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轻不能承受之重

琼瑶阿姨那种直抒胸臆的爱情表达方式一直让我感到肉麻,而她那种脱离现实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故事却并不因为我的反感而失去读者或者观众的眼泪。琼瑶绝对是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启蒙老师,这种启蒙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非常间接的。

琼瑶笔下的主人公们乐此不疲的海誓山盟在恋爱的大学生当中绝对被无数次翻版。事实上很多大学生谈恋爱都是想找一个满意的终生伴侣,这种人和那些玩感情游戏、吃爱情快餐的人比较起来实在要伟大得多,但是,如果有某位大学生告诉我,他跟女朋友都是把爱情的终极目标定义在婚姻和幸福的基础之上,我只会觉得这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乞丐在豪言壮语信誓旦旦地表明自己愿意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生。我不是怀疑大学生这样的表达太虚假,正如这个乞丐一样,或许他果真愿意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可这样的表达未免太自不量力了。

记得余秋雨曾在一篇谈及爱情的散文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把择定终身的职责,交付给半懂不懂的年岁;为什么把成熟的眼光,延误地出现在早已收获过的荒原?”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思想和社会经验,但是这都是非常有限的。可能他们当时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熟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觉得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稚嫩。所以,大学时光何尝不是余秋雨所说的“半懂不懂的年岁”?当大学生过早地将“择定终身的职责”交付给这段年岁,他们又何尝不会在成熟的季节发现眼前只有过早收获过的荒原?

高中以及大一上学期我一直想入仕为官,并迫切地渴望将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西藏。当时我觉得自己是非常理性、非常成熟甚至非常高尚的,可是,到了大二,我的想法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对从政的兴趣似乎突然之间荡然无存。大学毕业以后,我的人生规划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业追求的方向转了个绝对不小于90度的大弯。曾经那么渴望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而现在却丝毫也不想在目前这种制度环境中当律师了。回首大学生活,觉得那个时期的自己竟然是那么偏执那么幼稚,尽管当时我觉得自己是非常成熟的。或许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回首现在的我,也会觉得很不成熟吧。

人生原本就充满无数的变数,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都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大学生的一切都还没有定型,他们的年轻还无法承受过多沉重的承诺。就算海誓山盟,那也很可能脆弱得不堪一击。我一个朋友在清华读书的时候谈了一个北京的女朋友,毕业的时候两个人几乎做好了结婚的准备,可是,我朋友执意要去青岛,而她女朋友却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只能留在北京。于是,他们分手了。大学生的爱情就算能够维持到毕业,又有几对能够逃离这种无奈的结局?

年轻的翅膀可以让你飞得更高更远,但是,它的稚嫩还无法承受太多的沉重。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三部分寂寞不是恋爱的借口

寂寞不是恋爱的借口

尽管大学生基本上属于“群居部落”,但大学生却是一个非常容易感到寂寞的群体。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生活压力,又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所以,只要他们没有专注地投入到学习或者别的什么事情中,他们就会感到寂寞,并很可能在第一时间想到找个恋人让自己充实起来。我认识的很多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便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两个寂寞的人在一起是很容易产生火花的。《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和梁冰玉被德军围困在英国的一间地下室里,时间一久便相爱了,而且还爱得很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归结为两者内心的寂寞。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寂寞真能制造那么真挚的爱情吗?

小新是我大学期间的一个朋友(而非日本那个没有鼻子的天才小色狼),他有一段时间觉得特别寂寞,既不想去自习,又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每天晚上在校园里逛来逛去都找不到什么事情做。而草地上那些拥抱在一起的情侣却是那么浪漫,与寂寞的小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于是,他决定找一个女朋友。很快,他在周末的舞会上认识了一个叫小棠的女孩。小棠跟小新一样寂寞,也经常在校园里逛来逛去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很快,他们俩就将自己宝贵的初恋献给了对方。因为我经常使用“第二次初恋”、“最后一次初恋”之类的表达,小新还专门强调他和小棠都是如假包换的第一次初恋。

坠入爱河以后,小新和小棠便无比充实了。他们整天出双入对,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购物,一起爬岳麓山,晚上他们便牵着手在安静的校园里散步,回各自的宿舍睡觉前还要在小棠的宿舍楼下拥抱几分钟……多么恩爱的一对情侣啊!可是,没过多久,他们的矛盾便浮出水面了。因为恋爱之前对彼此缺乏足够的了解,而且跟对方恋爱的理由更多的不是欣赏而是寂寞,所以,当对方的缺点逐渐暴露在自己的面前,缺乏心理准备的小新和小棠都感到无法忍受,两个人动不动就闹起别扭来。没过多久,他们轰轰烈烈的初恋就在一次大吵过后灰飞烟灭了。

真正的爱情应该源自两个人内心深处的彼此欣赏,而小新和小棠因为寂寞而走到一起,别说彼此欣赏,就连对方是什么人都不清楚。这与其说是恋爱,不如说是以爱情的名义玩一场游戏。而这样的游戏,有几个人真正玩得起呢?爱情不应该是寂寞的产物,而寂寞则可能是爱情的产物。当相爱的人不在身边,那种思念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寂寞吧,不过这是一种幸福的寂寞。因为感到寂寞,所以在遥远的地方呼吸到对方真实的存在。

因为寂寞的时候很容易将不是爱情的东西误以为是爱情,所以,越是寂寞,越要警惕爱情。其实,寂寞有什么不好呢?只要学会欣赏寂寞,你就会想起那首似曾相识的歌:今夜的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读大学的时候,每当我晚上十点半背起书包离开教室,教学楼的灯一层接一层在我身后次第熄灭。回宿舍之前,我总喜欢独自一人在校园里慢悠悠地走一会儿。看到校园里那些卿卿我我的情侣,我很多时候都会羡慕不已,并为形单影只的自己感到寂寞。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抬头仰望星空,并想象自己在将来某个不确定的时候邂逅属于自己的幸福。“在这同一片璀璨的星空下,此时此刻的她在想什么呢?在做什么呢?是不是也在遥望星空期待着我的出现?”这种想法虽然很有阿Q的味道,但却足以让我在感到寂寞的同时也感到温馨和幸福。

如果你还是独身一人,当你羡慕眼前那些浪漫的情侣时,不妨也跟我一样阿Q一回吧。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三部分爱情不是虚荣

爱情不是虚荣

爱情不是虚荣,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浅显的命题,可是,很多大学生却偏偏会犯这种常识错误。很多人觉得自己找了个校花、系花或者英俊潇洒的樱木花道就非常光荣,还有些人看到同学们都恋爱了,而自己还是单身一人,于是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并暗暗下定决心要找个情侣来挽救自己的尊严。

大学里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这是恋爱的季节,单身是可耻的。”后来这句话变成了“这是同居的季节,处男是可耻的”。我一直感到非常纳闷:既然单身是可耻的,那西门庆是不是应该被评为宋朝十大杰出青年?既然处男是可耻的,那《笑傲江湖》中的田伯光岂不成了天下第一高僧?

从某种角度来说,爱情只不过是两个人的事情,甚至爱一个人只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内容提要、关键词、注释和大量参考文献的论文给一个女孩,题目叫“论爱你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后来还真的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了。如果当年把论文的题目改为“论我爱你与你有关”,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是否喜欢一个人只有你自己知道,是否到了该恋爱的时候也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孙燕姿有这样一句歌词:爱情是座城堡。对于走入城堡的两个人来说,这个城堡与别人是没有关系的。既然如此,就算你身边的人都恋爱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恋爱只是他们的事情,而你是否恋爱只是你的事情。

当你单身一人的时候,没有人真会觉得你是可耻的,就算有人这么认为又怎么样呢?只要你自己觉得充实,别人的眼光又何必在乎?而就算你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李嘉欣或者道明寺,别人或许口头上会羡慕一番,但是,这种羡慕能给你带来什么呢?你和你的李嘉欣或者道明寺谈恋爱,这跟别人其实什么关系都没有,而他们或真或假的溢美之词不过是满足你的虚荣心罢了。

虚荣,顾名思义就是虚假的光荣。既然是虚假的,为什么还要在乎?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三部分理性美与非理性美

理性美与非理性美

在重庆工商大学“融智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周孝正一语惊人:大学生谈恋爱是好事。他进而以专家的口吻进行了论述:“从社会学角度讲,谈恋爱是异性之间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女生可了解男性理性的美,男生也可欣赏女性非理性的美,这样整个社会的相处才更融洽。”

我想周教授这一席话肯定让很多正在谈恋爱或者正准备谈恋爱的大学生顿时如遇知音,说不准还恨不得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周教授”之类的话。可是,大学生谈恋爱真是那么美好、那么有用吗?大学生如果不谈恋爱,整个社会就相处不融洽了吗?

周教授把男性美定义成理性美,把女性美定义成非理性美(不知道能不能叫做感性美),我想这应该是从美学的角度划分的吧。我大学期间虽然学过美学,而且老师还是个很有名的教授,可我实在没有认真学过,家里那些李泽厚的书也没有看完。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我觉得周教授的理论非常经不起推敲:既然男性以理性为美,那是不是刘德华开演唱会的时候带几本康德的书在身上就更加性感了?既然女性以非理性为美,那是不是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等人比居里夫人更伟大?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丈夫忍受不了妻子大腿私处刻有前男友的名字,愤而跟她离婚。这位妻子读大学的时候和一位男生爱得死去活来,为表海枯石烂此心不渝,她在私处纹上了男朋友的名字,不想两人很快就分道扬镳,导致现在的丈夫因此跟她走上离婚的道路。如果说非理性是一种美,这位妻子实在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了啊!

大学生同居和女大学生怀孕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闻了。在各大学附近的诊所里,人工流产是挂得最多的招牌,服务的对象不言自明。在这些诊所里,做人流的女生谈不上络绎不绝也算得上屡见不鲜,有的女生甚至做了一次又一次。而女性做人流对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甚至可以导致婚后不孕不育的恶果。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大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人流呢?难道这就是周教授所说的理性美吗?哦,她们是女生,女性有非理性美,那她们的男朋友呢?男生的理性美都到爪哇国度假去了吗?

据报载,某大学正在流行拍“情侣婚纱照”,以提前体验结婚的感觉。情侣们煞有介事地买来戒指,表情神圣地凝望镜头,“新娘”还幸福得直想哭。我不禁哑然失笑。也许不久的将来,大学生情侣便要流行“养个小孩”的实验,满校园都是抱着小孩散步且又风华正茂的“爸爸妈妈”了。到那个时候,大学生的理性美和非理性美就演绎得淋漓尽致了吧。

就算男性美和女性美分别是理性美和非理性美,这也只是两种性别的区别,而大学生只是一个特定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按照周教授的理论,人们都需要通过恋爱来欣赏异性的理性美或非理性美,那男婴和女婴就真的有必要青梅竹马甚至指腹为婚了,因为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欣赏男婴的理性美或者女婴的非理性美啊!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18岁至23岁这个年龄段,虽然这种年龄的人完全可能拥有过人的理性和才智,但从整体上来说,一个二十来岁的人并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在课堂上和书本里学来的东西也缺乏实践的体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还谈不上什么理性或者不理性吧,遑论什么理性美和非理性美了。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三部分异性探索

异性探索

周教授在阐述“大学生谈恋爱是好事”这一观点的时候提到:谈恋爱是异性之间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谈恋爱确实能够让人们对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是,谈恋爱是不是唯一的途径呢?如果不是唯一的,那它是不是最好的呢?就算是最好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否也是如此呢?

如果谈恋爱才能探索异性的“未知领域”,那如果一个男生想了解10个女生,他是不是就需要谈十次恋爱甚至结十次婚?我想任何一个男人在娶了10个老婆之后都可能审美疲劳,所以无法欣赏女性的非理性美了。

如果恋爱是探索异性的唯一途径,那是不是只有同性恋才了解自己的同性?如果谈恋爱是了解异性的最佳途径,那是不是任何人最了解的就只有他的恋人?事实上,很多人最不了解的恰恰就是他的恋人,因为爱情往往会让人变得盲目。当你把双眼贴在书本上,你绝对看不清书上写了什么字,因为距离太近了。而当你和恋人的距离小到足够的程度,你照样可能完全看不清对方。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恋人是完美的,可这个完美的人在别人眼中可能一无是处。这难道只是因为别人没有与他恋爱所以未能完成探索吗?

既然同性之间可以通过做朋友而完成对彼此未知领域的探索,那异性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大学期间跟班上一位女生的关系非常好,我们都很了解彼此的才华、思想、理想甚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与对方恋爱的冲动。如果真的恋爱了,可能我们之间就不会那么无拘无束地相处了。

据说,四川某高校的两位毕业生去成都一个大公司面试,甲同学的成绩非常优秀,而乙同学的成绩只是一般。面试时,人事部经理问道:“你们在大学里是否谈过朋友?”甲同学答:“我没有谈过朋友,(奇*书*网^。^整*理*提*供)也很少和女生交往。”而乙同学却苦笑着说:“我谈过很多次。”经理最后选择了乙同学。

这个故事经常被人引用作为大学生应该恋爱的证据。可是,这些人在引用的时候忽略了甲同学的一句话:很少和女生交往。甲同学的败因并不是没有恋爱,而是他与异性的交往太少。而“与异性的交往”跟“谈恋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了。而且,如果我是面试这两位同学的人事经理,我可能会在拒绝甲同学之前拒绝乙同学。在我看来,一个可以随心所欲换女朋友的人肯定也是随心所欲跳槽的人,这样的人才我是不欢迎的。

马加爵事件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当时我留意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马加爵在云南大学找个女生谈恋爱,后面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这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论调。马加爵缺乏的是与身边所有人的交往,而并不是与某一个女生的爱情。只要马加爵不能融入到身边的交际圈子,就算整个云南大学的女生都是他的女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