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医内科学-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仲瑛著。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痹论》:“五脏皆有所合,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痹论》:“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疼,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
《医宗必读·痹》:“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第二节瘙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蹙”。“痿”是指痿弱不用,“蹙”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内经》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思想无穷、有渐于湿、热伤五脏、远行劳倦、房劳太过等,病机是“肺热叶焦”,津液被灼,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筋脉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治则。《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身体手足不随候》中认为本病是“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所致。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铄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蹙。”并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指出:“夫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朱丹溪认为痿证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之别,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渐趋完善。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痿证》指出,痿证原本并非尽是阴虚火旺,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夫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周期性瘫痪、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炎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痿证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外感温毒、湿热之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事不节、跌打损伤以及接触神经毒性药物等,均可致使五脏受损,气血亏耗,精津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发为痿证。
一、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
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外来湿邪,郁遏化热,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正如《素问·痿论》所言:“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3。饮食毒物所伤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思虑过度,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或饮食不节,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湿内生,阻于经脉,肢体失养,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劳病体虚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伤及肝肾,精血亏虚;或劳役、房事太过而伤肾,耗损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发为痿证。
5。跌仆瘀阻
跌仆负重,颈腰受损,瘀血阻络,新血不生,肢体失养;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于濡润滋养,发为痿证。
二、病机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各种外感内伤等致病因素,均可耗伤五脏精气,导致精血津液亏损,宗筋失养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亦有虚实夹杂者。外感温毒、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日久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故临床常呈现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且可相互传变。如温热毒邪,伤阴耗气,肺热叶焦,津液失其宣布,五脏失于濡润而致痿。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血亏虚,五脏失于荣养;或脾气受困,水湿不运,郁而化热,湿热上熏肺叶或下注于肾致肺肾受灼;或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导致痰浊内生,阻滞经脉,发为痿证。肝肾阴虚,虚火内炽,火灼肺金,又可加重肺热津伤。肾水亏虚,津液匮乏,津血同源,津亏血瘀,或跌仆瘀阻,均可导致脉络失畅,筋脉失养,致使病程缠绵难愈。
久痿虚极,脾肾精气虚败,病情危笃。足少阴脉贯行舌根,足太阴脉上行夹咽,连舌本,散于舌下。脾肾精气虚损则舌体失去支持,脾气虚损,无力升清,肾气虚衰,宗气不足,可见舌体瘫软,吞咽、呼吸困难等凶险之候。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或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二、病证鉴别
1。痿证与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萎,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痿证与痱证
《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由此可见,痱证除四肢无力外,还有神志病变,语声不出,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病位
痿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无力,神疲肢倦,纳呆便溏,下肢微肿,病位多在脾胃;凡以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不能站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病位多在肝肾。
2。辨标本虚实
痿证以虚为本,或本虚标实。因感受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者,多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较快,属实证。热邪最易耗津伤正,故疾病早期常见虚实错杂。内伤积损,久病不愈,主要为脾胃虚弱和肝肾阴虚,多属虚证,但又常兼夹郁热、湿热、痰浊、瘀血,而虚中有实。跌打损伤,瘀阻脉络,或痿证日久,气虚血瘀,也属常见。
二、治疗原则
痿证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实证宜祛邪和络为主。肺热伤津者,宜清热润燥;湿热浸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虚实兼夹者,又当扶正与祛邪并施。《内经》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则,重视调治脾胃。痿病不可妄用风药,这是另一治痿原则,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正如《丹溪心法·痿》云:“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三、证治分类
1。肺热津伤证症状: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于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本方有清热润燥、养阴宣肺作用,适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证。
常用药:北沙参、西洋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养阴;阿胶、胡麻仁养阴血以润燥;生石膏、桑叶、苦杏仁、炙枇杷叶清热宣肺。
身热未退,高热,口渴有汗,可重用生石膏,加银花、连翘、知母以清气分之热,解毒祛邪;咳嗽痰多,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母宣肺清热化痰;咳呛少痰,咽喉干燥,加玄参、天花粉、芦根以润肺清热。身热已退,兼见食欲减退,口干咽干较甚,此胃阴亦伤,宜用益胃汤加石斛、天冬、麦芽。
2。湿热浸淫证
症状: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足胫蒸热,或有全身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代表方:加味二妙丸加减。本方清热利湿,通利筋脉,用于湿热内盛,筋脉壅滞之证。
常用药: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萆薜、防己、薏苡仁渗湿分利;蚕砂、木瓜、牛膝利湿通络;龟板滋阴壮骨。
若湿邪偏盛,胸脘痞闷,肢重且肿,加厚朴、茯苓、枳壳、陈皮以理气化湿;夏令季节,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健脾祛湿;热邪偏盛,身热肢重,小便赤涩热痛,加忍冬藤、连翘、蒲公英、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湿热伤阴,兼见两足掀热,心烦口干,舌质红或舌苔中剥,脉细数,可去苍术,重用龟板,加玄参、山萸肉、生地;若病史较久,兼有瘀血阻滞者,肌肉顽痹不仁,关节活动不利或有痛感,舌质紫暗,脉涩,加丹参、鸡血藤、赤芍、桃仁、红花。
3。脾胃虚弱证
症状: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咣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前方以健脾益气利湿为主,用于脾胃虚弱,健运失常,水湿内盛者;后方重在健脾益气养血,用于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者。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甘草、大枣补脾益气;黄芪、当归益气养血;薏苡仁、茯苓、砂仁、陈皮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升麻、柴胡升举清阳。
脾胃虚者,易兼夹食积不运,当健脾助运,导其食滞,酌佐谷麦芽、山楂、神曲;气血虚甚者,加西洋参、黄精、阿胶;气血不足兼有血瘀,唇舌紫黯,脉兼涩象者,加丹参、川芎、川牛膝。肥人痰多或脾虚湿盛,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
症状: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代表方:虎潜丸加减。本方滋阴降火,强壮筋骨,用于治疗肝肾亏损,阴虚内热证。
常用药:虎骨(用狗骨代)、牛膝壮筋骨,利关节;熟地、龟板、知母、黄柏填精补髓,滋阴清热;锁阳温肾益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干姜、陈皮温中理气和胃,既防苦寒败胃,又使滋而不腻。
病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兼有神疲,怯寒怕冷,阳痿早泄,尿频而清,脉沉细无力,不可过用寒凉以伐生气,去黄柏、知母,加淫羊藿、鹿角霜、紫河车、附子、肉桂,或用鹿角胶丸、加味四斤丸;若证见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昏心悸,加黄芪、党参、首乌、龙眼肉、当归以补气养血;腰脊酸软,加杜仲、续断、补骨脂、狗脊补肾壮腰;热甚者,可去锁阳、干姜,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鹿角胶、枸杞子滋阴补肾,以去虚火;遗精遗尿者,加金樱子、桑螵蛸、覆盆子缩尿止遗。
5。脉络瘀阻证
症状: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肌肤甲错,舌痿伸缩不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代表方:圣愈汤、补阳还五汤加减。前方以益气养血为主,用于气血亏虚,血行滞涩,经脉失养证;后方重在补气活血通络,用于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经脉瘀阻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益气;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和血;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通脉。
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薏苡仁、木瓜化湿通络;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补骨脂、桑寄生补肾壮骨。若见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留,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廑虫丸,补虚活血,以丸缓图。
【预后转归】
痿证的预后与感邪轻重和正气强弱有关。感邪轻、起病急、正气强者,经数周或数月治疗可获痊愈。若病情迁延,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则属痿病重证,预后极差,危及生命。
【预防调护】
避居湿地,防御外邪侵袭,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油腻辛辣,注意精神调养,清心寡欲,避免过劳,生活规律。
生活自理者,可散步、打太极拳、做五禽戏。病情较重者,可经常用手轻轻拍打患肢,进行四肢屈伸锻炼。病情危重,吞咽呛咳,呼吸困难者,要常翻身拍背,鼓励病人排痰,以防止痰湿壅肺和发生褥疮。对瘫痪者,嘱家属帮助患者疏理筋骨,防止肢体挛缩和关节僵硬。
【临证备要】
1。补益防止助邪,祛邪不可伤正。本病虚证居多,补虚要分清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治阳明,阴虚补肝肾,补虚扶正时应当防止恋邪助邪。此外,本病常有湿热、痰湿为患,用苦寒、燥湿、辛温等药物时要时时注意护阴,避免伤正。
2。重视调畅气血。痿证日久,坐卧少动,气血亏虚,运行不畅,治疗可酌情配合养血活血通络之品,即如吴师机所言:“气血流通即是补。”若元气亏损,气虚血滞成痿,又当补气化瘀。若因情志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正常,气机畅顺,百脉皆通,其病可愈。
3。“治痿者独取阳明。”《内经》原义指针刺治疗“取阳明”,但作为方药论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