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倾大宋-第5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近日再作商议,断不可再惹出是非,让王文实提高警惕,我们只有一次机会。”赵构冷冷地道。

“一次?”赵旉舔了舔嘴唇,身子不断地轻颤,只要成功一次就一次。

让人关注的封元,总算是有惊无险,王秀的沉默,枢密院几位大佬的支持,都虞侯刘建的沉默,任其他人闹腾的再欢,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样。

尤其是河东行营以残部,在封元的节制下屡战屡胜,打的金军望风披靡,不断传来的捷报,也让人不能不承认,这位爷可是为狠角,恐怕不容易扳倒,再加上某些人的暗中示意,风波渐渐平息下去。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封元无罪有功,赐官银千两,绢帛百匹,温县开国县公,迁中亮大夫,已经到了从五品武阶官的顶峰,前程是显而易见的。

原本,王秀和李光商议,对封元、景波、成蛟等人不封不赏,却耐不住朝野士人的呼声,他不得不“勉强”从善如流,却又坚决地压了封元一阶,这才通过了赏赐。

其实,他压制封元的阶官,并非是为了杀降兵,而是在于保护。这些年来,封元出尽了风头,曾经在西北战事时,就临时节制过行营作战,又称为大宋车兵的领头人,现在虽说是副都统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金鳞非池中之物。

他已经决定利用河东行营战败,重新组建行营,封元自然是都统制第一人选,为了避免众将的抵触,先压制封元的阶官,摆出一副委屈的模样,就任都统制时减少阻力。

不过,这些谋划封元并不知道,他的心思全部放在战场上,却没有向北进攻,而是占据险要得了便宜,立即收缩兵力,对各部进行整编,做出了防御姿态。西侍军的控鹤、广锐二军席卷绛州,竟然也在临汾、洪洞停下,并没有对威盛军和汾州进攻。

当此时刻,王秀突然提议,撤销殿前司河北行营编制,殿前司和西侍军参战部队,全部纳入北侍军行营,由何藓的第四行营节制。

这次,殿前司无人去反对,杨沂中也有心无力,曲端表示赞同王秀主张,王渊身为殿前司都指挥,竟然也支持王秀,那些殿前司大将还能怎样?那是不想当官了。

枢密院的李纲、李光经过考虑,当然也赞同王秀主张,赵炅作为监国,自然是准了。

王秀再次语出惊人,建议北侍军横冲、羽林二军,再加上云骑军,编为第十一行营,再给云骑军配备步骑兵三千,让这支部队成为马军和步骑兵混成部队,封元担任都统制。

他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按照后世装甲军团模式,逐渐大宋禁军的突击力量,横冲、羽林二军就是装甲师,云骑军编为机械化步兵师,作为北伐主力部队。

众人对封元的才能是肯定的,更知道组建车兵行营,一直是王秀的坚持,现在是水到渠成,谁要是反对的话,估计会遭到凌厉的反击。不就是组建行营,让封元成为都统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犯不着跟王秀打对对胡。

第1324第1324章钟离睿的心思

再说,封元功勋显著,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本身又具备成为都统制的资历,由车兵为主体组建的行营,车兵都监挂帅上任,大家就更没有理由反对。

只是有几位老狐狸豁然明了,原来王秀的大义凛然,是给他们挖了坑,大家都跳进去了,人家才去救你上来,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一场朝会下来,可以肯定的是,禁军第十一行营的组建势在必行,封元担任都统制也板上钉钉。

下面,就是不是王秀亲自领军的问题,意见依然有着分歧,虽说王秀成为宣抚处置使几乎成了必然,却仍然有很大的阻力,甚至连李纲、李光等人也在犹豫。

宣抚处置使可是综合了两大职事,可以说是权势滔天,掌握了大宋行朝江北全部兵力和甲仗,可以说是精兵强将都在掌中,任谁都不能放心。好在王秀曾经担任过宣抚处置,才没有造成轩然大波。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西北战事时宣抚处置刚刚设置,北侍军和西侍军分割两个战场,王秀对主战场只是遥控,并没有直接指挥大军。

现在,情形可就不同了,对女真人的作战,需要北侍军和西侍军联合,王秀又是靠前节制,必然会直接影响各部。

“大人,看来朝廷诸公外松内紧,越地防备大人。”钟离睿是支持王秀的,甚至还有别的念头。

王秀冷冷一笑,也就是在钟离睿的面前,也就是干系家国大计,也就是他如日中天时,才有了不屑一顾的表情,道:“有些事是可以商量,却是不能退让的。”

钟离睿眼前一亮,中气十足地道:“大人说的是,就算他们防范又有何用,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阴谋都是土鸡瓦狗,不足为虑。”

王秀玩味地看了眼中钟离睿,随着权势不断地加重,再加上眼界的深邃,这小子的心也越野了,看来已经萌生做开国功臣的念头,可不是好兆头啊!

天下早就偷梁换柱,明赵暗王,他是对儿子很不满意,有意扶持孙子上位,却从未有过篡夺自家天下想法,哪有老子争儿孙天下的,简直就是笑话。

正如王秀所料,钟离睿眼看王秀为了家国,整日殚精极虑,却又遭受士大夫防范,却是有了些别样想法。

既然辛苦为天下做事,又得不到士人真正认可,还不如索性抛开这些人,自己开创新的皇朝,彻底成为规矩制定者,而不是一人之下的宰相。

他见王秀沉吟不语,却拿不准其心思,不由地试探道:“大人,士林赞誉有加,防范依然如故,却不可不防,就算大人爵禄并肩,恐怕是祸非福。”

果然,王秀心下暗叹,知道钟离睿虽有私心,对他还是忠诚的,却不能任由展,必须要打断心思,淡淡地道:“有什么可怕的,清者自清,有时事情让他们去说,让时间证明一切。”

“话虽如此,却不得不防,太祖不先制人,恐怕早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不会有大好河山。”钟离睿的话很露骨,直接隐喻兵变,现在的确是个好机会,王秀的名望和权力都在顶峰,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就缺一个合适的时机,这个时机恰恰又来了。

王秀瞳孔微缩,惊诧地瞪着钟离睿,慢吞吞地道:“好了,说这些还早,宣抚处置早晚囊中物,倒要看看虏人动静。”

他在这一刻,几乎动了杀机,只是碍于钟离睿的忠心,被硬生生地压了下去,却因没有想到说法,先把话题给岔开。

钟离睿看在眼中却意味深长,王秀的态度是相当的暧昧,是没有表态不假,却不是没有拒绝,看来是比较隐晦,或是没有最终下决心,只要有态度就好,只要创造条件,相信绝对能让王秀痛下决心。

他早就有了主意,也就顺着王秀的话,道:“虏人不足为虑,大人尽管放心。”

王秀把心思收回来,河东偏师先败后胜,封元的绝地反击,西侍军及时出兵,让整个形势一片大好。

不仅达到了原定战略目标,又夺去了晋州和绛州,取得西线战略优势,为东线宋军的出击,保障了侧翼安全。

如今,河东方面由第四行营接管,虽说云骑军被调走,却还有宣毅军外加控鹤、广锐军,就能够保证第一、二、三行营,全力对河北动攻势,当然要加上第十一行营,十几个军的兵力还不能打下来?

“兀术不过虚张声势,他所能调动的兵力,不过十万人左右,朝廷主力三倍,又有大人亲自挂帅,自然能直捣黄龙。”钟离睿信心满满地,王秀二十年的谋划,朝廷以鼎盛时期举倾国之兵,他绝不相信女真人有活路。

不过,他还是有话压在心底,既然不能来个陈桥兵变,那就王师南归再说,一切尽在掌握。

“王子才重病,恐怕不能再担当大任,你看用谁妥当?”王秀想到他和李光的讨论,北侍军都指挥人选,却是个难题。

王彦一直就卧病,现在越地严重,就在昨天来的官塘,王彦带病视察部队,却不想又受了风寒,回来就倒下了。

他也明白王彦的急迫心思,哪位大帅不想率十万兵,北上收复乐浪四郡?王彦定是生怕朝廷知他久病,让他离开北侍军,随便给个宫观养老,这才抱病视察军营,却没想到横生事端。

“王子才不服,让朝廷失去一员大将。”钟离睿非常看好王彦,他认为王彦是朝廷中,能节制十万大军的将领之一,

用屈指可数来形容绝不过分,真的希望王彦能够统军。

王秀也是目光闪烁,平心而论,他对岳飞并无半点偏见,甚至抱着培养的态度,把河西战场给了岳飞。

怎么回事?原历史上的岳飞,所取得的战绩,几乎都是对内镇压,对外和伪齐作战成果,真正和金军作战很少,实际几次都被金军所击败,郾城大捷不过是小规模战役,兀术并没有投入主力部队。

第1325第1325章秦桧的上位和忧虑

他是看好岳飞不假,却看到很多弊端,认为岳飞担任使副最合适,并不适合主方面大任。王彦恰恰相反,这位并不算太出名的将领,被中兴四大将光环所淹没,却真正是能节制十万大军的人物,被女真人所忌惮。

历史是后世根据需要书写,本身就带有很多的政治目的,岳飞无可否认是天才将领,任谁也不能否认,却不代表同时代无人越他,无论是曲端还是王渊,都以战功证明了自己,王彦恰恰就是其中一位。

他正是要用王、岳组成,来进行这场波澜壮阔的北伐,却不想王彦病病不起,再加上强行视察军营,那是病上加病,实在让他非常为难。

“大人,北帅一病不起,还需要真正考虑人选,免得仓促选将,贻误大事。”钟离睿再次进言,隐隐有所指,他早就替王秀考虑将帅。

王秀脸色不予,缓缓地道:“你看,能否舍弃岳鹏举,北帅用谁?若岳鹏举有事,如之奈何?”

钟离睿眼皮子一跳,王秀是什么意思?倒是非常玩味的事情。不过,他为了大局着想,也陷入矛盾中,岳飞是北侍军副都指挥,又加了知杂的头衔,怎么说都得上位,否则恐怕军中不服。

最重要的是,王秀的态度相当暧昧,他有点举棋不定。

别的暂且不说,无论别人怎样去反对,有沈默、范宗尹、蔡易等人在两府,泛王势力不是一般地强,甚至连秦桧也是支持,王秀还是成为宣抚处置大使,全权处置北伐一切事宜。

当然,让人惊讶不已的是,王秀主动请辞平章军国事,这可是在朝野引起了轰动,至少让很多人侧目。

平章军国事是什么职务?那是凌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上,只有资深的重臣,才能担当的职务,并非朝廷常设官制,应该说是因人而设,权柄无以伦比,王秀竟然卸任。

同时,他又上了奏章,表示国朝不再设置平章军国事、平章军国重事等临时职务,以防备权臣乱政,架空两府

只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为相,一、二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辅佐,两名以侍郎、郎中选官的参知政事为副,形成东府框架,权柄逐步向尚书六部倾斜,完善各行政机构框架。

枢密院某些权柄逐步消弱,权柄向兵部转移,让兵部真正成为军政机构,而不加官的是空架子。当然,并非是完全架空枢密院,而是在皇权消弱的情况下,作为内臣之的枢密院,逐步成为连接内外朝的纽带。

军政由外朝全部把握,军事相对独立在外,军令由内外朝共同掌握,也就是说最关键的调兵权,必须要有两府的符节和天子的诏谕,形成军政、军令、军事三驾马车。

朱琏也是非常惊讶,王秀竟然放弃炙手可热的大权,相当于总北伐大势,去了相位,就算还有使相的称呼,却怎能和实在的掌权相提并论,她是犹豫再三无法抉择。

那么多年来,早就习惯依赖王秀,哪怕是其北上,只要还有宰相的职务,就能让他心安,突然地去职让人心慌。

王秀却很不在意,三次坚持朝廷的封驳,最终在众人的惊讶下,卸任了十年的宰相。

出人意料的是,他举荐秦桧担当大任,又是人们所不曾料到的,知情人都知道,秦、王不过是联盟,甚至可以说,秦桧和王秀逐渐生份,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加深,要说走向对立面还在两说,肯定不是那么亲密。

王秀应该举荐李纲或是范宗尹、李光甚至沈默,绝无举荐秦桧的可能,却偏偏这样做了,实在是出人意料。

朝野一片喧哗,不明就里者说是王秀的贤能,黄袍加身的谣言不攻自破,人家连宰相也不做了,你总不能说控制朝政,至于行曹孟德事,王家三位哥年纪尚小,二郎被选为监国太子伴读,似乎也说不通。

这不,朝廷的诏谕刚刚出来,士林就一片征伐,狗咬狗一嘴毛,谁也说服不了谁,倒是民间呼声倾向王秀,是想一位给天下多数生民好日子,让他们做太平人的宰相,又是被封为道教教主的仙真,竟然突然不做宰相了,一时难以接受。

几天来,不少人汇聚东华门请愿,希望王秀能留任宰相,很多士人也被影响。

几人欢喜几人忧,就在人们愕然之际,秦桧尝到了火烧屁股的味道,如热锅上的蚂蚁,连续两次请辞,告假躲避家中不出,却被人称赞为高风亮节,实在是相当的讽刺。

“老汉,你这就是吃不到嘴巴馋,人家送到你嘴边,又嫌烫嘴,这下可好了,我看你怎么收场?”王氏对秦桧是冷嘲热讽,不是一般的奚落。

秦桧是左右为难,王秀这招可是釜底抽薪,看是非常看重他,实际却把他顶到了风头浪尖。这招真是好毒啊!没安好心还是一说,看来早就洞悉的他作为,未尝不是一个警告,想想背脊凉,几次出了冷汗。

“怎么了,没话了,怕了?”王氏见秦桧六神无主,心也就软了,毕竟是自家的官人,不能不救啊!

秦桧猛然惊觉,急促地道:“婆子,如何破局?”

王氏剜了眼秦桧,悠悠地道:“你要明白,王相公要干什么?他力主罢平章军国事,举荐你监修国史,是何用意?”

秦桧嘴角一抽,道:“有蔡易、沈默在中书门下,李纲、李光把持枢府,他分明是把我架在火上烤。”

“为何?为何不是别人,偏偏是你?”王氏紧接着道。

秦桧翻个白眼,这不是扯淡嘛!明明知道还要说出来,简直是打脸,却不得不低声道:“恐怕,知道些许事。”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知道就好了,只是,王相公为何这样做?”王氏看是不依不饶,其实点到了关键,她也明白秦桧的无奈,任谁成为傀儡也不会甘心,就别说心高气傲的老汉了。

第1326第1326章秦桧的打算

秦桧早就想到警告,却忍不住来个哆嗦,摇了摇头苦笑道:“自然是给我提个醒,恐怕他会遥控朝廷,又有沈识之、蔡易之在,就算我兼修国史,也是个空架子,迟早要成替罪羊的。天籁『小说”无实权的宰相最悲剧,有了功劳实惠是人家的,过错却要你担着,整天被御史中丞和侍御史弹脑袋,还要被士林耻笑,真不是人干的活计。

“看来老汉还不明白,真是白当了宰相,见识还不如我等妇人。”王氏撇撇嘴,不屑地看了眼秦桧。

“哦,我却听听,你有何高论?”秦桧脸上不屑,心下却在打鼓,王氏周旋于贵妇之间,有的是小道消息,最让他叹服的是,绝对有通透的政治眼光。

“王相公早就把你架空,还用得着让你上位?”王氏有些恨铁不成钢,恨恨地瞪了眼秦桧,如果眼神能杀人,这厮不知能死多少回。

秦桧眼珠子一转,慢慢扶须琢磨,越觉得王秀用意深刻,简直就是揣摩不透。

“老汉,你认为朝廷还有谁居心叵测?”王氏瞪着秦桧,不提醒不行啊!谁让这厮是自己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