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商道-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所谓观“潮”,就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经营者要能够认清形势,适应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随波逐流,顺风转舵,多因其有贬义色彩而被人们抱有成见。其实,顺着情势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是商业高手一贯的做法。当然,顺势而为要有非凡的眼力,才能因势应变,游刃有余。
福海集团董事长罗忠福就是一个观“潮”高手,他所观的“潮”是“政策潮”。在回顾自己由贫穷青年成长为拥有近20亿财产的企业家的道路时,罗忠福说:“无论在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短短几年增值千倍的奇迹,我的公司是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成长的。要说我有过人之处,那就是我比别人更会利用政策。”
罗忠福善于总结政策规律,用规律指导经营实践。比如,他通过总结发现,“中国改革开放10多年的经济改革趋势可以说始终未能脱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窠臼,不断上下循环”。这一规律曾经制约着很多企业的发展。但罗忠福经过分析,认为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预见到两三年后的走势和市场变化,及早起步”。这样就能把握时机,化被动为主动。在这一规律指导下,罗忠福策划了一起极为经典的经营案例。
1988年,罗忠福进军房地产业,买下了珠海的四块地皮。但是随即而来的房地产业处于相对萧条之中,外资纷纷撤走。罗忠福却认为,过热必然会骤冷,过冷必会升温,这种萧条期会很快过去,国家不会撒手不管。基于这一政治判断,罗忠福反而低价收购地皮。几年后,仅白藤湖西区这一块土地便增值到了几个亿。
这就是善于观“潮”的回报。
上篇日本人经营之道 二掌握及时抽身之道
面临多变的时代,商人需要对变化保持警觉而且有效驾驭。明知情形对自己极度不利时,应该识时务者为俊杰,及时放手。能够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而相机应变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知道及时抽身之道,这才是高明的商人。
一个商人要知晓进退之道,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往往会碰壁。退出是对自身状况作冷静、理智的深刻剖析,然后再实施的一种战略选择。因此,经营者应该明察善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应对,有时候需要锲而不舍地坚持,有时候则要敢于放弃。
松下幸之助说得好:“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抽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与此同理,无论是搞经营,还是做其他事情,真正能做到不失时机地退却者,才堪称精于此道。”由于松下幸之助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所以才有松下公司的发展壮大。
松下幸之助的抽身之道源自山科的“撤退”哲学。山科是万代公司的会长,跟松下幸之助很熟,他的“撤退”哲学,以及万代公司的商业经验“为了成功,撤退也有必要”,松下幸之助对之知之甚详。松下幸之助十分同意山科的“撤退”哲学,他自己的经营史上,就有过数次的撤退。
二战以后不久,松下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缝纫机公司。起初,他觉得有办法起死回生,但由于不擅长此方面的业务,而且竞争对手林立,自感无法抗衡,便立即退了出来。当然,费了一番功夫以后退出来,财力、物力、人力都会有些损失,但总比继续毫无希望地撑下去来得划算。
松下的“撤退”,最为惊天动地的要算从大型电脑领域的撤退。那是1964年的事情。此前,松下已经在大型电脑的制造方面投注了十几亿日元的资金,并且已经研制出了样机,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可是,松下却遽然从这一领域里退了出来。当时的情形是,小小的日本,有包括松下的7家公司在从事大型电脑的科研开发,而市场却远不那么乐观。继续下去,势必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与其恶性竞争而两败俱伤,还是毅然决然地早些退出来为好。后来的事实证明,松下的这步棋走得很是正确。直至今天,家用、小型电脑长足发展了,唯独大型电脑却比较冷清。
1925年,松下幸之助到东京办事处巡视时,发现装置在收音机里的电子管非常畅销。松下希望尽快能在大阪发售这种装置的收音机。因此,当场就指令和电子管制造厂交涉。结果发现那家工厂规模很小,资金也不雄厚,生产根本赶不上订货,就当场先付出价款3000日元购买1000个。
回到大阪,松下就和电子管的批发商接触,当时因为来货很少,大家都急着赶快订货。这种情形大概持续了五六个月,而松下电器也因此多了1万多日元的收益,这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款子。
后来制造电子管的厂家慢慢多了起来,各种厂牌渐渐出现,价格自然也逐渐便宜。松下意识到,照这样下去,松下电器可能增加的利润必然会很有限,虽说目前还能保持一定的利润和销路,但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和前一阵子已经大不相同。因此,先见之明是很重要的,重点在于如何掌握演变的趋势。做生意不能不注意情况的变化,必须要有应变的手段,这就是让松下萌生撒手念头的理由。况且已经赚取一万多日元的利润,也应该是收手的时候了,再贪心就不大好。松下于是就从这个还没有创造可观利益的电子管贩卖事业上撤资了。
过了四五个月之后,收音机配件的售价急转而下,使目前获利还不错的工厂和贩卖店一起陷入困境。松下电器因为收手得快,因此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由此可以看出,凡事都必须适可而止,否则反受其害。物极必反,还有的人可能掉进陷阱或见别人掉进陷阱多了,便看见前面的路处处都是陷阱。是进是退,关键在于分析大局,把握时机。
商谚说:旧鞋子没破该扔就得扔,老生意好做该变也得变。急流勇退是一种大智慧,因为“花无常好,月无常圆”,所以“得些好处须回首”。一个良好的撤退,也应该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受到尊敬。此外,撤退出旧行业而转入新行业也有诸多成功事例。
香港假发之父刘文汉,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营假发制造业,到1970年假发销售已达4亿港元,产品仍然是供不应求。但刘文汉并没有被一时的辉煌冲昏头脑,他发观假发制造业竞争者日益增多,繁荣的假发市场背后已经显露出衰退的迹象。于是,他当机立断,急流勇退,回到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亚,去开创葡萄酒酿造业。他先把离悉尼只有l0公里远的一家葡萄园买下,接着又动用上千万港元,买下了当地一家酿酒厂。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假发业如潮水般消退,香港的假发制造厂商纷纷关门倒闭。号称“假发之父”的刘文汉却在海外安然无恙,而且还拥有一家位列全澳前10名的大酿酒厂。
善于经营的商人,并不是万事总贸然前进之人,而是有着敏锐的眼光,善于因势利导,面对不同的时机和境况而采取不同策略的人;该进时进,该退时决不犹豫,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塑胶花使李嘉诚成为“塑胶花大王”,并让他赚得盘满钵满。然而,物极必反。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迎合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执全港塑胶业牛耳的李嘉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
越来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诚敲响警钟。塑胶厂遍地开花,塑胶花泛滥成灾。香港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原因一是生产过滥,二是欧美市场萎缩。虽未造成大灾难,更未直接影响长江,却引起李嘉诚的高度重视。李嘉诚又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国际塑胶花市场,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生产塑胶花。香港的劳务工资逐年递增,做劳务密集型产业非长远之计。
早有心理准备的李嘉诚,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不久把主要精力放在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是他蕴藏于心多年的抱负,与塑胶花相比,后者显得更重要,李嘉诚实现了他的抱负,舆论给他戴上“超人”的桂冠。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道家的朴素辩证法也适用于商界。因此,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前景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占尽先机。像刘文汉、李嘉诚那样,他们最早进入某一领域,赚了一大笔钱后,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无论是进是退,都占尽先机。
上篇日本人经营之道 二商道六感觉敏锐行动快捷
在大英帝国全盛的时期,英国诗人拉迪亚德·基普林曾发表过这样的议论:“小日本不应该参加贸易活动,因为日本人缺乏做生意的敏感。”今天的日本人在国际经济、贸易舞台上的出色表演,不仅使基普林的这一论点不攻自破,而且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与之相反的观点:日本人在做生意方面,具有充分的敏感和极强的行动力。
上篇日本人经营之道 二对情报保持高度敏感
日本企业界有这样一个共识:“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中,争分夺秒获得可靠的信息是决定公司、企业以至整个国家上下沉浮的关键所在。”的确如此,当今世界企业竞争的实质是情报信息的竞争,谁的信息灵、把握准、行动快,谁就可能在经济技术与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胜利。
曾经有一个相当形象的比喻:日本的情报量之大在这片狭窄的国土上已经容纳不下了,情报将会流出海岸线,大量地注入到太平洋之中。不可否认,日本商人的情报信息意识很强,并在开展信息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比如,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发大庆油田,唯独日本与我们谈成了征求设计的生意,原因是其他国家的设计不符合大庆油田的要求。为什么日本能做到呢?据说日本人从我国一本油画的封面上铁人王进喜身穿大棉袄头顶大雪的照片,猜测到大庆在东北地区,又根据我国国内政府工作报告的石油产量增长数据,汇总出大庆油田的产量规模后估算出大庆油田的要求而设计出的。
又如,日本商人参观我国安徽某宣纸厂时,他们“谦虚”地请教、询问,套取了有关宣纸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从而使我国这一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传统产品生产技艺被窃取。再如,1980年,日本某贸易公司向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赛兰尼斯公司一家工厂的总经理行贿675万美元,让他在5年多时间里有计划地将该厂的技术“转让”给日本该贸易公司,并在夜晚让日本人参观工厂,了解整个产品制作过程。
美国中央情报局1993年曾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日本官方每年根据各种需要派出专门从事情报收集的间谍约有近万人次,各大企业、公司和9大商社派驻海外的1000多个办事处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收集经济与技术情报”。这些人以“教授”、“学生”、“职员”、“旅游者”、“摄影家”、“记者”、“投资商”等身份出现在世界各地,他们手拿相机,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他们虚怀若谷,好学无比,见什么拍什么,经常连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一幅广告也要研究个透。日本企业正是从此类无孔不入的情报窃取活动中,获得了商战制胜的武器。
情报历来是兵家、商家惯用的武器,情报是企业的耳目,信息是发展的前提。世界著名企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对信息情报的收集和研究,缺少了信息、情报的基础,市场就会变得难以捉摸,管理就会变成盲人瞎马,反之,则可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1969年4月26日,日本商界和政界的一代枭雄堤康次郎去世,将一个庞大的“帝国”西武企业集团留给其三子堤义明。就在堤义明接管家业的第二年,遇上了一场非常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
当时,日本正进入工业旺盛时期,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几乎所有的人都肯定地认为,当时进行土地投资一定能赚大钱,而且是一本万利的生意。然而,堤义明这时却作出一项与众不同的决策:“西武集团,迅速退出地产买卖界。”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日本所有企业都为之哗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谁都很清楚,炒地皮就是等于自己印钞票,比投资其他任何事业的利润都大。堤义明在地皮行情最好的时刻,却居然放弃对地皮的投资,绝对不是因为他已经握有大量土地的缘故,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堤义明有个特别突出的优点就是,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谨慎地搜集足够的情报。他已经观测到,土地的投资好景已经过去了,当时已经是供过于求,只有及时收手才不至于大灾难到来的时候被弄得遍体鳞伤。
接任企业集团总裁还不到1年的堤义明,要公司从十分有利的地产投资市场上撤退,这在公司内外的确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满情绪和各种各样的猜疑。但事实证明,堤义明的判断和决策完全正确,在过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土地买卖行情风云突变,急转直下,不少土地投资商都在炒卖的旋涡里受尽折磨,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日本人善于做市场可行性研究和营销研究,日本公司不会贸然将国内的产品直接行销到新的市场。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市场机会,并针对他们选择的特定目标市场深入了解消费者市场和结构性市场的运行机制。
日本人在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将许多研究小组派往国外,这些小组花费几个月时间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最终提出建议。日本公司驻外的办事处和驻外人员也会对此作出自己的贡献。综合商社和外贸联合会为日本公司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情报,有的日本公司还派遣研究所的学者到海外搜集资料。这些情报从各自不同的来源汇集到总公司,在从事任何进入市场的具体行动之前,日本人会对这些情报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可资利用的市场机会。
索尼公司和松下电器进入美国市场时,它们在采取行动前的做法就非常值得研究。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前索尼公司派遣了由设计人员和工程师等组成的专案小组到美国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设计适合美国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松下公司则从1951年起就在美国设有专人在进入美国市场前从事情报搜集工作。然后,这些公司就会聘请一些美国专家、顾客或经理人员,帮助他们设计进入市场的策略。值得提出的是,是美国人而不是日本人设计了日本公司在美国市场所应采用的行销策略。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商人要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分析和掌握社会需求的方向,摸清同行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动态,先于对手做出正确的销售、经营决策,才会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身之地。
上篇日本人经营之道 二睁大眼睛寻找商机
机会对于商人而言是通向财富之门的金钥匙。商人应该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够准确洞悉机会的存在,并以迅速的行动抓住它。但是机会往往隐藏于缥缈的表象后面,又如此来去匆匆,为商者只有时时锤炼自己的“火眼金睛”,才能找到隐藏的金子。
很多商界成功者的经历说明一个真理:机遇没有注定要被谁发现,善用头脑、细心观察的人在普通的事物中就可以发现许多机遇。一般说来,机遇是平等的,想认识机遇的奥秘,就必须拥有对商机的敏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