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朝还有一位刑狱官——捅娄子的多是刑狱官,这是因为这个职位的官场信息不太灵光的缘故——去一个郡里视察工作,到了地方一看,嗯,有一个武官,花白的胡子,佝偻的腰身,走一步喘三喘,居然是位七老八十的老爷子。当时这刑狱官就火了,就对在场的知府和知州说道:“你们这里的工作是怎么做的?这个武官年纪如此老迈,他是能抓贼啊,还是缺了副棺材板啊?像他这么大的岁数,还能干得了武官这活吗?”
现场的知府和知州半闭着眼睛,一声也不吭,反倒是那老武官火了,当场吼叫起来:“你当老子爱干这活啊?还不是被我那不争气的外甥逼的?我早就说过不干的,可是外甥非让我干,害我蒙受今天的羞辱,我跟他没完……”刑狱官一听,情知事情不对头,急忙悄悄问知府:“这老头的外甥,到底是哪个?”
知府告诉刑狱官:“这老头的外甥啊,就是当朝的宰相章得象。”
此言一出,险些没把个刑狱官吓死。幸亏做官的都有一套见风转舵的好本事,于是刑狱官放声大笑起来,说:“你看你看,我早就说过的嘛,别看你年纪稍微大了那么一点儿,但是身子骨啊,比年轻人还硬朗呢,是不是吃过什么养生之药啊?”
那老头说:“我闲着没事吃药干什么?没吃过养生药。”
刑狱官面不改色,继续哈哈大笑道:“没吃过药还这么健壮,真是了不起……”
这两个刑狱官,在历史上都是无名无姓之人,捅出来纰漏,也无关紧要。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诗人贾岛,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
细说起来,贾岛其人,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落魄,始终无缘一逞胸臆,跟这件事有着莫大的关系。事情发生在贾岛年轻的时候,当时他居住在法乾寺,每天闭门读书,写诗练字。有一天,贾岛正在房间里吟诗,突然外边走进来一个人,一袭华丽的衣衫,白白嫩嫩的手和脸。那人进来之后看到贾岛的诗,拿起来就乱翻。贾岛因为贫寒,最是厌憎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眼见得来人连点教养也没有,贾岛当时火了,劈面一把从那人手中将诗稿夺过,斜眼看着那人,用鄙夷不屑的语气说道:“年轻人,你爹妈没教过你礼貌吗?这是诗,是你能看得懂的东西吗?”被他如此一番羞辱,来人脸色一红,没吭声就出去了。
然后贾岛继续读书写诗,正读着,门外探头探脑进来一个和尚,问他:“刚才皇上来你屋里,都跟你说啥了?”
“什么?”贾岛吓了一跳,“什么皇上?我没见到啊,刚才就是进来一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
那和尚急忙挥手:“你可不要乱说,什么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那就是当今皇上啊。”
原来,是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微服出宫,来到法乾寺,听到吟诗声就过来看看,不想却被贾岛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好一番羞辱。
知道自己骂了皇帝,错失了攀龙之机,贾岛当时就泄了气。史书上说,虽然唐宣宗并没有因此怪罪贾岛,还授予了他一个小小的主簿官职,但贾岛一生郁郁不得志,与这件事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揭示出了官场上的一条隐秘规律:冰山规律。
官场之上,看似一切都摆在你的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任何时候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还有看不到的更复杂的人脉关系,更隐秘的派系争斗,更不可告人的暧昧私情,更不为人所知的利益结构。所有的这些东西,都隐藏于你的视线之下,一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能够看到的,只是这座冰山的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的庞大体积,都隐匿于波动不止的海水之中。所以航行在海面的船只一旦远远地发现冰山的影子,就要急忙掉转船头。否则的话,你眼看着显露的冰山距你还有很远的距离,可是水下隐伏的庞大的冰体,已经悄无声息地向你的船只撞了过来。
官场上有一句话,叫做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经验最丰富的官场人,惯常是不动声色,喜怒间不见丝毫表情,并非是这些人内心多么地深沉,而是他们吃过了亏,栽过了跟头,知道随意的、无心的一句话,不知道就招惹到了哪个煞星,到时候就是后患无穷。
并非是你官职不大,官位不高才需要小心,纵然是高高在上,稍有不慎,也难免祸患加身。
北宋年间,曾布为宰相,其时宋钦宗为了修造陵墓,命曾布的儿子曾纡主管工程记录,另派了自己的老家人温益为顿递使,负责驿路的修筑工作。可是温益这个人没有任何本事,修的一座桥摇摇晃晃,当人走上去的时候,“轰”的一声,桥柱子竟然断裂了。当时曾纡看到这情况,忍不住问了句:“顿递使在哪儿?”这句话恰好被温益听到,于是温益怒气冲冲地站出来,吼道:“我在这里,怎么着?”
曾纡的父亲虽然是宰相,可他知道温益是宋钦宗最信任的家人,也就没再说什么。但是温益却从此憎恨曾家入骨,发誓要整死这一家人,他利用宋钦宗对他的信任,力荐权奸蔡京出任宰相,等到将曾布挤出朝廷之后,又兴大狱,欲将曾氏父子害死在牢里。幸亏宋钦宗发现了这事,吩咐温益不得为难曾家父子,但也并没有因此事批评过温益一个字。
曾氏父子官至宰相,也称得上权倾朝野了,却因为一句无心之语,险些丧了满门老小的性命,可知这官场之上,宁可做错事,也别说错话,实在是有几分道理的。
第22章 官场的扩散效应法则
所有的官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郁闷:自己做好了一件工作,往往得不到正面的肯定,即使表现得再优秀,有关这件事的消息,也始终无法传递出去。所有的同事就好像是齐了心,闭紧了嘴巴,拼了老命也要封锁对你有利的消息。
反之,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往往还没等你明白过来的时候,就已经轰动了整个世界,甚至连与此事无关的人都已经听闻,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乐此不疲地谈论着你,似乎坏消息对人们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现象,就是官场上的坏消息扩散法则。起因是所有的人都在官场上争夺利益,这种争夺甚至波及到交际场上,就连你的朋友也在心里暗暗地与你比较,你的成功就意味着别人的失败,至少也是一种无言的羞辱,所以大家才会对好消息三缄其口。而你弄出的纰漏,或是有可能导致你人生失败的事情,这对于暗暗与你竞争中的同事与朋友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大家当然会因此而变得亢奋起来。
古代有个叫陈东的人,在苏州做官,有个犯人被判流放,于是陈东命人在罪犯的脸上刺上“特刺配”三个字。刺完了之后,同僚们纷纷摇头,反对说:“这个说法不对,罪犯脸上刺字,怎么可以用特刺配这种说法呢?应该改过来。”陈东被同僚们说糊涂了,当即下令修改,把犯人脸上已经刺好的三个字,改为“根据律令……”又重新在犯人脸上刺。结果这件事传扬开来,成了一桩大笑话,以后但凡陈东竞争升迁的时候,大家就会说:“这个陈东,莫不是在人家脸上打草稿的那个吗?”这话一说,陈东这辈子的升迁可能,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陈东这个纰漏,成为了他一生的把柄。所以说人在官场,犯错不可怕,就怕你犯的错误太蹊跷,恰好让人抓在手上,想放也放不下,那你可就惨了。
五代十国的时候,尽出草头天子,所以当时的人们为了压别人一头,就想尽办法炫耀自己的家世,以世家出身者为荣。然而真正的世家已尽数焚灭于兵火之中,所以那些自称世家出身的人,说的全都是谎话。
到了后唐小帝国建立,后唐庄宗李存勖就在自己的妃子中挑选皇后,一个姓刘的妃子声称自己出身世家,于是刘妃就成为了刘皇后。可是不曾想,她刚刚把屁股挪到皇后的宝座上,皇宫门外就来了一个捡粪的乡下老头,原来是刘皇后的亲爹,听说女儿当了皇后,就急忙跑来认女儿。刘皇后见此情形,情知这个亲爹是绝对不能够认的,倘若认了,不要说皇后的位子,就连性命也难保,索性翻了脸皮,硬说这老头是个骗子,让人拿大棍子把父亲赶了出去。
但是刘皇后的这番伎俩,庄宗李存勖看在眼里,心里明镜儿似的。而那李存勖心眼也坏,他先找优伶秘密排了一出戏,然后请刘皇后出来欣赏。刘皇后出来后,坐下一看,这出戏演的正是她富贵了之后,不认亲生父亲的故事,羞得刘皇后无地自容。幸好这个后唐小帝国很快就灰飞烟灭了,否则的话,单凭这桩事,刘皇后迟早也会死于后宫的攻讦之中。
事实上,刘皇后的罪孽时过近千年,仍然为民间所津津乐道,有关这桩事,至少有几部戏仍然在民间传唱,用以讽刺如刘皇后这样的人。所以人在官场,尽其可能地小心,避免犯错,但利益相争无所不在,官场陷阱星罗密布,有时候,纵然是你肋插双翅,也照样逃不过去。
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阁学赓泰,其人城府较深,不苟言笑,不管同事们说什么,他就三个字:“可不是?”结果这事被皇亲宗室辅国公晋隆知道了,晋隆这个人生性滑稽,爱开玩笑,就故意来找赓泰聊天。
晋隆说:“今天天气可真冷啊!”
赓泰回答:“可不是。”
晋隆说:“天冷了,群臣上朝的时候,都添了几件棉衣裳。”
赓泰回答:“可不是。”
就这样,两人一来一去,不管晋隆说什么,赓泰始终是以不变应万变,单只是“可不是”三个字,就足以应付了。这情形让晋隆说不出来地上火,他故意又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等到赓泰回答得已经习惯了的时候,却突然提起当朝中的一位重臣,说:“我听人说他有龙阳之癖(同性恋)……”赓泰脱口冒出一句:“可不是。”
完了,这句话一出口,赓泰如梦方醒,想要弥补,却已经来不及了,聚拢在身边的同僚们,已经飞跑了去,把赓泰说那位重臣有龙阳之癖的事情说了出去,那重臣羞恼万分,当场将赓泰一顿破口大骂。此后,但凡涉及赓泰的晋升之事,那重臣都挡在前面,让赓泰一生一世也没有抬起头来。
这几件事,都是非常小非常小的枝节,却毁掉了当事人一生的前程。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职场,情况就是这样,但凡你有一点点小过错,都会被夸张到离奇走形的程度。许多官场人就是这样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往往是连替自己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入贾府,家人对她有一句忠告:不可走错一步路,不可说错一句话。这固然是有人心险恶的成分在内,但实际上,贾府在本质上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群体的博弈规律就自然而然地起着作用,稍有差失,往往是万劫不复。不知道这个规律的人,也就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沦为官场的小草,任人践踏,永无出头之日。
第23章 官场的趋同性法则
什么叫官场的趋同性法则?
楚王爱细腰,宫人多饿死,这个就是官场趋同性法则的最朴素描述。
中国文学史上,建安七子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七子之中,有一位叫王粲,此人有一桩怪癖,嗜好学驴叫,他死的时候,魏文帝曹丕亲自去吊丧,并对参加丧礼的人说:“王粲活着的时候,最喜欢听驴叫,现在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就让我们每人学一声驴叫,以寄哀思吧。”
说完,曹丕“一驴当先”,仰脖长鸣起来。皇帝已经学过驴叫了,其余的宾客,也只能一个挨一个的,依次上前,七长八短地各学了一声驴叫。
魏晋风流,尽多怪事,皇帝领头学驴叫,臣民诸人,岂有一个不叫的道理?这个学驴叫的社会现象,就是最典型不过的趋同性法则的作用。
趋同性法则是说:官场中人,有一个共同的角色印象,你可以不喜欢,却绝不可以拒绝,必须要在某种风格或形式上,与所有的人保持一致。如果机关里的人都是西装领带,偏你是光膀子穿条大裤衩,这事不用别人说,你自己也觉得别扭。同样的,如果机关里的人员都不太在意自己的衣装,偏你衣冠楚楚,就连领导都瞧你不对劲儿。
除了外表之外,趋同性法则更多地表现在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上。你必须——你只能——你一定要和大多数人有着共同的习性和爱好,否则的话,你就会显得极为另类,与众人格格不入。
通常情况下,这种趋同性的外在识别标志,主要是“酒、色、财、气”等较为直观的方面,但内在的,却体现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精神状态上。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有谁片面地把趋同性理解为不良嗜好的趋同上来,那么你多半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些什么。
首先说酒,历史上官场向来是酒徒出没之地,这是因为官方不事生产,只是负责资源的调配工作,只有权力而没有责任感,所以吃吃喝喝,就成为了官场上必不可少的程序模式。一个酒量好的人在官场上通常会拥有着较高的声望,但如果在这方面走过了头,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酒文化上走得太远的,当推大唐诗仙李白。杜甫作《饮中八仙歌》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单只是这诗仙的傲骨,就令后世景仰不已。
然而话又说回来,李白一生仕途坷坎,恰恰是这个酒误了他。盖因这位大诗仙嗜酒如命,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嗜酒症,唐玄宗传他入宫,他居然喝得酩酊大醉,是被人抬进去的,到了宫里后又让杨贵妃亲手煲汤,权臣杨国忠磨墨,皇帝面前的第一红人高力士替他脱靴子……替这几位想一想,这种丢人现眼的差事偶一为之,还马马虎虎,倘若李白得到了重用,难不成大家以后要天天这么侍候他吗?
别说李白,就是皇帝唐玄宗都不好意思这么个享受法,李白的仕途前程,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官场之上,酒固然不可或少,但如果因酒误事,那就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了。
除了酒之外,色是官场上最闹心的事物。须知孔子曾经说过:“食色,性也……”意思是说,好色是男人的本性。无论官场还是职场,都是凡夫俗子的扎堆之地,一大群臭男人聚在一起,虽然一个个道貌岸然,冠冕堂皇,但肚子里转来转去的,莫不是美色这件事。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低俗的话题上表现得过于清高,这就无异于对别人的羞辱,以后必然会有麻烦。幸运的是,绝大多数男人,在这方面所犯的错误,多不是“不够色”,而是“太色了”,色过了头,自然会搞到惹火烧身的程度。
明朝时的大才子解缙,曾经做到大学士的位子,因为明朝没有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了,所以解缙也算是尽抒了生平的抱负。可是有一次,他去驸马府上拜访,偏巧驸马不在家,按说这时候解缙就应该转身离开了,可是公主久闻解才子的大名,心里好奇,想亲眼看看大才子长什么模样,就留下解缙,自己隔着帘子,坐在内室,一边吩咐小丫鬟上茶,一边仔细地瞧解缙的模样。
女人偷看男人,这情形是很微妙的,如果解缙稍微理性一点,正襟危坐,让公主瞧个清楚,这事也就过去了。他毕竟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还在意一个女人偷看吗?可是那解缙,被公主看着看着,突然狂性发作,当场索要纸笔,赋诗一首,曰:锦衣公子未还家,红粉佳人叫赐茶。内院深沉人不见,隔帘闲却一团花。
这首诗写得固然风雅,固然有趣,可是却充满了对公主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