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医内科学-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个体的不同,或处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相同。如头痛病证,有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区分。外感头痛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的不同。内伤头痛亦有肝阳上亢头痛、痰浊头痛、血瘀头痛之差异。治疗时应分别予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风胜湿、平肝潜阳、化痰息风、活血通窍等不同治法,方能取效。反之,若一见头痛,不求其本,不识其“证”,不知究其病机,概施川芎、白芷、吴萸、藁本诸止头痛药物,则难取得满意疗效。因此同病异治是同中求异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如癃闭和遗尿虽系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疾病,但皆可因肾阳亏虚引起,故皆可予金匮肾气丸温肾助阳,癃闭病可借金匮肾气丸恢复膀胱气化功能,遗尿病则可借金匮肾气丸恢复肾气的固摄作用。因此异病同治是异中求同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应用。

但应注意每一种疾病各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必然有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因而证虽异仍存有同性,证虽同也存有差异,临证需准确把握,方不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要求。

3。明辨标本缓急

标和本是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张景岳说:“标,末也;本,源也。”如正气与邪气,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与症状,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与后病,则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表病与里病,则里病为本,表病为标;病情的缓急,则急者为标,缓者为本。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极其复杂,表现有邪正盛衰、病情缓急、旧病未愈新病又起、表证与里证并见,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甚者独行,间者并行”,是指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也即明辨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若现紧急危重证候,危及患者生命,就应先行解除,后再治本。如鼓胀见重度腹水,致呼吸喘促,难以平卧,二便不利,若正气可支,就应攻逐利水,以治其标,待水消病缓,再予补脾养肝,以图其本。

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标病由本病而生,消除本病,标病自然随之而解。如阴虚咯血,则咯血为标,阴虚为本,若咯血量少,标症不急,当滋阴润肺,从根本上治疗咯血,阴虚之本得治,则咯血之标自除。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如水肿见咳喘、胸满、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恶寒等症,其本为肾虚水泛,标为风寒束肺,乃标本均急之候,必须用温肾助阳、发汗、利小便的治法,温里解表。

4。把握动态变化

疾病的过程是邪正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外感病证,初期阶段邪气未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即发散祛邪;进入中期,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迨至后期,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扶正以祛邪,使邪去正复0这是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病证方面的应用。

内伤病证,初病之时,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进入中期,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血、痰、火郁结而成实证,需用峻剂而治者,亦只宜暂用;及至末期,久虚成损,则宜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如徽瘕,病之初起,其积未坚,治宜消散之;进入中期,所积渐坚,治宜软化之;转入后期,正气已虚,则宜攻补兼施,审其主次处理。

5。顺应异法方宜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体质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季节、气候、地区、病人的体质、年龄等不同特点而选用适宜治疗方法,此即顺应异法方宜的治疗原则,具体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个方面。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即使一日之内,人体的气血也依经络循行有一定的流注次序。因此,在病理状态下会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时辰变化规律。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如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便此时外感风寒,治疗时一般也不可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防止开泄太过,耗气伤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逐渐变寒,阴盛阳衰,腠理致密,阳气敛藏于内,此时若非大温大热之证,寒凉之品断当慎用,以防苦寒伤阳。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地制宜”。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少雨,故其病多燥寒,治宜辛润;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多雨,故其病多湿热,治宜清化。地区不同,患病亦异,治法应当有别。即使患者有相同病证,治疗用药亦应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而区别对待。如辛温发表药治外感风寒证,在西北地区,药量可以稍重;而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则宜稍轻,或改用辛平宣泄之剂。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制宜”。如妇女患者,因有月经、怀孕、产后等特殊情况,治疗用药必须加以考虑,慎用或忌用峻下、破血、滑利等药物。不同年龄其生理机能及病变特点亦不相同,老年人气血衰少,生机减退,患病多虚证或正虚邪实,虚证宜补,而有邪实须攻者应慎重,以免损伤正气。在体质方面,由于个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素质有强有弱,尚有偏寒偏热以及素有宿疾的不同,故虽患同一疾病,治疗用药亦应有所区别,阳热之体慎用温补,阴寒之体慎用寒凉等。

6。据证因势利导

同一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如何制订最佳方案,须遵守因势利导的原则。因势利导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如饮食积滞,应积极祛除,但须注意食在膈下(亦即入肠)方用泻法;若食尚在胃,又当选用探吐或用消食药,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否则反伤正气,贻误病情。

7。先期治未病

先期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如16世纪前后针对当时天花流行的情况,采取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的发生,就是未病先防治则的具体应用。在流感肆虐季节,服用玉屏风散对体弱、气虚者起到补气固表的作用,以预防流感的侵袭,也是未病先防治则的具体应用。

既病防变,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其传变,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如《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意是治疗肝病须应用调补脾胃法,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以防止肝病传脾。

8。重视调摄护理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

调摄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如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精神护理、服药护理等。护理措施的采用同样应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当辨证施护,随证而异。如对风寒表证,在应用解表发汗时,护理上不仅应避免病人再受风寒外袭,还要酌加衣被,给予热汤、热粥,促其发汗。若属里实热证,在调护上则要注意多给清凉冷饮,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宜薄,且使大便通畅,或以温浴降温。还应重视精神护理,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在饮食护理方面要注意忌宜。在配合药物治疗时,可加用如针灸、推拿、拔火罐、熨法等其他治疗护理方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第三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第一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淫”是淫乱、太过的意思。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在异常情况下,如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机体不能及时应变,六气就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六淫病邪。

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但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个体差异,虽在同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如夏令虽多发暑病,但如素体阳虚,又贪凉饮冷,也可发生寒病(古人称之为“阴暑”)。秋令为燥病的多发季节,然早秋燠热,感邪多发温燥;而晚秋清凉,感邪多发为凉燥。

六淫致病,既单一,更多是杂合,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类。而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亦可发生转化,如寒可郁而化热,温热可以化燥等。故辨证时必须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然后确立治法和选方用药。

【辨证论治】

一、风

风为六淫之首,虽属春令主气,但四季皆有。一般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驱,其他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湿、风寒、风热、风燥之类,故《素问·骨空论》云:“风为百病之始。”《素问…风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为此,古人亦有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者。

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疏泄,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风性善动,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风性善行而数变,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常见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等。

1。风寒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紧。

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宣。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荆防达表汤加减。本方功能疏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袭表,肺卫失和等证。药用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豆豉、葱白疏散风寒,发汗解表。

如寒邪偏胜,可加用麻黄、桂枝以辛温发汗;咳嗽,加杏仁、桔梗宣畅肺气。

2。风热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黏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本方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袭于肺卫,卫表不和等证。

药用桑叶、菊花、薄荷疏散上焦风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达表;葛根解表清热。

如风热较甚,改用银翘散。药用银花、连翘清热疏风;豆豉、荆芥辛散透表;牛蒡子、桔梗、甘草清利咽喉;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3。风入经络

症状: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风邪人络,络脉痹阻。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三方均有祛风功能,但防风汤祛风通络宣痹,用于痹证偏于风胜者;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用于风痰入于经络而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玉真散搜风化痰解痉,用于破伤风见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肢体拘挛、抽搐等症。

药用羌活、防风、白芷散风祛邪;僵蚕、全蝎、白附子搜风化痰通络。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加当归、白芍等养血祛风。

二、寒

寒为冬令主气,寒邪为冬令常见病因,但也可在其他季节引起疾病。如盛夏贪凉,寒邪即可侵袭人体而发病,即前人所谓“阴暑”或“夏日伤寒”之类。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由外而入,致病又有伤寒与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所谓“收引”,是指寒邪入侵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伸屈困难,如痹证中的痛痹;或寒邪袭表,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汗、头痛等症。此即《素问·举痛论》所云“寒则气收”。所谓“凝滞”,是指凝结、阻滞之义。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寒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使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胃痛、腹痛等痛证。

1。寒邪侵表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药:麻黄汤加减。本方功能辛温散寒,发汗解表,用于外感寒邪致病者。

药用麻黄、苏叶、白芷、生姜发汗解表,外散风寒;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络;杏仁宣畅肺气。

2。中寒

症状:恶寒战栗,肢体麻木,四肢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病机: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治法: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四逆汤加减。本方功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治阳衰阴盛之病证。

药用附子、干姜、肉桂回阳救逆;红参、炙甘草、当归温养气血。

三、暑

暑为夏令主气,系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多发于夏季,故《素问·热论》云:“后夏至日为病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致汗液过度外泄,津伤气耗。

暑气通心,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不省人事等症。

暑多夹湿,由于盛暑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1。中暑

症状: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

每发生于盛暑之时,或高温作业环境。又称“中热”、“中喝”。病机: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治法:清暑生津。

方药:人参白虎汤加减。本方清热益气护津,治阳明热盛,伤津耗气,高热,烦渴,多汗等症。

药用生石膏、知母清泄暑热;银花、连翘清暑透表;麦冬、芦根泄热生津。

如无汗,加薄荷、青蒿透热外达;兼见汗多,气短,脉虚,加人参益气生津;心烦心悸者,加益元散清暑安神;如伴见神昏谵妄、抽搐者,可加黄连、犀角(用水牛角代)清心营之热,加生地、玄参、麦冬清营热而护营阴,加石菖蒲、郁金清心开窍;如暑热伤正,出现面色苍白,呼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