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医内科学-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用药:茵陈利湿退黄;制附子、干姜温中散寒以化水湿,且可制茵陈寒凉之性;白术、甘草健脾胃以利湿浊。
若湿邪较重,可加猪苓、泽泻、茯苓等淡渗利小便;若脾虚较甚,可加黄芪、山药、薏苡仁健脾利湿;若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可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健脾燥湿,行气和胃;若胁腹疼痛作胀,肝脾同病者,当酌加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若湿浊不清,气滞血结,胁下结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矾石散,以化浊祛瘀软坚。
2。脾虚湿滞证
症状: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证机概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可温中补虚,调养气血,适用于气血亏虚,脾胃虚寒之证。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
如气虚乏力明显者,应重用黄芪,并加党参,以增强补气作用;畏寒,肢冷,舌淡者,宜加附子温阳祛寒;心悸不宁,脉细而弱者,加熟地、首乌、酸枣仁等补血养心。
(三)黄疸后期
黄疸消退,有时并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湿邪不清,肝脾气血未复,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黄疸反复发生,甚至转成积聚、鼓胀。因此,黄疸消退后,仍须根据病情继续调治。
1。湿热留恋证
症状: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舌苔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治法:利湿清热,以除余邪。
代表方:茵陈四苓散加减。
常用药:茵陈、黄芩、黄柏清热化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分利;白术、苏梗、陈皮化湿行气宽中。
2。肝脾不调证症状: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佳,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前方偏重于疏肝理气,用于肝脾气滞者;后方偏重于调养肝脾,用于肝血不足,脾气亏虚者。
常用药: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养血疏肝;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陈皮、山楂、麦芽理气助运。
3。气滞血瘀证
症状: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活血化瘀。并服鳖甲煎丸,以软坚消积。
【预后转归】
阳黄证,身体强壮,又能获得正确的治疗,黄疸能在短期消退;而素体虚弱、失治误治者,则易转为阴黄。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急黄为阳黄的重症,常可危及生命,若年高体弱者患此,每致邪毒内陷心营而难以再现生机。阴黄证倘若湿浊瘀阻肝胆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易转成积聚、鼓胀。
【预防调护】
预防方面,饮食要讲究卫生,勿过嗜辛热甘肥食物,应戒酒类饮料。避免滥用药物。避免血液制品的污染。黄疸流行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应注射肝炎疫苗以防感染。
调护方面,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保持心情愉快舒畅,使肝气条达。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益肝脾。
【临证备要】
1。黄疸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临证时,除根据黄疸的色泽、病史、症状,辨别其属阴属阳外,尚应进行有关理化检查,区分肝细胞性、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等不同性质,明确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消化道肿瘤或蚕豆黄等疾病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必须注意病程的阶段性与病证的动态变化。在黄疸的治疗过程中,应区别病证偏表与偏里、湿重与热重、阳证与阴证。应及时掌握阴黄与阳黄之间的转化,以做相应的处理。
3。关于大黄的应用:吴又可谓“退黄以大黄为专功”,茵陈与大黄协同使用,退黄效果更好。如大便干结者,加玄明粉、枳实;若大便溏,可用制大黄,一般连续服用后,大便非但不稀,反而会正常。大黄除有清热解毒、通下退黄作用外,还有止血、消瘀、化徽之功,不仅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可用大黄,即使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出现黄疸,亦可配伍使用大黄。
4。关于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淤胆型肝炎病机特点为痰湿瘀结,肝胆脉络阻滞。本病可出现于阳黄或阴黄之中,初期多属阳黄,系湿热与痰瘀蕴结,胆汁泛溢;后期多属阴黄,为寒湿痰瘀胶结,正气渐损。治疗在参照黄疸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加入活血行瘀、化痰散结、利胆通络之品。活血行瘀药物如赤芍、桃仁、莪术、丹参、虎杖、当归等;化痰散结药物如半夏、橘红、莱菔子、胆南星、苍术、硝石矾石散等;利胆通络药物如炮山甲、广郁金、金钱草、路路通、鸡内金、芒硝、山楂等。
【医案举隅】
焦某,男,28岁。初诊日期:1987年6月5日。
主诉及病史:皮肤黄染五月余。于1986年12月中旬发热,热退后出现尿黄,大便呈灰白色,厌油腻,但无纳差、恶心、呕吐,亦无明显疲乏感,后逐渐出现皮肤瘙痒,曾用联苯双酯、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程应用两次),黄疸仍逐渐上升。至l987年3月初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血清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DBIL/TBIL)367。7/581μ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于1987年3月12日住本院。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四肢皮肤多处抓痕及结痂,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正常。肝肋下2。5cm,剑突下6。0cm,质地中等,无明显触、叩痛;脾肋下3。0cm,质地中等,无触、叩痛。查血:DBIIMTBIL393/660μmoVL,ALT正常,总蛋白/白蛋白7。2/3。2(g/d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12秒/100%,碱性磷酸酶439U(正常40~170U),γ…转肽酶14U(正常15~30U),总胆固醇3。3mmol/L。四次B超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入院后第一次肝活检(1987年3月14日):可见完整小叶结构,部分肝细胞排列拥挤,部分肝细胞嗜酸性变,可见肝细胞淤胆及多个小胆栓,汇管区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及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病理诊断:急性轻型肝炎。
给予凉血活血中药治疗65天,DBIL/TBIL仅降至374/609μmol/L。于1987年5月19日改服氢化可的松(简称激素)60mg/d,一周后DBIL/TBIL降至241/374μmol/L,遂将激素减量,至6月5日停用,但DBIL/TBIL又回升至287/446μmol/L,改服中药。
西医诊断:急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症。
中医症见:一般情况良好,纳可,不渴不欲饮,尿黄而自利,便调色黄,皮肤瘙
痒。舌质暗,苔白,脉细弦。
辨证:血瘀气滞,热郁营血。治法:破血行气,凉血解毒。处方:三棱15g,莪术15g,赤芍60g,茜草30g,秦艽30g,川芎15g,稀莶草30g,
葛根30g,大黄10g(后下)。
二诊:1987年7月9日。药后皮肤瘙痒消失,DBIL/TBIL99/181μmol/L,因DBIL/
TBIL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