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逻辑-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就其伦理思想而论,从没有超出这种“应该”的观点。那无穷尽地逐渐接近理性律令的公设,就是循着这种应该的途径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于是根据这种公设,人们又去证明灵魂的不灭。

    95C(γ)事实上摆在我们前面的,就是某物成为别物,而别物一般地又成为别物。某物既与别物有相对关系,则某物本身也是一与别物对立之别物。既然过渡达到之物与过渡之物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二者皆具有同一或同样的规定,即同是别物)

    ,因此可以推知,当某物过渡到别物时,只是和它自身。。。。。。

    在一起罢了。

    而这种在过渡中、在别物中达到的自我联系,就。。。

    是真正的无限。

    或者从否定方面来看,凡变化之物即是别物,。。。。。

    它将成为别物之别物。所以存在作为否定之否定,就恢复了。。。。。

…… 251

    022第一部 逻辑学

    它的肯定性,而成为自为存在(。。。。Fursichsein)。

    B〔说明〕认为有限与无限有不可克服的对立的二元论,却没有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因为照二元论的看法,无限只是对立的双方之一方,因而无限也成为一个特殊之物,而有限。。。。。

    就是和它相对的另一特殊之物。象这样的无限,只是一特殊之物,与有限并立,而且以有限为其限制或限度,并不是应。。

    有的无限,并不是真正的无限,而只是有限。——在这样的。。

    关系中,有限在这边,无限在那边,前者属于现界,后者属。。。。。

    于他界,于是有限就与无限一样都被赋予同等的永久性和独。。。。。。。

    立性的尊严了。

    有限的存在被这种二元论造成绝对的存在,而。。

    且得到固定和独立性。这种固定的独立的有限,如果与无限接触,将会销融于无形;但二元论决不使无限有接触有限的机会,而认为两者之间有一深渊,有一无法渡越的鸿沟,无限坚持在那边,有限坚持在这边。主张有限与无限坚固对立。。。。

    的人,并不象他们想象的那样,超出了一切形而上学,其实他们还只是站在最普通的知性形而上学的立场。因为这里的情形与无限递进中所表明的情形是一样的:有时他们承认有限不是自在自为的,没有独立的现实性,没有绝对存在,而。。。。。。。。。。。

    只是一种暂时过渡的东西;但有时他们又完全忘记这些,而。。

    认为有限与无限正相对立,与无限完全分离,将有限从变灭无常中拯救出来,把它当作独立的、自身坚持的东西。如果我们以为这样一来,思想就可以提高到无限,殊不知,适得其反。

    因为这样,思想所达到的无限,其实只是一种有限,而思想所遗留下来的有限,将会永远保持着,被当作绝对。

    当我们经过上面这番考察,指明了知性所坚持的有限与

…… 252

    第一篇 存在论12

    无限的对立为虚妄之后(关于此点,试比较柏拉图的《菲利布篇》①,当不无益处)

    ,我们自易陷入这种说法,即既然无限与有限是一回事,则真理或真正的无限就须宣称并规定为无。。。

    限与有限的统一。这种说法诚然不错,但也足以引起误解和。。

    错误,有如前面关于有无统一所指出的那样。此外,这种说。。

    法还会引起有限化无限或无限化有限的正当责难。因为在这种说法里,有限似乎只是原样保留在那里,而并未明白说出有限是被扬弃了的。——或则,我们试略加反思,有限既被。。

    设定为与无限统一,则它无论如何,决不能保持当它在此统一关系以外时的原样,它的性质至少必有所改变(就好象碱与任何一种酸化合,必失去它的一些原有特质一样)

    ,同样,无限也免不了改变,当有限与无限统一时,作为否定性的无限也在对方之前失掉其尖锐性了。

    实际上对于知性的抽象、片面的无限性,的确发生过这样的变化。但真正的无限并不单纯象那片面的酸,而是能保持其自身。否定之否定并不是一种中性状态。无限是肯定的,只有有限才会被扬弃。

    在自为存在里,已经渗入了理想性这一范畴。定在最初。。。。。

    只有按照它的存在或肯定性去理解,才具有实在性(91)

    ,。。。C所以有限性最初即包含在实在性的范畴里。但有限事物的真理毋宁说是其理想性。同样的道理,知性的无限,即与有限。。。

    平列的无限,本身只是两个有限中之一种有限,或是理想的。。。。。

    有限,或是不真实的有限。这种认为有限事物具有理想性的

    ①参看柏拉图对话集《菲利布篇》,斯梯芬本,第33—38页,里面讨论了有限、无限、有限与无限的结合等问题。——译者

…… 253

    22第一部 逻辑学

    看法,是哲学上的主要原则。因此每一真正哲学都是理想主。。。

    义①。。

    但最要紧的是,不要把那些本身性质为特殊或有限之物当作无限。——因此,关于这点区别,这里才加以长篇讨论,借以促起注意。哲学的基本概念,真正的无限,即系于这种区别。

    这个区别通过本节前面所讲的一些反思给弄清楚了,这些反思是十分简单的,因而似乎不甚重要,却是无可反驳的。

    (c)自为存在(Fursichsein)

    B

    96C(α)

    自为存在,作为自身联系就是直接性,作为否定的东。。。

    西的自身联系就是自为存在着的东西,也就是一。一就是自。

    身无别之物,因而也就是排斥别物之物。。。。。。。

    附释:自为存在是完成了的质,既是完成了的质,故包含存在和定在于自身内,为其被扬弃了的理想的环节。自为存在作为存在,只是一单纯的自身联系;自为存在作为定在。。。。

    是有规定性的。但这种规定性不再是有限的规定性,有如某物与别物有区别那样的规定性,而是包含区别并扬弃区别的无限的规定性。

    我们可以举出我作为自为存在最切近的例子。我们知道。

    我们是有限的存在,首先与别的有限存在有区别,并且与它们有关系。但我们又知道这种定在的广度仿佛缩小到了自为存在的单纯形式。当我们说我时,这个“我”便表示无限的

    ①原文为Idealismus,一般也译作“唯心论”。——译者

…… 254

    第一篇 存在论32

    同时又是否定的自我联系。

    我们可以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且因而异于一般自然,即由于人知道他自己是“我”

    ,这就无异于说,自然事物没有达到自由的“自为存在”

    ,而只是局限于“定在”

    〔的阶段〕,永远只是为别物而存在。——再则,自为存在现在一般可以认为是理想性,反之,定在在前面则被。。。

    表述为实在性。

    实在性与理想性常被看成一对有同等独立性,。。。。。。。。。

    彼此对立的范畴。因此常有人说,在实在性之外,还另有理。。

    想性。但真正讲来,理想性并不是在实在性之外或在实在性之旁的某种东西,反之理想性的本质即显然在于作为实在性的真理。这就是说,若将实在性的潜在性加以显明发挥,便。。

    可证明实在性本身即是理想性。因此,当人们仅仅承认实在性尚不能令人满足,于实在性之外尚须承认理想性时,我们切不可因此便相信这样就足以表示对于理想性有了适当尊崇。

    象这样的理想性,在实在性之旁,甚或在实在性之外,事实上就只是一个空名。惟有当理想性是某物的理想时,则这种理想性才有内容或意义,但这种某物并不仅是一不确定的此物或彼物,而是被确认为具有实在性的特定存在。这种定在,如果孤立起来,并不具有真理。一般人区别自然与精神,认为实在性为自然的基本规定,理想性为精神的基本规定,这种看法,并不大错。但须知,自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自身完成之物,可以离开精神而独立存在,反之,惟有在精神里自然才达到它的目的和真理。同样,精神这一方面也并不仅是一超出自然的抽象之物,反之,精神惟有扬弃并包括自然于其内,方可成为真正的精神,方可证实其为精神。说到这里,我们顺便须记取德文中Aufheben(扬弃)

    一字的双层意义。

    扬。。

…… 255

    422第一部 逻辑学

    弃一词有时含有取消或舍弃之意,依此意义,譬如我们说,一条法律或一种制度被扬弃了。其次,扬弃又含有保持或保存。。。。

    之意。在这意义下,我们常说,某种东西是好好地被扬弃(保存起来)了。这个字的两种用法,使得这字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意义,实不可视为偶然之事,也不能因此便责斥语言产生出混乱。反之,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德国语言富有思辨的精神,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

    97C(β)否定的东西的自身联系是一种否定的联系,也是。。。

    “一”自己与自己本身相区别,“一”的排斥,或许多一的建。。。。。

    立。按自为存在的直接性看来,这些多是存在着的东西,这。。。。。。

    样,这些存在着的“一”的排斥,就成为它们彼此的相互排。。。。。

    斥,它们这种排斥是当前的或两方相互的排除。。。。

    附释:只要我们一说到“一”

    ,我们常常就会立刻想到多。

    这里就发生“多从何处来?”的问题。在表象里,这问题是寻不着答复的,因为表象认多为直接当前的东西,同时也只认一为多中之一。反之,从概念来看,一为形成多的前提,而且在一的思想里便包含有设定其自身为多的必然性。

    因为,自为存在着的“一”并非象存在那样毫无联系,而是有近似定在那样的联系的。但是这种“一”的联系不是作为某物与别物的联系,而是作为某物与别物的统一而和自己本身相联系,甚至可以说,这种自身联系即是否定的联系。因此,“一”显得是一个纯全自己与自己不相融自己反抗自己的东西,而它自己所竭力设定的,即是多。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名词斥。。

…… 256

    第一篇 存在论52

    力来表示自为存在这一方面的过程。

    “斥力”

    这一名词原来是。

    用来考察物质的,意思是指物质是多,这些多中之每一个“一”与其余的“一”

    ,都有排斥的关系。我们切不可这样理解斥力的过程,即以为“一”是排斥者,“多”是被排斥者;。。。。。。。

    毋宁有如前面所说的,“一”自己排斥其自己,并将自己设定为多。但多中之每一个“一”本身都是一,由于这种相互排斥的关系,这种全面的斥力便转变到它的反面——引力。。。

    98C(γ)但多是一的对方,每一方都是一,或甚至是多中之。

    一;因此它们是同一的东西。或者试就斥力本身来看,斥力作为许多“一”彼此相互的否定联系,同样也就本质上是它。。

    们的相互联系。因为一于发挥其斥力时所发生联系的那些东。。

    西,仍然是一个一个的“一”

    ,所以在这些一中,“一”就与其自身发生联系了。因此斥力本质上也同样是引力;排他的。。

    一或自为存在扬弃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在“一”里充分达到其自在自为的特定存在,因而过渡到扬弃了的规定性〔或。。。

    质〕,亦即过渡到作为量的存在。。

    〔说明〕原子论的哲学就是这种学说,将绝对界说为自为。。。

    存在,为一,为多数的一。在一的概念里展示其自身的斥力,仍被假定为这些原子的根本力量。但使这些原子聚集的力量却不是引力,而是偶然,亦即无思想性的〔盲目〕力量。只。。

    要一被固定为一,则一与其他的一聚集一起,无疑地只能认作纯全是外在的或机械的凑合。虚空,所谓原子的另一补充。。

    原则,实即是斥力自身,不过被表象为各原子间存在着的虚。。。

…… 257

    622第一部 逻辑学

    无罢了。——近代的原子论——物理学虽仍然保持原子论的原则——但就其信赖微粒或分子而言,已放弃原子了。这样一来,这学说虽比较接近于感性的表象,但失掉了思想的严密规定。——象近代科学这样于斥力之外假设一个引力与之并列,如是则两者的对立诚然完全确立起来了,而且对于这。。

    种所谓自然力量的发现,还是科学界颇足自豪之事。但两种力量的相互关系,亦即使两者成为具体而真实的力量的相互关系,尚须自其隐晦的紊乱中拯救出来,此种紊乱即在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里,也未能加以廓清。——在近代,原子论的观点在政治学上较之在物理学上尤为重要。。。。

    照原子论的政治学看来,个人的意志本身就是国家的创造原。。

    则。个人的特殊需要和嗜好,就是政治上的引力,而共体或国家本身只是一个外在的契约关系。

    附释一:原子论的哲学在理念历史的发展里构成一个主要的阶段,而这派哲学的原则就是在“多”的形式中的自为存在。现今许多不欲过问形而上学的自然科学家,对于原子论仍然大为欢迎。但须知,人们一投入原子论的怀抱中,是不能避免形而上学的,或确切点说,是不能避免将自然追溯到思想里的。因为,事实上原子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因此认物质为原子所构成的观点,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理论。牛顿诚然曾经明白地警告物理学,切勿陷入形而上学的窠臼。但同时我们必须说,他自己却并没有严格遵守他的警告,这对他乃是很荣幸的事。

    唯一纯粹的物理学者,事实上只有禽兽。

    因为唯有禽兽才不能思想,反之,人乃是能思维的动物,天生的形而上学家。

    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用不用形而上学,而

…… 258

    第一篇 存在论72

    是我们所用的形而上学是不是一种正当的形而上学,换言之,我们是不是放弃具体的逻辑理念,而去采取一种片面的、为知性所坚持的思想范畴,把它们作为我们理论和行为的基础。

    这种责难才是恰中原子论哲学弱点的责难。古代的原子论者认万物为多(直至今日原子论的继承者仍然持此种见解)

    ,而认偶然为浮游于空虚中的原子聚集起来的东西。但众多原子彼此间的联系却并不仅是单纯偶然的,反之,有如上面所说,这种联系乃基于这些原子本身。这不能不归功于康德,康德完成了物质的理论,因为他认为物质是斥力和引力的统一。

    他的理论的正确之处,在于他承认引力为包含在自为存在概念中的第一个环节,因而确认引力为物质的构成因素,与斥力有同等重要性。但他这种所谓力学的物质构造,仍不免有一缺陷,那就是,他只是直接假定了斥力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