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主体的命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spirit,analyBsestherelationshipbetwen“takingcareofyourself”
and“knowingyourself”。
Foucaultpaysmoreatentiontothecreativityofmoralsubjectandmakespeoplekenlyawareofmoralresponsibilityofpursuingandpersistingintruth。
Thelastchapter“HumanSubject——TheProductofSocialHistory”
unearthsthetheoreticalreasonwhyFoucaultismisledontheproblemsof“humannature”
,“power”
and“history”
andpointsouthistheoryisnon—Marxismorevenanti—Marxism。
…… 46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
有的西方学者满怀激情地把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称颂为“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
简述一下法国二战后哲学的演进有助于我们鸟瞰福柯在这一广阔背景中所处的位置、所受的影响以及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法国哲学的昨天和今天,舒卷着一幅栩栩如生的世相图,且让我们从头阅起。
笛卡尔在《方法论》中驳斥了蒙田在《随笔》中宣扬的理性是盲目的论调,坚信存在着具有绝对确实性特征的客观真理,于是,以追求确实性理想和确立至高无上的主体理性为起点的法国哲学诞生了。本章以主体的命运为核心,认为自二战以来,当代法国哲学走过了从“高扬主体性”经由“怀疑主体性”
、“远离主体性”
、再到“回复‘主体性’”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法国哲学思想的衍进
笛卡尔主体哲学的崛起。由于古希腊人不把自身看作凝视着客体的“主体”
,即希腊人并不把事物“客体化”
,因此,
…… 47
2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他们尚未是“主体”。
中世纪哲学家也不把世界看作人类的对象,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连人类也是上帝所造,因此,中世纪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主体”是近代的产物。
笛卡尔哲学标志着“主体”的崛起和近代“自我”的觉醒。由于中世纪哲学依据因果图式从“实在”观念中得出了“上帝拯救的确实性”和“自由”这两个概念,于是笛卡尔的使命不仅要把人的注意力从上帝那儿转到人自己,尤为重要的是还要把人确立为主体,即倡导理性,反对盲目信仰。主体是人的特征,是确定新自由的基础。人怎样成为主体?人凭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即“表象”
(représentation)或“我思”
(cogito)而成为主体。主体把被表象物看作一种“结果”
,把被思物把握为置于主体面前的“客体”。客体必须由主体来“保证安全”。近代哲学一开始就把“存在者”当作某种与人相对立、外在于人、并与人相反的东西,亦即把所有“存在者”都客体化了。海德格尔在《世界图景的时代》中,曾形象地用“图景”来描述这种关系,“图景”指把某物表象为与进行观察的主体相对的一个客体,并宣称,在笛卡尔及其随后的哲学传统里,主体第一次获得了毫无疑问的确实性。形而上学的连续发展才据此得以维持。笛卡尔发现了先验主体性的最初形式。
高扬主体性(1945——1956)
长时间来,法国哲学家们凭藉笛卡尔的反思方法和怀疑过程,从正面或反面角度来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或与他人进行论战。例如,德里达和福柯曾就笛卡尔的“我思”以及他是否排斥“濒狂”
(Folie)这一问题作了热烈争论。笛卡尔哲
…… 48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3
学的影响和作用是无与伦比的。萨特在他的《文学与哲学论文》中早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法国人靠“笛卡尔主义的自由”
,即是说,凭着有关自由的本性的笛卡尔理智主义观点,已经生活三个世纪了。笛卡尔普遍怀疑方法对胡塞尔现象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胡塞尔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开端。他们的理论学说都追求确实性理想,都致力于从相对性中找出绝对性,从不确定性中探求确定性。笛卡尔认为真知就是明显的、清晰的、确实的知识,胡塞尔同样认为现象学要建立一门具有绝对性、普遍性、自明性和自身同一的特征的真知的科学理论,为知识寻求确实可靠的基础,即建立一门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然而,两人在理解真理及其确实性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对胡塞尔来说,自然科学的知识和规律只是些理想化的虚构和确切的或然性,因而并不是先天的、不证自明的真知。只有那些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以及科学上明白可靠的基本命题才是真理。
不仅如此,胡塞尔不仅不满足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并用现象学还原法加以克服,而且还抱怨笛卡尔的“自我”概念具有经验成份,并着手把它改造成纯而又纯的先验自我。胡塞尔在晚期著作中宣称哲学分析的本源和主要中心是迄今一无所知的纯粹主体性的王国和无限的先验设问,作为特殊意识活动的主体性是绝对的本原。
二战前后法国主体哲学的代言人是萨特和梅洛—庞蒂。
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尤其是笛卡尔和胡塞尔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来源。笛卡尔对萨特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萨特的《自我的超越》的论文中,而且还反映
…… 49
4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在《影象论》和《存在与虚无》中。虽然他们都把“我思”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分歧。首先,怎样理解“我思”
,笛卡尔的“我思”指自我在思考,在怀疑,即指人的理性行为。判定认识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我思,但这里的自我只是思想本身,而不包括身体。笛卡尔首先怀疑的是感觉、想象甚至某些推理活动。而萨特首先把“我思”理解为一种“纯粹意识”
,当它起“否定”和“虚无”作用时,又是一种神秘的情绪体验和选择行动的能力。其次,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批判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本体论(该理论错误地认为本质先于存在并把意识定性为实体)
,萨特明确主张存在先于本质,意识不是实体,意识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它是自我显现的。最后,对萨特来说,认识的最基本的因素是前反思意识,如对桌子、书本、房子的意识,即是关于对象的直接意识。而在“我思故我在”中,笛卡尔不是始于前反思意识,而是始于反思意识,我们通过反思意识这个行动,把自我构成为一个意识的对象,也就是把意识本身当成对象。萨特认为,同反思意识相比,前反思意识是第一位的,处于更优先、更基本的地位,哲学活动必须始于前反思意识。
萨特于40年代初起研究胡塞尔哲学,并于1934年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和《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意向性》这两篇文章。萨特把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称作“现象学本体论”
,即用现象学方法来研究存在问题。
尽管萨特认为现象学必须从笛卡尔的“我思”或胡塞尔的纯粹意识出发,以便克服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但是萨特认为,纯粹意识应该是透明的、无我的,由于胡塞尔把先验的自我放入意识内,因
…… 50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5
而这并不是纯粹意识了。再有,萨特应用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原则来说明主客体的关系,但是他指责胡塞尔只停留在对意识本质结构的逐步阐明与明确描写,强调现象学还应该探究意识存在的本体论问题。
梅洛—庞蒂认为,笛卡尔把我思当作真理之源,而他认为真正的我思应是“我思考”下面的“我知觉”
,于是真理之源也就是特殊的、相对的、属人的东西。在真正的我思中,“我思考”并不包含“我在”
,恰恰相反,“我思考”被重新整合进“我在”的超越过程中。梅洛—庞蒂赞同胡塞尔的看法,认为纯粹的、仍然沉默的经验必须有其意义的纯粹表达,现象学的任务不是说明,而是描述。他所说的“我知觉”与可见世界的关系理论对应于胡塞尔所谓的“生活世界”
学说。
然而,他在1945年曾批判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留给我们重要的教训就是我们不可能进行完全还原。
梅洛—庞蒂还指责萨特避免不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这两方面无法克服的二元论,因而根本不能理解历史,为此,他提出了一种八面玲珑的模糊哲学,认为存在着的人既非纯“自在”
,也非纯“自为”
,相反,人既是产品,又是生产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必然性借以能转变成具体自由的一个空间。他设法重新统一和揉合自笛卡尔以来愈加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他的哲学立场也就是在现象学和结构主义之间摇摆不定。
总的讲来,在二战前,法国哲学仍然秉承笛卡儿哲学的本土血脉,但在二战后,黑格尔哲学被新康德主义排斥之后又突然出现在法国哲学的舞台上,法国哲学开始与传统思想
…… 51
6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决裂。
当黑格尔在19世纪30和40年代主宰德国哲学时,法国人还是很少注意到黑格尔,那时的法国没有黑格尔著作、学派、弟子、研究者。
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笛卡尔和康德哲学。
但在战后岁月里,决定性的哲学事件正是黑格尔辩证法和历史哲学的发现。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译成法文并介绍给广大法国读者以证明这部著作的力量和真知灼见,正是A。
科热夫和J。伊波里特的功劳。科热夫于193—1939年在高等研究实践学校开设了黑格尔课程。
R。阿隆、G。巴塔耶、A。科伊尔、P。克洛索斯基、J。拉康、M。梅洛—庞蒂、E。
韦伊和F。费萨尔等人都听过这门课程。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得宠,“辩证法”这个词也从1930年以前的被贬(“假象的逻辑”或“赘冗哲学”)转为1930年以后的被褒(“超越分析理性或机械论的工具”)。从那时起,由黑格尔复兴带来的法国意识的动摇和改组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法国哲学的许多重要发展。
《精神现象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复兴、萨特存在主义以及60年代结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梅洛—庞蒂曾颇为自信地指出,马克思和尼采的哲学、现象学、德国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法等过去岁月的所有伟大哲学想法都肇始于黑格尔哲学。正是黑格尔才尝试着探索非理性并把非理性整合进一个拓宽了的理性中。黑格尔的任务仍然是梅洛—庞蒂等人的任务①。他断言,如果我们仍然献身于一种新颖的古典主义、一种有机的文明,而同时又不失敏锐的主体性感觉,那么在设法遗忘其黑格尔渊源的忘恩负义的学说与黑格尔渊源本身之间重建一种关连,就成了最为迫切的文化任务。
②
存在主义是资本主义危机时代的危机哲学。萨特存在主
…… 52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7
义同当时法国的社会气氛相当吻合。战后法国因惨遭德国法西斯的蹂躏,种种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法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生活在恐惧、孤独、沮丧之中。他们的尊严受到肆意践踏,他们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他们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所谓的良心、责任、生命价值以及善恶、美丑、真假等标准都受到了无情的怀疑和质难。针对部分地由战争造成的“大众意识”
,针对战后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存在主义弘扬了具有独创力的主体性,及时地探讨了“生存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
、“价值标准”等问题。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它赋予人以一种神圣地位,以取代上帝的角色。萨特认为,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但自由内含于行动的结构之中,行动就是自由的体现,自由行动最为重要,而行动又意味着选择。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又坚持人必须为自己的自由和行动承担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人类负责。
由于处于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因此投身政治活动,作出政治承诺,就成了法国思想界的一个共同特征。
二战后,左派知识分子成了意识形态宣传的喉舌,霸占了思想阵地。大量知识分子发现“抵抗运动的政党”
(法国共产党)有助于他们从政治上投身到似乎已经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社会中去。
连大战前在《存在与虚无》中明确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萨特也一反常态,转而全心全意地支持共产党。也许,战后大量知识分子投入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自己出生在资产阶级大家庭里有一种负罪感。于是乎,救赎这种罪恶的适当途径就是参加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政治活动。这一点在萨
…… 53
8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特身上得到具体体现,西蒙。德。波伏娃曾回忆说,由于萨特参加过抵抗运动,曾当过战俘,因此他能懂得历史和行动的意义,其结果就是萨特在战后热衷于共产党。
在理论上,从1945年—1955年,以萨特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法国年轻知识分子致力于把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实践”成了1950—1960年间法国学术活动中的关键词。梅洛—庞蒂指出,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意义的场所,人们借助于实践组织起与自然和他人的关系,因此,这是马克思的一个巨大发现。萨特也认为,凡真的都是实践,凡实践都是真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自由法国运动后大约30年间,法国执马克思主义研究之牛耳,其他西方国家无一能望其项背。
怀疑主体性(1956—1960年)
然而,知识分子在接近法共时,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失望。
C。勒福尔描述了共产党施加在左派之上的“意识形态恐怖”
以及一些进步作家依附于斯大林主义的现象。勒鲁瓦。拉迪里埃也指出,不仅斯大林主义的勇敢批判者,而且共产党内部,都受到了“理智恐怖主义”的威胁。
1956年是西方共产党世界发生戏剧性危机的一年,思想压制的局面开始扭转。
1956年1月法国政府决定在阿尔及利亚殖民地实施“绥靖政策”
,在投票赞成这一政策的代表中,共产党人占了455名。对某些共产党知识分子来说,这种殖民措施产生了大量的道德问题。尤其是萨特在一篇文章中义愤填膺地抨击了G。摩勒政府,控告它出卖自己的盟友、选民和全体法国民众。
…… 54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9
1956年6月,《世界报》发表了赫鲁晓夫谴责斯大林罪行的报告。尽管对许多人来说,这破灭了人们对斯大林体制所抱的幻想,但大量共产主义者并不相信这个有关集中营和大清洗的报告。
如果这个报告不足以使大量共产主义者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