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主体的命运-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幻想,但大量共产主义者并不相信这个有关集中营和大清洗的报告。
如果这个报告不足以使大量共产主义者醒悟,那么,1956年11月的匈牙利事件则使许多人退出了法共。
而戴高乐政府进一步鼓励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从而推动了学术界否定斯大林的过程。
这些政治事件导致了知识分子在哲学上去反对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法国知识分子认为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老大哥之所以让人们看不到光明和希望,究其原因是它夸大和膨胀了一种意识形态上堕落的主体性。由于他们进一步把这种主体性归咎于人道主义,因此,存在主义哲学这一主体性哲学在肃清“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运动中首当其冲,这段时间是法国哲学思想发生和完成重大转折的时期,主要标志是存在主义思潮从此衰落了。必须指出的是,法国知识分子是从资产阶级正义、人权的角度出发来批评斯大林政权的,尽管他们在批判和脱离法共时并没有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他们不理解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远离主体性(1960—1968年)
如果说在1945年时黑格尔哲学被奉若神明,那么到1960年时它已开始失宠了。G。德勒泽在《差异和重复》(1968)
中描述了当时反黑格尔主义的思想气氛:差异和重复已取代了同一与否定、同一性与矛盾。福柯也在《话语的秩
…… 55
0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序》(1971)中认为,无论是通过逻辑学或者认识论,还是马克思或尼采,当时的人们都想方设法脱离黑格尔。在《词与物》中,福柯认为尼采早就作出了根除人类学主体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人们还把黑格尔辩证法谴责为最大的哲学虚幻。
由于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人们对黑格尔辩证法持敌视态度。
因为在《同一与差异》中,海德格尔指出,对黑格尔来说,思之职责是产生作为绝对概念的思想,而对海德格尔来说,思之职责暂时是形成作为差异的差异。
在法国哲学舞台上,取代存在主义的是结构主义。因对主体性、意识形态和斯大林主义的失望,许多知识分子脱离了政治、文学和人文科学,走下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讲坛,躲进幽静淡泊的书斋里去了,从事以获得科学真理为目标的科学研究,于是许多明显不具意识形态色彩的“科学”
主题(如认识论、人种学、心理分析法、语言学和一般人文科学)开始得宠,结构主义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这个需要。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1962年)和《神话学》三卷(1964、1967和1968年)
、阿尔都塞的《致马克思》(1966年)和A。
J。格里马的《结构语义学》(1966年)
以及普郎兹(Poulantzas)出版的《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1968年)
都是当时结构主义的代表作。
尽管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运动,但它提出的问题却截然不同于二战后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如“历史事实上能还原为历史主体的行动吗?”
、“主体不是社会力量的产物吗?”
、“语言难道不比意识更好地说明了人类精神吗?”
、“难道并不存在一门形式的或者至少普遍化的脱离了释义学的人的科学吗?”
等。
阿尔都塞深
…… 56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11
有感触地说,“教条主义的终结带来了真正的研究自由”。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不再执迷于喋喋不休的乏味的人道主义和政治说教,无情地怀疑了意识哲学和释义学在人文科学中的特权。结构主义使用共时性去反对历时性,凭借语言去反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体,借助于形式和一般的分析去反对释义学。
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似乎既是向存在主义思想发出的挑战书,又是结构主义登上法国哲学舞台的宣言书。
该书最后一章有力地攻击了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并开创了一个直到1968年5月才消退的新的争论时代。
不同于萨特,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语言并非真理的障碍,人类精神并不体现在意向陈述中,而是体现在隐匿的结构中,语言的可理解结构位于完全的无意识结构中。广而言之,结构分析能理解诸多社会现象。列维—斯特劳斯号召哲学家们驱除由笛卡尔投射到人文科学上面的符咒:倘若要在别人那里获得自身的认可这一由人类学归给人类知识的目标,人们必须首先在自身中否定自我。但是,只要存在着一种以我思为出发点的主导哲学,那么我们就不能获得和理解人的科学。如果对胡塞尔和萨特来说,笛卡尔是哲学必须模仿的模式,那么对列维—斯特劳斯来说,笛卡尔是人文科学必须加以拒斥的最为令人反感的幽灵。
返回主体(1968—直到现在)
20世纪60年代中叶,随着结构主义的广泛流行,其内在缺陷和矛盾也不时显露出来。J。德里达在《书写与差异》(1967年)
中指责结构主义拘泥于整体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而
…… 57
2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漠视非整体;夸大必然性,拒绝偶然性;只讲体系,不谈个体和个性。在《哲学的边缘》(1972)中,德里达用“延缓”
概念摧毁了结构主义固持的总体阅读和描述的共时性神话。
巴尔特认为,结构主义的能指与所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二元区分有碍于人们对文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许多场合用游戏和实践概念来取代结构概念,把文本及其意义看作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运动过程。
德勒泽和F。葛达利合著的《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1972年)以及P。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大纲》(1973年)
都表明结构主义无法提供对历史文化的政治说明,忽视体系的历时性,忽视有欲望的、实践着的社会主体。于是,在60年代中期,随着批评意见的不断提出,结构主义内部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变。通过从特殊角度解读弗洛伊德、尼采、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后结构主义复兴了实践、主体性、历史行动、动态发展等问题,认为主体不再是古老的先验意识主体,而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媒介的欲望主体。德勒泽的欲望哲学导源于尼采并以推翻柏拉图主义为已任,他把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特征的欲望观念与具有匮乏、痛苦特征的柏拉图和基督教式的欲望观念对立起来了。如果说结构主义结束了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那么后结构主义则终止了结构主义的潜在的形式化倾向。
当然后一次转变没有前一次那样剧烈、彻底,而是一次内部调整。
“五月风暴”
又加速和促进了这次内部调整。
1968年5月发生的一连串令人震惊的政治事件,成为战后法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定但又缤彩纷呈的一个月。
1964—65年,法国经历了
…… 58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31
战后第三次经济危机,1967年又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衰退,失业问题严重,物价飞涨,财政赤字惊人,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事件是68年3月22日从巴黎大学在农泰尔市郊新建的一所设备简陋的分校中的大学生骚乱开始的,5月3日蔓延到塞纳河左岸的整个巴黎大学。学生们的不满情绪由来已入,许多人对学习的目的感到忧虑,对今后的前途感到渺茫,于是,过分拥挤的学习环境和严厉的的考试制度完全成了不满情绪冲击的合理靶子。但是,这个事件的广泛性和破坏性却出乎人们的意料。
5月16日,工人也加入了学校的反抗队伍,工人要求减少工时,增加工资。由于学生与工人的紧密合作,罢工运动甚为高涨。
5月24日起,起初置身于运动之外的广大农民也开始进行示威,全国陷于一片瘫痪之中,政府的权威业已崩溃。
戴高乐的“5月30日声明”
是一个转折点,到6月初,整个事件基本上平息下来了。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多种政治力量交织在一起,因此,很难判定这种运动的性质。但是,毫无疑问,“五月风暴”实质上是法国人心中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的喷发,是对法国统治阶级的有力打击,否则,一项削弱教育部权力并使中等学校体制民主化和合理化的教改法案很难在10月11日成为法律,也无法打破政府官僚统治对教育的压制。诚如P。
PH。
德鲁厄特认为,“五月风暴”和其他一系列政治事件导致的结果是:拒斥空洞无物的哲学和意识形态;拒斥“权力”
、“统治”和“压迫”。这也是以后的思想努力追求并加以实现的目标。
列维—斯特劳斯深有感触地指出,“在法国,你知道结构主义不再流行。
自从1968年5月以来,所有客观性都被否定
…… 59
4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了。年轻人的立场比较符合萨特的立场。“
“五月风暴”可谓是“新左派”把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付诸于行的典范,在事件期间及以后的与人会谈中,萨特惊奇地发现,学生们自发地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然而,事件平息以后,许多“新左派”分子突然间从极左转到极右,进而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拥护者蜕变为反马克思主义者和反社会主义者。他们认为理性是权力的基础,极权主义建立在理性的言论基础上。而波普尔的“开放社会”观点、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主义以及霍克海默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又都助长了这种反理性主义。形势迫使哲学家们对权力进行反思。
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起,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主宰着法国哲学界,其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德里达和福柯。
尤其是利奥塔于1979年出版了《后现代状况》一书,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正式步入法国哲学的殿堂。
在这部书中,利奥塔对后现代现象进一步作了理论发挥和精辟分析。他于1988年还出版了新作《非人类:时间漫谈》,在书中他考察了康德、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德里达等人的哲学思想,并依据时间和记忆探讨了现代性、进步与人性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过渡的进程。后现代主义与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理论特征是反对人类思维方式的一元论、总体化、中心化、确定性和同一性,崇尚思维模式的多元化、局部化、非中心化、不确定性和差异性。近年来,法国哲学的发展将不会偏离这一思想发展轨道。
…… 60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51
第二节 福柯思想的心路历程
一、思想渊源福柯一生著述浩繁,涉猎广泛。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医学、刑罚学、伦理学等,虽不能说他对人类整个思想领域都作鸟瞰式的描摹,但我们心目所及,已是膏腴千里,一望无垠了。他重点论述了癫狂与理性、医学知识的发展的可能性条件、人文科学的探源、权力—知识关系以及伦理主体性等问题。因此,福柯所受的思想影响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可能局限于某个国家、某种哲学。
(一)德国人本主义简单说来,福柯哲学产生于德国人本主义(尼采和海德格尔)
与法国科学主义(巴歇拉尔和康吉汉)
的双重变奏。
福柯自己作过这样的声明:“海德格尔对我来说一直是基本的哲学家。我对海德格尔的读解决定了我的整个哲学发展。但是我承认尼采最终占主导地位”。
以至于人们能谈论他的“基本的尼采主义”
:“我简单地就是尼采,我设法并且能够在大量地方得到尼采文本的帮助——而且还得到反尼采论题(都是同一个尼采!)的帮助——去弄明白此地或彼地能够做些什么。
我并不寻求别的什么,但我谨慎小心地探寻尼采。“
③这表明福柯似乎是一位激进的尼采主义者,有人甚至称他为“法国的尼采”。
然而,在与G。劳来特的对话中,福柯并不承认自己是尼
…… 61
6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采主义者④。福柯在1953年偶然地从知识史探究的角度读到了尼采,的确,福柯是于1953年暑假在意大利的契维塔韦基亚海滨开始阅读尼采的《不合时宜的思考》。
但他认为毫无理由相信存在着单一的尼采主义。
福柯作了有关尼采的讲演,但很少撰写有关尼采的著述。他认为自己对尼采表示唯一过高敬意的是《性史》卷一《知识意志》(Histoiredelasexualité1:Lavolontédesavoir)
,该书的主要问题是自我与其自身的关系以及真理讲述的关系。他承认自己与尼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尼采180年左右探讨真理问题、真理史和求真意志等问题上。使福柯感到奇怪的是,萨特学生时代写就的《真理史》也是尼采式的。
但萨特的方法是把真理史变为现象学,而福柯这一代人则是把现象学转变成真理史。
尼采的踪迹随时在福柯著作中隐现。
在《瞧!
这个人》中,尼采坦白承认自己不是普通人,而是炸药,是根本的破坏者。
同样,在谈到写作的困难时,福柯也希望自己的著作是各种解剖刀、燃烧瓶、布雷场,或者那种类似爆竹燃烧后会爆炸的东西。确实,不破旧无以立新。尼采认为,悲剧因素是思想和体验的一种失落的维度。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要求人们返回古希腊的悲剧眼光,但从苏格拉底以来,这种眼光屈从于哲学的理性化意志和系统化了,人们认为思想运用因果律能了解存在的一切,思想不仅能认识存在,而且还能改造存在。
这一思想引起了福柯的共鸣。福柯认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我们关于癫狂之类现象的体验的悲剧维度为批判和道德维度所替代。包括癫狂在内的他者(l‘Autre)从思想、分
…… 62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71
析、合理性、社会和文学作品中排除出去。同尼采一样,福柯也要求人们找回失落了的癫狂的悲剧维度,返回悲剧因素。
这一思想不仅是尼采作品和生活的主题,而且还具体体现在F。戈雅、萨德、G。德。内浮尔、A。阿尔托和荷尔德林之类艺术家的作品和生活中。
在《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自从古希腊哲学(甚至始于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以来的哲学史描述为“在”之遗忘安,指责自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家们集中注视的是“在者”
,而不是“在”。同样,对尼采来说,自从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史是悲剧因素的遗忘史。同他们两人一样,福柯的《癫狂与非理性》(Folie
et
deraison)
肇因于癫狂的悲剧维度的失落史。
“愚人船”这章如同在文艺复兴中所设想的,被描述为癫狂之悲剧维度的美术象征。虽然,同尼采一样,福柯把悲剧因素当作人类体验的失落了的维度,并呈现知识的形式,虽然他们都把悲剧因素与世界的存在知识联系起来,但对尼采来说,返回悲剧因素就是返回日神和酒神的联姻(酒神在其中占优势,成为日神神话的梦幻世界的形而上学基础)
,但对福柯来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