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学与近代世界-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在极小的公差范围内制成自己所要求的型式。这使思想达

到了一个新阶段。一种新仪器就像一次外国旅行一样,显示

出事物的新奇组合。这种益处不仅是新添了一些东西,而是

引起了一种转变。实验方面的发明创造的进展,也可能是由

于国家有更多的人材流向科学研究的结果。不管原因是什么,

近30年来精微而富于天才的实验大量地涌现出来了。其结果

是在那些和人类日常经验相去很远的自然领域中累积了大量

的资料。

有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伽利略在这科学运动开始的

时候做的,另一个是迈克尔逊利用干涉仪在1881年完成的。

后者在1887和1905年又曾重复过。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我

的论断。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将重物坠下,证明了重量不同

的东西只要是同时放下就会同时落地。从试验的技术和仪器

的精密度来看,这个试验在以往的5,000年中随时都可以做。

这儿所牵涉的概念只是重量和落下的速度。这在日常生活中

都是非常熟悉的。克里特岛的敏诺斯王族从海岸边高高的城

墙上把小圆石头向海里扔的时候,就可能熟习了这一整套概

念。科学是从日常经验出发的,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正是

由于这样,它才很容易地和那次历史性革命的反理性主义基

础结合起来。它不追究终极的意义,而只限于观察支配表面

事物互相承接时的关联。

至于迈克尔逊的试验,就不可能在更早的时期里做出来

了。它需要技术上的一般进步和迈克尔逊在物理实验方面的

天才。它要决定的是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同时它也假定光

线是由一种波组成的,这种波的振动可以在以太中以固定的

速度向任何方向传播。当然,地球是在以太中运动的,而迈

克尔逊的仪器则随着地球运动。在仪器的中心有一道光被分

开了。其中的一半沿着仪器走一段距离之后,再由仪器上的

镜子反射回中心。另一半与前一半成直角地横过仪器走同样

一段距离之后,也被反射回中心。像这样重新组合起来的光

线被反射到仪其中的幕上。如果事先作了安排的话便可以看

到干涉带,也就是许多黑线。这是由于两个半道光线射到幕

的某一部分时,路程的长度差发生了微小的差别,因而使一

道光的波峰填充了另一道光的波谷。这种路程上的差别将受

到地球运动的影响。因为最后决定的标准是以太中的路程。因

此,仪器既是随着地球运动,一半光线的路程将会由于地球

运动的影响不同于另一半光线,而受到干扰。读者不妨设想

自己在火车车厢里先沿着车身走一段,再横过车身走一段。然

后请你在铁轨上把你的路程记下来,铁轨在这个比喻中就相

当于以太。但地球对于光线说来,运动是很迟缓的。所以在

这个比喻中你必须设想火车几乎是停下了,而你自己则在很

快地运动。

在实验中,地球运动的效应应当会影响到干涉带在光谱

上的位置。如果你把仪器转动一个直角,那么地球对两个半

道光线的效应就将互换过来,干涉带的位置也会移动。我们

可以计算出由于地球绕着太阳运动而产生的微小移动。此外,

太阳通过以太的运动所产生的效应也必须加上去。仪器的精

密性可以加以测验,我们证明这种移动的效果可以通过仪器

观察出来。然而事实上却什么也观察不到。当你把仪器转过

来时,并不产生任何移动。

从这里便可以得出结论道:要么地球在以太中便是永远

静止的,要不然这个实验所根据的基本原理便有什么地方发

生毛病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跟敏诺斯王的孩子们的游戏

和他们的思想显然距离很远。以太、以太波、干涉、地球通

过以太的运动等观念,以及迈克尔逊的干涉仪等,和日常生

活中的经验都距离很远。这些虽然都比较疏远,但比起一般

接受的关于这个实验无结果的解释还是要简单而明了得多。

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一般科学中所运用的关于时间与空间

的概念都太简单了,必须加以修改。这个结论是对常识的直

接挑战,因为早期的科学只是把一般人的普通概念加以精化

而已。像这样激烈地重新组合概念,除非是能得到许多其他

观察的支持,否则是不会被人接受的。群情在这儿无法细谈。

某种形式的相对论似乎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对许多事实进行

解释。没有这种理论,每一个事实便都需要一个特殊的解释。

因此,这一理论便不单纯地依靠在产生出它本身的那些实验

上。

相对论这种解释的中心意义是这样:本实验中所用的迈

克尔逊干涉仪这类的仪器,必须会记录出一种结果,说明光

速相对于它本身来说具有同一固定的值。我的意思是说彗星

上和地球上的干涉仪都会记录出一种结果,说明光速相对于

其本身来说具有同一个值。这是显然说不通的,因为光通过

以太运动时有一定的速度。因此,任何两个物体(如地球与

彗星)通过以太运动时速度如不相等,那么就必然会使人预

计它们相对于光说来具有不同的速度。比方说;如果有两辆

汽车在路上行驶,一辆时速10英哩,另一辆时速20英哩。同

时另外还有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英哩的速度从这两辆车旁

驶过,那么最后这一辆最快的汽车将以每小时40英哩的速度

驶过其中的一辆,并以每小时30英哩的速度驶过另一辆。这

情形在光说来便是这样;假如我们用一道光代替那一辆最快

的车,那么它沿着路上传布的速度和它相对于被它本身超过

的两辆车中任何一辆的速度都刚好相等。光速是非常大的,每

秒钟大约有30万公里左右。我们对空间与时间必须具有某些

概念,使得这种速度刚好具有这种特性。从这里可以看出,我

们关于相对速度的一切概念都必须改变。但这些概念是我们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习惯概念的直接产物。所以我们就回到原

先的论点上来了,就是说,我们通常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说法

中有某种东西被忽视了。

现在我们习惯的基本假定是对空间赋与一种独特的意

义、对时间也赋与一种独特的意义。因此,不论我们对地球

上的仪器的空间关系赋与什么意义,对彗星上和在以太中静

止的仪器也必须赋与同样的意义。在相对论中这一点被否定

了。单就空间说来,如果你想一想相对运动的明显事实,便

不难同意这一说法。但即使在这一点上,意义的变化也比常

识所能同意的要深刻。不过,同样的要求对时间也提出来了。

因此计算事件的相对次序和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时,将会随

着地球上、彗星上和以太中静止的仪器有所不同。这一说法

就使我们轻信的头脑更加感到受不住了。关于这一问题我们

无需深究,只要提出一个结论就够了。这就是说,由于地球

和彗星的条件不同,时间和空间对两者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因

此,速度对两个星体便具有不同的意义。总起来说,现代科

学的假定是这样,任何东西相对于任何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意

义说来,如果具有光速,那么相对于任何另一种时间与空间

便有具有同样的速度。

这对于古典科学唯物论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古典科学唯

物论预先假定有一个肯定的现在瞬时,所有的物质在现在瞬

时中都同样是实在的。在现代理论中则没有这种独特的现在

瞬时。你在整个的自然界中都可以为同时瞬间这一概念找到

意义。但对各种不同的时间概念说来就将具有不同的意义。

有一种人趋向于对这种新理论赋与一种极端主观主义的

解释,也就是说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被说成似乎可以由观察

者自行选择。其实如果加入观察者这一成分解释起来更方便,

那样做便是完全对的。但我们所需要的是观察者的身体,而

不是他的心灵。而且他的身体的用途,也只是作为一个极常

见的仪器而已。总的说来,我们最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迈克

尔逊的干涉仪上,而不牵涉迈克尔逊的身体和心灵。问题是

干涉仪的幕上何以有黑带,当仪器转动时干涉带何以不轻微

地移动。新出现的相对论将时间与空间空前紧密地结合起来

了。它假定时间与空间在具体事物上的分割可以通过许多不

同的抽象样态来达成,同时也可以得出不同的意义。但每一

种抽象样态都是把注意力导向自然界中的某种东西,因此便

是把它分离出来以供思考。和这一实验有关的事实是,干涉

仪和许多在自然实有中可以成立的时—空体系中只与其中的

一种有关。

现在我们所要求于哲学的是对于时间与空间在自然中的

地位问题给我们提供一个解释,以便有可能保存各种不同的

意义。本系统演讲不能详谈细节问题。但我们还是不难找出

时间与空间区别的根源。我事先假定的是自然的机体论,在

前面我已经把这种理论概述为彻底客观主义的基础。

一个事件就是将位态模式摄入统一体的过程。一个事件

在本身之外的有效性在于它的位态参与形成其他事件的包容

统一体。如果被反映的模式只是将一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而

附属于它,那么除开几何形状的系统位态以外,这种有效性

便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模式在事件的相继各部分中持续下来,

并在全体中显示出自己,以致使事件成了它的生命史,那么,

由于这持续的模式,事件就获得了外在的有效性。原因是它

本身的有效性被相继各部分的类似位态加强了。这事件形成

了一个模式化的价值,并且有本身各部分所传承的持续。正

由于传承的持续性,该事件对环境的修正才具有意义。

正是由于这种模式的持续性,时间才和空间分离了。这

模式在空间中说来是·现·在·的,这种时间上的决定便构成了它

对各部分事件的关系。因为它在本身生命过程的这些空间部

分的时间连续上被重复地产生出来。我的意思是说:时间次

序的这种特殊作用容许模式在其本身历史的每一时段中重复

产生出来。也可以说,每一个持续的客体在自然中发现并要

求自然给予一个原则,将空间与时间分开。除开持续模式这

一事实以外,这一原则也还是存在,但却只是潜在的,而且

是无足轻重的。所以时间相对于空间的意义和空间相对于时

间的意义,由于持续机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了。持续的客体

表示空间在组成事件的模式上和时间发生了分化。反过来说,

空间在组成事件的模式上和时间发生分化,就表示事件对持

续客体的共体容忍性。共体没有客体可以存在,但持续客体

如果没有对它们具有特殊容忍性的共体就不可能存在。

这一点决不可误解。持续性的意思就是:一个模式如果

表现在一个事件的包容体中,便同时表现在该事件按一定法

则分开的各部分的包容体中。整个事件的任何一部分却并不

象整体一样,产生出同样的模式来。我们不妨看看人体在一

分钟的生命过程所表现的整个身体模式。例如:某一个大姆

指在这一分钟中必然是整个身体事件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

的模式是大姆指的模式而不是整个身体的模式。因此,持续

便要求有一定的法则来取得各部分。在上述的例子中,我们

马上可以看出这法则是什么。在这一分钟的任何一部分里

(如一秒或1/10秒),我们都必须从整个身体的生命史上着

眼。换句话说,持续性的意义包含着时—空连续区中一段时

间的意义。

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持续客体从时

间上分化出空间来时都具有同一原则?或者说,同一客体在

本身生命史的不同阶段中,分化时—空关系的原则是不是完

全一样呢?直到几年以前,人们都毫不犹疑地假定,可能找

到的只有一个这样的原则。因此,从时间相对于某一个客体

的延续性来看,就将和相对于另一客体的延续性具有同一意

义。同时,空间关系也就必然具有一个独特的意义。但看来

客体被观察到的有效性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解释,即假定作

相对运动的客体在其持续性上所运用的时间与空间的的意义

是随客体而异的。每一个持续客体都被认为是停留在本身应

有的空间中,它运动时所通过的任何空间都不是其特殊持续

性所固有的空间。如果两个客体彼此相对地都处在静止状态,

那么它们在表示其持续性时便运用着同一的时间与空间的意

义。但如果彼此作相对运动,那么时间与空间就各不相同了。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客体在其生命史的某一个阶段是在相

对于其生命史的另一个阶段作运动时,这个客体在这两个不

同的阶段中便运用了不同的空间意义,而时间的意义也相应

地有所不同。(。电子书。整*理*提*供)

在机体论的自然哲学中,主张独特时间区分的旧假说和

主张多种时间区分的新假说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仅是从

观察中取得证据的问题①。

在前面的一讲中,说到一个事件有和它同时发生的其他

事件。在这儿发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新的假说下,是不

是可以不修改对一个肯定的时—空体系的看法而作这种说法

呢?如果说,在·某·种时间体系下两个事件是同时发生的,那

么这是可以办得到的。至于在另一种时间体系下,这两个同

时发生的事件虽然可能部分重复,但却不会是同时的。假如

在·每·一·个时间体系下,某事件经常处在其他事件的前面,那

么它就可以无条件地处在另一事件的前面。假如我们从某一

既定的事件A出发,一般说来,其他事件就分成两类;一类

是无条件地与A同时,另一类是在A之前或在A之后。但此

外还有一类就是把以上两类连接起来的事件。在这儿便发生

了一个临界状态。大家还记得我们有一个临界速度必须加以

说明,即光在·真·空中的理论速度②。同时大家也记得,运用不

同的时—空体系就意味着客体的相对运动。当我们分析了某

一套事件对任何既定事件A的临界关系时,便找到了我们所

要求的临界速度的解释。现在我把细节问题都撇开了。显然,

确切的叙述要加入点、线和瞬时才能办到。同时,几何的来

源也必须加以讨论;如是度的衡量、直线的直,平面的平,以

及垂直性等都是。对于这方面的探讨,我曾在关于广延的抽

象概念的书中提到过。但这题目太专门化,这儿无法讨论。

假如距离的几何关系没有一个确定的意义,那么引力定

律就必须另作叙述了。因为表达这一定律的公式是两微粒之

间的引力等于其质量的乘积乘以其距离的平方的倒数。这种

说法,事实上假定引力被考察的那一瞬间具有确定的意义,其

距离也具有确定的意义。但距离仅是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