“回家”的象征。无论人们在理论上把“解脱”和“回家”说得怎样玄乎其玄,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无非就是表现为拥有一个和谐、圆融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平等性、差别性和统一性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因此,当我们从“解脱”和“回家”这一终极层次来审视人际关系的时候,它的重要性才真正地被我们认识到。

我们不能想象,在一个充满_恚、仇杀和暗算的社会关系中,人们怎么会拥有一种解脱感和家园感。

第2节:安详的人际环境

生活得愉快、美满、充实、潇洒,是每一个人终身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达此人生佳境呢?我们通常较多地只是强调外部社会环境,主体智慧体格,工作成就,社会尊重,生活条件等的改善,却忽视了对于主体安祥心境、安详人际环境的关注和建设。到头来,致使许多人非但未能从提高了的社会地位,增加了的荣誉、财富中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反倒视生活为不堪忍受的累赘。安祥,对人生幸福来说,始终是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

安祥,通常是有关人的某种外部特征的肯定描述,即指表情庄重恬静、豁达和蔼,动作镇定从容、自信专注,人际环境和谐统一、宁静安适。众所周知,人是受理性,受心理支配的高等动物。其表情动作如何,无不是心态的直接或间接的外在展现,而一个人的表情动作,则很大程度决定着他的人际环境。怎样的人际环境可称为是安详的呢?

1.安祥的人际关系是统一和谐的。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如何,通常取决于个人的观念、情绪、欲望怎样。当它们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沟通协调时,心就没有矛盾,就一致和连贯,人际关系也得到了统一和谐。人际关系处在了统一和谐之中,主体行动起来,必然表现出坚定、果断,一旦目标确定下来,便会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并必然会得到众多的支持。相反,若纠缠不休,割不断、理还乱的人际环境,心就纷乱无绪,犹如多头马车,彼此牵制,各奔西东。多元的心,阴晴不定。在这样的心态下,主体为人处事总是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有时你明明想做某事,没过几分钟就自己反对自己;明明理智告诉你这样做是对的,情感却使你厌恶;你理智上坚信某人不可为友,可情感则鼓励、怂恿你去接近。

2.安祥的人际环境是宁静安适的。

所谓宁静安适,即是指稳定平和、无愧无悔、踏实饱满、纯真畅达。如果说统一和谐是关于观念、情绪欲望之间合理协调人际结构状态的话,那么,平衡安适则是由所产生的良好人际环境属性。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明确无误地感受到,只要我们的人际关系统一、和谐,人际环境就宁静安适了。当我们的人际环境宁静安详了,一个人在生活中往往就会表现得自信但不目空一切;有理性但不过份;有主见而不强加于人;有才干却总谦虚有礼。

3.安祥的人际环境是明彻透悟的。

所谓明彻透悟,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都能自觉真谛,识达必然的境界。人们对理穷了,对源彻了,也就心明如镜,不再有问题,不再有疑难。内心不困不惑,就能从纷乱中理出头绪,从对立中看到和谐,从失败中想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气度宽广,胸怀坦荡,凡事提得起,放得下,临危不惧,处险不惊。明彻透悟,是安祥人际环境中安详之心的重要特征,又是其得以真实形成的认识论基础。因为只有穷了理,彻了源,理智、情感和欲望之间的关系才能调理得恰到好处。如此,才会有人际关系的统一和谐、宁静安适,换句话说,一切矛盾、烦恼、忧愁、压抑、暗淡,才会瓦解冰释,不再侵扰我们。

综上所述,所谓安祥,是人际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整合状态,具有统一和谐、宁静安适和明彻透悟三重有机联系的特征。

无人不渴望、追求幸福。可大多只片面注重在体格健美、物质富有、工作成就与组织赏识等方面下功夫,找欢乐,却很少向自我的内心世界去努力追求安祥。殊不知,诸如此类予人以满足的要素能否有效获取,实际上能否给人带来和带来多少幸福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要视主体心的安祥而定。安祥既是创造成功的人际环境的力量,同时又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内容或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安祥之人际环境者,则得幸福之人生!

勿容讳言,人的人际关系与其所实际得到的社会荣誉、物质财富的多寡具有一定关系。而在既定社会环境中,这一切之获取就在于个人内在潜力及其发挥状况。当潜力一定时,发挥程度的高低则随人们心态为转移。一个人,内心充满矛盾、浮躁、怨恨,与环境、他人必然格格不入,难以让人产生信赖感。这样,社交公务等方面活动的障碍增加,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少。一个人,内心迷茫、混乱、暗淡,必不能端正人生方向,经常误入岔道歧途。一旦行动起来,不是没有主意,乱了方寸,就是左右不适,丢了机会,不断制造错误,阻滞了自我潜力的积极有效发挥。恰恰相反,安祥的心,却能让你的潜力迸发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心底祥和平静,必定令他人感到和蔼可亲,堪能信赖。与人没有心理阻隔,关系畅通办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合理欲望皆会实现。

安祥的人际环境是人生幸福不可忽视的重要源泉。它是幸福,也给人创造幸福的条件。无论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决不能缺少一个安祥的人际环境!

安祥的人际环境对于人生幸福是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安详的人际环境呢?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或许,我们可以在佛经故事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寻求安详人际关系的途径。

第3节:礼拜六方

黎明,佛陀入城。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礼拜着。佛陀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那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六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会得到幸福。”

“佛陀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说:“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爸妈欢喜、安慰。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三、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四、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五、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六、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人生。单是礼拜六方,有什么用呢?”善生很高兴,就皈依佛陀去了。

选自《白话百喻经故事》

正如佛陀所言,我们生活中心有六种人物,与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美满的人生。当然,我们在生活所遇到的人绝对不止这六种人。当一个人了解人际关系的正面意义与功能时,就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际关系,也能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与优点。寻求友伴就像渴了要喝水一样,是人类群性的自然表现;跟不同的人在一起,才能显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若世上只有你一个人,那么,你的存在,及所作所为,又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呢?与人交往不但可以互相鼓励、支持、消除内心的孤独感,也使人较能承受失败和挫折,抒解许多负面的情绪,而且还可以从别人的眼中了解到真正的自己,就像镜子一样,促使自己更客观的了解自己,包括好与不好,自知与不自知的地方;另外很重要的是,透过人的相处可以促进社交能力和学习扮演适当的角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何进退应对,只有从实际的接触中,才能得到最具体的磨练与体会。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难处了。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即使是那些被人们美誉为八面玲珑的人,也时时感受到了人际关系难处的尴尬与困扰。在我们每天孜孜寻求立足和发展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人际关系的左右、掣肘和制衡,几乎每个人都受过人际关系的助益、荫庇或妨碍、伤害。可以说,在这个社会上,所有的成功者都在人际关系方面得到过温馨的哺育、救援和协助;同样地,所有的失败者也都在人际关系方面遭受过冷酷的诋毁、残害和挫折。人际关系对于人生顺逆成败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同。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是人生幸福的需要。生活中善于理解别人,并乐于相助的人,自己可获得蕴籍和欣慰;而对于被援助的人来说,则更会产生情绪上的良好感染与反馈作用,能使人得以安慰、鼓舞。这种精神上的快慰和舒畅,对于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注意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者,绝大多数身体健康,长寿者居多。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吝啬、多疑、嫉妒、高傲等,极易形成他人心理上的“劣性定势”,对自己精神上也是一种无形压力。这种人往往伴有一定躯体症候,如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头痛失眠;有的郁闷心悸、胃脘不舒。容易罹患过敏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研究还表明,那些性情孤独、不愿与邻里及亲友往来的人,其死亡率要比喜欢交际的人高出2。5倍。

第4节:颜面之气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