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医内科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等。若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致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结代者,可加用活血化瘀之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等。
3。虚喘尤重治肾,扶正当辨阴阳。虚喘有补肺、补肾及健脾、养心的不同治法,每多相关,应结合应用,但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原,使根本得固。扶正除辨别脏器所属外,须进一步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阴填精,阴阳两虚者根据主次酌情兼顾。一般而论,以温阳益气为主。
4。对于喘脱的危重证候,尤当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医案举隅】
夏某,58岁,女。
喘证已历多年,既往每届冬令发作加甚。今年自冬至夏,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鸣,心慌,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气,治拟苏子降气汤加减。
肉桂2。5g(后下),炙黄芪12g,当归、钟乳石、炒苏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橘皮5g,沉香2。5g(后下),生姜2片。7剂,每日1剂。
二诊: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气喘减轻,但动则仍甚,咳少无痰,舌苔白,脉沉细,面色无华。仍当从肾虚水泛为痰作喘进治。
肉桂2。5g(后下),炙黄芪12g,当归、钟乳石、炒苏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紫石英、熟地各12g,诃子5g,沉香2。5g(后下),生姜2片。14剂,每日1剂。
三诊: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气喘减轻,咳少,痰不多,惟头昏不适,苔脉如前,原法再进。
原方去钟乳石,加枸杞子10g。
患者服上方后,病情缓解,持续4个月气喘未作,是年冬季共轻度发作2次,经用上方迅即控制。
按:本案属下虚兼有上盛之喘,治疗始以苏子降气汤加减,继合贞元饮意,摄纳肾气,补益肺气,以固本为主。上盛则用炒苏子、法半夏、橘皮;下虚则用胡桃肉、钟乳石、紫石英、熟地;肺肾气虚则用炙黄芪;寒饮伏肺则用肉桂。治下顾上,金水同调,药与证合,故获效快。
(周仲瑛著。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或堕惊恐,渡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器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为喘也。”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有肺虚夹寒而喘者,有肺实夹热而喘者,有水气乘肺而喘者……如是等类,皆当审证而主治之。”
《医宗必读·喘》:“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故辨证不可不急,而辨喘证为尤急也。”
第五节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内经》首提肺胀病名,并指出其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如《灵枢·胀论》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指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书中所载治疗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剂至今仍被临床所沿用。此外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所述之支饮,症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亦当属于肺胀范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认为,肺胀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唐·王焘《外台秘要·肺胀上气方》记载:“《广济》疗患肺胀气急,咳嗽喘粗,卧眠不得……紫菀汤方。”“《千金》疗肺胀,咳嗽上气……麻黄汤方。”书中不但列出治法方药,而且阐述了肺胀的饮食宜忌。后世医籍多将本病附载于肺痿、肺痈之后,有时亦散见于痰饮、喘促、咳嗽等门,在认识上不断有所充实发展。如元·朱丹溪提出肺胀的发生与痰瘀互结、阻碍肺气有关,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等药物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肺胀之先河。清·张璐《张氏医通·肺痿肺胀》认为肺胀多因“痰夹瘀血碍气而胀”,以实证居多。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提出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对肺胀的临床辨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肺胀的临床证候特点,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与之相类似,肺性脑病则多属于肺胀的危重变证,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辨治。但由于本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理演变复杂多端,还当与咳嗽、痰饮(支饮、溢饮)等互参,注意与心悸、水肿(喘肿)、喘厥等病证的联系。
【病因病机】
肺胀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
一、病因
1。久病肺虚
如内伤久咳、支饮、喘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气之出纳失常,还于肺问,日久导致肺虚,成为发病的基础。
2。感受外邪
肺虚久病,卫外不固,六淫外邪每易乘袭,诱使本病发作,病情日益加重。
3。年老体虚
年老体虚,肺肾俱衰,正虚不能卫外,是六淫外邪反复乘袭的基础,感邪后正不胜邪而病益重,反复罹病而正更虚,如是循环往复,从而导致肺胀形成,故肺胀患者虽可见于青壮年,但终归以年老患者居多。
二、病机
肺胀的基本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肺、肾、心、脾脏气亏虚为本,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二者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复为外邪所诱发,而致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肺胀。
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以致肺之宣降不利,气逆于上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肺不主气,清气难人,浊气难出,气机壅滞,还于肺间,导致肺气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久病肺虚及肾,金不生水,致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喘日益加重,呼吸短促难续,吸气尤为困难,动则更甚。心脉上通于肺,肺气辅佐心脏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阳根于命门真火,故肺虚治节失职,或肾虚命门火衰,均可病及于心,使心气、心阳衰竭,甚则可以出现喘脱等危候。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痰的产生,病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渐因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愈益潴留,喘咳持续难已。久延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从阴化为饮为水,饮留上焦,迫肺则咳逆上气,凌心则心悸气短;痰湿困于中焦,则纳减呕恶,脘腹胀满,便溏;饮溢肌肤则为水肿尿少;饮停胸胁、腹部而为悬饮、水臌之类。痰浊潴肺,病久势深,肺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虚衰,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涩滞,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唇、舌、甲床紫绀,颈脉动甚。肺脾气虚,气不摄血,可致咳血、吐血、便血等。心主血而肝藏血,肝主疏泄,为调血之脏,心脉不利,肝脏疏调失职,血郁于肝,瘀结胁下,则致徽积。痰浊、水饮、血瘀三者之间又互相影响和转化。如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但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
病程中由于肺虚卫外不固,尤易感受外邪而使病情诱发或加重。若复感风寒,则可成为外寒内饮之证。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可表现为痰热证。如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闭阻气道,蒙蔽神窍,则可发生烦躁、嗜睡、昏迷等变证。若痰热内郁,热动肝风,可见肉瞤、震颤,甚则抽搐,或因动血而致出血。
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外感诱发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早期由肺而及脾、肾,多属气虚、气阴两虚;晚期以肺、肾、心为主,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但纯属阴虚者罕见。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如阳虚卫外不固,则易感外邪,痰饮难蠲;若痰饮壅盛,复感风寒,则易伤阳气,阳虚更甚。再如阴虚则外邪、痰浊易从热化,反之,痰热蕴蒸则更伤阴津,故虚实诸候常夹杂出现,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不已。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咳、喘、痰、胀、瘀为主症,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等。
2。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徽积、神昏、谵语、痉厥、出血等证。
3。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多见于老年人。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二、病证鉴别
肺胀与哮病、喘证:肺胀与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区别言之,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哮是呈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病种,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表现。从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成为肺胀。此外,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剧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总之,肺胀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与哮病、喘证密切相关,凡此俱当联系互参,掌握其异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标本
辨证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因此应分清其标本主次。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须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及兼感外邪之所属。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标实与本虚并重。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及肺、脾、肾、心病变主次之所在。早期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阴两虚,病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甚则可见阴阳两虚,病变以肺、肾、心为主。
2。辨证候轻重
肺胀若无外邪侵袭于肺,病情稳定,仅见喘咳上气,胸闷胀满,动则加重,证候相对较轻。凡见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欲脱,烦躁不安,痰多难略,则提示病情加重。若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肢体浮肿,神昏,谵语,痉厥,出血,喘脱等候,则属肺胀危证,需急救处理。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祛邪与扶正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分别治以益气、养阴,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正虚邪实者,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分清主次,针对病情,灵活运用。
三、证治分类
1。痰浊壅肺证
症状: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状,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证机概要: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方均能降气化痰平喘,但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黏腻为宜。
常用药:苏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朴、陈皮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白术、茯苓、甘草运脾和中。
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莱菔子泻肺祛痰平喘;肺脾气虚,易出汗,短气乏力,痰量不多,酌加党参、黄芪、防风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若属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为饮,喘咳,痰多黏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宗小青龙汤加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散寒化饮;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若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者,可用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
2。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大者;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黄痰或黏白稠厚者。
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芩、石膏、桑白皮清泄肺中郁热;杏仁、半夏、苏子化痰降气平喘。
痰热内盛,胸满气逆,痰质黏稠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金荞麦、瓜蒌皮、海蛤粉、大贝母、风化硝清热滑痰利肺;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天花粉、知母、芦根生津润燥;痰热壅肺,腑气不通,胸满喘逆,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降肺平喘;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之味,加沙参、麦冬滋阴润肺;若痰热阻气,兼夹瘀血,可加用桃仁、赤芍、丹参凉血化瘀。
3。痰蒙神窍证
症状: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啁动,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本方可涤痰开窍,息风止痉,用于痰迷心窍,风痰内盛,神识昏蒙或嗜睡,痰多,肢体瞤动者。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涤痰息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膈;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另可服中成药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苔黄舌红者,加葶苈子、天竺黄、竹沥;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粉;血瘀明显,唇甲紫绀,加丹参、红花、桃仁活血通脉;如皮肤黏膜出血,咳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4。阳虚水泛证
症状:心悸,喘咳,咳痰清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